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55
1
作者
在苦難中和通過苦難使穆斯林背景信徒作門徒
在苦難中和通過苦難使穆斯林背景信徒作門徒
你們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爭戰的各樣苦難: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因為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希伯來書 10:32-36
透過受苦的神喻來救贖,是基督教對邪惡問題唯一真正的回應。... 十字架神學也是苦難神學,是轉化和超越苦難與邪惡問題的基礎,而不會被苦難與邪惡所摧毀。...
聖經經文一直堅持,我們背負的十字架在我們戴上冠冕之前,而作為基督徒,就是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連同所有的苦難和困難,背負著它,直到它在自己身上留下印記,並將自己贖回,走那更美好的道路,而這道路只有透過苦難才能得著。
以賽亞-M-道(Isaiah M. Dau),「面對人類的苦難」,苦難、迫害與殉道
我們在加拿大住了三個月之後,回到北非不久,有一天,一位外籍朋友打電話給我,問我可不可以去跟一個當地人談談,他在外籍朋友的教會出現,想認識當地的信徒。我去見了這個年輕人,當晚在我們家吃晚餐時,他告訴我們他的故事。幾年前,阿卜杜勒卡迪爾(Abdelkader)來到我們住的附近,他第一次遇見耶穌是在夢中。當他二十出頭時,他已經成為一個非常虔誠的穆斯林,也是一個國際伊斯蘭主義組織在當地分支的年輕領袖,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他對古蘭經中的爾撒感到好奇,夢中有人告訴他要閱讀引支勒,於是他從當地的外籍教會取得一本阿拉伯文的新約聖經。
在聖靈的帶領下,他自己閱讀了幾個月之後,對基督產生了堅定的信仰。之後阿卜杜勒卡迪爾與他的伊斯蘭主義同胞進行了幾個月無休止的討論和爭論,他盡一切努力說服他的朋友穆罕默德是假先知,耶穌才是彌賽亞、神的兒子和救主。最後,他直接開車到國際機場,搭上第一班有空位的飛機離開這個國家,才僥倖逃過一劫(他的伊斯蘭主義朋友來要以叛教的罪名來處決他)。在中東冒險幾年之後,聖靈帶領他到一間福音教會,在那裡接受了幾年的門徒訓練,阿卜杜勒卡迪爾聽說自己的家鄉有一間地下教會,就回到那裡。他原以為自己是唯一來自他的國家的信徒,當他聽說有地下教會時,他立刻想認識和他一樣的人。他抵達時在機場被逮捕(他向自己國家大使館的官員作見證並沒有幫助),然後被送到他家鄉的監獄,在那裡兩個星期他每晚都被折磨。當他的獄警意識到他們無法折磨他使他放棄基督教信仰,並向他勒索金錢之後,他們悄悄地釋放了他(給了他兩週的時間離開這個國家,並威脅如果他再回來,他就活不了)。出獄後不久,他回到他買第一本新約聖經的外籍教會,嘗試認識當地的信徒,然後他被送到我這裡。
我透過歐洲一位認識他的中東朋友證實他的故事後,介紹他認識幾位當地的穆斯林背景信徒領袖。他與他們見面時深受感動,雖然在與他們交談時,他對於他們缺乏宣揚基督的勇氣感到相當失望和困惑。在他為了基督所經歷的所有苦難中,最痛苦的是他父親的拒絕。他的父親是一位傑出、正直的商人,也是一位驕傲、虔誠的穆斯林,他的父親不認同他是自己的兒子,到法院依法刪除他所有的出生記錄,並取消他的繼承權。他最後一次從國外打電話給他母親時,她驚恐地求他不要再打電話了,因為他父親威脅她,如果她再跟被剝奪繼承權的兒子說話,他就會立刻離婚。因此,即使他當時就在他家附近,為了他母親的緣故,他也沒有嘗試與他們聯絡。在警方規定的兩週期限屆滿之前,我幫他買了機票,讓他飛往歐洲。其後,阿卜杜勒卡迪爾在歐洲被接納為宗教難民,並在那裡為自己建立了新的生活。
我們這些來自發達世界的門徒訓練者在幫助面對逼迫的穆斯林背景信徒時,起初有兩方面的劣勢。第一,我們很少親自面對逼迫。第二,由於我們沒有被迫深入思考這些事情,我們對苦難和逼迫的神學傾向於不足。在本章中,我們將開始考慮聖經和神學中關於逼迫的觀點,以便奠定一個基礎,引領我們朝著發展一個更充分的聖經中關於苦難和逼迫的神學的方向前進。一旦奠定了這些神學基礎,我們就會探討我所收到的一系列有用的建議,這些建議是關於如何明智地與我們的穆斯林背景信徒弟兄姊妹同行,並幫助他們面對幾乎是無可避免的苦難和逼迫,這些苦難和逼迫是他們在穆斯林社區中作為門徒的生活所帶來的。
邁向苦難與逼迫的神學
盡管大多數關於向穆斯林傳道的書籍的作者通常都有一個經驗型的信念,就是聖經教導迫害和苦難是信徒在各種文化和各種情況下的正常經歷,但這並不是大多數西方人通常有的理解。在進入穆斯林世界之前,我們西方人對苦難和逼迫的思考很少,這並不奇怪。西方的神學家和聖經學者一般都不太注意聖經特別是新約中關於逼迫的教導。1
然而,最近一些新約學者的著作開始探討與發展聖經中關於苦難尤其是逼迫的神學。舉例來說,我發現坎寧安(Cunningham)在 1997 年所發表的《路加福音-使徒行傳》中關於逼迫的神學,對於在伊斯蘭背景下的這項門徒訓練研究特別有幫助。在對路加有關逼迫的教導做了仔細的詮釋之 後,坎寧安以幾個表達路加對逼迫的理解的聲明作結論。這些肯定的五個聲明為我們服務: 逼迫是神計畫的一部分;逼迫是那些本來是神的子民拒絕神的代理人;逼迫是跟隨耶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結果;逼迫既是基督徒堅忍的場合,也是神勝利的場合(Cunningham 1997, 337-38)。
查爾斯-鐵森(Charles Tieszen)在他探索宗教逼迫神學的專著中,對基督徒的宗教逼迫下了以下的定義:「任何主要基於宗教而針對基督徒所犯下的不同程度的不公正敵意行動,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Tieszen 2008, 48)。鐵森接著提出以下的肯定,作為理解逼迫的神學框架:(1) 逼迫的存在是普遍的。(2) 盡管撒但是最終的逼迫者,他想利用逼迫來拒絕神的子民,但神仍主權地允許信徒受逼迫,並命定信徒受逼迫。(3) 神使用逼迫來使祂的子民成聖、榮耀祂的名、擴展傳福音和宣教。(4) 基督徒蒙召要忍受逼迫,雖然適當的回應有時會試圖避免或抵擋逼迫。(5) 教會蒙召在禱告和行動上與受逼迫的信徒站在一起(79-80)。
已故的格倫-彭納(Glenn Penner)是受逼迫教會的不倦代言人,他是當代西方人中最先仔細思考聖經中逼迫與門徒訓練之間密切關係的人之一。在《十字架的蔭下:迫害與門徒訓練的聖經神學》(In the Shadow of the Cross: A Biblical Theology of Persecution and Discipleship (2004),他對聖經中關於逼迫的觀點進行了全面的檢驗。彭納觀察到,由於大多數西方基督徒不會將逼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因此牧師和教師有誤用聖經經文的傾向,以致於「西方典型的聖經學生甚至從未懷疑聖經中有關痛苦的經文可能是為了義而受苦,而不是因為罪而受苦」(Penner 2012, 72)。彭納強調為義的緣故而受逼迫和受苦在作基督門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他的見解:
我們沒有認識到逼迫在歷史上、在傳教學上,以及(最重要的是)在聖經經文上,對基督的跟隨者來說是標準的...。逼迫與作門徒之間有明顯的經文關係。事實上,沒有逼迫就沒有作門徒;跟隨基督就是與祂一起背起十字架,讓世人與父神和好...。軟弱、受苦和犧牲是神的工作方式。這就是神完成祂工作的方式,不是藉著力量或勢力,而是藉著愛與邀請。正如神的僕人受苦、受死...,[所以]跟隨他的人...也是如此。...以十字架為中心的福音需要背負十字架的使者。
耶穌對跟隨者的要求就是踏上殉道之路。... 沒有基督的死,就沒有被救贖的社群。但正如基督需要十字架來建立祂的教會一樣,我們也需要十字架來建立祂的教會(馬太福音 16:24)。兩者都需要。正如約瑟夫-頓(Josef Ton)觀察:「基督的十字架是為了贖罪。我們的十字架是為了傳揚。」蒙召跟隨基督就是接受一個受苦的呼召。(Penner 2012, 72, 73)
2012 年,世界福音派聯盟的宣教委員會出版了《悲傷與鮮血:基督徒在苦難逼迫與殉道背景下的宣教》(Sorrow and Blood: Christian Mission in Contexts of Suffering Persecution and Martyrdom)(Taylor等人,2012年),這是全球各地基督徒對逼迫與苦難的觀點的綜合彙編。2新的南蘇丹共和國蘇丹五旬節教會的蘇丹大主教以賽亞-M-道在一篇有關邪惡與苦難問題的深刻文章中,比較了非洲與西方對邪惡與苦難的觀點,並得出結論:聖經的十字架神學能轉化與超越邪惡與苦難。十字架提醒信徒,他們的苦難是跟隨基督的一部分(Dau 2012, 126-27)。
在我們結束對逼迫與苦難的神學反思時,讓我帶入對宗教逼迫的最後一個觀點。尼克-瑞普肯(Nik Ripken)進行了一項長達多年的廣泛研究,探討在穆斯林環境中的逼迫(訪問了三百多位穆斯林背景信徒),他對逼迫的觀點與坎寧安、鐵森和道的觀點相似。他將逼迫定義為「政府、意識形態、社會和家庭對基督的臨在的負面反應,而基督的臨在是透過信主的個人和社群的正面見證來體現」(Ripken 2004, 11)。3瑞普肯接著提出他所謂的符合聖經的苦難傳教學:
逼迫在聖經和歷史上都是新興教會的規範;它是無法避免或消除的。我們 的任務是減少次要原因的逼迫。在逼迫中與基督同行得勝的信徒有許多共通點。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他們已經宣示自己的自由,而且他們已經失去恐懼,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這些信心的要素是在逼迫的環境中效法基督道成肉身的基礎。(2004, 85)
那麼,我們在嘗試發展聖經中關於受苦與逼迫的神學時,發現了哪些主要的真理,可以讓我們在預備穆斯林背景信徒受逼迫及幫助他們度過逼迫時有所依循呢?穆斯林對基督徒的宗教逼迫是:(1)撒旦煽動的拒絕和不公正的行動;(2)基督透過基督徒個人和社群的正面見證,在祂的僕人身上道成肉身;(3)自以為是神的子民的人們、家庭、社會和政府代表神行事。從聖經和神學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該如何理解穆斯林背景信徒和所有生活在穆斯林社區的基督徒所遭受的逼迫和苦難?
我們必須接受的第一個基本了解是,逼迫是跟隨基督的正常、普遍的經驗。這是跟隨基督的代價的一部分─祂的呼召是與祂一同受苦、為祂受苦的呼召。神允許並命定信徒受逼迫之苦,並用它來使我們成聖。沒有逼迫,就沒有作門徒。跟隨基督需要背負祂的十字架,直到十字架留下痕跡為止。聖經對逼迫的第二個核心理解是,神使用我們在逼迫中的堅忍來擴展福音,因為這顯示神的得勝。當我們效法我們的主受苦和受死時,神使用這苦楚來幫助我們建立祂的教會。正 是在這痛苦中背起基督的十字架,承擔祂的苦難,人類的苦難和邪惡才得以贖回。我們對苦難和逼迫的堅忍的回應,為神帶來榮耀,也是祂救贖苦難世界的使命的核心部分。
其他有經驗的門徒訓練者對逼迫的看法
琳達‧史密斯(Linda Smith)描述她如何幫助女性穆斯林背景信徒渡過決定跟隨基督時必須承受的痛苦,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2000, 123-37)。她談到一些婦女因為決定跟隨基督而被虐待、趕出家門、離婚、毆打和拋棄。史密斯描述了一個不複雜但犧牲性的過程:開放她的家給這些姊妹,並在她們經歷劇烈的痛苦和試煉時與她們同行。她以強烈的教導來鼓勵她們,受苦是選擇跟隨基督的人的預期命運。她的一些朋友堅持了下來,其他人則放棄並選擇離開基督,而不是繼續為祂的名受苦。沒有提供特別的公式:愛她們、關心她們、為她們祈禱,幫助她們了解苦難在基督徒生活中的角色。史密斯假定這種程度的逼迫是穆斯林對真理及選擇擁抱基督的人的正常反應。4
大部分提到逼迫的作者都有類似的老練觀點。皮茨奇(Pietzsch)在他關於使穆斯林背景信徒作門徒的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來幫助穆 斯林背景信徒學習欣賞和應付苦難與逼迫的特權。「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苦難,我們無法避免。主會帶領我們渡過」(Pietzsch 2004, 86)。他實事求是地指出,許多穆斯林背景信徒因為信仰而死亡,而伊斯蘭自然會迫害那些擁抱基督、叛離伊斯蘭的人。盡管伊斯蘭對叛教者的反應如此強烈,他仍勸告信徒不要對家人和社區長時間隱瞞自己的信仰。
這種直截了當地處理迫害與苦難的方式,與我們在新約聖經中所見的相類似,得到許多人的呼應。加拿大門諾會宣教士戈登-尼科爾(Gordon Nickel)強調,在伊斯蘭中,叛教的法律是嚴重迫害的主要來源,因此門徒必須準備好與他們所幫助的穆斯林背景信徒一起為基督受苦(Nickel 1999, 51-53)。他敘述了一位來自加納、曾牧養穆斯林背景信徒教會的穆斯林皈依者的觀察,他說:「他所知道的強大的和茁壯成長的穆斯林皈依者教會,都是領袖願意與會眾一同受苦的教會」(52)。尼科爾從重洗派的傳統寫起,將穆斯林背景信徒常見的受逼迫經驗與早期重洗派的受逼迫經驗聯繫起來,並呼應上文所討論的逼迫神學,指出面對暴力的反對而堅強是基督門徒的正常期望。
菲爾‧帕紹爾(Phil Parshall)所採用的方法,是幫助穆斯林背景信徒度過苦難的一個例外。在《超越清真寺》(Beyond the Mosque,1985)一書中,帕紹爾將焦點放在他所認為的大量不必要的迫害上,這些迫 害的發生是因為抽離式的佈道。5 較早前,他在《穆斯林佈道的新道路》(New Paths in Muslim Evangelism)一書中,講述了哈利姆‧阿里(Halim Ali)信主的「典型」故事,以及接下來幾乎立即發生的迫害與穆斯林社群的排斥。帕紹爾的觀點是,在那個案例中,大部分的逼迫都是不適當的傳福音和門徒訓練方法所造成的(Parshall 1980, 181-82)。在這種情況下,也導致新信徒被完全從他的穆斯林社群中驅逐。最近,菲爾和朱莉-帕紹爾(Julie Parshall)在《揭開面紗》(Lifting the Veil)一書中,以類似其他作者的方式來處理對穆斯林背景信徒的迫害。他們討論了對女性穆斯林背景信徒來說有多困難,因為她們很少有逃離迫害的選擇。他們承認,使穆斯林背景信徒作門徒是一項謙卑的任務,必須幫助穆斯林背景信徒渡過他們決定跟隨基督所經常面對的迫害,即使這些迫害並非不可避免(Parshall and Parshall 2002, 259-63)。
葛瑞森(Greeson)在與帕紹爾夫婦相似的亞洲事工環境中寫道,盡管嚴重的逼迫(包括酷刑和殺害)在使用「駱駝法」(Camel Method)所創造出來的本色化教會建立運動中是很平常的事,6 但這種逼迫並沒有導致很多穆斯林背景信徒再改信伊斯蘭的案例。在南亞的這些運動中,重新歸信伊斯蘭的情況極少。他對此的解釋是值得引述的:
原因可能在於與駱駝法相關的運動的本土性。這與穆斯林皈依基督教的 歷史形成強烈對比,穆斯林皈依基督教通常意味著從穆斯林文化皈依某種形式的西方文化。那種文化的皈依有很高的再皈依率...。在與「駱駝法」相關的教會中,文化的轉化較少,因此所產生的爾撒派(Isahi)[耶穌派] 穆斯林團體的外來性也較少。(Greeson 2007, 168)7
葛瑞森聲稱,當基督徒信仰被穆斯林背景信徒與穆斯林社群視為外來現象時,穆斯林再皈依伊斯蘭的比例較高,此說法有待進一步探討。然而,在這些南亞本色化的運動中,盡管有嚴苛且經常嚴重的迫害,但離開基督的人卻很少,這確實與阿拉伯世界的經驗非常不同,在阿拉伯世界中,離開基督是非常普遍的經驗。根據葛瑞森的看法,在這些亞洲運動中,穆斯林背景信徒經常因為離開伊斯蘭而受到嚴重的逼迫,但他們並不會因為拒絕他們的社群而受到逼迫,因為他們所表達的基督教社群(他們當地的教會團體)與任何外來或西方的東西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毫無疑問,當人們從穆斯林社群中信基督時,迫害通常都會發生。然而,根據我在北非的經驗,西方人與信徒有多少明顯的關連,以及新信徒如何處理自己,以及門徒訓練者如何教導他們,往往對逼迫的展開方式,以及家庭和社區反對的強度和持久性有重大的影響,這也是事實。在北非的一般經驗是,當小心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冒犯時,許多極端的逼迫往往可以避免。我所事奉的大 部分穆斯林背景信徒最終都能夠與他們的穆斯林家庭和好(有些甚至完全沒有破裂的經驗),而且許多人看到他們的家人跟隨他們信基督。我們確實需要大膽,但是這種大膽必須要有智慧和常識。永久的敵意和家人的完全拒絕往往只發生在比較極端的、例如穆斯林背景信徒曾公開羞辱家庭或穆斯林背景信徒來自一個非常虔誠的伊斯蘭主義家庭的情況下。在穆斯林社群中,迫害確實是很正常的事,但在這段遭受排斥和暴力的時期,穆斯林背景信徒可以被支援。
在為逼迫的神學打好基礎,並聽過一些有使穆斯林背景信徒作門徒的經驗的作者的忠告之後,現在是時候來探討我所詢問的經驗豐富的門徒訓練者所提供的一系列忠告,看看我們該如何為穆斯林背景信徒受逼迫預作準備,並與他們一起走過幾乎是無可避免的逼迫。
在逼迫中和度過逼迫時支援穆斯林背景信徒的實用建議
在訪談中,穆斯林背景信徒給出的建議通常來自他們個人受迫害的經驗,而西方人給出的建議則主要來自他們幫助穆斯林背景信徒度過迫害的經驗,8而不是來自他們自己受迫害的經驗。當我們看表 11.1 所提供的回應時,有趣地 注意到前三項建議(佔前十二項的一半以上)都是與教導人們如何在神學和靈性上為逼迫作準備有關。9 這些受訪者建議,門徒訓練者要幫助穆斯林背景信徒了解在新約中,逼迫是正常的,基督有能力帶領所有信徒度過逼迫。很多受訪者鼓勵穆斯林背景信徒在面臨逼迫之前,熟讀和背誦新約中的關鍵經文和故事。實際上,他們的第一個建議是盡快為穆斯林背景信徒提供一個穩固的、以聖經為基礎的逼迫神學,使他們能夠理解自己的經歷,並在屬靈上得到裝備,以便在逼迫來臨時能夠面對逼迫。
表 11.1. 在逼迫中門徒訓練的建議

然而,當我進一步思考表 11.1 的結果時,我注意到那些對逼迫最有經驗的人-穆斯林背景信徒、其他來自阿拉伯世界的人10 ,以及經驗豐富的外籍門徒訓練者-都一致強調對受逼迫者的實際支持,多於從聖經學習的價值。這群經驗豐富的門徒訓練者都強調,應該事先教導信徒如何說話和行事,以大幅降低逼迫的可能性和強度;當逼迫來臨時,必須給予信徒實際的幫助,不要讓他們在強大的壓力下跌倒。雖然每個受訪的人都同意,首要的是關於逼迫的良好教導和屬靈的預備,但穆斯林背景信徒和那些對逼迫有較多經驗的人似乎都同意,提供實際的建議和解決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給被趕出家門的人一個庇護所,給生命受到威脅的人一個安全的藏身之所(見表 11.1 的第 4、6 和 8 項)。
每個人都同樣重視讓年輕信徒聽到其他穆斯林背景信徒和其他受逼迫基督徒在嚴重逼迫中得到基督支持的見證的價值。一個值得注意的模式是:當比較沒有經驗的西方門徒訓練者與穆斯林背景信徒、阿拉伯世界和有經驗的西方門徒訓練者時,我們發現有經驗的組別更強調教會和社區關懷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涉及禱告或個人有強烈信仰的屬靈解決方案(比較第 8 和 10 項與第 11 和 12 項)。也許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親身經歷過逼迫的人,或幫助過許多受逼迫朋友的人,會比那些較少直接經歷逼迫、傾向於將解決方法屬靈化的人,更強調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法,以及幫助人們避免和躲避逼迫。
這讓我想起之前討論幫助人們盡可能留在家庭和社區時所強調的一些現實主義。當逼迫非常強烈時,那些知道逼迫情況的人會建議門徒訓練者幫助穆斯林背景信徒盡快從壓力中逃脫出來。提供緊急逃生計畫是任何在阿拉伯世界裡使穆斯林背景信徒作門徒的人的責任之一。當我們意識到許多最有經驗的穆斯林背景信徒的門徒訓練者都是自己從監獄、酷刑、家人的殘酷對待和死亡威脅中逃出來的人時,這就不足為奇了。他們因此活了下來,並在信仰中成長,之後也幫助許多其他門徒度過類似的逼迫。我們必須注意這些弟兄姊妹的智慧,即使我們祈求神賜給年輕信徒恩典,讓他們能留在自己的家庭中,忍受反對和逼迫,以便陪伴穆斯林家庭。
在我們結束對逼迫這個主題的討論時,也許應該總結和列出受訪者對門徒訓練者如何與受逼迫的穆斯林背景信徒站在一起,並在他們受試煉時支持和關懷他們的建議。我發現這十八項不同的建議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項主要建議:
1. 教導他們關於苦難和逼迫的正確神學。教導他們本章第一部分的核心原則:逼迫是正常的,神使用他們在逼迫中的堅忍來堅固他們的信心,使祂得榮耀,並使教會進步。幫助他們熟悉主要的聖經經文、應許和故事。幫助他們在屬靈上堅強,這樣當逼迫來臨時,他們就能夠堅強地站立。幫助他們認識並抵擋「恐懼本身」,這是伊斯蘭壓迫人的主要工具。
2. 鼓勵他們知道基督會與他們同在,並會保護和引導他們度過逼迫。分享其他在強烈逼迫中堅持的穆斯林背景信徒和信徒的見證。為其他穆斯林背景信徒禱告,好讓他們明白,如果他們在受逼迫時被切斷,他們不會被信主的朋友遺忘。提醒他們在逼迫期間神所賜的支持恩典。
3. 當他們受到逼迫時,用實際的方法幫助他們。如果有需要,與他們站在一起,與他們一起受苦。讓他們知道在他們之前受苦的人也與他們同受苦楚。幫助他們制定實際的策略來應付逼迫。教會要在需要時提供支援、倡導和拯救。
4. 教導他們,幫助他們降低可能的反對和逼迫的強度。教導他們在被審問時如何回應,並給他們策略上的建議,避免會不必要地帶來逼迫的不明智言行。幫助他們學習在穆斯林朋友和家人中的言行舉止要有智慧。
註
1 在我的個人圖書館中,我檢視了幾十本有關系統神學、聖經神學和宣教神學的書籍,卻沒有發現任何有關逼迫或逼迫神學的書籍。我想,沒有親身經歷逼迫的神學家與學者不認為這個主題必須在他們的著作中以系統與神學的方式來處理是可以理解的。這只不過是我們在已發展世界的環境中進行神學研究時,受到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固有缺陷之一。
2 我強烈推薦這本由來自全球二十二個國家的六十八位神學家與宣教士所撰寫的基督徒對逼迫與苦難的深思集(Taylor et al.)
3瑞普肯也發表了一篇有幫助的文章,討論在逼迫中對穆斯林背景信徒進行門徒訓練的問題。他在這篇關於苦難和作門徒的簡短討論的結尾,列出了十句忠告,如果能遵循這十句忠告,將有助於外國的門徒訓練者在暴力的環境中做更好的門徒訓練工作(見 Ripken 2008, 355-65)。
4 這是她的精彩章節(2000,123-37)的摘要,該章節充滿了慈愛事工的故事,以及女性穆斯林背景信徒在逼迫和試煉中堅忍的故事。
5 尋找防止不必要逼迫的方法,甚至可以看成是整本書的重點。
6 葛瑞森所謂的「駱駝法」是他和其他人在未具名的亞洲穆斯林國家所發展的傳福音策略。它結合了許多在葛瑞森之前的人所提倡的方法:尋找和平之子;家庭教會倍增;亨利‧貝克萊比(Henry Blackaby)的經歷神的方法,即尋找神已經在作工的地方,並加入他的行列;教會植堂運動的方法(Greeson and Watson);重要的本色化;以及使用古蘭經經文作為與穆斯林談論福音的橋梁。駱駝法的實踐者學習如何談論古蘭經的經文,這些經文指示穆斯林去找基督徒解釋他們在古蘭經中不明白的事情,然後他們會去找古蘭經中描述耶穌和他的童女出生的幾段關鍵經文,邀請穆斯林和他們一起看引支勒(新約聖經),從而更多地認識耶穌。有關這種在穆斯林中服事的方法的完整解釋,請參閱 Greeson 2004, 2007。
7葛瑞森在多處地方探討這個主題的各方面。例如,請參閱他對信仰的文化障礙的討論(2007, 170-72)。
8 這比以性別做比較更有價值,因為性別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在本表格的比較中,新手是指十年以下的門徒訓練者,有經驗的門徒訓練者(專家)是指有十 一年及以上經驗的門徒訓練者。
9 就像先前的主題一樣,如果我給受訪者一張十二種不同事物的清單,要他們說出哪幾種事物對幫助穆斯林背景信徒度過逼迫有好處,大多數人很可能會選擇所有這些對我的問題的回應。盡管如此,比較受訪者在回答我的開放式問題時自發提出的建議,證實是非常有見地的,因為這些都是門徒訓練者立即想到的。
10 來自阿拉伯世界的三十四位受訪者(百分之四十五),除了四位之外佔了所有非西方受訪者,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佔了剩下九十一位選擇這前十二個回應的人中的八十一位。我認為這個比較群組對這次比較更有意思,因為大部分來自阿拉伯世界的人會比來自阿拉伯世界以外的人更有可能遭受迫害。
這篇文章翻譯自Don Little的書「Effective Discipling in Muslim Communities」的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