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00
1
作者
基督死後本丟·彼拉多怎麼樣了?
基督死後本丟·彼拉多怎麼樣了?
2025年1月8日
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是羅馬帝國的猶太(地)(Judea)總督,他的統治時期以大規模暴力和處決為標誌。本丟·彼拉多因判處耶穌基督死刑而載入史冊。
他本人公開做出了一個象徵性的示意動作並洗手,明確表示處決無辜者的責任在於眾人。但是基督死後他發生了什麼事,他的生命又是如何結束的呢?

N. Ge. 《基督與彼拉多》(Christ and Pilate)(《真理是什麼呢?》)(What is Truth?),1890。
耶穌基督時代(公元一世紀的前三分之一)的猶太並不是一個獨立國家。從公元6年到公元132年,猶太是一個羅馬行省,是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個有部分自治權的附庸國。猶太由羅馬任命的官員—「巡撫」(prefects)統治。耶穌基督時代的羅馬皇帝是提比留(Tiberius)。

《皇帝提比留》(Emperor Tiberius)
公元26年,提比留任命本丟·彼拉多為猶太總督。人們對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很可能他出身平民家庭。
名字前的形容詞表明他出身是本都(Pontus)人。本都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位於小亞細亞的東北部(現土耳其),公元前63年被羅馬征服。

《基督在彼拉多面前》(Christ before Pilate),米哈利·蒙卡奇(Mihály Munkácsi),1881。
本丟·彼拉多確實存在,並非虛構的人物,這一事實得到確認,得益於他同時代人的見證、刻有他名字的公元一世紀錢幣以及考古學家發現的一塊紀念牌匾上的銘文。

來自凱撒利亞的石板
最早對本丟·彼拉多的描述之一來自亞歷山大(Alexandria)的神學家斐洛(Philo),他稱這位基督時代的猶太總督是一個受賄者,他素常喜歡侮辱,搶劫,容易勃然大怒,未經審判就處決,並且是個極其殘忍的人。
作為猶太總督,本丟·彼拉多的職責是維持該行省的秩序,但從歷史資料中我們知道,他經常超越自己的許可權。

「《彼拉多洗手》(Pilate washes his hands)」
本丟·彼拉多擔任職位的時間相對較長,有十年之久。這或許是羅馬皇帝提比留的特有政策的結果,他認為頻繁更換總督助長了腐敗現象的蔓延。
他常常這樣評價不禮貌的官員:「他們就像蚊子一樣,嗜血如命,但是當他們吸食滿足的時候,他們造成的危害就會比較小。必須對人民施以憐憫,不要不斷地派新的強盜去騷擾他們。」

《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揚·利文斯(Jan Lievens)。
我們從馬太福音中得知這個故事中還有另一個人物-總督的妻子。她擔心被捕囚犯的命運,對丈夫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為他受了許多的苦。」(馬太福音27:19)
福音書作者沒有解釋這些夢的本質,而是通過這個女人口中說出這些話,與來自各方的指控形成鮮明對比。路加不再著墨介紹彼拉多妻子的信息。然而,旁經(apocrypha)給了她一個聖經中沒有的名字-克勞迪婭·普羅庫拉(Claudia Procula)。

在安東尼奧·凱撒里(Antonio Cizeri)的畫作《你們看這個人》(Behold, Man!)中,本丟·彼拉多向耶路撒冷的居民展示了耶穌被鞭打的場景,而彼拉多心感悲痛的妻子則被描繪在右邊角落。
奧利金(Origen)認為,這個女人必須皈依基督教。在提到致力於格魯吉亞福音傳播的聖尼娜(St. Nina)時,對此事留下了一點評論。
據稱,克勞迪婭曾一度保留著耶穌基督的裹屍布-即所謂的都靈聖體裹屍布(Shroud of Turin)。

《克勞狄斯·普羅庫拉》(Claudius Procula)
如果說講述彼拉多命運的唯一證據是福音書,那麼關於他的資訊在基督被釘十字架和埋葬後就立即消失了。
除了福音書之外,紀念彼拉多最重要的文獻是約瑟夫斯(Josephus)、亞歷山大的斐洛和塔西佗(Tacitus)的著作。

《彼拉多面前的基督》(Christ before Pilate),彼得羅·洛倫澤蒂(Pietro Lorenzetti)。
根據歷史學家約瑟夫·弗拉維烏斯(Josephus Flavius)和塔西佗的說法,彼拉多對一群被誤認為是叛亂分子的撒馬利亞人進行了殘酷屠殺,之後他被免去了猶太政府的職務。本丟-彼拉多被送到羅馬,在那裡他的踪跡消失了。關於耶穌被釘十字架後這位前猶太總督的下落,有幾種說法:
他被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處死;
他遵照皇帝的命令自殺,他的屍體被扔進台伯河(Tiber);
他成為耶穌的追隨者,甚至因為嘗試讓皇帝皈依基督教而長期不被重用;
沒有關於彼拉多被任命為帝國其他職位的資訊。在下一位皇帝尼祿(Nero)的統治下,沒有任何關於他的記錄…

皮爾·法蘭西斯科·馬祖凱利(Pier Francesco Mazzucchelli),《彼拉多向人們展示耶穌基督和巴拉巴》(Pilate Shows the People Jesus Christ and Barabbas)
此外,在這些事件發生多年後創作的旁經《彼拉多之死》(Mors Pilati)也講述了這位總督自殺的一個常見版本的故事(尤其在德國流行),總督被描述為一個嚴厲的暴君。
似乎為了證實這個版本,我們在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斯(Eusebius)的著作《教會史》(History of the Church)(公元4世紀)中讀到:
「蓋烏斯(Gaius)統治期間,彼拉多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他逐步侵佔彼拉多的生活,不久,神的報復就降臨到他身上。希臘作家講述了這件事情…」

安德莉亞·斯基亞沃尼(Andrea Schiavone),《彼拉多面前的基督》(Christ before Pilate)。
據傳說,這位羅馬總督的遺體被扔進了台伯河,但「河水受到惡靈的攪動,遺體漂流到了維也納,並沉入羅納河(Rhône)。」也就是說,遺體到達了現今瑞士境內的日內瓦湖(Lake Geneva)地區。
據傳說,每年的耶穌受難日,彼拉多的遺骸仍漂浮在皮拉圖斯山(Mount Pilatus)的山池中。阿爾卑斯山的廣闊山脈海拔超過1200米,雖然這似乎不太可能,但它的名字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皮拉圖斯山(Mount Pilatus)
這篇文章翻譯自的在線文章「What happened to Pontius Pilate after Christ's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