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240

3

​作者

Ayaan Hirsi Ali

基督教在現代歐洲受審判

基督教在現代歐洲受審判

歐洲的道德脈搏正在消退。支撐其民主制度的核心價值—體面、紀律與明辨力—皆源自基督教世界觀,而這套價值體系如今正遭摒棄。


阿亞恩·希爾西·阿里(Ayaan Hirsi Ali)的復興之路( https://substack.com/@ayaanhirsiali )

2025年11月14日


瑞典一則令人不安的報導( https://www.premierchristianity.com/opinion/these-christian-parents-said-no-to-makeup-and-screen-time-and-lost-their-daughters-to-the-state/20412.article )揭露歐洲基督徒遭受的迫害。基督徒夫婦丹尼爾與比安卡·薩姆森拒絕了青春期女兒索要手機與化妝品的要求。這本是平凡父母的溫柔管教—充滿愛心、堅定且完全合理。但當女孩在校誣告後,國家機器便以官僚暴風雨之勢襲擊這個家庭。官員指控父母犯下「宗教極端主義」,並強行帶走兩名女兒。這起家庭糾紛演變為意識形態審判。當今歐洲,父母權威被視為壓迫,基督徒職責被當作危險,信仰本身更被視為公共威脅。


今年初,JD·范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言( 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assets/02_Dokumente/01_Publikationen/2025/Selected_Key_Speeches_Vol._II/MSC_Speeches_2025_Vol2_Ansicht_gek%C3%BCrzt.pdf )時,挑戰的並非歐洲的外部敵人,而是其內在的空洞。他的論述既雄辯又鏗鏘有力:一個不再知曉自身立身之本的文明,終將喪失自我捍衛的能力。歐洲,這個曾以勇氣與信念定義的土地,如今被文山會海與道德麻痺所窒息。昔日的基督教搖籃已成犬儒主義熔爐—聖潔之事僅存記憶卻不被尊崇,虔誠本身更被視為叛逆。


國家迫害昔日以鎖鏈鞭笞降臨;如今則化作印有國徽、蓋章、加蓋印章並經國家授權的公文。它穿梭於制度、政策與程序之間—高效、隱密且毀滅性( https://eclj.org/religious-freedom/un/intolerance-croissante-envers-les-chretiens-en-europe-leclj-demande-plus-de-protection-?lng=en )。


這場迫害恰如其分地始於教室。在昔日奠基於基督教原則的學校裡,塑造文明的信仰正被系統性抹除。聖經被斥為胡言亂語,傳統被貶為瘋狂。學生被灌輸「所有真理皆平等」—唯獨基督教真理例外—的觀念。即便仍冠以「基督教」之名的學校與大學,也幾乎毫無例外地掏空了其內涵。昔日塑造心智的信仰,如今淪為取悅自我的工具。塑造西方文明的信仰,已被自我崇拜的信條取代。學生能背誦尼采卻不識新約,思索特權卻不懂虔敬。他們被教導現實是相對的,信念屬於無知的過去。其結果是孕育出一代精通理論卻思想貧瘠的世代。

ree

攝影:Matea Gregg( https://unsplash.com/@mrgregg225 ) 於 Unsplash( https://unsplash.com/ )


在歐洲各地,基督徒於職場、教室及媒體工作室中屢遭嘲弄。英國一名虔誠護士因拒絕稱呼男性戀童癖者為「她」而近日遭停職( https://www.premierchristianity.com/real-life/i-refused-to-call-a-male-paedophile-she-and-the-nhs-suspended-me/20198.article );另有信徒僅因堅守最基礎的聖經真理便失去職業生涯。表達基督教對婚姻或性別的觀點,等同招致職業毀滅。那些高舉包容的社會,已將排斥之術( https://www.intoleranceagainstchristians.eu/fileadmin/user_upload/publications/files/OIDAC_Report_2024_-_Online_Version.pdf )演繹得爐火純青,尤其針對不從者。他們宣揚多元—只要不包含神聖的元素。


國家的輕蔑不僅顯現於低層級且毫不隱晦的迫害(如擄走薩姆森女兒的事件),更體現於對教堂犯罪事件的消極不作為。


整個歐洲大陸( https://www.catholicnewsagency.com/news/260575/nearly-half-of-2500-anti-christian-hate-crimes-in-europe-were-in-france-report-says )的教堂遭褻瀆與破壞的頻率,其規模足以震撼昔日整個大陸的良知。2024年,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記錄( https://catholicreview.org/more-than-2400-anti-christian-hate-crimes-occurred-in-europe-in-2023-report-finds/ )顯示,35個國家發生逾2400起反基督教仇恨犯罪,從塗鴉縱火到肢體攻擊乃至謀殺,手段不一而足。


在英格蘭與威爾斯( https://evangelicalfocus.com/europe/32764/religious-hate-crimes-in-england-and-wales-reach-a-new-record ),針對基督徒的宗教仇恨犯罪已達歷史新高,卻鮮少被正視。法律漏洞使教堂襲擊僅被歸類為破壞公物,剝離其動機與意義,仇恨本身從紀錄中被抹去。


英吉利海峽彼岸,自詡為自由( https://et.ambafrance.org/IMG/pdf/2022-11-21_traduction_anglais_125_ferensay_legasion_2212_-2.pdf )之地的法國( https://www.catholicnewsagency.com/news/260575/nearly-half-of-2500-anti-christian-hate-crimes-in-europe-were-in-france-report-says ),竟佔此類事件近半數。歐安組織已警告這些攻擊威脅著整個大陸的和平與穩定,然而當權者仍持續淡化、忽視並刻意迴避這些事件。2025年的完整統計尚未公布,但初步報告顯示總數將突破2,500起—這正是歐洲日益惡化的否認模式所延續的駭人紀錄。


當清真寺遭襲擊時,政客們爭相發言,媒體(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lyjlx2e4l8o )喧囂四起,專責小組火速立法打擊「仇恨犯罪」、「非犯罪仇恨」及「伊斯蘭恐懼症」。當教堂焚毀時,歐洲卻選擇視而不見。


請自問箇中緣由。因為在批評者眼中,基督教已被重新塑造成特權的象徵( https://www.jstor.org/stable/j.ctv1sjwp49 )。但這純屬無稽之談。基督教奠定了西方世界的道德根基。如今,那些自詡引領西方的人們,卻甘願坐視其根基崩解,彷彿對孕育他們的文明感到羞恥。


雪上加霜的是,許多歐洲古老的教堂與聖堂,竟被改造成了它們當初建造時所抗拒的世界的紀念碑。有些被出售,祭壇遭拆除,牆壁重生為清真寺、迪斯可舞廳( https://fortune.com/europe/2023/06/22/what-is-europe-doing-with-old-churches-bars-clubs-hotels-nightlife/ )或咖啡館。曾經因祈禱而神聖的石塊,如今卻在低音節拍中震顫。神聖之物被世俗化重塑,彷彿虔敬本身就是現代人眼中不該存在的污點。


在整個歐洲,基督徒已成為社會上唯一被允許嘲弄的群體。如同白人勞工階級,他們被刻畫成落後、偏執且可有可無的存在。喜劇演員諷刺他們的信仰,記者輕蔑地否定,政客則置若罔聞。反基督教情緒已成最後容許的偏見。這片曾向世界派遣傳教士的大陸,如今卻迫害著自己的信徒。


其後果遠比歧視更深遠。歐洲的道德脈搏正在消逝。支撐其民主制度的核心價值—體面、紀律與明辨力—皆源自如今遭摒棄的基督教世界觀。當歐洲移除基督,便等同拔除自身文明的基石。當民族遺忘自由的意義,便無法守護自由。


當J·D·范斯追問歐洲人為何而戰時,他尋求的並非衝突,而是生存的目的。歐洲的危機不僅是政治或文化層面的,其根源更為深重。它已喪失昔日指引方向的羅盤,高談人權卻遺忘賦予這些權利尊嚴的根基,宣揚寬容卻懲罰敢於拒絕新正統思想者。


歐洲日益高漲的反基督教浪潮雖未充斥監獄與墓園,卻在某些地區逐年逼近。其運作方式更為隱晦卻同樣險惡—從父母身邊奪走孩童、因一句經文解雇教師、玷污教堂、貶抑與譴責信徒。迫害無需暴力便能得逞,它透過政策蔓延、藉諷刺嘲弄、以冷漠傷人。


如今我們從傑出的喬納森·海特處得知,曾引以為傲的數位先驅瑞典,正拔掉插頭( https://www.afterbabel.com/p/sweden-went-all-in-on-screens-in )終結其螢幕飽和實驗。這個國家在全盤押注電子設備後—從幼兒平板到青少年Snapchat—如今正逆轉航向。下滑的測驗成績、縮短的專注力與攀升的焦慮,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如今校園全面禁用手機,教科書重回課堂,螢幕使用時數設下上限。這或許是國家覺醒的徵兆—進步未必在於狂飆向前,而在於回歸真正有效的根基。然而救贖不僅需要政策轉向與公開承諾,更需承擔責任。這便引出懸而未決的疑問:瑞典政府是否終將向比安卡與丹尼爾·薩姆森夫婦道歉—並歸還他們的孩子?


瑞典的困境並非孤例,它映照出整個歐洲正在發生的深層變遷。這個仍自詡開明的大陸,正逐漸遺忘「開明」的真諦。它為舒適、形象與權力奮鬥,卻未為靈魂而戰。除非重拾昔日的力量源泉,否則終將發現:已無值得守護的珍寶。


這篇文章翻譯自Ayaan Hirsi Ali的在線文章「Christianity on Trial in Modern Europe

https://www.restorationbulletin.com/p/christianity-on-trial-in-modern-europ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