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21
1
作者
教宗與伊斯蘭
教宗與伊斯蘭
新教宗

新當選的教宗利奧十四世(Leo XIV)(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於2025年5月8日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向人群發表演講。
利奧曾多次批評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但一些支持特朗普的福音派人士仍然歡迎他當選教宗。
天主教徒和福音派基督徒已經在移民和難民護理等社會問題上展開合作。世界救援組織(World Relief)宣導與政策副總裁馬修·索倫斯(Matthew Soerens)表示,這是天主教會長期以來的傳統。
「作為福音派基督徒,我們當然存在一些神學分歧,但我們基於聖經對移民福祉的關切是一個共同點,我們熱切希望在教宗利奧十四世開始其教宗任期之際,繼續與天主教兄弟姐妹合作,」他說。
大多數觀察家認為利奧是方濟各方向的延續,並談論利奧將效仿方濟各的例子。
上任教宗方濟各

2024年8月
教宗方濟各「強烈譴責了那些穿越地中海進入歐洲的移民所遭受的待遇」,他哀歎道:「有些人處心積慮、用盡各種手段去排斥移民。而這種在明知故犯且負有責任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行為,是一種嚴重的罪過。」他表示,解決這一惡行的辦法將是「基於正義、友愛和團結之上的全球性移民治理」。
2024年5月
教宗 方濟各稱:「移民能促使一個國家發展壯大。」他譴責了長期以來對移民的刻板印象:「人們說愛爾蘭人移民帶來了威士卡,意大利人移民帶來了黑手黨。移民們有時遭受了很多痛苦,他們吃了不少苦頭。」他明確表示,自己不喜歡任何針對開放邊境的批評言論:「關閉邊境,把移民留在邊境那邊,這種做法太荒唐了。」
2022年4月
教宗方濟各聲稱,對大規模移民的反對實際上完全是出於種族主義:「的確,難民被劃分了等級。有一等、二等之分,根據膚色,或者看他們來自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來區分。我們就是種族主義者,我們就是種族主義者。而這是不對的。」

2019年3月
當教宗方濟各被問到「關於移民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威脅關閉美國南部與墨西哥邊界的問題」時,他發表:「城牆的建造者,」「用鐵絲網或磚塊也好,終將成為他們自己所造城牆的囚犯…帶著恐懼,我們前進不了,有了牆,我們將在這些牆裡固步自封。」
教宗方濟各對羅馬市長講述了要加倍歡迎穆斯林移民的必要性。「羅馬,」他宣稱,「一個好客的城市,在其高貴歷史之後,就應該面對這一劃時代的挑戰[即穆斯林移民要求進入];運用其能力去迎接和融合,將緊張和問題轉化為會晤和發展的機會。」

羅馬的禧年來臨前,意大利士兵在梵蒂岡城牆前防備恐怖主義。(圖片來源AP Images)
梵蒂岡城堡壘絕大部分建立的目的是抵禦多個世紀以來伊斯蘭的入侵。
在846年,一支從北非來的由73艘船和11,000名穆斯林組成的穆斯林艦隊,在羅馬附近的奧斯蒂亞登陸。經常訪問意大利的穆斯林商人為他們提供了精確的情報,導致了襲擊成功。雖然他們無法突破這城的一直以來就有的城牆,但他們洗劫並破壞了周圍的鄉村,包括數百年歷史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聖保羅大教堂-震驚了基督教世界。穆斯林入侵者褻瀆了受尊敬的使徒的墳墓,掠奪了裡面所有的財富。
教宗利奥四世(847-855)的回應是為了保護聖地不受穆斯林的進一步襲擊和褻瀆,從而建造更多的城牆,其中包括沿著台伯河右岸的十五座堡壘,立即關閉台伯河口並鎖上鏈條。完成於852年的城牆在有些地方達12米高,3.7米厚。
進一步預計到兩個多世紀以後對抗伊斯蘭的十字軍鬥爭-從而看到他們經歷了那麼長的時間-教宗利奧(以及他之後的教宗約翰八世)為那些在與伊斯蘭入侵者鬥爭中死去的基督徒赦免了罪。
在當代資料中穆斯林被稱為「撒旦之子」,由於他們對歐洲造成的既有和持續的危險,這是1095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兩個多世紀之前的。
在穆斯林初次入侵羅馬僅僅三年之後,「849年,穆斯林試圖重新登陸奧斯蒂亞;然後,從大約857年之後的每一年,他們持續威脅羅馬海岸,」
為了擺脫他們,教宗約翰八世於878年決定向他們承諾每年支付幾千件金幣[作為丁稅];但羅馬教廷似乎只向伊斯蘭付了兩年這種貢金;直到十世紀初,穆斯林又時不時出現在台伯河口或附近的河岸。
2019年2月
教宗方濟各與愛資哈爾(Al-Azhar)的大伊瑪目艾哈邁德·泰耶布(Ahmad Al-Tayeb)會議。
「關於人類博愛,為世界和平而共同生活的文檔」被評價為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與穆斯林的宗教間對話的經典。」開頭的話:「信心使信徒在他人身上看到那個需要支援和關愛的兄弟或姐妹。」關愛「他人」,是通過「保衛受造物和整個宇宙,以及支持所有人,尤其是最貧窮和最需要的人。」「我們通過呵護地球、社會正義以及向每個人展示高尚和尊重來愛我們的鄰舍。」
這沒有提到宣揚基督的福音,沒有呼召穆斯林去跟隨基 督,而是呼召穆斯林去共同慶祝他們友好博愛的人性。
教宗方濟各將於2022年11月3日至6日對巴林王國進行教廷訪問,以鼓勵該國規模不大的天主教群體,並出席「巴林對話論壇:東方和西方的人類共存」(Bahrain Forum for Dialogue: East and West for Human Coexistence)。
2017年4月
開羅愛資哈爾大清真寺大伊瑪目艾哈邁德·塔伊布(Ahmed al-Tayeb)注意到教宗方濟各為伊斯蘭提供的積極協助,感謝他「為伊斯蘭免受暴力與恐怖主義指控所作的辯護」。
2017年2月
教宗方濟各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不存在基督徒恐怖主義,不存在猶太教徒恐怖主義,也不存在穆斯林恐怖主義。他們都不存在,」「在所有民族和宗教中都有原教旨主義者和暴力分子—而那些不寬容的一概而論的觀點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強勢,因為他們靠仇恨和排外情緒滋生壯大。」
2016年8月
教宗方濟各說:「我不喜歡談論伊斯蘭暴力,因為每天我看報紙的時候,都會看到暴力事件。」他補充說,他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有關意大利人實施暴力行為的報導。「他們是受過洗禮的天主教徒,」他堅持說。「他們是暴力的天主教徒。」他總結道:「我認為將伊斯蘭等同於暴力是不公平的。這既不公平,也不符合事實。」
2016年7月
法國一名伊斯蘭聖戰分子在一名天主教神父自己的教堂裡砍下了他的頭。教宗方濟各拒絕將這些行為歸咎於伊斯蘭暴力,而是指出,『真正的恐怖主義存在於資本主義之中。只要金錢之神處於全球經濟的中心,而不是人類佔據中心,這就是第一次恐怖主義。』
在新聞發佈會上,他對記者說,世界陷入戰爭之中。「但這是一場真正的戰爭,不是一場宗教戰爭,」他說。
「這是一場以利益為目的的戰爭,一場以金錢為目的的戰爭。一場爭奪自然資源和人民統治權的戰爭」。
「每一種宗教都呼籲和平,」他說。
伊斯蘭國在最新一期的宣傳雜誌Dabiq,批評教宗方濟各天真地堅信穆斯林想要和平,而且認為伊斯蘭恐怖行為是出於經濟的動機。

「這是穆斯林國家和不信道國家之間的聖戰,」作者在一篇題為「以劍之名(By the Sword)」的文章中如此說。
伊斯蘭國直接攻擊教宗方濟各稱「正統伊斯蘭和古蘭經的正確理解反對各種形式的暴力行為」,通過這樣做,「方濟各繼續躲在『善意』的假像後面,掩飾他企圖平息穆斯林國家發動戰爭的真實意圖。」
教宗方濟各「一直極力回避事實」來把伊斯蘭塑造成一個和平的宗教,這篇文章堅稱,在敦促所有穆斯林拿起劍參加聖戰之前,這是一個真正穆斯林的「最大義務」。
文章還指出,「十字軍國家的很多人對伊斯蘭國領袖『使用宗教為暴力正名』表示震驚和甚至厭惡」。
「的確,發動聖戰-以劍來傳播真主安拉的法律-是古蘭經所寫的義務,是我們主的話」,文章說。
「流不信道者的血是既定的義務。這條命令很清楚。要殺不信道者,正如安拉所說,『無論何時你發現多神教徒,就殺死他們』」。
教宗方濟各將伊斯蘭恐怖行為描述為「不明智的暴力行為」,伊斯蘭國對此作出回應「堅稱這沒什麼不明智的」。
他們稱「這件事的依據是,我們的恐怖主義、戰爭、冷酷暴行、殘酷確實有經文支撐,」還補充說他們對西方基督教的憎恨是徹頭徹尾無可緩解的。
「事實就是,即使你們停止轟炸我們,囚禁我們,虐待我們,醜化我們,侵佔我們的土地,我們還是會繼續恨你們,因為直到你們改信伊斯蘭,我們仇恨的基本原因才會消失。即使你們納丁稅[jizyah]並生活在伊斯蘭的權威之下,我們還是會繼續恨你們。」
2016年5月
教宗方濟各在接受法國(宗教性)報紙《十字架日報》(La Croix)採訪時指出,『征服的想法確實是伊斯蘭靈魂中固有的。然而,在馬太福音中,耶穌派他的門徒到世界各地去,你也可能用同樣的征服理念來解釋這個目標。』(馬太福音28)
2015年1月
伊斯蘭聖戰分子恐怖襲擊法國諷刺報紙《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的辦公室,謀殺了繪製穆罕默德漫畫的漫畫家後,教宗為暴行開脫 ,「你不能挑釁。你不能侮辱他人的信 仰。你不能拿別人的信仰開玩笑。」他說,如果人們冒犯了他人,他們就應該受到反擊。「的確,人們不應該以暴力回應,但是,即便我們是好朋友,如果(一位助理)說出咒罵我母親的話,那他就該料到會挨一拳,這很正常。你不能拿別人的宗教當兒戲。這些人挑釁了,然後(就可能會出事)。在言論自由方面,是存在著界限的。」
教宗方濟各對生活在伊斯蘭地區的基督徒受到迫害保持沉默。
2014年5月
當穆斯林開始數以百萬計的數量移民到歐洲時,天主教徒提醒他們的羊群,「在移民的臉上,我們看到了耶穌的臉。」
當教宗本篤十六世要求為埃及受迫害的基督徒提供更多的保護時,愛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的大伊瑪目艾哈邁德•塔耶布(Ahmed al-Tayeb)切斷了與羅馬教廷梵蒂岡的對話,並且不願意恢復對話,除非方濟各同意不批評伊斯蘭對基督徒的迫害。
2013年
教宗方濟各在他的勸諭(Apostolic Exhortation)《福音的喜悅》(Evangelii Gaudium)中宣稱,「真正的伊斯蘭和對古蘭經的正確解讀是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
1994年
當新版《天主教教義問答》(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的英文版問世時,它沒有太多談論穆斯林—只是說「他們與我們一起崇拜唯一的、仁慈的神,人類在末日的審判者」。
1962年至1965年第二屆梵蒂岡議會(Second Vatican Council)的宣言以及題為「天主教教理問答」的文獻和1965年的《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Nostra Aetate)
「救贖計畫還包括那些承認造物主的人,首先是穆斯林;這些自稱堅守亞伯拉罕信仰的人,與我們一起敬拜那一位仁慈的天主,即是在末日審判眾人的主。」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本意是審視教會與非基督教宗教的關係。特別是,它試圖探討「人類的共同點」。
「穆斯林和基督徒有什麼共同之處?
他們崇拜的是一位神,這位神不依靠外物自續自存,仁慈而全能,是天地的創造者,祂對人說話;他們煞費苦心地全心全意地服從祂甚至是不可捉摸的法令,就像亞伯拉罕服從神(真主)一樣,伊斯蘭的信仰樂於將自己與亞伯拉罕相連接。雖然他們不承認耶穌是神,但他們尊崇祂為先知。他們也尊崇祂的童貞母親瑪利亞;有時他們甚至虔誠地呼喚她。此外,他們等待著審判日的到來,屆時神會把他們應得的報應降於所有從死裡復活的人。最後,他們重視道德生活,特別通過禱告、施捨和禁食來敬拜神。」
在「關於穆斯林」(on the Moslems)這一部分的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中,天主教會議的神父們提到「【穆斯林】特別通過禱告、施捨和禁食來敬拜神」。
在天主教會議之後,教會建立了許多穆斯林與天主教徒的對話,穆斯林與基督徒的諒解中心,以及各種類型的亞伯拉罕信仰倡議。而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對伊斯蘭進行樂觀的描述。
自從這次會議以來,天主教神學家們反復把他們的信仰篡改嵌入所有的宗教,其主題是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一個核心的「自然宗教」。它更多地是以合一為目標,首先是與其他基督徒(失落的弟兄),然後是與其他一神論者(同為亞伯拉罕後代/宗教的信徒),最後是與其他所有人。
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有什麼區別?
主題 | 新教 | 天主教 | 東正教 |
使徒繼承 | 沒有使徒繼承。 | 「使徒繼承是指主教的輩分可追溯到使徒...聖經說明使徒繼承在維護真正教義方面的作用」。 | 使徒繼承是東正教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確保從使徒時代開始揭示和實踐的真正信仰得以保留。 |
權力 | 權威在於聖經以及各教會的長老和牧師傳道。在宗派中,權力屬於會議、長老會或其他組織結構。 | 「教會的訓導在定義教條時,最大限度地行使了基督賦予的權力」。 | 東正教會是真正的使徒教會,是宣揚神的話語和揭示傳統的權威。 |
洗禮 | 信徒的儀式(有時也對立約的嬰兒實施)。它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 赦罪的聖事。它能消除原罪並使人稱義。 | 洗禮是救贖所必需的聖事。洗禮分三次進行,可以洗去罪孽。 |
教會 | 教會是由在多個獨立教會和宗派中的真信徒組成的。 | 羅馬天主教會是真正的教會,擁有使徒權柄、教宗、主教和神父。 | 「教會作為一個整體是無誤的」 |
神職人員 | 傳道牧師和長老,有時是主教,視教派而定。 | 神父、主教、紅衣主教、教宗。 | 主教、神父和執事。 |
聖餐、聖體 | 新教國家略有不同,但總的來說,聖餐是基督犧牲的象徵和標誌。 | 羅馬天主教的聖餐禮是神聖的獻祭,是基督的獻祭,也是贖罪祭,是為活人和死人贖罪的,由天主教神父獻祭,否認聖餐禮是神聖的獻祭,就會被咒詛。 | 赦罪是通過聖餐獲得的,因為它呈現了基督的犧牲。 |
恩典 | 恩典是神無緣故的恩惠。它不是通過我們自己的任何行為獲得的。 | 可注入靈魂,可獲得,可因犯罪而喪失。 | 在東正教中,恩典是神向信徒傳遞的未被造的能量。通過這種恩典,人們成為神性的一部分。 |
圖像 | 崇拜中不使用圖像。不允許在崇拜儀式中向圖像鞠躬。 | 雕像通常被用作崇拜的焦點,代表著精神層面的東西。在雕像前鞠躬是允許的。 | 聖像用於崇拜。它們是天堂的窗戶。在聖像前鞠躬禮拜是允許的。 |
理由 | 稱義是憑信心一次性獲得的(羅馬書3:28-30;4:5;5:1;10:4;加拉太書2:16;3:8;腓立比書3:9;提多書3:5),而不是靠任何律法的行為(羅馬書3:20,28;4:5)。罪就是違背神的律法(約翰一書3:4)。 | 稱義是通過洗禮獲得的,而不僅僅是信仰。它是通過順從和參與聖事的生活來維持的。 | 稱義是指成為義人的過程或狀態。它在洗禮時完成,並通過順服的生活得以保持。 |
馬利亞 | 新教徒尊稱馬利亞為蒙福生下彌賽亞的女人。新教徒不向馬利亞祈禱,也不在屬靈事務上尋求她的代禱。 | 瑪利亞的尊貴遠遠超出了聖經的記載。聖母瑪利亞從未犯過罪(聖母無原罪懷胎),並被接升入天堂。1)瑪利亞是全聖。2)人們向她祈禱。3)她是代言人、幫助者、女施惠者和調解人。4)瑪利亞的代禱帶來永生。5)她幫助贖罪。6)她擊碎了蛇的頭。7)她將靈魂從死亡中解救出來。8)當考慮教會時,沒有比仰望瑪利亞更好的方法了。9)天主教徒將自己託付給瑪利亞的祈禱。10)天主教徒向瑪利亞祈禱。他們可以向瑪利亞祈禱。 | 瑪利亞的崇高遠遠超出了聖經所揭示的。不一定是無罪受孕。東正教信徒的看法各不相同。他們強調她作為神母(Theotokos)(神的承載者)的角色。他們可以向馬利亞祈禱。 |
懺悔 | 沒有什麼懺悔能讓我們與神重歸於好。 | 「作為重獲恩典和正義的一種手段,懺悔對於那些因任何罪而玷污靈魂的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 | 「對東正教基督徒來說,懺悔聖事(告解)是那些悔過自新的人來到神和教會面前尋求和解並祈求神聖寬恕的方式。」 |
煉獄 | 沒有煉獄這回事。 | 煉獄是天主教徒死後接受淨化的暫時狀態。「通過贖罪,教友可以為自己和煉獄中的靈魂減輕因罪而導致的世俗懲罰」。 | 東正教內部有不同的觀點。死後是靈魂淨化的過程。它沒有正式的定義。 |
聖禮 | 一般來說,聖禮被視為象徵。聖禮有兩種:洗禮和聖餐。 | 聖禮是恩典的一種手段。它們是得救的必要條件,並「賦予其所象徵的恩典」。聖事共有七件:洗禮、堅振(或稱聖化)、聖體、懺悔、膏抹病人、聖秩和婚姻。 | 聖事是獲得神恩典的一種方式。共有七件聖事:洗禮、堅信禮、聖餐禮、悔改(前四件是得救的必要條件)、聖職、膏抹病人、婚姻。 |
救贖 | 只因信心,只因耶穌。不靠行為。 | 救贖是一個過程,包括洗禮、善行、參加聖禮、贖罪和懺悔。 | 救贖是一個過程,它貫穿人的一生,甚至延續到下一世。只有在東正教中才能找到救贖。 |
聖經 | 聖經是最終的權威,而不是教父或公會。聖經由66卷書組成:舊約聖經39卷,新約聖經27卷。 | 天主教聖經由標準聖經組成,包括舊約和新約。不過,它增加了口述傳統、教父著作和大公會議。天主教聖經中的額外書籍包括托比特書、裘蒂絲書、所羅門智慧書、西拉書(傳道書)、巴魯克書、馬加比傳第一和第二卷、以斯帖記的額外章節以及但以理書的額外章節。 | 經文包括聖經(包括啟示錄)和傳統,傳統是口頭的,教父的著作和大公會議。強調早期教會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