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199

1

​作者

印度教-信仰、和基督教的教義對比、向印度教徒傳福音

信仰本質

印度教是一系列源於兩個宗教系統(公元前三世紀的印度河谷文明,與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進佔河谷的雅利安人所帶來的信仰)的互相影響、逐漸發展出來的信仰、儀式、傳統與習俗的組合。

 

印度教(Hindu)衍生自雅利安人使用的梵語詞Sindhu,意思是河。

 

印度教沒有:

  • 具體的中心教義、教條

  • 創始人

  • 普遍接受的宗教文本

  • 統一的行為準則、宗教秩序

  • 中央的宗教權威和管理機構

 

印度教相信沒有一種宗教在教導拯救的唯一道路上是高於所有其他宗教的。所有真正的道路都是神的光和真理的各方面,都值得寬容和理解。

 

印度教是:

  • 哲學和文化

  • 「生活方式」或「一群宗教」,作為「永恆之法」或「永恆方式」

    • 引導奉獻者體驗、領悟內在的法則(dharma),最終達到意識的頂峰-在那裡人與神是一體的

 

經典

所有印度教經典都是用一種共通的語言-梵語-書寫成的。只有祭司階級/婆羅門(Brahmin)才能閱讀。

印度教承認數十本書是神聖的經文(印度教盛典,shastras)。這些被視為神啟示的經文稱為天啟(shruti,聆聽)。

 

最早的印度教經典是吠陀經(Vedas,知識),有四本,彙集了古代的禱告和宗教儀式,描述多個主要和小的神,包括神之王因陀羅(Indra)和守護之神毗瑟挐(Vishnu):

  • 梨俱吠陀(Rig Veda)

  • 娑摩吠陀(Sama Veda)

  • 夜柔吠陀/耶柔吠陀(Yajur Veda)

    • 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

 

每一部都分別有四個部分:

(1)咒文(Mantras):儀式過程中所用的基本經文或頌歌

(2)梵書(Brahmanas):經文的解釋

(3)森林書(Aranyakas):對經文含義的思考

(4)奧義書(Upanishads):對宇宙和自我精神實質的冥想,是印度教哲學的基礎

 

除了主要的聖典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經典,被稱為傳承(smriti,記憶),包括兩部史詩:

  • 羅摩衍那(Ramayana,「羅摩的道」),是羅摩神(Rama)第七化身或毗濕奴(Vishnu)的化身和他妻子女神悉多(Sita)的故事

  • 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偉大的故事」),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是摩訶婆羅多的中心片段,是所有印度教經典中最流行的一部,關於古印度在表兄弟之間為爭奪王國寶座的一場巨大戰爭,講述阿諸那(Arjuna)王子與奎師那(Krishna)神(毗濕奴(Vishnu)的第八化身)的互動,表達人們的希望。記載黑天避開女神的刺激,以便冥想和達到開悟。

 

其他的傳承文獻包括:

  • 吠陀支(Vedangas)(律法):如摩奴法典

  • 往世書(Puranas)(眾神的家譜和傳說,早期印度史詩)

  • 哲理書(Darshanas)(哲學文獻)

  • 佛經(Sutras)(禮儀規範和社會行為規範)

  • 密續(Tantras)

 

神觀

根據2019-2020年的調查,7%印度教徒持存在多神的立場。61%的印度的教徒所持的觀點是,有一個「具有多種顯現的形式」的神。29%的印度教徒說:「只有一位神」。印度教徒可以是無神論者,3.3億個神之一的崇拜者,或者「至高無上的力量」的崇拜者。

 

思想與禮俗發展為兩大派:

  • 較強調知性與哲學的一派強調萬化歸一

  • 另一派強調個人虔敬一位神明-流行於印度普羅大眾之間

 

許多印度教思想家聲稱,所有的神明是一個在萬物之中的終極神的本質-叫梵(Brahman)-的表現。梵是至高非位格的力量,永遠存在、不會改變、不可毀壞的,聽不見,看不到,不可消滅,不能嚐,不能聞,無始無終,以自我(atman)存在於所有事物之中,超越於所有事物。

 

奧義書著成後,神的概念以位格化的形式發展。沒有屬性或特徵的涅昆拿(nirguna)梵天變成了薩昆拿(saguna)梵天,是有屬性的梵天。

梵天的這種人形也被稱為自在(Ishvara)。

自在(Ishvara)以三相神(特里穆蒂,Trimurti)的化身(Avatars)顯現。

 

三相神包括:

(1)梵天(Brahma,創造者)

(2)毗濕奴(Vishnu)(保護者,守護者)

  • 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包括動物和人形:

Matsya 麻磋

巨魚

Kurma 俱利摩/卡契亞帕

海龜

Varaha 筏羅柯

野豬

Narasimha 那羅希摩

獅面人

Vamana 威馬那/瓦摩納

侏儒

Parashu-Rama 帕拉羅摩

持斧羅摩

Rama羅摩

羅摩衍那史詩中的王(他的妻子是猴神哈努曼悉多Sita, Hanuman)

Krishna 克里希納/奎師那/黑天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的老師(他的妻子是拉達Rada)

Buddha Balarama 佛陀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的創始人;黑天的兄弟和替身

Kalki 迦爾吉

馬,未來的化身

(3)濕婆(Siva/Shiva)(毀滅/破壞者)

  • 濕婆有許多配偶:

    • 散播疾病的黑女神時母(Kali,音譯為迦梨),是毀滅的神

    • 強盜階層的庇護女神難近母(Durga,音譯為杜爾迦)

    • 和其他神。

象頭神加內什(Ganesha,商業的神),是濕婆的象頭兒子

 

三相神都有配偶。

共有3億3千萬男神女神,諸神都是最高存在-梵天-的顯現。大部份都是自然現象如風暴、火之化身。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知識的女神。

每個民族有一套對他們來說較突出的神。每個印度教徒自由選擇他/她願意崇拜的神。

對許多印度教徒來說,最重要的神是那些他們每天都在家裡(可以是簡單的架子上有神像,或整個房間),或在寺廟裡敬拜的神像或圖符。這種供奉是他們尋求救贖的方式。

進行崇拜儀式(普祭,puja):祈求神的福氣,儀式包括誦經,沐浴神像,獻祭食物、花、香、聖物,以及擺動燈光。

恆河被擬人化為女神甘加(Ganga),是最神聖的河。在恆河裡沐浴,喝水,洗澡,火葬,埋葬,就是流向神,可緩解罪,並幫助解脫(Moksha,從生命和死亡的迴圈中解脫)。

瓦拉納西(Kashi)-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也被認為是最神聖的地方。

最神聖的符號-OM-在創造宇宙時聽到的聲音。

最神聖的數字是108。所有祈禱串珠都是108。

 

世界觀

印度教可以按照把客觀宇宙看為真實還是虛幻來劃分:

  • 不二論(advaita):無二,個我和最高我(梵)在本質上同一無二。只有梵天是真實存在,世界是虛幻的

  • 合格的不二論(vishishtadvaita):宇宙和梵天是真實,因為宇宙是梵天的一種延續

  • 二元論(dvaita):梵天和宇宙是兩個不同的真實存在

 

梵(Brahman)是所有事物背後的基本實體。

眾生都有一個精神或者「真我」,稱為ātman(音譯阿特曼),是永恆的生命本源,自我或所有生命的靈魂體。

我/梵的同一(Atman/Brahman Unity)

在經典中的表達是「那就是你」。眾生之內在皆梵。人的真我從梵而來,也與梵合一。印度教徒用罐子中的空氣來類比他們與梵的合一。正如罐子裡的空氣與罐子外面的空氣一樣,所以人的本質也和梵一樣。

 

基本信仰

沒有魔鬼或永恆的地獄。

人主要的問題是忽視自己的神性,忘記自己是從梵天而來,將自己系於私欲或自我,因此人就服在因果業報的法則之下。

 

「業報」(做或行,karma)、轉世(Reincarnation)和輪迴(Samsara)

 

存在是受業報支配、靈魂不斷轉世的生、死和重生的迴圈。一個人在今世的行動將影響他在今生和來世的境遇。人處在輪迴中,是因為人需要償還自己的惡業。依據人一世的業,人、動物死後會再輪迴、轉世,到更高或更低的社會階層,或是動物。直到人的靈魂(atman)與它的本源梵再次聯合,它才不會再轉世。

 

「不殺生」(非暴力)(ahimsa)

 

動物是神和祖先的顯現,所以其生命都是神聖的。對所有生命不採取暴力。這不僅適用於人,也適用於動物。對生命的敬畏使一些印度教徒成為素食主義者。概念是,吃豐富的食物妨礙真正的靈性。這教義最有名的影響就是對牛-地和生命的象征-的保護。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目標(Puruṣārtha)

(l)法則,達摩(dharma):包含公義、真理、法律、倫理、義務、宗教、自然法則。「正確的生活方式」

(2)利,阿薩(artha):生計、財富與成功

(3)欲望,伽摩(kama):肉體享受-欲望、願望、激情、渴望、感官的樂趣、生活的美學享受、愛情或愛,有或沒有性的含意

(4)釋,解脫(moksha)

前三大夙願是美好的,但不是終極的。

 

解脫(Moksha)

印度教的終極目標。個人脫離業法的束縛,從輪迴裡釋放、解放、解脫、獲得自由或拯救。靈魂不再作為一個個體存在,進入涅槃(Nirvana)-一種與至高個體(梵)深刻相遇、合一的狀態,存在得到圓滿的實現。

 

瑜伽(Yoga)

人存在的目標是要超越內部自我(阿特曼),以求解脫。方法是通過操練瑜伽-身體和精神的修行,包括:

  • 業瑜伽(karma yoga)(工作之道): 無私行動的精神訓練。通過履行個人的責任,特別是通過服務窮人和被壓迫者,積極入世的行動達致功德圓滿,贖回過往惡業;《摩奴法論》(Code of Manu)列明種種規則,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生命不同階段進行若干禮儀。

  • 虔誠瑜伽/奉愛瑜伽/奉獻之道(博哈提瑪加,bhakti yoga): 效忠於一位神,來達到無我。其表達形式為在家或到廟宇禮拜(puja,在祭壇敬拜神),參與宗教節慶,或到眾多聖地朝聖。目標是求神幫助脫離輪迴。

    • 知識瑜伽/智瑜伽(Jnana yoga):知識和體悟的精神訓練。人之所以墮進輪迴皆因無知(無明,avidya),而導致惡業。通過深度冥想(直觀經驗領悟)或一個開悟大師(古魯,guru,精神導師)的引導,看到自我與整體(Brahman,梵)-宇宙的最高存在或精神-完全結合。

 

練習瑜伽(Sadhana)是精神訓練,坐在地上,處於瑜伽姿勢,誦經,唱頌歌,用數珠子重複神的名字,冥想和沉默。

 

節日

排燈節(Diwali),又被稱為「光明節」(the festival of lights)或者「屠妖節」:

最大的節日。這是一個持續五天的慶典。根據月亮的位置,每年這個節日會落在不同日期,通常在10月到11月之間。這個節日象征著正義戰勝惡,光明戰勝黑暗,知識戰勝無知。標誌是盛宴,在房子外面點燃傳統黏土油燈驅除邪靈,裝飾彩燈,祈福,家庭聚會,交換禮物,燃放鞭炮,慈善施捨,除此之外還會在家裡或到寺廟裡參拜神明。

 

侯麗節(Holi):

定於12月的月圓日,為期一周。在節日期間,每個人出去互相扔彩色粉末和有顏色的水,慶祝春天的到來。

 

十聖節(Dusshera):

通常為公曆九月和十月間。慶祝羅摩神戰勝邪惡魔王拉瓦那。通過燃燒魔王拉瓦那的肖像慶祝。

 

大壺節(Kumbh mela):

每十二年舉行四次,輪流在四個神聖的河上舉行。為期數星期。是世界最大規模宗教集會,有二億人參加朝聖,人數最多的一天達到五千萬朝聖者。

所有的村莊有自己的慶祝活動,局限於特定的民族和種姓群體。大多與季節變化或收穫期有關,及集中在對神的崇拜上,如克里希納(Krishna)、羅摩(Rama)、撒拉斯瓦提(Saraswati)或濕婆(Shiva)。它們是敬拜的場合,也是家庭和朋友的盛宴和歡樂的場合。

 

種姓

社會分為四個種姓或階級制度:

(1)婆羅門(Brahmins):祭司/僧侶、宗教領袖和通曉文化的學者

(2)刹帝利(Kshatriyas):戰士/軍人、首領

(3)吠舍(Vaishya):有技術的生產者-商人、工匠、農民

(4)首陀羅(Shudras):勞動者、維修工人、粗活工人、苦役勞工

不包括森林部落。第五個種姓(達利特,Dalit):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的職業不潔淨,如火葬場的工人、拾荒者、皮革工人、清理道路、廁所,低級工作者。

種姓制度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人成為一個群體的成員。盡管在那些受世俗化影響更大的地方,它沒有以前那麼重要。

傳統上,只有同一種姓的其他成員才有資格,所以包辦婚姻是規範。人屬於哪個種姓,全在乎前世所作的業,因此嘗試改變社會地位者,等於違逆業報定律與種姓制度。如果低種姓的人安於他們的社會地位並完成對他們的要求,他們有希望在下一次的轉世中成為高級種姓。

 

印度教和基督教的教義對比

用語

印度教

基督教

人與神

神非位格化,人與神本為一

神有位格,人按著神的形象被造

人的問題

無知,受短暫的物質世界蔽障,導致惡業,使人困於輪迴

犯罪悖逆神,違背了祂創造人的原意,神對人犯罪的審判

解決方案

從幻象和無知中得到解脫

神通過耶穌基督赦免人的罪,使人與神恢復關係

解決的途徑

將自己從自我中脫離,通過努力-包括積德、冥想,或獻身某個神-尋求達到人與神合一的覺悟

神兒子耶穌基督成為人,在十字架上捨命贖罪,使凡信靠耶穌的人,罪得赦免,得永生,永遠與神同在

問題解決後的結果

與神合一;個人消失

人在與神永恆的愛的關係中得到完全

耶穌

眾多神和(或)化身之一

神的兒子

神的數量

眾多

一位

 

向印度教徒傳福音

公元222年希臘基督教神學家希波呂托斯(Hippolytus),在作品「駁斥一切異端邪說(The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 中列出一堆錯誤和奇怪的信條,在第一卷21章中他提及印度的「梵」,描述印度教苦行者。

 

向印度教徒

印度教具有多種多樣教派,教徒的信仰和實踐多樣化。要謙卑的提出問題,讓他或她告訴你他們的家庭和生活方式以及信仰。要誠懇的聆聽。

 

吃飯

如果你的朋友邀請你到他們家做客,你要視這為極大的榮幸,學習了解他們的信仰和文化。

邀請他們和你一起吃飯,但要檢查他們是否有任何飲食要求。

 

宜了解印度教徒對基督教的誤解。

 

  • 詢問印度教徒屬於哪個種姓

  • 取笑印度教的習俗

  • 請他們吃肉或在他們面前吃肉

    • 給所有印度教徒貼上「崇拜偶像」的標籤

 

異議與答疑

你有任何確定,你會到達輪迴或解脫嗎?你會永遠處於輪迴/轉世的無休止循環當中嗎?這些種種儀式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會有實際的幫助嗎?

  • 印度教堅信人需要承擔的道德行為是基於業力報應法則,取決於他們前世生活中的行為。人會因為他們沒法記得所做的行動而受苦。

  • 因為人們不斷的犯罪,所以不可能跳出輪迴。人必須不斷努力追求道德上的完美。然而,這樣的完美人從來沒有達到過。

 

獻祭

印度教徒相信「罪」是由「無知」造成的。虔誠的印度教徒渴望知道「犧牲之主」。在早期的印度教,獻祭作為救贖儀式是敬拜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多數印度教徒相信正確的獻祭會產生超自然的力量,稱為apurva(阿普瓦,無前)。這是溝通切入點-讓我們分享為我們所有人犧牲的那完全的獻祭,帶來拯救。

 

講神是人格化的

解釋神慈愛、完美、公義,並且在意祂的子民。即使我們悖逆了神,祂仍以憐憫和赦免來對待我們,如父親走去饒恕兒子一樣。見浪子的比喻。

 

強調只有靠著對耶穌的信才可以得到的赦免。

告訴你的朋友,耶穌是什麼,做了什麼,和他們一起讀聖經。

你自己的屬靈之旅的故事會吸引他們。

 

祈禱

自由地為他們的家庭和個人需要祈禱或者和他們一起祈禱。

 

常存忍耐

印度教對於印度教徒來說,是日常文化和家庭生活的寫照。接受耶穌,往往會需要背負巨大的代價,包括家人和朋友的排斥。強調跟隨耶穌並不是意味著拒絕他們的家庭和文化。

 

從印度教徒到基督徒

克里希納·帕爾(Krishna Pal)是第一個印度教徒皈依浸信會,在1800年,加爾各答的浸信會傳教士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在恆河中為他施洗。他向同胞傳講福音超過20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