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56
1
作者
古蘭經的形成與傳承:歷史批判研究
古蘭經的形成與傳承:歷史批判研究
獨立研究
作者:M. EL Mahfoudi
2025 年 8 月 6 日
摘要
本研究從歷史批判的角度探討古蘭經的形成與傳承,挑戰傳統伊斯蘭神聖保存的敘述。本研究汲取早期基督教神學辯論、語言分析與手抄本證據,探討前伊斯蘭文字影響的可能性,尤其是來自敘利亞語與亞蘭文基督教傳統的影響。本研究強調古蘭經中存在的非阿拉伯語詞彙,並檢視早期阿拉伯語如何因缺乏正字法的清晰度而導致不同的讀法和詮釋上的歧義。本文特別關注克里斯托夫-盧森堡(Christoph Luxenberg)等人的研究,他們認為古蘭經的部分內容是以敘利亞-基督教為基礎的。此外,本文檢視手抄本的差異以及不同誦讀方式(qira'at)的演變,質疑單一、不變的古蘭經文本的假設。本研究最後認為古蘭經並非靜態的、純阿拉伯語的啟示,而是由跨世紀的歷史、語言和神學發展所塑造的動態文本。
引言
古蘭經是伊斯蘭信仰與文明的核心,被超過十億的穆 斯林尊崇為真主啟示先知穆罕默德的真實與最後的話語。古蘭經塑造了跨越世紀與各個大洲的法律、文化、靈性與身分認同。傳統上,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完美保存,堅持古蘭經自七世紀啟示以來一直保持不變。然而,歷史批判的方法已廣泛應用於其他古代宗教典籍,因此可以更深入地檢視古蘭經在其歷史、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發展過程。
本研究旨在強調與古蘭經的形成和傳承有關的重要歷史、語言和文本現象。本研究藉由調查古代近東晚期的宗教景觀、早期基督徒之間的神學爭論、亞蘭文與敘利亞語的語言傳統的影響,以及現有的手抄本證據,開啟了一扇學術之窗,讓我們了解古蘭經在達到現在的正典形式之前,可能是如何演變的。
作者註釋:
本研究無意削弱或質疑穆斯林的信仰。其目的純屬學術性:利用批判性的方法探索古蘭經傳承的歷史層面。信仰與歷史並不總是衝突的,本研究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時,也對古蘭經的發展進行了學術性的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歷史批判的方法來檢視古蘭經的形成與傳承。這種研究方法並非僅將古蘭經文本視為神學文件,而是將其置身於更廣闊的歷史、語言和文化背景中。本研究汲取了多個學科的知識,包括文字批判、比較語言學、手抄本分析和早期基督教神學史,從多角度建構古蘭經的發展歷程。
主要資料來源包括古蘭經手抄本、誦讀方式(qira'at)、伊斯蘭經典詮釋 (tafsir),以及早期基督教著作,尤其是與基督論辯論和敘利亞宗教文獻有關的著作。特別著重於克里斯托夫-盧森堡及其他學者的研究,他們探討古蘭經中敘利亞語的語言痕跡。次要資料來源包括古蘭經研究、閃族(Semitic)語言學及宗教史方面的現代學術著作。
研究過程包括:
分析古蘭經中意義含糊或有爭議的特定經文。
比較傳統阿拉伯語解釋與可能的敘利亞-亞蘭文根源。
檢視手抄本的差異,例如在薩那(Sanaa)重寫本(Palimpsest)及其他早期抄本中發現的差異。
研究誦讀方式(qira'at)的歷史演變及其神學意義。評估早期哈里發編纂古蘭經的歷史記載,以及口耳相傳與書面傳承可能扮演的角色。
此跨學科方法旨在揭開古蘭經背後歷史發展的層層面貌,同時維持學術的嚴謹性與客觀性。
研究結果
歷史批判方法在古蘭經中的應用產生了多項重大發現,挑戰了阿拉伯文本獨特、神聖保存的傳統敘述。研究發現了以下主要結果:
1. 古蘭經前的宗教和語言環境:
證據顯示古蘭經並非在真空中出現。阿拉伯半島,尤其是北部和西北部,在伊斯蘭之前就受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一神教傳統的影響。亞蘭文及其文學方言敘利亞語被廣泛用於宗教典籍和碑文中。古蘭經中的幾個神學詞彙、敘事主題和教義主題與早期敘利亞基督教文學中的詞彙、敘事主題和教義主題如出一辙。
2. 古蘭經中的非阿拉伯語詞彙:
古蘭經中有許多非阿拉伯語的詞彙,例如引支勒(福音)、討拉特(托拉)、Sijjil (烤泥)、Zanjabil (薑),甚至「古蘭經」本身都是非阿拉伯語的,特別是來自敘利亞語、波斯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克里斯托夫-盧森堡及其他語言學家曾提出以敘利亞語重組含糊不清的阿拉伯語詞彙,從而使數節經文的讀法更為連貫。
3. 文字含糊不清與過度依賴後來的點字(Dotting)與元音化(Vowelization):
最早的阿拉伯文字缺乏變音符號和元音指示符號,使得古蘭經中的許多詞語有多種解釋。這種模糊性導致了許多不同的詮釋。當古蘭經中的詞彙被剝除後來的點字,並透過敘利亞語的字形重新詮釋時,其意義往往會發生顯著的轉變,這就對早期編輯過程的準確性提出了質疑。
4. 不同的讀法與手抄本差異:
歷史上的手抄本 (例如薩那重寫本) 顯示古蘭經曾經過修訂。比較分析顯示經文的節數、字順和句法都有差異。此外,哈夫斯 (Hafs) 與沃什 (Warsh) 等多種正典誦讀方式(qira'at)的存在,也顯示出文字的差異被保留並制度化,即使在意義分歧時也是如此。
5. 神學與語言的不一致:
某些經文在沒有重新詮釋的情況下,在語言或神學上顯得不一致。例如,像 kawthar、hawaya、sariyya 和 abwa 等詞在傳統的伊斯蘭經典詮釋 (tafsir)文獻中引起了數十種相互矛盾的解釋,顯示出潛在的語義混亂。在某些情況下,重新建構的敘利亞文意義提供了清晰的解釋,支持語言基層影響古蘭經詞典的論點。
6. 有關啟示與清晰度的歷史矛盾:
古蘭經一再強調其阿拉伯語的清晰性與易讀性,但即使是早期的穆斯林,包括穆罕默德的同伴,也很難詮釋它。伊斯蘭傳統中的報告,例如塔巴里(al-Tabari)所保存的報告,承認穆罕默德很少解釋艱深的經文,因此留下了許多詮釋上的空白,後來被數世紀的推測性詮釋所填補。
7. 不斷演進的文字結構:
手抄本證據顯示古蘭經的結構和句法組成隨著時間而演變。經文被添加、刪除或重組,這與先知逝世後就有固定、完整的文本的說法相悖。資料也顯示,在艾布伯克爾 (Abu Bakr) 和奥斯曼(Uthman) 統治期間,由於存在相互競爭的版本,因此有必要嘗試將古蘭經標準化。
討論
本研究的結果強調古蘭經形成與傳承的複雜性,顯示其目前的形式是歷史、語言與神學發展的產物,而非完美保存的單一啟示。雖然傳統的伊斯蘭敘述認為古蘭經是以清晰的阿拉伯語啟示並保存完好,但批判性的檢驗揭示了許多文本演變、詮釋含糊不清以及外部影響的指標。
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之一是古蘭經中蘊藏的語言多樣性。敘利亞語、希伯來語、波斯語和希臘語詞彙的存在,削弱了純阿拉伯語起源的觀點。這不僅僅是文化借用的情況,而是指出古蘭經與古代晚期的宗教和文學傳統有很深的淵源。古蘭經經常堅稱它是一本「阿拉伯語書籍」,這事實上可能是針對當代人指控它源自外國的論戰回應。古蘭經非但沒有否定這些指控,反而承認了這些指控,暗示了語言與神學相互滲透的廣泛背景。
此外,早期阿拉伯文字的不穩定性使固定文本的想法變得複雜。早期手抄本中缺乏變音符號和元音化,這意味著許多詞語可能會有不同的讀法。在穆罕默德死後數十年才開始的點字與標準化過程,無可避免地涉及到詮釋上的決定,其中有些可能歪曲了原意。克里斯托夫-盧森堡等學者認為,這些編輯上的選擇掩蓋了先前的意義,尤其是在詞彙源自敘利亞語或亞蘭文的情況下。這就挑戰了古蘭經能立即為包括穆罕默德本人在內的原始讀者所理解和接觸的觀點。
多種正典誦讀方式(qira'at)的存在進一步證明古蘭經的傳承並非一成不變。雖然穆斯林學者認為這些變化是真主所允許的,但它們在文法、意義、甚至神學上都有顯著的差異。這與一般所說的完美統一文本相矛盾,因此需要重新評估古蘭經的編纂歷史,尤其是在早期哈里發的政治動機標準化努力期間。
此外,歷史性的編纂過程依賴 於碎片、口頭記憶和散落的資料,這也造成了更多的複雜性。古蘭經完全保存在早期穆斯林(ḥuffāẓ)心中的說法,與許多背誦者死後需要收集書面碎片的情況相矛盾。變體手抄本的發現,例如薩那重寫本,為古蘭經經過修訂與編輯的想法提供了實質的支持。
最後,這項研究提出了更多關於詮釋、權威和宗教正典的問題。古蘭經中有許多晦涩或含糊不清的詞彙,而且多個世紀以來提供了大量相互矛盾的詮釋,這說明古蘭經是一部需要重新詮釋的典籍,甚至是一部需要重新詮釋的典籍。這種複雜性與不言而喻的清晰性和單一意義的聲稱形成對立。
參考文獻
Al-Qur’an. (n.d.). The Holy Qur’an. Various translation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7th century CE)
Luxenberg, C. (2007). The Syro-Aramaic Reading of the Koran: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coding of the Language of the Koran (M. P. Krone & C. Saleh, Trans.). Verlag Hans Schiler.
Lamsiah, M. (2021). The Histor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Quran: Between Memory and Manuscript. Casablanca Academic Press.
Wansbrough, J. (1977). Quranic Studies: Sources and Methods of Scriptural Interpre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in, G. R. (2001). Observations on Early Qur'an Manuscripts in San'a. In S. Wild (Ed.), The Qur'an as Text (pp. 107–111). Brill.
Ibn Jarir al-Tabari. (1987).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Ta’rikh al-rusul wa’l-muluk) (Vols. 1–39, various translators). SUNY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in the 9th century CE)
Neuwirth, A. (2010). The Qur’an and Late Antiquity: A Shared Herit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這篇文章翻譯自M. EL Mahfoudi的在線文章「The 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Qur'an: A Historical-Critical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