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32
1
作者
伊斯蘭反猶太主義催生了延續至今的衝突
伊斯蘭反猶太主義催生了延續至今的衝突
先知穆罕默德剝奪猶太人的財產以鞏固權力並建立第一個伊斯蘭國。
2025年6月13日
阿曼德·莫斯托菲(Armand Mostofi)( https://www.meforum.org/armand-mostofi )

2025年3月沙特阿拉伯麥加的鳥瞰圖。
圖庫
當今有相當數量的穆斯林持有反猶太主義觀點。許多人通過巴勒斯坦問題—尤其是以色列對2023年10月7日恐怖襲擊的回應及隨後加沙地帶的破壞—來為其敵意辯護。他們常聲稱反對的是猶太復國主義和對阿拉伯土地的佔領,而非猶太教本身。然而這種解釋並不全面。伊斯蘭思想中的反猶太主義早在以色列建國前就已存在逾千年,可追溯至伊斯蘭早期和先知穆罕默德時代。
目前尚未發現穆罕默德時代留存下來的實物歷史遺跡—如建築、信件、詔令、錢幣或武器等。早期伊斯蘭歷史文獻大 多由阿拔斯王朝時期與當權宗教政治勢力相關的學者編撰,時間距穆罕默德去世已有一兩百年。現存最早的穆罕默德傳記—伊本·伊斯哈格的《先知傳》,便是在穆罕默德逝世百餘年後方才成書。
伊斯蘭思想中的反猶太主義早在以色列建國前一千多年就已存在,其源頭可追溯至伊斯蘭初期和先知穆罕默德時代。
在公元 7 世紀早期,希賈茲地區僅有幾個聚落—麥加(Mecca)、亞特里布(Yathrib,後來的麥地那)、納賈蘭(Najran)和杜達姆·艾爾·賈蘭(Dumat al-Jandal)等零星聚居地—按照波斯或羅馬的標準來看,這些地方更像是村莊而非城市。阿拉伯半島人煙稀少、資源匱乏,這使得它對鄰近的拜占庭和波斯帝國來說並不具有吸引力。大多數居民是遊牧的貝都因人;定居其中的群體既有阿拉伯人也有猶太人。
惡劣的地理環境限制了農業的發展,這使得麥加等地的經濟生活與其他地區相比顯得較為簡單。像麥加的古莱什這樣的定居部落在也門和黎凡特之間進行貿易,充當著將印度和東非與地中海連接起來的仲介角色。相比之下,猶太社群則從事手工業和小型製造業。一些伊斯蘭史料記載,甚至連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的醫生都是猶太人。
由於農業和挖井技術,猶太人總體上比他們的貝都因鄰居享有更高的生活水準—或者至少貧困程度更低。這種經濟差距滋生了怨恨。欠猶太放貸人債務的貝都因人常常將不幸歸咎於( https://archive.org/details/Lammens.LeBerceauDeLIslam.LArabieOccidentaleALaVeilleDeLHegire )猶太人,以逃避還款—這種模式在中世紀歐洲也會重演。
伊斯蘭教典將伊斯蘭之前的時期稱為「賈希利亞」(即「無知時代」,jahiliyya),但在諸如女性權利、言論自由以及宗教寬容等方面,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社會可以說比之後的社會更為開放。
在穆罕默德移居至雅特里布城之前,該城的人口由兩個阿拉伯部落(奧斯部落和哈茲拉傑部落)以及三個猶太部落(白尼·蓋努卡部落、白尼·納迪爾部落和白尼·古萊扎部落)構成。由於麥加的猶太人相對較少,沒有證據表明在穆罕默德到來之前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存在重大衝突。
當穆罕默德宣稱其先知身份在《妥拉》(Torah)中已有預言並敦促猶太人信奉伊斯蘭時,緊張局勢開始出現。他滿懷期待地期望能獲得這個正等待著救主彌賽亞出現的群體的認可,然而正如之前的耶穌一樣,猶太人拒絕了他的主張,這讓他感到沮喪( https://sohalibrary.com/item/view/11780 )。
作為回應,古蘭經指責猶太人隱瞞真相、篡改經文—這些未經證實的主張後來卻成為伊斯蘭教義的基礎,並一直延續至今。
穆罕默德向他的追隨者們應許,不僅能讓他們獲得救贖,還能讓他們在今生擁有權力和財富。戰爭掠奪的財富使其早期社群迅速壯大,並吸引眾多新皈依者—其中許多人追求物質利益遠勝精神信仰。
穆罕默德向追隨者許諾的不僅是來世得救,更包括在這個世界上的權柄與財富。
公元624年,白德爾戰役獲取勝利之後,穆罕默德以「與麥加人貿易」為由,宣佈巴努·蓋努卡(Banu Qaynuqa)部落是伊斯蘭的敵人。伊斯蘭史料記載,一名穆斯林婦女與猶太男子的糾紛成為直接導火索。經過十五日圍困之後,該部落選擇了投降。穆罕默德原本打算處決所有男性,但是他卻在哈茲拉吉部落首領阿卜杜拉·伊本·烏拜(Abd Allah ibn Ubayy)的勸阻下放棄了這一想法。最終猶太人遭到了驅逐,其財產被沒收—其中兩成歸穆罕默德,其餘部分歸他的戰士所有。
次年,穆罕默德對巴尼·納迪爾(Banu Nadir)家族發起了攻擊,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指控( https://www.xlibris.com/en/bookstore/bookdetails/587114-muhammad-and-the-people-of-the-book )他們密謀暗殺自己。他聲稱大天使加百列傳達啟示,隨即對該部落實施圍困,燒毀他們的椰棗林,並迫使他們投降。部落成員雖得以活著離開麥地那,但失去了土地和財產。穆罕默德再次將戰利品的五分之一據為己有,其餘的部分被分發給其他人。
最殘酷的事件發生在627年對巴努·古萊扎(Banu Qurayza)部落的行動中。盡管此前達成了和平協議,但穆罕默德仍指責他們與麥加人勾結。經過為期 20 天的圍攻後,他們投降了,期望能像其他部落一樣被驅逐。然而,穆罕默德卻下令處決所有成年男子,並將婦女和兒童淪為奴隸。拉伊哈娜·賓特·扎伊德(Rayhana Bint Zayd)的丈夫和兒子均遭殺害,穆罕默德將她作為妾室收留。
穆斯林歷史學家記載,阿里(Ali)和祖拜爾·本·阿瓦姆(Zubayr ibn Awwam)處決了600至900名男性。2014年,自稱哈里發的伊斯蘭國首領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奴役雅茲迪婦女並屠殺男性,其行為正是效仿穆罕默德當年對猶太人的做法。
猶太婦女和兒童隨後在納季德的奴隸市場被販賣。這種暴力行為還蔓延到了詩人和評論家當中。穆斯林阿爾-哈里什·伊本·蘇瓦德(Al-Harith ibn Suwayd)因為批評穆罕默德而遭到了處決。年邁的猶太詩人阿布·阿法克(Abu’Afak)因為一首諷刺詩而被殺害。另一位女詩人阿斯瑪·本·馬爾萬(Asma bint Marwan)也因穆罕默德的命令而遭遇同樣的命運。他稱讚殺害她的兇手說:「你幫助了真主和他的使者。」在 624 年,兩位猶太名流—卡布·伊本·阿什拉夫(Ka’b ibn al-Ashraf)和薩拉姆·伊本·阿布·胡奎格(Salam ibn Abu al-Huqayq)—也因對穆罕默德的批評以 及對麥加人的同情而被暗殺。
如果沒有猶太人的資源,麥加的征服以及伊斯蘭的擴張或許就不可能實現。
公元629年,穆罕默德對位於麥地那北部富裕的猶太聚居區哈伊巴(Khaybar)發動了進攻。經過一場激烈暴力攻佔後,當地的猶太男子遭到屠殺,婦女和兒童遭到奴役。穆罕默德照例獲得了五分之一的戰利品,並將最美麗的俘虜據為己有。四個村莊的居民在繳械並放棄財產的條件下得以活命。在這次戰役中,肯納納·伊本·阿爾·拉比(Kenana ibn al-Rabi’)因被懷疑藏有財寶而遭受烙鐵酷刑折磨後處決。其遺孀薩菲婭(Safiyya)被穆罕默德納為妾室。
由於猶太工匠、醫生和農民都已離去,穆罕默德允許卡耶卜(Khaybar)城中倖存的猶太人暫時留在那裡以維持生產—不過現在他們為的是為穆斯林征服者工作。
沒收猶太人財產使穆罕默德得以鞏固權力並建立首個伊斯蘭政權。若沒有這些資源,征服麥加和伊斯蘭的擴張或許難以實現。
在波斯帝國覆滅之後,數以萬計的伊朗人(其中許多人是能工巧匠)被俘虜並被帶到了阿拉伯地區。他們的到來減少了對猶太人專業知識的依賴。援引穆罕默德的言論「在阿拉伯半島,兩種宗教不應共存」,哈里發歐麥爾(Omar)後來將所有猶太人從該半島驅逐出去( https://www.xlibris.com/en/bookstore/bookdetails/587114-muhammad-and-the-people-of-the-book )。
1400年來,穆斯林一直被教導猶太人是穆罕默德的敵人,並且他這樣做是出於自衛。然而,歷史記錄顯示,在宗教絕對主義、政治權勢和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存在一系列蓄意挑釁、剝奪財產和滅絕行為。盡管當今外交官可能將伊斯蘭反猶太主義簡單歸咎於巴勒斯坦歷史土地爭端,但事實上,對猶太人的仇恨與排斥早已深植於穆斯林兄弟會、哈馬斯和伊斯蘭國等組織宣揚的神學理論中。
Armand Mostofi( https://www.meforum.org/armand-mostofi )
阿曼德·莫斯托菲(Armand Mostofi)是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RFE/RL)的法爾達電台前台長。
這篇文章翻譯自Armand Mostofi的在線文章「Islamic Antisemitism Drives a Legacy of Conflict」
https://www.meforum.org/mef-observer/islamic-antisemitism-drives-a-legacy-of-confl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