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335
1
作者
伊斯蘭與西方的未來
伊斯蘭與西方的未來
大衛•索爾維(DAVID SOLWAY)(https://pjmedia.com/author/david-solway-2)
2024年8月10日

美聯社(AP)照片/法里德•汗(Fareed Khan)
你們將要征服許多土地,真主將賜予你們戰勝敵人的勝利,但你們都不應停止為戰爭而練習。
布哈里聖訓,MO20,4712
他聽見角聲,不受警戒,他的罪必歸到自己的身上;他若受警戒,便是救了自己的性命。
以西結書33:5
在《世界末日:文明及其命運(End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and Its Fate)》(https://www.amazon.com/End-World-Civilization-Its-Fate/dp/1538189003)一書中,哲學家喬恩‧米爾斯(Jon Mills)反思塔利班用機關鎗和炸藥襲擊白沙瓦(Peshawar)一所學校,慘殺132名學童的事件。這種行為幾乎令人難以理解。他寫道:「理解這種暴行背後任何理性手段的直接錯位,在情感上是難以理解的,因為它打亂了我們對宇宙道德秩序的心理需求。」它代表了我們對於自己生活在一個文明世界的隱含信念的「病態破壞」。他總結說,「只需要一次野蠻行為,就能提醒我們,邪惡不是幻覺。」當然,單一的野蠻行為在世界各地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而且成倍增加,但在一種世界歷史信仰體系中,這樣的場合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
正如羅伯特•斯潘塞(Robert Spencer)(https://www.amazon.com/Critical-Quran-Commentaries-Contemporary-Historical/dp/1642939498/)、雷蒙•易卜拉欣(Raymond Ibrahim)(https://www.amazon.com/s?k=the+sword+and+the+scimitar)、阿里•西納(Ali Sina) (https://www.amazon.com/Understanding-Muhammad-Psychobiography-Allahs-prophet/dp/0980994802/)、伊本‧瓦拉克(Ibn Warrak)(https://www.amazon.com/What-Koran-Really-Says-Commentary/dp/157392945X/)、麗貝卡•拜納姆(Rebecca Bynum)(https://www.amazon.com/s?k=rebecca+bynum)及其他許多優秀學者所清楚說明的,任何對古蘭經的讀誦都會顯示一節又一節的經文命令對不信者採取怪異的暴力行為。正如古蘭經44:45-55「像油腳樣在他們的腹中沸騰,像開水一樣地沸騰。(主說)「你們捉住他,然後,把他拖入火獄中,然後,再把沸水的刑罰傾注在他的頭上!」「你嘗試吧!你確是顯赫的,確是尊貴的!這(刑罰)確是你們生前所懷疑的。」敬畏者必定要住在安全的地方—住在樂園之中,住在泉源之濱,穿著綾羅綢緞,相向而坐。結局是這樣的:我將以白皙的、美目的女子,做他們的伴侶。他們在樂園中,將安全地索取各種水果。」和古蘭經78:31-36「敬畏的人們必有收獲:許多園圃和葡萄,兩乳圓潤、年齡劃一的少女,供應不絕的滿杯美飲。他們在那裡聽不到惡言和謊話。那是從你的主發出的報酬充足的賞賜。」中的不同規定,為真主服務而被殺害的殉道者的報酬將是和平、美麗和梨形胸部的處女。
塔利班殺手說,他們有理由犯下如此野蠻和令人髮指的行為,以報答他們自己無理忍受的傷害。然而,我們所目睹的是米爾斯所謂的「邪惡倫理」的表現,這不過是「在道德優越的偽裝下,為自以為是的行為辯護,同時犯下惡行」。如前所述,這種態度在古蘭經中已被立法規定。與該信仰相關的野蠻行徑,在今日和過去都是傳說和傳奇。
伊斯蘭國的內部戰爭和電視轉播的斬首事件也不例外。尼日 利亞的博科哈拉姆(Boko Haram)對無辜者的斬首行為也不例外。全球各大城市發生的爆炸和破壞事件也不例外。在報社和音樂表演場所發生的冷血殺人事件也不例外。自1970年以來超過20萬次的恐怖襲擊(https://www.start.umd.edu/gtd/)也不例外。哈馬斯恐怖份子10月7日入侵以色列、屠殺1200多名平民、焚燒嬰兒並砍下嬰兒頭顱、強姦並殺害年輕女孩、劫持並殺害人質,這些都是白沙瓦的多次重演。一個哈馬斯殺手站在大屠殺中,對著iPhone向他的父母炫耀(https://www.timesofisrael.com/idf-publishes-audio-of-hamas-terrorist-calling-family-to-brag-of-killing-jews/):「看我親手殺了多少人!你兒子殺了猶太人!媽媽,你兒子是個英雄,」這是人類期望的病態破壞的另一個例子。他在追隨,在讚美這節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