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55
2
作者
Don Little
真正歸信基督是終生作門徒的基礎
真正歸信基督是終生作門徒的基礎
第一章
穆斯林社群中的有效門徒訓練
Don Little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使徒行傳2:38
洗禮是基督設立的聖禮,讓教會的信仰活在信徒的生命裡。
戈登 T. 史密斯,
《轉化的歸信》(TRANSFORMING CONVERSION)
歸信是終身作門徒 的開始
史蒂文擁有超過七年在北非服侍的經驗,並且有扎實的阿拉伯語地方方言的能力,他認爲自己是一個有恩賜的傳教士,但是,他建立教會遇到的困難使他越來越有挫敗感。史蒂文告訴我,他已經帶領幾十個年輕人和一些年輕女性信主,但是他看到幾乎所有的人在歸信後不久就放棄了,—通常在幾周或幾個月以内、絕大多數人在一年内放棄。現在,他和他的幾個同工每周一次跟十來個年輕的信徒聚集在一起,同時他繼續自己慣常的佈道工作,在街道上和咖啡廳裡向人傳福音。他對這群信徒的信仰堅定抱有期望,並且希望當他離開這個國家的時候,他計劃是八個月後,他們能夠保持聚會並成爲一個家庭教會。但是對於北非信徒堅持信仰的能力,他沒什麽信心。他極度渴望有新的門徒訓練途徑能夠幫助他扭轉居高不下的門徒訓練失敗率。
雪莉在北非的佈道和門徒訓練經歷與斯蒂文完全不同。我向受訪者提出的問題之一大概是:「你門徒訓練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放棄了信仰?」雪梨深思熟慮的緩慢回答令我驚訝:「沒有人,就我所能想到的。」在過去的十年裡,神使用她幫助帶領了差不多十五到二十個女人信基督,而她想不到任何一個不再繼續忠心做基督門徒的人。當我深入追問,試圖找到這種歸信後的不同尋常的忠心背後的原因時,我發現這與她的佈道模式緊密相連。她遇到 那些女人,跟她們做朋友,向她們分享福音,在她們最終決定跟隨基督以前,她會用好幾個月,有時候甚至是幾年,跟她們討論並學習聖經。她堅持在她邀請她們成爲基督的門徒以前,她們要完全理解福音,她們要知道並理解歸信後成爲基督的門徒意味著什麽。有時候,在聽到耶穌僅僅幾周後,有的女人會表達想要跟隨基督的意願,但是雪莉不會帶領她們做悔改和決志相信的禱告,直到她確信她們知道、理解並且願意接受歸信基督會給她們帶來的一切—包括可能的嚴重的逼迫,遭遇丈夫離婚,失去工作等等。她的佈道模式的直接結果,是所有她有幸作門徒栽培的女人都成爲了堅定的信徒,她們在當地家庭教會中作貢獻,當雪莉最近被北非驅逐出境後,她們的信心仍然堅定。
截然不同的門徒訓練结果,顯示出理解「歸信」的本質和含義的重要性。雖然我沒有完全了解史蒂文的佈道方式,但是他確實告訴我,有時候他可以在第一次與一位穆斯林交流時,就帶領他信基督。他已經發展出一套傳福音的技巧,能夠轉移穆斯林的典型的反對觀點,把交談改到個人需求—承認他或她的罪,並立刻接受基督。他堅信一旦人們信基督,在他們承認信仰基督後,聖靈就會進入並且幫助這個初信者越來越理解他們的新信仰的意義。他的目標是盡力盡快促使他們禱告接受基督的救贖。
我猜想,雖然史蒂文的經歷是極少數的,但是史蒂文和雪莉不同的佈道方式,確實顯示出對歸信的本質有一個清晰並且符合聖經的認識的重要性。人們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的了解,才能建立起有意義地對基督的信任?我們自己的歸信經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期望穆斯林進入基督信仰的方式?某個人進入基督信仰的方式對於他或她後續的作門徒的生涯有什麽影響?在歸信之前,正確地理解福音和救贖,對於歸信後的作門徒的經歷有多大影響?在史蒂文和雪莉描繪的例子中,歸信前對福音理解的程度,非常緊密的關係到歸信後作門徒的成功性,以及穆斯林背景信徒能夠長期堅守信仰,並作爲興旺的基督的門徒融入當地信徒肢體當中的可能性。
這本書並非關於「歸信」,篇幅的緣故,也不允許長篇大論的探討關於歸信的符合聖經的、神學的含義和經歷,我們也沒有時間討論歸信對於親身經歷來到基督面前的穆斯林來説意味著什麽。然而,現在在本書開始時,重要的是花時間思考歸信的本質和一個人歸信的經歷對於他接下來作爲信徒的影響。 一個好的開始,是强調歸信應該被視作為作門徒的開始。如果歸信經歷未將一個新信徒帶入到這種持續跟隨耶穌的門徒生涯,那麽理應質疑歸信本身是否真實。在戈登.史密斯那本關於歸信的引人入勝的書中,他特別强調歸信與接下來作爲基 督徒的生命之間的緊密關聯:「歸信是起源,是我們基督徒生命開始的那個點… 我們基督徒的全部經歷,是活出我們歸信的完整意義和影響」(史密斯2010,1頁)。更進一步,達拉斯.威拉德主張,一個人所相信的福音,與按照他所相信的福音歸信的新信徒,隨之成爲基督的終生門徒的幾率,呈正相關連:
讓我們從這一點開始,注意:如果我們不像耶穌所做的那樣,傳神國的福音,而是傳其他的福音… 我們無法真正在品格塑造上進步以至於像基督一樣。這是因爲我們傳講的信息與持續的屬靈增長沒有本質的關聯。我們必須宣揚(傳講)、教導、並且顯明耶穌自己宣告的好消息。這好消息就是:如今藉著信靠萬有之主耶穌,我們即可在神的國度中得著生命。(參考馬太福音4:17,23;9:35;馬可福音1:15;路加福音4:43;羅馬書10:9—10;14:17)。(威拉德2010,31)
顯然,無論是包括穆斯林在内的衆人所相信的福音信息的本質,還是他們如何接受這一信息並委身於基督的生命,都將對信徒歸信後的生命形態和行爲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那麽,什麽是歸信?歸信中是否有一些方面至關重要,且不可或缺?是否如威拉德所言,某些歸信形式因其本質使然,終將導致靈命發育遲緩與門徒訓練失敗?反之,是否存在某些歸信形式,能持續結出堅定門徒生涯的果實,並邁向在基督裡的成熟?難道我們不應該思考:當一個穆斯林背景信徒的歸信經歷建立了一個真實而穩固的根基,在其上建造一生之久的門徒生命?花時間查考新約中歸信的本質將會提供一些指引,可以找到對這些「歸信與作門徒的關係」的緊要問題的答案。
新約中的悔改、洗禮和歸信
因爲我分享了關於世界範圍内工人門徒培訓穆斯林背景信徒的調研成果,所以我經常被問到洗禮在作門徒中扮演的角色。雖然我一直相信洗禮是順服基督的很重要的一 部分,然而不幸的是,我沒有把洗禮的話題包含在關於門徒訓練的調研訪問中,用以支撐本書論點。然而,此後我對新約中洗禮的意義和有關歸信的教導,有了更深一點的理解。要獲得關於歸信的更深的理解,沒有比戈登.史密斯的《轉化的歸信》(2010)闡述的更清楚了,—如上引用。本章後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戈登.史密斯關於歸信的本質研究,以及悔改和洗禮在真正的基督徒歸信中的作用。雖然在史密斯的書中,並未涉及有關穆斯林的内容,但他的著述源於對全球基督教實踐的豐富閱歷,並且他非常清楚將其見解應用於穆斯林的情境中時所固有的種種挑戰。
腓立比的監獄看守問了保羅和西拉一個經典的問題:「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使徒行傳16:30)自此以後,很多宣教士、牧師、傳道人和神學家關於這個問題展開了多種多樣的辯論。彼得在五旬節那天,對他被問及的問題給出了非常有用的回答,「我們該做什麽?」他説,「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3:38)。花點時間仔細思考彼得在這裡的回答,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佳的起點,去理解聖經中基督教歸信的本質。這是在基督受死並復活以後,新約中首次出現該問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爲,路加在此正是為他的寫作對象—基督復活發生一代人以後的教會,闡明了針對此問題的、在神學上有規範意義的答案。使徒行傳通篇記載了衆多關於歸信的敘述,這些敘述詳細描述了歸信時的情形,然而在使徒行傳2:38這裡,才明確闡述了人得救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史密斯指出,這個關鍵性經文對人類有兩種截然不同維度的回應:一是呼召人悔改,這是一種内在的、個人的回應;二是呼召人受洗,這是對福音宣講的一種外在的、社會的或群體的回應。史密斯探討了這段關鍵經文如何塑造我們對新約中歸信的理解:「悔改與受洗這個雙重的進程,包含了個人與群體之間一種動態的交互作用…盡管歸信所包含的意義遠超悔改與受洗,但是這段經文將這兩個行爲—或者更準確的説,將此雙重行爲—勾勒為歸信經歷中的核心關鍵」(史密斯2010,114)。
史密斯建議這個對福音的雙重回應:悔改與受洗可以被視爲「基督教信仰歸信的核心」(119頁)。他為每個要素都專門寫了一章。他首先解釋悔改的意義(第7章),然後探討了爲什麽伴隨著悔改的洗禮是至關重要的(第8章),並且二者都被看作是真正的基督教歸信的核心元素。在新約的框架下,並結合穆斯林情境中的應用,重申他的幾個觀點有助於明確在基督教會中歸信與門徒生命的關係。
真正的悔改是歸信的一個基礎部分。在悔改的這一章,史密斯以此堅定的陳述開篇:「悔改是如此核心的問題,在很多方面它幾乎等同於歸信。可以説悔改就是歸信。… 悔改是歸信經 歷賴以轉動的軸心。… 歸信的靈魂是悔改(史密斯2010,127)」。据史密斯所述,悔改是「對神的啟示的獨特且合乎聖經的心靈與頭腦的回應」(138頁)。在舊約中,「悔改本質上是立約性的,關係性的;是轉向神」(130頁)。新約以約翰呼召神的百姓悔改開始,耶穌自己也宣講悔改的道(馬太福音4:17;馬可福音1:15;路加福音5:32;13:3;15:7)。耶穌來呼召以色列人悔改,這種方式與所有舊約先知傳統(130—31)一脈相承。根據聖經關於悔改的記載,有兩件事尤爲重要:認罪和悔改是神的子民群體生活和敬拜中不可或缺的常規模式,並且「這種悔改的内涵,是通過基督,使個人和群體共同順應神在世間掌權的統治秩序」(132頁) 。
作門徒就意味著要受洗。在新約裡,洗禮對於整個歸信過程明顯是不可或缺的,並且與悔改密切相關。洗禮是神所設定的方式,藉此我們與基督聯合。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認同,且主動與基督在十字架上之死認同,藉此才有了我們經過洗禮與基督一同復活,成爲神國的子民,從此與基督及其統治身份相連。在此,值得詳細闡述史密斯認爲的新約裡洗禮的意義的三個主要維度(141—48)。
首先,通過洗禮,信徒獲得了對罪的赦免,作爲被赦免的罪人,我們如今得以活在光中,棄絕罪行並行走在光明中。其次,基督關於我們將被聖靈充滿的末世應許,在我們的水洗禮中最初得到了實現。通過洗禮,人得以進入聖靈的生命,沒有聖靈人就不可能活在基督裡的新生命中。水洗禮是信徒的行為,然而,當我們經過水洗禮的時候,聖靈的洗禮則是基督的作爲。第三,通過洗禮,我們被融入了基督徒團體。不存在私下的洗禮,因爲洗禮是教會施行的,並且是新信徒被融入教會的、有意識的自願的行為。與羅馬天主教會的教導相反,並非是教會把我們帶入到基督的救贖中,而是基督對我們作爲教會成員的身份賦予了意義。
因爲,我願申明,基於對新約的仔細解讀,洗禮應當是我們歸信經歷的核心,並且應當是我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標志。我們的洗禮呼召我們回歸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作爲蒙赦免的子民,我們一同被呼召去過一個公義、持續悔改、不斷重新經歷赦免的生活。在本書接下來進一步思考在穆斯林情境中作門徒的本質時,讓我們記住,在新約中,一個信徒跟隨基督的門徒生涯,其穩固的開端是與悔改和洗禮不可分割的聯係在一起的。
穆斯林情景中的 歸信和洗禮
穆斯林背景信徒的歸信經歷因人而異。在我所帶的男性門徒中,一位虔誠忠心的穆斯林男士被預備跟隨基督,是通過五年的關於耶穌的異夢和異象,當理解了福音中基督的呼召後,他立刻相信了基督。另一個信徒在一對一聖經學習中,經歷了漫長的尋求這一緩慢的外部階段。其他的人則通過他們已經相信主的朋友來到信仰中。
穆斯林歸信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近年來,湧現了大量優秀的文章和著作,剖析穆斯林歸向基督的現象。穆斯林歸向基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神所使用的吸引他們到基督面前的不同的方式本身,固有地蘊含著對門徒訓練的重大影響。伍德貝里使用神之手的五個手指來類比—神在帶領穆斯林歸主時,他們被所處的環境像手套一樣緊緊地包裹著:政治伊斯蘭或伊斯蘭主義的復蘇;自然或人爲的災難;穆斯林移民—離開他們的家鄉;穆斯林對於祝福或能力( baraka)的追求;種族和文化的復興(伍德貝里 2006, 11—13頁)。伍德貝里也注意到一些事情,看起來它們經常影響穆斯林並吸引他們到基督面前來。他把這些影響分成兩大類:穆斯林與基督徒交往的經歷,被耶穌回應禱告,對穆斯林或伊斯蘭不滿,以及關於耶穌的異夢和異象;另一類是發現他們的屬靈需求被基督信仰更好的回應。按照排名順序,它們是:内在的平靜,饒恕,對得救的確信,神的愛,通過聖經而來的屬靈的指引,屬靈的團契,從恐懼和孤獨中得自由,以及從邪靈的挾制中得釋放(14—17頁)。相似的,戈德奥爾發現了吸引穆斯林來到基督面前的五種類型的影響:親自遇見基督,渴慕真理,尋求信徒的群體,尋求饒恕和救贖,以及尋求通過禱告個人化的遇見神(2006,82—89頁)。
基於上文探討的屬靈現實,個人歸信基督的本質,對於一個人作爲基督徒的門徒訓練途徑,有著巨大的影響。對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作門徒訓練,强調必須考慮其獨特的歸信經歷,是至關重要的。在使穆斯林背景信徒作門徒時,尤其是在開始階段,需要特別關注的事項,是必須要貼合適配該穆斯林背景信徒個人化的歸信經歷。
穆斯林情境中的洗禮。在穆斯林情境中的洗禮這個問題是有挑戰的,並且對於是否、何時以及如何給新信徒施洗,不容易做出明智且符合聖經的抉擇。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3月舉行的「穆斯林宣教、門徒訓練和植堂之有效實踐」咨詢會議公開報告(伍德貝里2008, 97—171頁)中,— 該會議匯聚了全球五百位實踐者,洗禮僅被分配了一個短小的篇幅(138頁)。對於與會者而言,在他們對宣教、門徒訓練甚至植堂的理解中,似乎洗禮停止充當任何顯著的作用,或至少其作用被忽視了。
一個開始生活在穆斯林國家裡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會理解,爲什麽給新信徒施洗會是一個大挑戰。三十多年前,菲爾·帕肖注意到在全世界穆斯林眼中,基督教洗禮被普遍視爲一個諷刺性扭曲的形象。帕肖描述一個剛接受洗禮的信徒通常如何被他所在穆斯林社群看待:
阿卜杜·穆罕穆德公開宣告他自己在伊斯蘭社會結構、政治和法律系統、經濟模式方面是一個叛徒;並且,最糟糕的是,他父輩的信仰被褻瀆和玷污。他現在成爲了一個敬拜三個神的人,一部被篡改的宗教經典的跟隨者,一個吃豬肉的人,一個喝酒的人,並且是一個好戰且淫亂的外來社會的一員。(帕肖 1980,190頁)
在關於洗禮的討論中,帕肖指出,他訪談的11位在14個穆斯林國家有工作經歷的工人一致同意,在穆斯林當中宣教,最大最具有挑戰的是有效地處理洗禮(190頁)。在討論了各種關於用不同的、更具有文化涵義的生命儀式來替代洗禮的想法之後,帕肖得出結論:洗禮這個儀式需要被保留(194—97),但是洗禮的實行可以調整以適應穆斯林情景中的現實。他指出,有兩種偏離「悔改信主後立即公開洗禮」這一明顯的新約模式的做法,但這兩種做法在穆斯林情境中似乎是被普遍且合宜地實踐著:在穆斯林情境中,審慎延遲洗禮,直到有一批足夠數量的新信徒準備好可以一起受洗,從而能夠承受隨之而來的排斥和迫害;以及和一小群當地信徒一起秘密洗禮,有時在遠一點的地方進行。這與前述五百名宣教士在2007年達成的共識不謀而合,即洗禮應該在花時間進行高質量的門徒訓練後,並且應該在其他信徒的見證下,在一個合適的安全的地點舉行(伍德貝里2008,138頁)。
那麽,我們能從新約中對於歸信、悔改和洗禮的本質的考查中汲取什麽來應用在穆斯林情境中呢?我想提出幾個重要原則。首先,我們要讓新約中大能的歸信經歷,持續地影響我們在穆斯林情境中對宣教和門徒訓練的期待與實踐。從新舊標準來看,一個規範性的期望是:穆斯林歸信基督應該包含發自内心的從罪 中悔改,轉向神、並通過洗禮加入基督的身體—教會。
其次,鑒於穆斯林在信主時,帶著各式各樣必須被厘清的非聖經觀念這一事實,讓我們竭盡所能,以確保在一個穆斯林承認他或她的罪,並通過洗禮與基督聯合、加入祂的身體前後的這個結點上,都有關於聖經和聖經世界觀的全面徹底的教導。因爲新約記錄的絕大多數歸信的見證所涉及的,要麽是猶太人,要麽是懼怕神、信奉基督的外邦人。他們已有的世界觀背景使他們以自己的信仰為基礎接受基督,而穆斯林在信主前通常沒有此背景。因此,穆斯林背景信徒在準備好受洗以前,通常會需要更長時間的教導和門徒訓練,是合理的期待。
第三,讓我們反思並學習北非古代教會的榜樣。新約時代後的幾個世紀裡,並沒有花費多長時間,一個全面的門徒訓練計畫就發展起來,洗禮候選人必須經過一個階段的系統的門徒訓練過程,才能接受洗禮。這種系統的洗禮前的準備過程主張把歸信視為一個過程而非一個事件。雖然我並不建議複製他們的系統,但是,研究北非聖奧古斯丁在其教會裡施行的體系,是頗具啟發意義的。這個計畫包括悔改的信徒參加一個為期兩年的每週小組式教導,同時接受一位指定的屬靈導師或門徒訓練者的個人督導。兩年的教導期結束後,如果這個人展現出令人滿意的生命品 質,並且預備好了委身於信仰,那麼,他們還要經歷一個進一步的正式考驗、禱告和信經教導的時期—為期四十天(通常在大齋期),並最終導向洗禮本身(通常在復活節早晨)。洗禮儀式包括棄絕魔鬼和世俗的享樂,歸向基督的誓言,以及對三位一體神的信仰宣告,三重浸水,膏油禮和歸信者融入聖靈生命的一個聖禮。洗禮後,歸信者可以首次參加聖餐禮(史密斯2010,53—55頁)。
然而,無論我們想或不想效仿聖奧古斯丁的做法,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如果通過如此系統的途徑預備歸向基督信仰的穆斯林受洗,我猜想在受洗後背離信仰的歸信者將會寥寥無幾。洗禮因此成為他們生命中一個關鍵的錨點,—此時他們公開地或者不事聲張地加入當地教會,這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他們已對基督傾注全部的信任,立誓將生命獻於基督。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詳細、全面地教導人們預備受洗,我猜想我們當中的很多人認為此想法是違反我們的直覺的,我們渴望看到的是盡快有盡可能多的人歸信、盡可能多的教會建立起來。然而,我覺得在發起植堂運動中常被提及的一點,可以在此用於反駁直覺型的人:「為求快,先求慢」。
當作為地方教會一員的門徒,生命接受了如此系統全面的預備,人們就可以期待穆斯林背景信徒以高得多的成功率 成為教會的核心貢獻者,活出門徒的生命,並致力於神國度的事工。隨著我們更多理解歸信的本質,以及悔改和洗禮在整個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時,我們將會更堅定地委身於幫助穆斯林背景信徒,使他們被徹底地預備好成為基督的門徒,—通過洗禮加入基督的身體,而這身體正存在於他們所處的穆斯林社群中。別讓穆斯林對於洗禮的誤解,阻礙我們理解並施行洗禮:按照最能體現新約教導與榜樣的方式施行洗禮,這是千百年來基督徒的最佳經歷。
這篇文章翻譯自Don Little的書「Effective Discipling in Muslim Communities」第一章「Genuine Conversion to Christ Forms the Basis for Lifelong Disciple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