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100

14

​作者

Dan Graves

亨利·馬丁向穆斯林傳福音

亨利·馬丁向穆斯林傳福音

 

亨利・馬丁(HENRY MARTYN)出生於英國特魯羅(Truro),他曾自曝是個自私自利的頑劣少年,平日目空一切,說話夾槍帶棒,脾氣火爆如雷。他尚在繈褓之中,母親便撒手人寰。父親為了磨磨他的性子,一面對他循循善誘,一面引導他鑽研科學。體弱多病又常遭欺淩的馬丁,常常需要一個名叫肯普索恩(Kempthorne)的大男孩保護。

 

在劍橋大學讀書時,馬丁曾險些成了殺人犯,他因一時氣憤,竟對朋友拔刀相向。後來他的父親猝然離世,直到此刻他的性情才幡然改觀。肯普索恩苦心勸說,要他沉下心來反省己身,馬丁聽從了建議。他對學術燃起全新熱忱,在數學領域嶄露頭角。他曾寫道:「我如願攀上了心嚮往之的高峰,卻驚覺抓住的不過是鏡花水月。」

 

起先他打算投身法律界,但此刻他深感背負傳道使命。為了供養家中姐妹,他接受了東印度公司的牧師職務。朋友們都憂心他的健康狀況恐怕無法勝任。果不其然,他的日誌中有這樣預示不祥的記載:「前一刻我還覺得身體很好,可是脫衣時卻突然暈厥陷入抽搐,我一時神志不清。稍微緩過勁來,只覺得全身劇痛,死亡儼然迫在眼前…【不過】我深信自己在基督裡是安然無虞的。」那段時間,馬丁與莉蒂亞・巴克斯特(Lydia Baxter)陷入愛河,只是躊躇著遲遲不敢求婚。等到他終於鼓起勇氣時,女方反倒猶豫不決了,最終他孤身一人楊帆起航,踏上向東之旅。

 

抵達印度後,馬丁屢遭病痛,心緒不穩,即便如此,馬丁還是將新約和英國聖公會禱告書翻譯成烏都語,成為第一位真正努力將福音帶給印度穆斯林的新教宣教士。他還將新約和詩篇翻譯成波斯語。

 

醫生囑咐他,呼吸新鮮海風有利於他的肺結核病,馬丁便決意航行至波斯(今伊朗)。如果說海上清風讓他稍感舒暢,那波斯的酷暑與沙塵讓他的健康愈發困頓,好在當他抵達涼爽的山區後,他重獲氣力,於是開始修訂波斯語譯本並著手制定阿拉伯語譯本。之後他從陸路前往君士坦丁堡,全程1300英里(約2100公里),當時他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途中他經歷高燒,寒顫,冷汗,他在日記裡自責因為生病而性情煩躁。最終馬丁來到了土耳其的托卡特(Tokat),他也在那裡去世,1812年10月16日,在那一天他與世長辭,亞美尼亞教會的神職人員將他體面安葬,去世時年僅31歲。次年2月,莉蒂亞才得知他的噩耗,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多麼盼望能蒙神的垂顧,得以守在他身旁;或至少,能有某位友人在他身邊。」

 

-丹·格雷夫斯(Dan Graves)

 

這篇文章翻譯自Dan Graves的在線文章「Henry Martyn Approached Muslims with the Gospel」

https://christianhistoryinstitute.org/dailystory/permalink/henry-martyn-approached-muslims-with-the-gospe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