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61
1
作者
使穆斯林作門徒:「直到咒詛所及之處」
使穆斯林作門徒:「直到咒詛所及之處」
J.F.
美國人J.F.十五年多前攜妻子及四個孩子,以「織帳篷傳教士」的身份移居阿拉伯半島的某個海灣國家。當地居民對傳教的回應遲緩,這促使他們通過多種途徑、與多方合作,以實現其在當地人群中建立教會的目標。此前,J.F.曾在約旦學習阿拉伯語,並在美國一個阿拉伯穆斯林移民群體中開展了七年深入的僑民傳教工作,這些經歷為他在當地及外籍阿拉伯穆斯林中進行福音傳道與門徒訓練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引言:問題所在
哈比卜(Habib)從伊斯蘭改信基督教,種種跡象都表明這是神的作為!他一生輾轉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蘇菲主義、伊斯蘭的一個邪教以及世俗享樂主義—其間始終對任何與基督教相關的事物持抵觸態度—最終神開啟了他的心靈之眼。如今哈比卜正在追尋基督。他第一次到訪我們在阿拉伯地區的國際教會時,就徑直走向我,請求接受洗禮。然而,即便經過十年的門徒訓練—包括共同研習、祈禱、輔導與建立友誼(團契)—他如今卻陷入了「停滯」。
他情緒低落、毫無動力,婚姻中也面臨著嚴重的緊張關係。盡管諸多令人懊惱的境遇讓他承受壓力是合情合理的,但他精神層面的消沉以及對神的抱怨,根源卻更為深遠。依據聖經的輔導與智慧似乎對他來說「收效甚微」。多年來,我一直陪伴哈比卜度過重重困境,我知道他或許終會走出陰霾,但在此期間,作為一名門徒訓練者,我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我唯一的選擇就是等待與祈禱,還是說,我能成為更有效的變革推動者?
神藉著我與哈比卜以及其他像他一樣有阿拉伯穆斯林背景的信徒的關係,讓我逐漸明白自己在門徒訓練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旨在簡要回顧我們領受的使人作門徒的使命,闡述我們必須克服的重重障礙,並提出可採用的應對方法,並且助力我們成為推動變革的催化劑¹。行文過程中,你也將了解到我是如何幫助哈比卜的²。
領受使人作門徒的使命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
這「大使命」便是我們所領受的使命。神或許是藉著「去」這個動詞,促使你前往海外,但其中最核心的命令與動詞是「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培養信徒)。在希臘語中,「去」「施洗」「教導」這些詞均為分詞形式—盡管仍帶有命令的語氣,但核心指令仍是「使人作門徒」。此處「使人作門徒」的含義,與如今該術語常被用作「信徒成長計畫」的含義並不等同。在聖經中,「門徒」指的是追隨並學習基督之道及其福音的人。在這段經文中,「使人作門徒」既包括傳福音,也包括幫助基督徒靈命成熟。
在我們所居住的阿拉伯地區,成為一名門徒面臨著諸多障礙:文化層面的、歷史層面的、社會層面的、法律層面的,當然還有宗教層面的。穆斯林在成長過程中便被教導,他們已然擁有一條通往神(真主)的道路。此外,他們的宗教對耶穌及其信息的闡釋方式,使得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在他們眼中是虛假的。
1.按照神的旨意,在門徒的生命中,一個發揮作用的基督教會(基督的身體),是這些應對方法的有效倍增器。
2.這種「幫助」是雙向的。神大大地使用哈比卜以及本文中提及的其他穆斯林背景的信徒,讓我看到自身的不足,也讓我認識到神豐富的智慧與恩典。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福音傳播極少會是按照從A到Z的線性方式來呈現信息。我們會設法將對話引導至屬靈話題,並以易於理解的形式宣講(或研讀)聖經中的真理。此時的傳福音,不太像使徒行傳中那種講道模式,反倒更接近耶穌講故事與提問的方式(正如我們在福音書中所讀到的那樣)。
為歸信基督的穆斯林施洗,過程中存在諸多複雜情況,需要審慎判斷。由誰來施洗?在何處施洗?在哪些人面前施洗?何時施洗?有些人甚至尚未成為信徒,就要求受洗;另一些人即便已跟隨主多年,且對受洗話題有深入研究,卻仍因種種恐懼而猶豫不決。
本文將重點探討,在遵行「大使命」的最後一部分—教導穆斯林背景的信徒遵守耶穌所吩咐的一切—這一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教導他們遵守
若「教導」僅僅意味著傳授誡命,那這件事會非常容易。事實上,許多穆斯林背景的信徒剛開始踐行新信仰時,就會要求學習基督教版本的「五功」(即認主獨一、禮拜、齋戒、施捨、朝覲),以及與伊斯蘭法律中其他禁忌相對應的基督教規條。這似乎再容易不過了!為何不直接給新信徒一份誡命清單呢?
首先,耶穌的要求遠不止於此。他所吩咐的並非只是獲取知識,而是要遵行。使人作門徒的工作,絕不能停留在使人得救、傳授教義真理與倫理知識的層面—盡管這些內容確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教導他們去遵行。這絕非僅僅通過一堂課、一個課程、一項計畫或一本書就能實現,盡管這些手段可能會有所助益。其次,穆斯林對「遵行」的理解,更接近於法利賽人所持的觀念,而這正是耶穌強烈反對的。他們會問:「我必須在哪些時間禱告?禱告時必須念哪些詞句?禱告前該如何潔淨自身?我該施捨 多少?必須在哪些日子齋戒?」然而,新約並未為這些問題提供可供直接告知穆斯林背景的信徒的標準答案!這讓他們感到困惑,而我們的任務便是幫助他們重塑對「遵行」的理解:從遵守外在規條,轉變為在聖靈裡活出生命,並從內心發出遵行的意願。
這正是事情變得棘手的地方。(我的前同工RB曾撰寫過一篇未發表的文章,著重闡述了人在初入神國後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他給文章起的標題是《哈利路亞,新信徒!求救,新門徒!)對我們許多人而言,我們對耶穌教導的認知,遠勝於我們對他誡命的踐行。一方面,重生並領受聖靈,意味著我們成為了新造的人。在基督裡,我們向罪和舊生命(肉體)已經死了。然而,這舊生命仍會通過文化、傳統、習慣、舊有觀念和思維模式,產生極大的影響。
新生命帶來的喜樂,僅僅是這一旅程的開端。 在使人作門徒的道路上,我們必須繼續前行,且要走得更遠。但我們究竟需要走多遠呢?
直到咒詛所及之處
我在阿拉伯地區一所多元文化的國際教會擔任長老期間,曾教授成人信徒培養課程,內容涵蓋理財、婚姻、育兒及其他主題。我常會提及那些曾對我幫助極大的書籍,但這些推薦均基於我作為美國人的生活背景與個人經歷。盡管來自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等其他地區的信徒對這些教導表示認可,但顯而易見的是,他們在這些領域面臨的挑戰與我不同。我的教導,未能觸及足夠深遠的層面。
以撒·瓦茨(Isaac Watts)的著名聖詩《普世歡騰》(Joy to the World)通常在聖誕節期間傳唱(盡管其實際所指是基督的再來)。其中的這一節經文, 為我帶來了教導門徒的新視角:
罪惡憂愁,不容再長!
世途荊棘消亡;
化詛為恩無遠弗屆,
到處主澤流長。
瓦茨所說的「咒詛」,指的是亞當之罪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這種影響為我們所有人所承襲,並貫穿我們的一生。這咒詛的波及範圍極廣—不僅在地理上延伸至地極 、涵蓋萬國,更深入我們生命的方方面面。奧特(Ott)、施特勞斯(Strauss)與坦南特(Tennant)曾寫道:「唯有當福音改變了一種文化的內在信仰、價值觀、情感與世界觀時,它才算在這種文化中真正扎根」(2010年,第445頁)。
我們盼望看到,福音的福澤能在穆斯林背景的信徒生命中達到這樣深遠的程度—而非僅僅是在教會裡「表現得好」。我們盼望看到從內心生發的生命改變,這改變能影響信徒所有的生活領域,最終邁向「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10)的實現。
保羅在歌羅西書中這樣描述他的願景:「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歌羅西書1:28—29)。
「在基督裡完全成熟」,是保羅的(也是我們的)教導工作的目標。為何僅僅頒佈誡命是不夠的?為何幫助他人邁向成熟,需要我們付出如此多的辛勞、努力與精力?
原因之一在於,成熟需要成長。想想養育孩子的過程有多「混亂」就知道了。嬰兒時期,孩子的「混亂」是實實在在的;隨著年齡增長,挑戰也從外在行為的合規,轉變為內心問題的全面顯現。幫助穆斯林背景的信徒成長至成熟的過程同樣「混亂」,因為在生命改變的過程中,神會顯明他們生命中「咒詛」所及的諸多層面。正如你將看到的,簡單化的方法,很難成為所需的改變的催化劑。
咒詛的七個層面
接下來,我們將逐一探討罪所帶來的咒詛的七個層面,並闡釋我們如何教導穆斯林背景的信徒遵守耶穌所吩咐的一切。咒詛的這些層面可從定罪、無知、困惑、跌倒、絕望、盲目與捆綁這幾方面來拆解。每個層面都有我們必須運用的特定應對方法(方法已在括弧內注明,全文末尾的表格對此有匯總)。
1)定罪(應對方法:救贖)
伊斯蘭是一套極為複雜且自成體系的宗教體系 ,它不僅關乎敬拜,更涵蓋了個人生活與社會的方方面面。保羅指出,即便是宗教,也可能加劇咒詛:「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加拉太書3:10)
盡管擁有這樣的宗教體系,穆斯林仍活在對神(真主)的恐懼之中,無法確定安拉是否會憐憫他們。他們需要從咒詛中得救贖—既要脫離亞當之罪所帶來的咒詛,也要脫離因未能遵守神的律法、未能榮耀神而招致的咒詛。從最根本的層面而言,福音正是通過救贖與和好,來解決罪與羞恥所帶來的定罪之咒:
「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受咒詛』原文作『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加拉太書3:13—14)
正是這幾段經文,啟發以撒·瓦茨寫下了「詛為恩無遠弗屆,到處主澤流長(to make his blessings flow,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這句歌詞。
當一名穆斯林信主時,他會經歷救贖,與神和好,並能藉著聖靈領受福音帶來的一切福澤。然而,穆斯林背景的信徒並不會自然而然地領受這些福澤,並開始活出遵行真理的生命!定罪並非咒詛唯一的影響—咒詛還帶來了其他影響,其中就包括無知。
2)無知(應對方法:教導誡命)
有些穆斯林歸信基督後會認為:「太好了!靠行為不能得救,那現在就不需要行善了!」我們必須教導信徒—他們在基督裡已脫離定罪—如何在聖靈裡生活。這並非某種全新的、「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聖經為門徒的生命設定了準則,其中包含倫理與道德層面的要求,但這並非道德主義,也不是一套新的律法!
誠然,第一步是教導他們遵行什麼。我們該從何處著手呢?這取決於信徒所處的具體環境。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會從「去分享你的信仰」開始。哈尼(Hany)曾告訴我,他第一次回家鄉探望父母時,計畫放下行李箱後 就帶父親去喝咖啡,然後分享自己的新信仰。我對他說:「絕對不行!」這話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甚至不符合聖經教導,至少與許多傳教方法相悖—一名傳教士竟然告訴新信徒不要分享自己的新信仰!我的首要考量並非助長恐懼,而是強調「尊敬」。我剛信主時,曾在向父親傳講福音的過程中失敬於他。那時的我,與其說是忠於基督,不如說是惹人厭煩,而這份因狂熱造成的影響,伴隨了他的餘生。後來的智慧與愛心,也無法彌補我當時的過失。我深深敬佩許多穆斯林背景的信徒,他們已預備好為信仰受苦,但就哈尼的具體情況而言,我確信他這一大膽的計畫並非真正為福音的益處著想(參見哥林多前書9:23),反而暴露了他急躁的性格。
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注重人際關係的社會,因此我會從與人際關係相關的誡命開始教導。我給哈尼的指引如下:「回家後,先遵行神對你作為兒子的誡命。要孝敬父母,愛他們,服侍他們,對他們滿懷敬重。你要活出這樣的生命,讓他們不得不承認,你已成為家中乃至鄰里間最優秀的兒子。」這位新信徒是丈夫?是妻子?是子女?是父母?是主人?是雇員?是臣民?還是掌權者?除了關於「愛」的一般性教導外,聖經還為這些角色設定了優先遵行的誡命(參見以弗所書5:22—6:8,羅馬書13:1—7)。讓他人在你所處的角色中看到你的好行為,你就能在這黑暗的世界中發出光來。屆時,再開口分享信仰。
需注意,這裡的命令並非「教導他們」—仿佛你只需教導一門課、讀一本書,這事就完成了。此處的動詞是「教導」(teaching),意味著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反復講解、時常提醒。我們都是終身學習者,常常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學習同一門功課。
3)困惑(應對方法:以身作則與樹立榜樣)
基督教的誡命可能令人困惑。天國的價值觀,往往與大多數文化的價值觀背道而馳。聖經中的教導,對他們而言更是難以想像。真誠的信徒可能會說:「我不明白。」因為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生命!他們不知道天國的樣式在自己的文化中會如何體現。除了誡命本身,門徒還需要榜樣。這也是神為長老設定資格標準的原因之一—好讓他們為我們示範如何與基督同行(提摩太前書3:1—7,提多書1:5—9)。保羅也曾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11:1)
哈立德(Khalid)正經歷一段艱難的婚姻,這是他的第二段婚姻,此前他的婚姻經歷並不好。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探討如何愛他的妻子—他的妻子確實很難相處。在成為基督的追隨者、開始觀察我與妻子以及其他信徒的婚姻關係之前,哈立德從未見過合神心意的夫妻關係。我不能只告訴他該做什麼。為了幫助他以更合神心意的方式與人溝通,我通過研讀箴言,幫他理解合神心意的溝通所應具備的聖經準則(以此應對「無知」層面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在與他和他妻子的溝通中親自示範這種溝通方式,還特意邀請他來我家做客,讓他觀察我如何與妻子相處。我也坦誠地分享了自己在婚姻中的不足之處。
穆斯林背景的信徒曾說:「讓我們看看基督徒是怎樣經營家庭的,我們就會明白該如何建立教會了。」你是否給了門徒機會,讓他們看到你是如何遵行神誡命的呢?
4)在罪與愚妄中跌倒(應對方法:屬靈勸誡)
即便有了教導與榜樣,門徒仍會在罪與愚妄中跌倒。這一點可能令人困惑,對他們而言尤其如此!聖經對信徒的歸信有極為深刻的描述:
l 從死亡到生命(約翰福音5:24)
l 從黑暗到光明(使徒行傳2:18)
l 從撒旦的國度到神的國度(歌羅西書1:13,以弗所書6:12)
l 從神的仇敵到被接納的子民(羅馬書5:10,8:15)
既然如此,又有聖靈內住我們裡面,為何屬靈生命的成長仍會如此「混亂」呢?咒詛是阻礙屬靈成長的原因之一。基督已將我們從定罪的咒詛中救贖出來,救贖也開啟了生命改變的進程。但這改變並非所有層面都是即時發生的,多數層面都是漸進式的—在我們一生的歲月中一點點實現,直到萬物在基督裡得完全時,這改變才會最終完成(羅馬書8章)。
漸進式的成聖過程中,有時會因罪而出現倒退。因此,當門徒犯罪時,我們不必感到驚訝。瓦利德(Walid)遇到了一位年輕貌美的穆斯林背景的信徒姊妹,他堅信對方是神賜予自己的禮物。但我們其他人卻滿心警惕,因為這位姊妹在信仰上幾乎沒有顯露出成熟的跡象。瓦利德不再尋求他人的建議,還宣佈要舉辦訂婚派對,我們和教會都對此表示反對。我們應當出席這場派對嗎?我和妻子深知,若不出席,我們就無法再向他們傳講真理。正因出席了,我們才得以在他們後續的緊張關係與衝突中,繼續保有發聲的機會。後來瓦利德最終與這位姊妹(我們暫且稱她為「巴比倫」)分手,而事情的真相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糟糕—他的所作所為與欺騙行為,已到了嚴重的地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該如何回應?
阿拉伯社會受「羞恥文化」影響深重,這使得許多人選擇隱藏或掩蓋自己的行為,不願暴露在光中。你的門徒會期待你以怎樣的方式回應呢?
當基督徒的罪引起世人關注時,羞恥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宜且有益的。當信徒意識到自己虧負了神時,這便成為一個契機,讓他們反思:「我的忠心是否真的歸於耶穌?」若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會發現神必速速赦免,盡管在世人面前,羞恥的刺痛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埃德·韋爾奇(Ed Welch)曾寫道:「祂是那位向你走來、不斷向你靠近的神,直到祂觸摸你、潔淨你」(2012年,第267頁)。
陪伴信徒邁向成熟的過程中,當他們跌倒時,我們往往需要有耐心;同時,也要有辨別力,如保羅在加拉太書 6:1中所說,憑著屬靈的智慧,使他們回轉。有時,責備或勸誡是必要的,但我們也必須隨時預備好伸出援手,扶門徒起來,幫助他們重新踏上遵行真理的道路。
5)絕望(應對方法:哀歌與安慰)
無論我們的生命何等成熟,困境往往會讓我們發出疑問:「神真的是良善的嗎?」神對大地的咒詛,以及人類墮落之後所面臨的審判,觸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娩的痛苦、勞碌的虛空、自然災害、疾病與死亡。
卡里姆(Karim)曾因前雇主的嚴重不公待遇,來到我家中,問自己是否可能成為又一個「約伯」。與正在受苦的人相處,往往並不輕鬆。盡管他滿是怨言,我仍努力花時間陪伴他—因為我希望使人作門徒能「直到咒詛所及之處」,深入他所經歷的苦難之中。我不願像約伯的朋友那樣(一味指責),但也知道自己不能保持沉默。我帶卡里姆研讀詩篇,讓他看到當神看似缺席時,聖經中是如何抒發哀情的;我們也一同禱告,求神幫助。在十字架裡,我們尋得了安慰—因為我們的神會與我們一同受苦。我其他幾位親愛的朋友,也曾因遭遇試煉而陷入絕望,甚至提及自殺的念頭。這正是咒詛的一個標誌:死亡。而應對之法,便是在試煉面前,以哀歌與安慰作為通往盼望的路徑。
我們的榜樣是保羅—他曾回到自己傳過福音的城市,「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使徒行傳14:22)
你無法通過指責讓人心生盼望。要「直到咒詛所及之處」,就必須直面信徒所面臨的絕望,耐心陪伴他們,幫助他們重新信靠天父。不要在他人痛苦時轉身離去。他們需要你幫助他們抒發哀情,並持守神永不改變的愛。
6)盲目與隨從世俗(應對方法:以天國為先,而非文化為先)
保羅在歌羅西書中對信徒寫道:「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歌羅西書2:8)
新信徒往往被許多謊言所捆綁,這些謊言對他們思想的支配力,遠勝於他們從聖經中學到、研讀甚至記誦的真理。門徒是學習者,而使人作門徒的過程,包含大量「棄絕舊有認知」的工作。我們不能僅僅將新的真理覆蓋在舊的謊言之上—即便有正確教義作為表層遮蓋,舊有的謊言仍會顯現其影響。
舊生命如同錨一般,阻礙人邁向成熟。它藉著門徒所處的文化、傳統與宗教,產生極大的慣性。彼得曾寫道,我們得以「脫離世上從先祖傳來的虛妄行為」(彼得前書1:18)。我們的原生家庭與所處的整體文化,都會對我們的信仰、價值觀與行為產生深遠影響。盡管我們從先祖那裡繼承了許多有益的事物,但並非所有傳承都是正面的。傳統阿拉伯穆斯林文化中,就包含衝突與復仇、家庭中的嚴苛對待(甚至打妻子)、對「誠實」的定義模糊不定,以及將人的榮耀置於聖潔與神的榮耀之上等觀念。
遺憾的是,我們往往看不見自己從先祖那裡、通過文化所繼承的行為模式。文化是塑造行為與信仰的強大機制。保羅曾向提多概括克里特人的文化:「有克里特人中的一個本地先知說:『克里特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這個見證是真的。所以你要嚴嚴地責備他們,使他們在信上純全無疵。」(提多書1:12—13)保羅所描述的,正是當時克里特人普遍的文化刻板印象,而提多受派要從這些人中為各教會選出長老。(如此看來,你是否覺得你自己的門徒已經夠難教導了呢!)
談論其他文化的弊病總是容易的。我那些在古巴傳教的朋友,曾給我們講述當地偷竊行為盛行的事,即便教會中的人也會如此!(他們會說:「畢竟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所有東西都是大家共有的嘛!」)我們或 許會想:「感謝神,我們不像阿拉伯人、克里特人或古巴人那樣!」但我們自己的文化又如何呢?保羅會如何評價美國文化?他會稱讚我們那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嗎?會認可我們對讚美與肯定的持續渴求嗎?和所有文化一樣,美國人也從先祖那裡繼承了許多特質,而這些特質正阻礙我們遵行耶穌的誡命。
傳教學家保羅·希伯特(Paul Hiebert)寫道:「歸信或許會帶來信仰與行為的改變,但如果世界觀沒有被更新,從長遠來看,福音被扭曲,最終導致的結果會是融合了基督教與異教元素的混合信仰。」(2008年,第11頁)福音必須挑戰並更新我們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與世界觀,直到它們都合乎神的旨意與祂的天國。
我們的目標並非成為文化批判者,而是幫助那些「盲目」的人看見真理,從內而外活出天國的新價值觀。你所在的文化,正以哪些你未曾察覺的方式,讓咒詛影響你呢?不妨請來自其他文化、了解你的人,描述他們在你身上看到的特質,藉此顯明你未曾察覺的盲點。你所遵行的,是人的傳統與從先祖傳來的虛妄行為,還是耶穌所吩咐的一切呢?
7)捆綁(應對方法:脫離虛假信仰與污穢靈的轄制)
虛假信仰的來源不僅包括宗教,還包括家庭、傳統、文化與創傷經歷。這些虛假信仰使我們被咒詛所捆綁,阻礙福音的福澤流入我們的生命。
穆斯林在成長過程中,本質上持有的信念是:他們永遠無法確定安拉是否接納自己。但在耶穌基督裡,天父完全接納他們,並賜下聖靈作為憑據。這是使人得釋放的真理,然而新信徒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才能將這一真理內化於心,並讓神藉著恩典所給予的接納,掌管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描述了脫離這種捆綁的方法:「因為我們作戰的武器不是屬血氣的,而是有神的大能,能攻破堅固的營壘。我們要攻破一切堅固的思想堡壘,攻破一切反對認識神的高傲論調,把每一個意念都擄來歸順基督。」(哥林多後書10:4—5)關於神、祂的世界以及我們自身身份的虛假信仰,如同心中堅固的營壘,阻礙聖經的教導與應許深入我們的生命。虛假宗教中那些直白的謊言顯而易見,也相對容易棄絕;而更具威脅的,是那些被我們用熟記於心 的真理教義所掩蓋的虛假信仰。這些虛假信仰僅被表面遮蓋,卻在暗中發揮作用,實際掌控著我們看待神、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當謊言掌管我們的思想時,會導致各種心理、情感、屬靈及人際關係層面的扭曲。當我們口中所宣稱的信仰,無法在生活中體現出來時,那種挫敗感難以言喻!我們需要察覺這些思想上的堅固營壘,才能將它們擄來歸順基督,得著遵行基督誡命的自由。心意更新而帶來生命改變,遠不止是讀書與記誦聖經那麼簡單。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主動地用真理去對抗謊言。羅布·賴默(Rob Reimer)指出:「恰恰在謊言試圖佔據你心、你靈、你行為的那一刻,你必須緊緊持守真理。」(2016年,第41頁)
門徒生命中若有此類虛假信仰或謊言在起作用,往往會表現為情緒低落、隨從肉體的行為(加拉太書5:19—21)或成癮行為。此時,前文提及的那些應對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反復重申誡命、更嚴厲地責備、門徒自身加倍努力—在這樣的捆綁面前,這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要脫離謊言與虛假信仰的轄制,需要涉及諸多因素,包括真理教導、禱告、教會群體的支持、輔導、為過往的傷痛與失望哀傷、醫治心靈的創傷與受虐經歷,以及赦免那些使人沾染苦毒的人和事。當你遇到這層難以突破的「硬殼」時,要尋求必要的幫助,以便更好地扶助門徒。
為了幫助哈比卜解決我在引言中提到的問題,我畫了一幅「影響樹」,追溯各種影響因素。樹根部分包括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在伊斯蘭的影響下,他認定「愛並不存在」,因此認為自己的第一段婚姻中不可能有真愛;伊斯蘭認為人性本善,而阿拉伯文化中的養育方式,往往是通過操縱性的縱容或威脅來實現的。樹幹部分包括他的罪與離婚經歷。多年後成為信徒,他學習了聖經中關於養育子女的教導,卻因過去忽視孩子而深感愧疚。當他的長子前來與他和身為基督徒的妻子同住時,這位年輕成人的行為極其不成熟,且不尊重繼母。
哈比卜的妻子為了顧全他的顏面,隱瞞了部分情況,這導致她心中滋生苦毒;與此同時,哈比卜則因想要彌補過去的缺席,對兒子極為縱容(這是樹枝部分)。他們的見證並未帶領孩子歸信,這讓哈比卜覺得自己徹底失敗,認定是自己過去的缺席造成了孩子所有的問題(這是細枝部分)。在痛苦中,他變得麻木,無法體諒妻子所受的傷害(這是果實部分)。此後,我們一同回顧了相關誡命(彼得前書3:7)、探討了悔改(針對離婚)、一同為(過去的)缺席哀傷;我們還拆解了文化帶來的扭曲認知、宗教中的謊言,以及他那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認為孩子的不成熟與自私全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必須縱容孩子,即便這會犧牲妻子的利益。神通過其他途徑印證了這些真理,也 帶來了安慰、醫治、和好,以及合乎真理的界限設定。
作為咒詛最後一個層面的「捆綁」,需要得著釋放。耶穌來,就是要將我們從咒詛中釋放出來。我們所受的捆綁,往往源於謊言,但也可能是更直接地被污穢靈所轄制。盡管我們不會刻意去尋找這些污穢靈,但正是我們西方的科學世界觀—而非聖經的見證—讓我們忽視或輕視了靈界的影響。雖然我在這方面的經歷逐漸增多,但「趕逐污靈」這一話題,更適合由經驗更豐富的人來探討(可查閱「苗床」檔案庫了解更多)。
結語
你們要去,使人作門徒,直到咒詛所及之處,教導他們遵守耶穌所吩咐的一切。你是否正在運用神所預備的方法,領受福音的福澤?在你自己的生命中,以及在你所培養的門徒生命中,你是否正在「直到咒詛所及之處」,推動生命更新?當抵擋咒詛,向著成熟邁進。
當你教導信徒真理,卻見他們陷入停滯;當他們未能活出福音所帶來的福澤之時,不妨思想咒詛的這些不同層面,分辨下一步當往何處著力。
咒詛的影響 | 福音的福澤 | 門徒的回應 |
當門徒經歷: | 我們提供: | 我們邀請門徒: |
定罪 | 救贖 | 相信 |
無知 | 教導誡命 | 學習 |
困惑 | 以身作則與樹立榜樣 | 跟隨 |
在罪與愚妄中跌倒 | 屬靈勸誡 | 悔改 |
絕望 | 安慰 | 哀歌 |
盲目、順從世俗 | 以天國為先,而非文化為先 | 接納合乎聖經的世界觀 |
被謊言與污穢靈捆綁 | 釋放 | 參與爭戰:思想、情感、屬靈層面 |
表1.應對門徒生命中「咒詛」相關的各個方面
罪惡憂愁,不容再 長!
世途荊棘消亡;
化詛為恩無遠弗屆,
到處主澤流長。
(不再讓罪孽與悲傷蔓延,
不再讓荊棘遍佈大地;
他降臨人間,
讓祝福四處流淌,
直至詛咒所及之處。)
願他在阿拉伯半島,或在你所服侍的任何領域都能這樣行。
討論問題
l 作者提出的教導「穆斯林背景的信徒」遵守耶穌所吩咐一切的方法是什麼?該方法如何從聖經中獲得依據,又如何從祂門徒訓練「穆斯林背景的信徒」的經歷中獲得啟發?
l 作者提出了「罪的咒詛的七個層面」以及「來自福音的七個相應『解藥』」(由門徒訓練者施行)這一框架,你對此有何看法?無論是針對我們自身的門徒訓練,還是針對你在所處環境中所接觸之人的門徒訓練,這是否是一種有益的思考方式?
l 在你所服侍的地方和人群中,罪的咒詛所帶來的影響在哪些方面最為明顯?在你原本的文化中呢?在你自己的生命中呢?
l 將本文中的門徒訓練方法,與本期《苗床》中《宣告式發現聖經學習:發現聖經學習中的聖經宣講與教導》一文所闡述的門徒訓練方法進行比較和對比。門徒訓練者/教會植堂者的角色分別是什麼?每種方法有哪些機遇,又有哪些局限性?這兩種方法可以從彼此身上學到什麼?
參考文獻
—保羅·希伯特(Hiebert, Paul)。2008。《轉變世界觀:從人類學視角理解人的改變》(Transforming Worldviews: An 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Change)。大急流城(Grand Rapids):貝克學術出版社(Baker Academic)。
—克雷格·奧特(Ott, Craig)、斯蒂芬·J·施特勞斯(Stephen J. Strauss)著,提摩太·C·坦南特(Timothy C. Tennent)合著。2010。《處境化與宣教》(“Contextualization and Mission”) 。收錄於《遇見宣教神學:聖經根基、歷史發展與當代議題》(Encountering Theology of Mission: Biblical Foundatio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第442—482頁。大急流城(Grand Rapids):貝克學術出版社(Baker Academic)。
—羅布·賴默(Reimer, Rob)。 2016.《心靈關懷》(Soul Care)。富蘭克林(Franklin):木匠之子出版社(Carpenter’s Son Publishing)。
—埃德·韋爾奇(Welch, Ed)。2012。《羞愧的終結:神如何消除無價值感與被棄感的痛苦》(Shame Interrupted: How God Lifts the Pain of Worthlessness & Rejection)。格林斯博羅(Greensboro):新生命出版社(New Growth Press)。
這篇文章翻譯自J. F.的文章「Discipling Muslims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