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448

1

​作者

書評:《沙漠中的捲心菜:神如何改變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並在未得之民中推動門徒倍增運動》

書評:《沙漠中的捲心菜:神如何改變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並在未得之民中推動門徒倍增運動》,作者:艾拉・塔塞與戴夫・科爾斯,

馬克·奈勒(Mark Naylor)評論

發表於《全球宣教學》,網址: www.globalmissiology.org ,2024年7月

 

塔塞·艾拉(Tasse Aila)和科爾斯·戴夫(Coles Dave)(2024年)。《沙漠中的捲心菜:神如何改變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並在未得之民中推動門徒倍增運動(Cabbages in the Desert: How God Transformed a Devout Muslim and Catalyzed Disciple Making Movements Among Unreached Peoples)》。美國德克薩斯州理查森(Richardson):超越(Beyond)出版社,363頁,平裝本16.99美元,ISBN-13:979-8987020739;電子書9.99美元。

 

概論

 

《沙漠中的捲心菜:神如何改變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並在未得之民中推動門徒倍增運動》(作者:艾拉・塔塞與戴夫・科爾斯)提供了關於肯尼亞及其周邊地區門徒倍增運動(Disciple Making Movements, DMM)的案例研究和解釋。通過他的「生命道路(Lifeway)」事工,艾拉·塔塞賦能了許多門徒倍增運動實踐者,這些實踐者已建立起持續的門徒倍增運動。這些實踐者的案例研究詳細列舉了結合當地情境且忠實踐行的門徒倍增原則,通過這些原則,富有成效的運動的基因得以建立、倍增和維繫。

 

關鍵字:發現式聖經學習訓練門徒,門徒倍增運動,運動,倍增,簡單教會

 

引言

 

《沙漠中的捲心菜》彙集了在多個非洲國家形成並付諸實踐的基督教事工頓悟與範式轉變,這些轉變在眾多社區中引發了歸向耶穌的顯著運動。書中通過一系列案例研究,穿插社會學與神學思考,展現了向門徒倍增運動的轉變。這些案例研究揭示了神如何使用門徒倍增的原則與實踐,在那些被認為對福音有抵觸的人群中建立祂的國度。案例中所闡述的實踐並非是為門徒倍增運動方法論進行辯護,而是有力地描繪了:當人忠心且持續地呼求莊稼的主(馬太福音9:38),便會有工人出現,這也是對耶穌呼召人參與祂的使命(馬太福音28:19—20)的成就。

 

顯然,《沙漠中的捲心菜》中所展現的這種門徒培養過程,依賴於聖靈的運行、聖經的使人知罪的能力,以及回應耶穌「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一呼召、去培養能再培養門徒的普通信徒的順服與主動性。這種以神的使命異象為根基的倍增式動員,帶來了神的國度的顯著增長。這本書對全球各地的教會和機構而言,其重要性在於它所帶來的範式轉變—為那些蒙召要通過倍增門徒培養者來遵行大使命的人,提供了一種模式和路徑。

 

顯著特點

 

《沙漠中的捲心菜》共分為八個章節以及三個附錄。前兩個部分引導讀者了解艾拉・塔塞走向致力於門徒制培養動原則與實踐的歷程。第八章介紹的門徒倍增原則通過兩個案例研究(「見證」)得到闡釋,這兩個案例研究構成了第二部分的結尾。其餘部分則深入探討這些門徒倍增運動原則。每個部分都以塔塞闡釋某一特定概念的章節開篇,隨後是描述蓬勃發展的運動的案例研究章節,這些章節概述了運動的起源,並介紹了對運動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原則與實踐。這些部分探討的概念包括:

 

促進門徒倍增

門徒倍增的聖經基礎

門徒倍增實踐

門徒倍增之旅

釋放門徒倍增領袖

門徒倍增運動的動態

 

附錄A繼續講述了艾拉·塔塞個人的經歷,並描述了福音如何影響了他的家庭。附錄B概述了「生命之道」事工用於裝備門徒倍增運動實踐者的培訓內容。生命之道是塔塞創立的宣教組織,致力於外展事工和植堂工作,如今其主要重點是推動門徒倍增運動。附錄C提供了一系列供發現式聖經學習(Discovery Bible Study, DBS)聚會使用的「從創世到基督」聖經經文。

 

本書主要的門徒倍增運動倍增導向與流程在「推動門徒倍增」部分進行了描述,下一部分從聖經角度對其提供了支持,第20章結合「門徒倍增之旅」將其分析為一個七步流程。此外,最後兩部分詳細介紹了兩種實踐,揭示了門徒倍增流程如何發展和維繫。在「釋放門徒倍增領袖」部分,一種實踐聚焦於領導力發展的各個階段,概述了如何裝備和賦能那些培訓他人成為門徒倍增者的門徒倍增運動實踐者。這些階段在第284頁的圖表中得到簡明闡釋。理解這張圖表的關鍵在於認識到它並非代表地位或權力的等級制度,而是描繪了通過信任關係形成的影響力位置—隨著信徒獲得賦能去培養同樣能製造門徒的門徒,這種影響力位置便得以確立。不同層級的領袖通過會面來辨識神的旨意,在這一持續的對話式發現過程中,這些關係得到體現。

 

對於任何發展門徒倍增運動的踐行者而言,第二個值得考慮的實踐是在「門徒倍增運動動態」部分所闡釋的,即對倍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中斷採取果斷應對。要使一場運動具有可持續性,門徒倍增的基因必須傳遞給每一代。每個運動都有其生命週期,在任何一代中,倍增的基因都可能受到損害,導致運動停滯不前甚至消亡。第四代是關鍵時期,「此時需要開始新的裝備工作」。裝備中心「能防止運動陷入停滯和衰退」(第317頁)。

 

在結論部分有一張圖表,將門徒倍增運動過程概括為「三個關鍵環節—啟動、倍增和持續」(第340頁)。盡管該圖表為理解構成運動的倍增基因提供了有益參考,但正是書中其餘部分的解釋和案例研究激發了那些有志於培養門徒之人的想像力和熱情。讓這張圖表煥發生機的是對這一流程的積極參與。

 

艾拉·塔塞的生活與事工

 

書中主要的門徒倍增案例研究對象是艾拉·塔塞的生平與事工。在第1至4章講述了他歸信基督的個人見證,以及他被穆斯林家人和社群排斥的經歷,隨後敘述了他一系列的福音傳播和事工嘗試。最終,正如第8章所描述的,塔塞放棄了自己的方法,在「聖靈的感動和催促下」「接納了運動的理念」(第84頁)。2007年,塔塞的「呼召…明確為培養倍增的門徒」(第92頁),而且「主啟示[他的生命之道團隊]明白,如果我們能讓門徒倍增,就會帶來細胞小組、領袖乃至教會的倍增」(第86頁)。這種門徒培養中的倍增願景催生了一個全面的流程,該流程在各級領導層中培養委身(心靈層面)、策略(頭腦層面)和行動(行動層面),上至發現式聖經學習小組的帶領者,下至那些被指定為「全球催化劑」的人—之所以稱他們為「全球催化劑」,是因為他們成功發起了一場運動,如今正運用自己的經驗「催化、指導和輔導運動領袖」,從而發起新的運動(第282頁)。

 

多次經歷和頓悟使塔塞為這次重大的門徒運動轉變做好了準備。在第4章中,他講述了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異象,這個異象塑造了他的生活和未來的事工。首先,他在禱告和為所有曾迫害過他的人為他們祈求寬恕的過程中,領悟到了通過愛他人而獲得釋放的真理。其次,他領受了一個關於陶匠的啟示,他將其解讀為神召喚他並塑造他的旨意。第三,塔塞領受了在沙漠中看到的捲心菜的啟示,這個啟示為這本書賦予了書名。這個啟示意味著,神會將永恆的生命帶到一個看似不可能有生命的地方,並且他明白這個帶來生命的任務就是賦予他的使命。福音被啟示為生命之水,它能改變對福音持敵對態度的人,這是基於神「做一件新事」(以賽亞書43:18—20)而產生的改變人的力量。

 

另一次重要的經歷發生在一次成功的傳教活動之後。當時,一位女士走上前來質問道:「那麼你們當中誰願意留下來,給我們講解一下你們所說的那位神呢?」(第51頁)塔塞解釋說:「她的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頭,在我的內心和腦海中迴響。」這促使他堅信,這項任務需要從「決志」轉向「培養信徒」,通過這種方式,他必須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他人的生活中(第52頁)。當地人必須先接觸自己的群體才能發揮效力,而門徒倍增運動只有當人們將福音視為自身的身份的一部分而非外來事物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描述門徒倍增運動

 

其餘14個案例研究(「見證」)均來自「生命之道」網路中的「全球催化劑(促進因素)」(第99頁)。這些案例研究因其重複性而頗具吸引力。盡管每個案例因其背景和每個團隊所面臨的障礙而具有獨特之處,但其中的相似之處凸顯了門徒倍增運動模式對於建立不斷擴大的傳道培養過程的重要性。當召集領袖們共同「評估運動的健康狀況」並找出劣勢、優勢和不足時,每個運動內部都會建立基於團隊的問題解決結構(第254頁)。然而,關於當前面臨的困境以及以往問題是如何克服的,幾乎沒有詳細說明。對於那些面臨類似困境的人來說,若能舉例說明問題解決流程,以及描述通過該流程克服的困難,將會大有裨益。

 

在這些案例研究中,從啟動到形成運動的門徒倍增運動流程雖略有差異,但基本框架如下:

 

當我們向人們介紹耶穌時,他們便開啟了一段成為門徒的旅程,這一旅程意味著要培養更多的門徒。它包括禱告、關心他人的需求、尋找那些願意敞開心扉的人(即和平之子)、開展探索式聖經學習活動、將信徒聚集到一起、培養領袖以及推動這一過程的持續進行。我們會一直鼓勵這種多倍增長的做法。一旦成功,這一過程就會產生一批又一批的門徒,他們會將同樣的過程傳遞給其他人(第176頁)。

 

塔塞將門徒倍增運動描述為:「當神的靈賦予普通人群體力量,讓他們以愛順從耶穌,並快速倍增出能再去製造門徒的門徒,且至少延續到第四代,最終形成超過100個簡單教會時,門徒倍增運動便應運而生了」。(第179頁)

 

門徒倍增運動與聖靈

 

這種人為組織的方法與聖靈的能力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塔塞堅持認為:「順服的門徒在運動的推進中扮演著積極角色,但沒有人能夠控制一場運動或促成其發生」(第179頁)。幾乎沒有人會反對塔塞這一立場背後的神學依據。神使用祂的百姓成就祂的使命,並已賜下諸如大使命之類的命令,讓耶穌的跟隨者參與祂的使命。然而,應許的幫助者是聖靈(約翰福音15:26—27),若沒有聖靈,人的心靈就無法被改變。基於這一導向,塔塞提出了「門徒培養的特徵」(第179頁),其中列出的要點將門徒倍增運動視為一個過程而非一種方法,與新約模式相符,聚焦於門徒培養而非決志,堅持以小組探索的方式進行而非由專家傳授知識,並將對神的順服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

 

方法與流程有何區別?塔塞認為,門徒培養是一個流程,因為它讓「一個人進入一種關係,去跟隨耶穌…[它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經歷…[而非]一個包含第一課、第二課等,直到學員學完最後一課的課程…」他進一步解釋:「方法是做某件事的特定方式。流程是實施該方法所涉及的一系列步驟性行動」(第175頁)。塔塞似乎是在說,門徒倍增運動並非一個像演算法那樣自動運行的範本。相反,它有著一種關乎關係的、整體性的重心,這取決於人的回應和聖靈的工作。也就是說,其中存在一種關係性的成分,通過這種成分,一個人不僅僅是學習關於聖經的知識和關於耶穌的知識,而是通過順服,藉著聖經來認識並信靠耶穌。這種關係包括對耶穌的使人作門徒的使命日益堅定的委身。

 

門徒倍增運動:是特例還是規範性事工?

 

這本書所闡述的門徒倍增運動流程是否具有更廣泛的有效性,還是說它依賴於特定情境?也就是說,在塔塞及其他案例研究的背景中,是否存在某些促成如此積極成果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在其他地方可能並不存在?當我們在書中讀到以下內容時,這種差異似乎確實存在:門徒培養者發現人們「心態開放、極願接納」(第209頁);福音宣講後,部落長老鼓勵人們相信(第50頁);「人們聽聞某個地方發生的事,便發出邀請:你們能來我們社區做同樣的事嗎?」(第209頁);或是一位運動催化劑評論道「根據我們的經驗,發現式聖經學習往往會帶來倍增」(第202頁)。在其他一些情境中,比如一些讀者所熟悉的許多西方情境中,所有這些場景都會被視為不尋常的。

 

門徒倍增運動的催化者「馬可」(第21章)指出,文化決定了「如何以最佳方式進入一個群體」(第256頁),這一現實可能意味著有些人更容易敞開心扉、更容易接觸,因此在他們當中更有可能興起運動。然而,他的結論並非某些情境中不可能出現運動,而是文化差異需要研究、創造力和禱告。如果說接受度是聖靈的工作,那麼假定某些人群「難以接觸」而另一些人群「易於接受」就是不合適的。盡管一個社區中的大多數人可能不願接受,許多人甚至可能積極反對,但在這些案例研究中,總會有一些人在靈性上較為敏感,渴望聆聽有關耶穌的救恩以及如何進入神的國。問題在於,門徒倍增運動的實踐者應如何進入這收割的禾場,識別並以恰當的方式接觸那些對神呼召他們跟隨耶穌之事敏感的人,並帶著委身和堅韌的決心進行跟進。

 

此外,接受度只是問題的一半。另一半是採用正確的方法和流程。這就像駕駛飛機著陸,出錯的方式有很多,而正確的方式卻很少。這些案例研究所強調的,是那些能培育具有影響力的門徒培養基因的關鍵實踐和導向,從而讓人們做出積極回應,並認為所傳遞的信息與自身生活相關。正確的方法會激發人們的興趣,並提供一條在文化上引起共鳴的途徑,引導人們信靠耶穌。

 

作者們還強調,基因在世代之間的變異始終是一個潛在的危險(第254頁及後續內容),這種變異會導致各群體喪失使人作門徒的使命感。或許西方許多教會都因投身於其他事務而偏離了這一使命,導致使人作門徒已不再是首要任務。因此,這些關於「門徒倍增運動」的實例對這些教會來說是一個挑戰,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忽略耶穌「使人作門徒」的首要使命這一事實。

 

使人作門徒中的「教會」的定位

 

整本書中都能看出,在門徒倍增運動中,圍繞「教會」這一概念存在著爭議。書中探討了教會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但都未能完全解決。與已有的宗派教會和牧師產生的衝突可能造成分裂和爭議(例如第88頁、第298頁),因為與傳統和宗派模式相比,門徒倍增運動從根本上重塑了構成「教會」的形式和實踐。門徒倍增運動的「教會」模式是從聖經的功能角度來描述的(第87頁),而塔塞(第189頁)認為這種差異是「組織層面」(因此也是文化層面?)的問題,而非神學問題:「許多教會中常見的主流(『教會』)範式使教會領袖和會眾透過組織的視角來看待生命和事工。任何不符合組織範式的事物都會讓人覺得是對教會體系的威脅。培養能繁殖的門徒需要一種範式轉變。」

 

生命之道團隊試圖通過強調使人作門徒而非「植堂」來緩解這種衝突。對那些致力於傳統模式的人來說,對門徒訓練的強調更容易被接受(第92頁),而且在許多運動中,人們避免使用「教會」一詞,轉而採用更中性的「聚會」一詞,以避開「宗派思維」(第203頁)。遺憾的是,「聚會」一詞並不具備與「教會」這一稱謂相同的分量和地位。因此,許多運動都描述了從發現式聖經學習小組到「教會」身份的「過渡」。然而,這種過渡會威脅到發現式聖經學習小組的倍增基因,因為傳統的「教會」實踐以及關於聖經組織架構的信念會爭奪主導地位。盡管公開宣稱要強調將發現過程作為門徒培養的主要動力,但在一些案例研究中,也存在著發展更大規模群體的傾向,在這些群體中,發現的活力有所減弱,而講道/佈道則成為一種與之競爭的聖經教導方式。正如「路得」所指出的:「如果有人把傳道人請到前面去,就不會有任何成果!那樣的教會不會作為一個培養門徒的教會成長」(第106頁)。

 

塔塞還採用了「簡單教會」這一術語(第118頁註腳32),以此強調作為門徒倍增運動核心的根本性教會論轉變。書中提出的主張及所給出的證據是,在門徒培養和擴展神的國度方面,傳統教會模式和宗派教會模式的成效遠不及門徒倍增運動。塔塞希望發現式聖經學習小組能以新約教會的身份被認可,卻又不背負人們對「教會」的普遍理解所帶來的包袱,同時也不疏遠那些仍致力於宗派模式的人。這種張力需要更多的對話,以探尋不同的教會表達形式是否能在彼此欣賞中共存。

 

總結

 

在全球基督教運動中,任何渴望遵行耶穌「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一命令的人,都應當認真對待結論中發出的邀請:「來,與神一同參與培養能培養門徒的門徒」(第340頁)。書中提供的關於門徒倍增運動的見解、指導和範例,對於那些因在自己的事工環境中看不到門徒倍增而感到沮喪的人來說,既是一份恩賜,也是一種挑戰。在這些篇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經證實有效的流程,支持者和批評者都能認可它,因為它不僅呼籲人們歸向耶穌,更是一條邀請人們去認識耶穌、接受成為門徒培養者的呼召,並藉此充分參與耶穌擴展神國度的使命的路徑。神「能使看似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祂呼召我們…在成就這一呼召中盡自己的本分」(第345頁)。

 

這篇文章翻譯自Mark Naylor的在線文章「Book Review – Aila Tasse and Dave Coles, Cabbages in the Desert: How God Transformed a Devout Muslim and Catalyzed Disciple Making Movements Among Unreached Peoples

http://ojs.globalmissiology.org/index.php/english/article/view/2874/72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