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029
6
作者
EDWARD D. ANDREWS
解密古代敘述:摩押石碑綜合研究

摩押石碑簡介
摩押石碑(Moabite Stone)(又稱米沙石碑)(Mesha Stele)是一件引人入勝的歷史文物,是連接考古學和聖經研究領域的橋樑。這塊玄武岩石板高約3.5英尺(1.1米),寬約2英尺(0.6米),上面刻有古老的銘文,可以讓人們深入了解聖經敘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特別是清楚揭示摩押王國及其與古代以色列的相互影響。
這塊石碑是1868年在約旦的迪班(Dhiban)【古代譯名Dibon,底本】發現的,該地區曾被稱為古代摩押王國。石碑上刻有摩押國王米沙(Mesha)撰寫的銘文,米沙國王大約於公元前9世紀晚期在位統治。這段有紀念意義的銘文是黎凡特(Levant)地區【地中海東部沿岸諸國】最廣泛的王室銘文之一,是用摩押語書寫的,與希伯來語密切相關。
摩押石碑上的銘文為我們提供了米沙國王背叛以色列的記敘,這一敘述與聖經記敘相對應。這塊石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因為它從摩押人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而聖經,特別是列王紀下第3章,則從以色列人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這種兩相對應使我們能夠對聖經中敘述的歷史事件進行交叉核對總和確證。
尤為顯著的是,這塊石碑包含了關於「JHVH」【耶和華】這個名字的已知的最早標記,它與舊約中神的個人名字「Jehovah」(耶和華)相對應。這標誌著在聖經之外首次出現了這個名字的實體證明,表明了聖經敘述真實可靠,歷史上確有其事。
此外,銘文中提到的「大衛家」(House of David)也有巨大價值。它是聖經之外對大衛王朝的最早記載之一,為大衛王作為真實歷史人物的存在提供了可信度,從而證實了聖經敘述的歷史準確性。
摩押石碑還充當了與過去的具體聯繫,有助於我們了解聖經時代的歷史、政治和宗教動態。它在聖經考古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於確定聖經的歷史可靠性,並肯定了對聖經無誤性的信仰。

這塊石碑不僅提到了以色列國王暗利(Omri)的名字,而且在第18行中,還以四字聖名(Tetragrammaton)【表示神的四字母詞;神名】的形式包含了神的名字。暗利(Om’ri)(耶和華的門生)。【1】最初他是以拉(Elah)【以色列王】的「元帥」(captain of the host),後來他自己成為以色列國王,也是第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926年)暗利當時正在忙於圍攻位於但(Dan)支派的基比頓(Gibbethon),該地早前被非利士人佔領。軍隊一聽說以拉死了,就立即擁立暗利為王。於是,他解除了對基比頓的圍攻,進攻得撒(Tirzah),當時心利(Zimri)正在那裡作為以色列國王舉行朝會。城池被攻下,心利在位七天後死於王宮的烈火中。然而,暗利沒有被允許建立他自己的王朝,除非先打倒提比尼(Tibni),當時「一半的以色列民」希望把提比尼推上王位(列王紀上16:21)。內戰持續了四年。比 較列王紀上16:15和列王紀上16:23。提比尼戰敗身亡後,暗利在得撒統治了六年。在撒瑪利亞,暗利又統治了六年。他似乎是一個激進強硬、不擇手段的統治者,急切地想要通過與外國建立交際同盟來鞏固自己的王朝。
歷史背景:摩押人與古代近東
圍繞摩押石碑的歷史背景引人入勝,讓人深入了解古代近東,包括摩押王國及其與古代以色列的關係。
摩押人屬於閃米特(Semitic)民族,居住在約旦河東岸,與古代以色列人隔岸相望。他們的歷史與以色列人的歷史交織在一起,聖經中的幾段經文對此有所闡釋。在創世記中,我們第一次見到摩押人,他們是亞伯拉罕(Abraham)的侄子羅得(Lot)的後裔,源於羅得與他的長女發生了亂倫關係(創世記19:37)。盡管摩押人與以色列人之間存在親族紐帶,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卻充滿了衝突和緊張,既有戰爭時期,也有和平時期。
從摩押人的角度來看,正如摩押石碑上詳細記載的那樣,米沙國王將他對以色列人的背叛描繪成一次成功的神聖使命,他慶祝自己的勝利,並將勝利歸功於摩押人崇拜的神,基抹(Chemosh)。這段敘述與列王紀下第3章的聖經記敘形成對比,在列王紀下第3章中,以色列人在約蘭(Jehoram)的領導下,在摩押王拒絕進貢之後,對摩押發動了軍事行動。在這裡,這場戰役很大程度上被描繪為成功的行動,只是由於米沙的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獻祭行為而停止。
歷史著作所固有的各自偏見造成了這種說法不一的結果。每一方都試圖從有利於其自身民族和自己神明的角度來陳述自己的事實。然而,兩種說法都證實了核心事件—衝突本身,強調了聖經中所記錄事件的真實性。
摩押石碑被銘刻的年代是一個地緣政治變遷和宗教變革的時代。古代近東的許多王國,包括摩押和以色列,都在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往往通過衝突和結盟。了解這些歷史動態有助於領會聖經敘述的大背景,使我們不僅能把聖經當作神學文本來理解,還能將其作為記錄了以色列人的挑戰和勝利的歷史文獻來欣賞。
在這種情況下,摩押石作為一件考古文物,加強了聖經的歷史真實性,將古老的過去與我們現在對聖經中詳述的事件和民族的理解聯繫起來。
摩押石碑的發現與保存
摩押石碑(Moabite Stone),又稱米沙石碑(Moabite Stone),於1868年在約旦的迪班(Dhiban)地區被發現。這塊石碑是在底本(Dibon)古城的廢墟中發現的,此處為聖經中摩押王國的首都 。
這件意義重大的考古文物並非由訓練有素的考古學家發現,而是由一個當地的貝都因人(Bedouin)發現的。這塊石碑由玄武岩製成,高約4英尺(1.2米),寬約2英尺(0.6米),上面刻有34行文字。銘文用的是摩押語言(language),但使用的是古希伯來文字(script),這讓我們再次看到古代近東文化之間引人入勝的交錯部分。
摩押石碑的發現引起了學者一陣陣的興趣同樣還有尋寶者的蠢蠢欲動。由於它同時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聖經意義,各方都試圖想據為己有。不幸的是,發現這塊石碑的貝都因部落在試圖搬走這塊石碑時,將它摔成了碎片。他們擔心這件珍貴的文物會落到歐洲探險家的手中。
法國學者查理斯•克萊蒙加諾(Charles Clermont-Ganneau)在石碑破碎之前,設法利用紙張擠壓的方法復原了銘文的印記,這是一項了不起的保存工作。這為後來重建和研究文字的工作提供了可能。如今,原作石碑的碎片封存在盧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複製品則陳列在其他機構。
人們對摩押石碑上的銘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以了解其歷史和聖經的相關意義。這些銘文詳細記載了公元前9世紀摩押國王米沙的統治,聖經列王紀下3:4—27也提到了他。銘文敘述了米沙對以色列的背叛,提供了一段記敘,為聖經的記錄進行補充,同時也揭示了古代近東的各方文化和衝突。
雖然摩押石碑的發現和隨後的處理可能道路坎坷,但其銘文的保存為學者們提供了有關過去的驚鴻一瞥,加強了我們對聖經敘述的歷史背景的理解。它是與舊約世界的有形連結,強化了考古記錄與聖經記敘之間的聯繫。
對石碑銘文的詳細考證
摩押石碑上的銘文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宗教意義。這塊石碑從摩押國王米沙的角度講述了一個故事,重述他的統治和與以色列的戰鬥。雖然摩押人和以色列人的敘述在文化和語言上有相似之處,但重要的是要根據聖經敘述的大背景來看待這些銘文。
銘文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與列王紀下3:4—27中記錄的米沙背叛以色列的聖經記敘相吻合。根據聖經記載,牧羊人米沙是以色列國王的附庸,必須繳納貢品。當他背叛時,以色列、猶大和以東聯合起來反對他。聖經和摩押石碑的記載都描述了這次叛亂,肯定了這些事件在歷史上確有其事。
摩押石碑銘文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提到了一個名叫基抹(Chemosh)的神明。米沙將他對以色列的勝利歸功於這個神(god)。這與聖經的敘述一致,聖經將摩押人描述為基抹的崇拜者(民數記21:29)。米沙將自己的戰鬥勝利歸功於基抹,就像以色列人將自己的勝利歸功於耶和華一樣。這是當時宗教信仰的有趣對比。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是銘文中提到了以色列迦得(Gad)部落。提及的這件事證實了聖經中關於該部落在該地區定居的記載(民數記32:34—36)。此外,石碑還記述了公共工程的建造情況,包括防禦工事和聖所,這與聖經中描述的社會結構相輔相成。
盡管這塊石碑的記載出自古代以色列的對手的視角,但它提供的對比細節可以再次證實聖經記敘的可靠性。銘文不僅為聖經中的某些事件提供了獨立的佐證,還反映了那個時期的宗教和文化思維傾向。因此,摩押石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考古證據,有助於我們從外部角度理解舊約聖經的敘述,從而證明其歷史記錄的準確性。
以下是摩押石碑,又稱米沙石碑,內容的簡化翻譯。我添加了聖經中的參照內容。

1.「我是米沙,基抹的兒子,摩押王,底本人。我父親在摩押作王三十年。在我父死後,我作王。」【列王紀上11:33】
2—3.「我為基抹在卡爾哥(Qarcho)建這邱壇,就是拯救的邱壇,因他救了我脫離所有的王,又因他叫我看見我所有仇敵跌倒遭報。」【耶利米書48:7】
4—5.「暗利曾是以色列的王,他欺壓摩押許多日子,因為基抹向他的地發怒。他的兒子接續他,他也說:『我要欺壓摩押。』」【列王紀上16:21—28】
6—9「在我的日子,他如此說,但我得勝了他和他的家。以色列受毀壞!暗利曾佔領米底巴,在他作王和他兒子作王期一半時,他住在那裡,共四十年;但基抹在我的日子將城歸我。」
10—13.「我重建巴力免(Baal Meon),我在那裡造地下水庫;我建基列亭(Qiryaten)。迦得人歷代住在亞他錄(Atarot),以色列王為自己建亞他錄。」【民數記32:3】
12.「大衛家自古以來就住在亞他錄,因那城在摩西的日子由迦得子孫和呂便子孫所建,他們確實最先與摩押爭戰。」
14—20.「但我攻打那城,奪取了它。我殺了城裡所有的人,以此代表摩押向基抹獻祭。我又從那裡帶回他叔父的祭壇,帶到加略(Kerioth)的基抹面前。我使沙侖(Sharon)人和瑪哈黎特(Maharith)人都住在那裡。」
17.「但我攻打那城,奪取了它,殺盡了百姓。我從那裡奪取了【大衛的】…,把他拖到加略的基抹面前,又把沙侖人和瑪哈黎特人安置在那裡。」
21—26.「基抹對我說:『你去攻取尼波,以對抗以色列,』於是我乘著夜色去攻打尼波,從破曉一直打到正午,我攻下尼波,殺了所有人:男人和男孩,女人和女孩,還有少女,一共七千人,因為我把他們獻給了阿斯塔基抹(Ashtar-Chemosh),使他們毀滅。」【以賽亞書15:2】
27—30.「我從那裡取了耶和華的器皿,獻在基抹面前。以色列王建造了雅雜(Jahaz),他在攻打我的時候,就住在那裡,基抹就把他從我面前趕出去。我從摩押帶了兩百人,就是它的全軍,率領他們攻打雅雜。我取了它,把它加在底本(Dibon)上。」【耶利米書48:21】
31—34.「我建造了卡霍(Qarhoh),建造了邸園的城牆和城堡的城牆;我建造了城門,建造了城樓。我建造了王宮,在城內挖了蓄水池的溝渠。卡霍城內沒有蓄水池,我對所有的人說,『你們每個人都在自己家裡造一個蓄水池吧。』我就用以色列的俘虜為卡霍挖了溝渠。」
注意,這個翻譯相當簡化,許多細微差別可能因簡化而丟失。實際文本涉及許多文化和歷史元素,其中一些仍是學者們爭論的話題。這應該能讓您對米沙石碑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