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379
1
作者
什葉派神學與古蘭經的關係
什葉派神學與古蘭經的關係
達德·拉赫巴(Daud Rahbar)
第一部分
這篇文章遠遠無法全面闡述什葉派與古蘭經的關係。只有深入研究什葉派的聖訓,尤其是法提米(Fatimi)和薩法維(Safawi)政府所編寫的塔夫西爾(Tafsir,對古蘭經的闡釋和解釋)文獻,才能公正地解釋這個主題。
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Ali ibn abi Talib)於661年逝世,這代表了先知的信徒/黨羽(partisans of Ahl al-Bait)的神學的轉捩點。在此之前,這些信徒/黨羽對古蘭經所強調的真主在審判日的正義並不那麼熱衷,更熱衷於在世間的即時的補救的承諾。什葉派在其起源時就發起了一個政治計畫來尋求地上的補救。阿里在世界上的失敗和精神上的勝利所帶來的榮耀感,在什葉派創立之初並沒有伴隨這個社群的思想。這個社群在創立之初就為阿里在世界上的成功而奮鬥。
即使在阿里被刺殺之後,也沒有放棄。第二個里程碑是侯賽因·伊本·阿里(Husayn ibn Ali)於61/680年在卡爾巴拉(Karbala)殉道,在此之前,據說哈桑·伊本·阿里(Hasan ibn Ali)於669年被穆阿維葉(Mu'awiya)毒死。這奠定了倭馬 亞(Banu Umayya)的王朝哈里發地位。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這個相當確切的挫折使什葉派變得深奧,同時也使他們傾向於古蘭經的承諾中尋求安慰,即在審判日對政治上的錯誤做最後的補救。
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鑒於什葉派的政治起源,這種求助於後世報償承諾的安慰是一種最後的手段,而且必然是半信半疑的。因此,什葉派神學雖然從未在其論述中遺漏真主的正義,但對於他們強調正義是來自對古蘭經呼籲的誠實回應這一論點,卻沒有表達多少熱忱。因為在他們的心中仍然潛藏著一個想法,那就是政治正義應該就在地球上實現。
古蘭經並不缺乏對真主的世間報應的提醒。什葉派的文獻,大多起源於阿里和他的兩個兒子死後,並沒有轉向真主的正義這個方面。這反映出,隨著什葉派政治抱負的弱化,他們審慎地強調遠在天邊而非近在眼前的真主的正義。任何對真主臨在正義思想的積極追求都會受到倭馬亞王朝和阿巴斯王朝('Abbasids)的壓制。事實上,大聲鼓吹「審判日」最終審判的觀念會引起當權者的憤怒,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被詛咒的人。
因此,什葉派對於在倭馬亞和阿巴斯哈里發支持下制定的過度 超然的神學,並沒有提出任何激烈的反對。在哈桑·尤素福·阿里·穆塔哈·希利(Hasan b. Yusuf b. Ali b. al Mutahhar al-Hilli)(648/1250-726/1326)的Al-Bab al-Hadi Ashar 1中,關於真主的正面的(Thubutiyya)和私隱的(Salbiyya)屬性的第二和第三節比關於真主的正義(第四節)的部分更重要。第二節所敘述的正面的屬性如下:真主是強大的(Qadir),是自由的(Mukhtar)。知道的(Alim)、活著的(Hayy)、意志者(Murid)、感知者(Mudrik)、優先的(Qadim)、說話者(Mutakallim)和真誠的(Sadiq)。
第三節中所敘述的真主的私隱的(Salbiyya)特質如下:真主不是複合體(Murakkab);他既非身體(jism),也非意外('Arad);他不在某處(makan);他不受快樂或痛苦的支配,因為他沒有身體的構造(mizaj);他不與自己以外的人結合;他不是起源事物的位置(mahall),這意味著他會被作用(infi'al);他不可能有視力;他不可能有伴侶(sharik);至高者否定了意念(ma'ani)和狀態(ahwal);他沒有需要。
我們看到,在所有這些描述中,什葉派神學與後來為整個穆斯林神學定下最後模式的阿什利(Ash'ari)神學沒有根本的不同。上述描述中唯一的顯著變異,或許是包含了真誠的(Sadiq)與說話者(Mutakallim) 這兩個特徵,前者令人聯想到什葉派對真主承諾最終補救的信賴,後者則令人聯想到伊瑪目賈法爾‧薩迪克(Imam Ja'far al-Sadiq)的以下傳統:
古蘭經既不是創造者,也不是受造者;它是創造者的言語。
什葉派有關古蘭經臨時受造的教義,就像他們的真主正義的教義一樣,並沒有獲得非常熱心的支持者,也不是只有他們強調這一點,因為在穆塔瓦基勒(Mutawakkil)統治期間,它是作為穆塔茲里(Mu'tazili)教義而宣稱的。
什葉派神學的主要工具是寓言詮釋,其基礎是與古蘭經經文相關並歸因於阿里的傳統。這些傳統的數量非常多。在此,我們無法對這種寓言方法進行分析。我們只引用幾句古蘭經的經文,什葉派引用這些經文來美化阿里或「先知的子民」(Ahl al-Bait)。

「真主確是至尊的(阿里),確是至大的。」這句話出現在古蘭經4:38 2(古蘭經4:34馬堅譯本),是該經文的結語,教導男人應該如何對待女人:
男人是維護婦女的,因為真主使他們比她們更優越,又因為他們所費的財產。賢淑的女子是服從的,是借真主的保佑而保守隱微的。你們怕她們執拗的婦女,你們應該勸戒她們,可以和她們同床異被,可以打她們。如果她們服從你們,那末,你們不要再想法欺負她們。真主確是至尊的,確是至大的。
什葉派的詮釋很高興地發現,「阿里」在這節經文中是真主的綽號。在古蘭經42:51中,「阿里」再次被用來稱呼真主。這節經文說降示和啟示是由真主決定的。結語是:

任何人也不配與真主對話,除非啟示,或從帷幕的後面,或派一個使者,奉他的命令而啟示他所欲啟示的。他確是至尊的(阿里),確是至睿的。(古蘭經42:50-51馬堅譯本)
在上述兩種情況中,3什葉派對真主與阿里的認同是基於虔誠的文字遊戲,而非寓言式的詮釋。這是狂喜的詮釋。
什葉派非常喜愛的一段經文是古蘭經33:32-33,內容如下:
先知的妻子們啊!你們不像別的任何婦女,如果你們敬畏真主 ,就不要說溫柔的話,以免心中有病的人,貪戀你們;你們應當說莊重的話。
你們應當安居於你們的家中,你們不要炫露你們的美麗,如從前蒙昧時代的婦女那樣。你們應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順從真主及其使者。先知的家屬啊!真主只欲消除你們的污穢,洗淨你們的罪惡。
很明顯,這段經文所使用的「先知的家屬」(Ahl al-Bait)一詞,包括穆罕默德家中的所有成員。這並非專指法蒂瑪(Fatima)一家五口,即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她的丈夫阿里以及他們的三個兒子哈桑(Hasan)、侯賽因(Husayn)和穆欣(Muhsin)。
同樣牽強的是什葉派堅持古蘭經11:76中的Ahl al-Bait一詞是指阿里的家族:
她(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妻子)說:「咄咄怪事,我這個老太婆還會生孩子嗎?這是我龍鍾的丈夫。這確是一件奇事!」
他們說:「難道你對真主的命令感到驚訝嗎?願真主的憐憫和幸福降臨你們全家(Ahl al-Bait),他確是可贊的,確是光榮的。」(古蘭經11:72-73馬堅譯本)
根據什葉派解釋古蘭經3:52-54中典故的傳統,什葉派將法提瑪、阿里、哈桑、侯賽因和穆欣稱為Ashab al-Kisa'(幔子之民)(The People of the Mantle)。經文如下:
在真主看來,爾撒確是像阿丹一樣的。他用土創造阿丹,然後他對他說:「有」,他就有了。(這是)從你的主降示的真理,故你不要懷疑。在知識降臨你之後,凡與你爭論此事的人,你都可以對他們說:「你們來吧!讓我們召集我們各自的孩子,我們的婦女和你們的婦女,我們的自身和你們的自身,然後讓我們祈禱真主棄絕說謊的人。」(古蘭經3:59-61馬堅譯本)
大多數的釋經書,甚至是遜尼派的釋經書,都將這段經文與穆罕默德與納吉 蘭(Najran)基督徒使節之間的爭論相提並論,據說爭論發生在伊斯蘭曆10年。據記載,先知邀請他們接受伊斯蘭,但他們拒絕了。先知邀請他們遵守阿拉伯人的穆巴哈拉(mubahala)習慣,也就是雙方都要祈求真主的詛咒,不論誰做錯了。然而,什葉派的釋經書則明確指出穆罕默德只與法蒂瑪、阿里、哈桑、侯賽因和穆欣一起走出家門,並為他們蓋上幔子(kisa')。因此,這五人被稱為「幔子之民」。穆罕默德特別將這五人視為自己真正的親人。
《伊斯蘭百科全書》第一版中關於阿里的文章的作者在什葉派詮釋「視為什葉派主張的證據」的「大量經文」中提到了古蘭經24:35。
需要澄清的是,古蘭經24:35屬於古蘭經中完全不同的一類經文,也就是什葉派在其中插入了一些對阿里有利的字句。在現存的奧斯曼版本中,這段經文如下:

God is the light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His light is as a niche in which is a lamp, ...
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像一座燈檯,那座燈檯上有一盞明燈,…(古蘭經24:35馬堅譯本)
伊本‧馬蘇德(Ibn Mas'ud)的什葉派版本如下:

God is the light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he semblance of the light of one who believes in Him and loves the People of the House of His Apostle is as a niche in which is lamp, ...
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信奉真主、愛護真主的使者之家的人,其光明的形像就像燈檯中的燈…
最後一個例子帶領我們進入伊斯蘭頭三世紀古蘭經抄本中文字變異的有趣主題。在本文作者的心目中,最能激發伊斯蘭學術創造性活動的,莫過於重新討論Asbab al-Nuzul(古蘭經經文誕生的歷史原因) 和Mukhtalifat al-Qur'an(古蘭經的文字變異)。或許除了艾資哈爾(al-Azhar)的學者、印度德奧班德(Deoband)的學者以及其他同類學派的學者之外,受過教育的穆斯林普遍不知道早期抄本有任何變異,除了微不足道的變音標記。只有少數學者知道早期古抄本的全部變異細節,但他們沒有批判性地認識到這些變異對伊斯蘭未來發展的能動性。在奧斯曼('Uthmanic)版本成為標準版本之後,古蘭經的各種版本一直持續到伊斯蘭第四世紀初,這個事實讓當代的穆斯林非常震驚。在這篇簡短的文章中,我們不可能完整地介紹頭三個世紀流傳的古抄本與政治、社會及精神動機的關係。讀者可參閱已故的亞瑟·傑弗瑞(Arthur Jeffery)的傑作《古蘭經文本歷史資料》(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of the Text of the Qur'an, Brill 1937)。這本書是最早被翻譯成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和烏爾都文的著作之一,也是開明的穆斯林學術誕生的催化劑。
穆斯林可參閱蘇尤提(al-Suyuti)於15世紀後期所撰寫的Itqan中關於Mukhtalifat al-Qur'an的章節,以作為現成的參考。
雖然傑弗瑞教授在其著作的 第17-18頁中列出了收集變異的主要來源,但若能分別指出每種變異的來源,則該著作的價值會大得多。
傑弗瑞教授在同一卷書中收錄了他對Abu Bakr 'Abdullah ibn abi Da'ud al-Sijistani(230-316 A.H.)的Kitab al-Masahif所做的編輯,Abu Bakr 'Abdullah ibn abi Da'ud al-Sijistani是阿布·達烏德(Abu Da'ud)的兒子,也是著名聖訓典籍《al-Sunan》的作者。
在本文的其餘部分,我們將評論阿里、伊本‧馬蘇德(Ibn Mas'ud)和賈法爾‧薩迪克抄本中的什葉派變異,以說明什葉派插文或偏離奧斯曼文本的性質。
有關伊本·納迪姆(Ibn al-Nadim)的Fihrist中發現的《阿里抄本》中非常不同的經文編排,請參閱亞瑟·傑弗瑞的著作(第183頁)。不過,一般認為阿里是在奧斯曼抄本完成後才核准的,而他自己的抄本則已被燒毀。
《阿里抄本》中遺失了古蘭經五章經文:法諦海(古蘭經1章)、賴爾得(古蘭經13章)、賽伯邑(古蘭經34章)、台哈列姆(古蘭經66章)、阿賴格(古蘭經96章)。
古蘭經1、13、34和96章經文似乎沒有任何典故或暗示,可能是什葉派故意刪除這些章節的動機。然而,古蘭經66章經文(台哈列姆)的缺失卻很有趣。該章的開頭經文(1-5)如下: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先知啊!真主准許你享受的,你為什麼加以禁戒,以便向你的妻子們討好呢?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真主確已為你們規定贖誓制,真主是你們的保佑者。他是全知的,是至睿的。
當時,先知把一句話秘密地告欣他的一個妻子,她即轉告了別人,而真主使先知知道他的秘密已被洩漏的時候,他使她認識一部分,而隱匿一部分。當他既以洩漏告訴她的時候,她說:「誰報告你這件事的?」他說:「是全知的、徹知的主告訴我的。」
如果你們倆向真主悔罪,(那末,你們倆的悔罪是應當的),因為你們倆的心確已偏向了。如果你們倆一致對付他,那末,真主碓是他的保佑者,吉卜利里和行善的信士,也是他的保護者。此外,眾天神是他的扶助者。(古蘭經66:1-4馬堅譯本)
這些經文中含糊不清的典故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穆斯林聖訓與布哈里聖訓歸於穆罕默德最小的妻子阿伊莎(Aisha),她報告如下:先知常在他妻子宰娜卜·賓特·傑哈希(Zainab bint Jahsh)的家停留,並在那裡吃蜂蜜。阿伊莎和哈芙莎(Hafsa)都是先知的妻子,她們共同決定,先知下次造訪她們其中一人時,接待他的妻子應該對他說:「你聞起來有馬格哈菲爾(maghafir)的味道,你吃了馬 格哈菲爾嗎?」5當先知來到其中一人面前時,她按著這協定說了。先知說:「我在宰納卜家裡吃了一些蜂蜜」。於是,他發誓再也不喝蜂蜜,6 並要求將他的誓言保密。第1至5節經文(古蘭經66:1-4馬堅譯本)允許穆罕默德違背他的誓言。
另一種解釋是,這兩段經文分別與阿伊莎或哈芙莎對穆罕默德在應給阿伊莎或哈芙莎的日子與科普特女孩瑪麗共寢的憤怒有關。這個記載還說,穆罕默德要求哈芙莎對其他妻子保密。哈芙莎卻私下透露給阿伊莎。穆罕默德對於這次背叛非常生氣,整整一個月都沒有見到他的妻子們。這一章據說是為了讓穆罕默德從誓言中釋放出來,並作為對妻子們的譴責。(請參閱帕瑪(Palmer)的古蘭經譯本,收錄於《東方聖書叢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Series)》,第11冊,第290頁f.n.)。
本章似乎包含一些典故,其中不同的解釋給予穆罕默德的妻子阿伊莎和哈芙莎的重要性。在穆罕默德的妻子中,什葉派只崇敬法蒂瑪的母親海迪徹(Khadija)。他們不願意看到古蘭經中提到阿伊莎和哈芙莎暗示穆罕默德喜歡她們,尤其是阿伊莎,她一生都是阿里和法蒂瑪的對手。
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我們將繼續評論傑弗瑞教授所重建的什葉派《阿里抄本》的變異:
在古蘭經的奧斯曼節本中,古蘭經2:192以下列文字開場:

And fulfil the Pilgrimage and the Visitation to God
並完成朝覲和瞻仰真主
你們當為真主而完成大朝和小朝。(古蘭經2:196馬堅譯本)
... 《阿里抄本》的讀法如下:

And perform the Pilgrimage and the Visitation to the House ...
並進行朝覲和瞻仰房子...
如果House(房子)這個詞是標準遜尼派讀法的一部分,我們會很容易接受它是指克爾白的房子(House of Ka'ba)。但由於變異出現在《阿里抄本》中,它可能是指阿里的家庭,而非克爾白。此建議看似牽強,但不能排除。《阿里抄本》和《伊本·馬蘇德抄本》都有上述不同的讀法。
在同一段落中,這兩本抄本都有

而非

的讀法。這種讀法會使翻譯變成這樣:
And perform the Pilgrimage. And the Visitation is to the House ...7
並進行朝覲。而瞻仰的是房子...
讓我們不要把這裡以bayt一詞取代真主安拉一詞看成是什葉派的作法,因為在其他版本中,也有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在這段經文中插入al-bayt一詞:
And perform the Pilgrimage and the Visitation to the House ...
並進行朝覲和瞻仰房子...。
(見塔巴里(Al-Tabari)的塔夫西爾,布拉克(Bulaq)版,第二卷:120。)
最後,讓我們說:阿里與《伊本‧馬蘇德抄本》中使用al-bayt這個替代詞,不一定是為了加入什葉派所喜愛的字眼。然而,我們可以相當肯定的是,什葉派總是很樂意在古蘭經的任何地方讀到好意使用al-bayt一詞。
在《阿里抄本》的眾多變異中,下一個源自什葉派的是古蘭經26:214-216中的變異。這段經文的標準奧斯曼文本是這樣的:


And warn thy clansmen who are near of kin. And lower thy wing to those of the believers who follow thee; but if they rebel against thee, say, "Verily, I am clear of what ye do ..."
你應當警告你的近親。你對於跟隨你的那些信士,放下你的翅膀;但如果他們違抗你,你應當說:「我確是明察你們的行為的。...」。
你應當警告你的親戚。你對於跟隨你的那些信士,應當加以慈愛。如果你的親戚違抗你,你應當說:「我對於你們的行為確是無干的。」(古蘭經26:214-216馬堅譯本)
與伊本‧馬蘇德一致,《阿里抄本》在此以下列讀法取代第215節和第216節的開頭部分:

整段經文的翻譯如下,並加上這句話:
And warn thy clansmen who are near of kin.
And they are the people of thy House, from among believers.
But if they disobey thee and thy people among whom are the pure ones, then say, "Verily, I am clear of what ye do.'
你應當警告你的親戚。
他們是信道的人們中你家族的人民。
但如果他們違抗你和你的人民,其中有純潔的人,那末,你說:「我確是明察你們的行為的。」
《阿里抄本》中唯一有趣的其他變異,是《時光(阿斯爾)》(古蘭經103章)的不同讀法。奧斯曼的讀法是這樣的:

By the age8 Verily, man is in loss! Save those who believe and do right, and bid each other be true and bid each other be patient.
以時光盟誓,人確是在迷誤之中!除了那些信道而且行善、彼此真誠、彼此堅忍的。
以時光盟誓,一切人確是在虧折之中,惟信道而且行善,並以真理相勸,以堅忍相勉的人則不然。(古蘭經103章馬堅譯本)
《阿里抄本》以下列形式提供這段經文:

By the age and the misfortunes of time. Verily, man is in loss. And he is in it until the end of time.
以時光和時間的不幸。人確是在迷誤之中。而他在其中,直到時間的盡頭。
這個相當悲觀的變異是否反映了什葉派對歷史轉折的絕望?還是阿里真的在某個場合聽到穆罕默德以這種形式誦讀這段經文?我們無法輕易判定。根據諾爾德克(Nöldeke)的理論,這一章屬於先知傳教的第一時期(公元612-617年)。該時期對於人類命運的描繪,整體而言是灰暗的。
總而言之,傑弗瑞教授所重建的《阿里抄本》與標準的《奧斯曼抄本》有九十多處不同之處。其中不超過四處顯示出什葉派的動機,兩處較為明顯(即遺漏題為台哈列姆的古蘭經66章,以及古蘭經26:215-216的變異),兩處相當可疑(即使,為

的變異

以及古蘭經103章全章的變異讀法)。
這個事實乍看之下確實令人驚訝,但仔細分析就能理解。什葉派似乎認為將古蘭經中支持阿里的聲明歸功於其他同伴比歸功於阿里本人更有效。正如傑弗瑞教授觀察到的(同前21頁),不僅什葉派的資料來源有支持Ahl al-Bayt的讀法,遜尼派的資料來源也有支持Ahl al-Bayt的讀法。我們知道,遜尼派反駁什葉派不承認艾布伯克爾(Abu Bakr)、歐麥爾('Umar)和奧斯曼,不是因為遜尼派不承認阿里,而是因為遜尼派擁有所有的同伴,特別是迫害阿里家族的穆阿維葉(Mu'awiya)。遜尼派穆斯林一直與什葉派爭奪對阿里的尊崇,尤其是在詩歌方面。我們也必須記住,遜尼派的標準禱文包括以下字句:

真主啊!求你賜福於穆罕默德和穆罕默德的後裔,正如你賜福於亞伯拉罕和亞伯拉罕的後裔一樣;你確是可頌的,確是榮耀的。降福於穆罕默德和穆罕默德的後裔,就像你降福於亞伯拉罕和亞伯拉罕的後裔一樣;你確是可頌的,確是榮耀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伊本·馬蘇德抄本》,這本抄本與《奧斯曼抄本》的讀音變異最多。在傑弗瑞教授的著作9中,這些變異多達87頁(第25-113頁),而《阿里抄本》的變異只佔同一部著作的8頁(第185-192頁)。當然,並非所有這些變異都是什葉派的意圖;我們已經看到,《阿里抄本》本身在近百種變異中,可能什葉派意圖的變異不超過四種。
據報導,阿卜杜拉·伊本·馬蘇德是先知非常親密的同伴,並享有傳統學家的崇高威望。傑弗瑞教授著作中關於其手抄本的以下引文值得引用10:
我們沒有關於他何時開始製作抄本的資料。很明顯,他在先知在世時就開始收集資料,當他在庫法(Kufa)站穩腳根,並被視為古蘭經事務的權威時,他才開始將這些資料整理成抄本。無論如何,我們發現在奧斯曼正式重新編纂之前,他的抄本已在庫法使用,並被庫法人沿用。奧斯曼將他的標準文本送到庫法,並下令燒毀所有其他文本時,伊本‧馬蘇德拒絕放棄他的文本,因為扎伊德·本·塔比特(Zaid b. Thabit)還在不信者的腰間時,他已經成為穆斯林11,他對於扎伊德這樣的年輕新秀所建立的文本竟然比他的文本優先感到憤怒。在庫法,對於這個抄本問題似乎有相當大的意見分歧,有些人接受奧斯曼送來的新文本,但也有許多人繼續堅持《伊本‧馬蘇德抄本》12,當時伊本‧馬蘇德已被視為庫法文本。他的《抄本》在庫法的地位之強大,可從我們所獲得的一些資訊中所記載的、沿用《伊本‧馬蘇德抄本》的次要《抄本》數量得到很好的說明。正是由於在庫法的流行,這本抄本才受到什葉派人士的青睞,盡管我們並不認為所有歸因於這本抄本的什葉派讀本都是真實的,也不認同遜尼派資料中那些支持Ahl al-Bait的讀本。
現在,我們將檢視他的抄本中那些顯然是什葉派或至少暗示什葉派意圖的變異:
奧斯曼文本中的古蘭經2:24如下:

Why, God is not ashamed to set forth a parable of a gnat, or anything beyond; and as for those who believe, they know that it is truth from the Lord; but as for those who disbelieve, they say, "What is it that God means by this parable?" He leads astray by it many and He guides by it many; -- but he leads astray only the evildoers.
為甚麼,真主不以譬喻小蟲或任何其他更小的事物為羞恥呢;至於信道者,他們知道這是主的真理;至於不信道者,他們說:「真主設這個譬喻是甚麼意思呢?」他以譬喻使許多人入迷途,也以譬喻引導許多人;但他只使作惡的人入迷途。
真主的確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設任何譬喻;信道者,都知道那是從他們的主降示的真理;不信道者,卻說:「真主設這個譬喻的宗旨是甚麼?」他以譬喻使許多人入迷途,也以譬喻使許多人上正路;但除悖逆者外,他不以譬喻使人入迷途。(古蘭經2:26馬堅譯本)
在伊本·馬蘇德的抄本中,這節經文的最後部分是這樣寫的:

By it (i.e. the parable) many are misguided and many are guided aright by it, and by it only the evildoers go astray.
許多人因它(即譬喻)而被迷誤,許多人因它而得到正確指引,只有作惡的人因它而誤入歧途。
他用此使許多人迷歧,也以此使許多人得正道。因此迷歧的,只是為非幹歹者們。(古蘭經2:26馬金鵬譯本)
這個變異的目的在於避免宿命論的立場。什葉派意識到歷史上的錯誤,他們不會以任何方式將這些錯誤歸咎於真主的計劃,因此強調人類意志的自由與人類的責任。因此,這個解讀似乎是什葉派的解讀。
也許在本抄本中,古蘭經2:34中與亞當(阿丹)被創造的故事有關的詞句有變異的讀法,其背後也有類似的強調人類責任的慾望:奧斯曼文本是這樣讀的:

And we said, "O Adam dwell, thou and thy wife, in paradise, and eat therefrom amply as you wish; but do not draw near this tree or ye will be of the transgressors." And Satan made them backslide therefrom and drove them out from what they were in ...
我說:「亞當啊!你和你的妻子,住在樂園吧,你們倆可以任意吃,但不要臨近這棵樹,否則,你們將成為犯罪的人。然後,撒旦使他們從那裡背離,將他們從他們所處的地方驅逐出去...
我說:「阿丹啊!你和你的妻子同住樂園吧!你們倆可以任意吃園裏所有豐富的食物,你們倆不要臨近這棵樹;否則,就要變成不義的人。然後,惡魔使他們倆為那棵樹而犯罪,遂將他們倆人從所居的樂園中誘出。…」(古蘭經2:35-36馬堅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