文章
101
1
作者
伊斯蘭在非洲的挑戰
伊斯蘭給世界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國際新聞上幾乎每天都會出現與伊斯蘭或穆斯林國家有關係的報道。這種挑戰在非洲也是實實在在的。
伊斯蘭 作為一個廣泛的意識形態
伊斯蘭的中心信仰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tawhid)。對穆斯林來說,真主的獨一性不僅僅是一個神學觀念,按照他們的理解,真主的這種獨一性需要在穆斯林群體即烏瑪的生命中反映出來。從觀念上價值觀必須是獨一的,最後達到行為的獨一。原教旨主義穆斯林特別強調這點。對他們來說,任何人偏離了他們對伊斯蘭特定的詮釋而行為有時不同的話,都必須使他糾正到「正確」的行為上來否則就要被「清理」出這個社會。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創立者之一的賽義德·庫特布(Sayyid Qutb)寫到要「斬草除根」,他認為激進穆斯林是可以理解的,還說殺害那些不符合伊斯蘭主流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是正當的1。不是所有穆斯林都像這樣極端,但在穆斯林社會很明顯有一致朝向的趨勢。
強調真主的獨一性對於伊斯蘭如何聯繫這個世界有重要的含義。伊斯蘭不僅是個世人的宗教,而且是影響信仰領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總之是生活的所有領域的一種廣泛的意識形態。因此,我們不能只看到伊斯蘭呈現的宗教挑戰,而且需要看到對社會方面、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的挑戰。
由於真主獨一性的觀念瞄準的是價值觀和行為的一致性,所以它凌駕於個體之上,因為個體是千變萬化的。伊斯蘭這種群體的聚焦看起來對非洲人很有吸引力,因為非洲人的群體生活可以很容易地認同這點,這就能打開通往伊斯蘭的道路。
穆斯林想創造一個統一社會的企圖也可以在他們使用同一語言阿拉伯語的企圖中看出來。結果,許多在伊斯蘭影響下的社會漸漸失去了他們原始的語言,比如北非的地區。
伊斯蘭內的發展和張力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秩序」發生了徹底的顛覆和巨變。殖民體系崩潰,國家紛紛獨立,自由人道的思想蓋過了以前的正義觀和生態觀。對於社會主義、民主和自由有了新的詮釋,導致了傳統社會的許多變革。東-西衝突越來越向南-北衝突轉變。在許多情況下,國家主義並不能促進如此急需的經濟發展。人口爆炸,愛滋病威脅,大規模的失業和犯罪活動的攀升在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導致了一種無法預知的悲觀主義和絕望情緒。
同時,工業的發展導致能源需求的胃口不斷膨脹,使得有大型油田的中東國家成了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這些國家的經濟繁榮被看作是來自安拉的祝福,國際的注意力支撐著全世界穆斯林的自我覺醒,新的財富一直在用於伊斯蘭的全球傳播。
在全世界伊斯蘭的蘇醒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是1979年的伊朗革命。阿亞圖拉霍梅尼的原教旨主義伊斯蘭意識形態被百萬千萬的不僅在伊朗,而且是世界範圍的穆斯林狂熱地追從。顛覆穆斯林世界裡西方的影響並回到伊斯蘭的根本被看作是解決穆斯林國家裡社會所面臨的許多問題的良方。雖然伊朗革命發生在什葉派當中,但它也給遜尼派穆斯林的自我覺醒提供了強大的推進力。
在以穆斯林為主的大部分國家裡,在溫和的或世俗的政府與想把他們的國家改變成伊斯蘭國家的原教旨主義派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過激烈的鬥爭。蘇丹的確是受到伊朗人的啟發,於是1983年把沙里亞法律搬了出來,這是導致恐怖內戰一直持續到2005年的一場運動。1989年軍事政變之後,蘇丹人自豪地宣布自己成為非洲第一個真正的伊斯蘭國家。19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進一步提升了伊斯蘭的影響力,因為許多的前共和國現在有了越來越名正言順的伊斯蘭身份,比如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儘管穆斯林想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烏瑪社會,但穆斯林派別間卻又非常的分裂,而且存在嚴重的緊張關係。他們有的沿宗教線分裂,主要在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分裂導致激烈的戰爭,比如在伊拉克。在一些國家比如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導致戰爭的是政治的分裂。還有些分裂和戰爭是由種族線劃分引起的比如阿富汗。西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衝突跟種族優越感和歧視有很大關係,即使所有的 群體都是穆斯林。最後,世界範圍內在好戰的穆斯林和溫和的穆斯林之間也存在意識形態的鬥爭。哪種版本的伊斯蘭將獲得主導權還尚待分曉。
還要記住的重要一點是,穆斯林並不是把伊斯蘭僅僅看作是一種選擇,而是把它看作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應該接受的唯一道路。古蘭經8:39說:「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Fitna(不信道者或多神教者)消除,一切宗教全為真主」。這裡的問題不僅僅是所有人要信仰真主,而且說他們都要服從伊斯蘭和它的法律。伊斯蘭將世界劃分為兩部分:Dar al-Islam和Dar al-Harb,就是說「伊斯蘭之領土」和「戰爭之領土」。這也許不一定非要構成武裝衝突,雖然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中的確是有戰爭,但很明顯的是那些還沒有在沙里亞管制下的國家仍然要去「征服」。許多穆斯林將此理解為沙里亞應該在這些國家建立,即使穆斯林並不構成這些國家的大多數。
伊斯蘭和基督教在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