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462

1

​作者

伊斯蘭奴隸制歷史應獲更廣泛認知

伊斯蘭奴隸制歷史應獲更廣泛認知

奧托·皮爾尼畫作《奴隸市場》(1910年)—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7412164

伊恩·米切爾( https://thinkscotland.org/author/ianmitchell/ )

2025年9月8日

 

種族主義與宗教地位主張值得深入探究

 

奴隸關係堪稱地位差異的終極體現。奴隸毫無自主權,而奴隸主卻能為雙方行使完全代理權。撇開契約奴隸制的特殊案例不談,奴役制度的核心本質在於將人類自由壓縮至極致—唯有死亡才能在整體自由剝奪程度上超越此境。

 

廢奴運動是文明國家中極少數獲得理性多數人幾乎一致支持的正義事業。令人費解的是,我們常被告知最惡劣的奴隸販子是將非洲奴隸運往美洲長達三百年的歐洲人,然而伊斯蘭世界的奴隸制度自先知時代便已存在,至今已延續一千四百餘年。縱觀歷史,遭阿拉伯人與土耳其人奴役者遠多於歐洲人。為何世人對伊斯蘭奴隸制知之甚少?

 

我無法解答此問,但可推薦一部精彩著作:賈斯汀·馬羅齊所著《俘虜與伴侶:伊斯蘭世界奴隸制與奴隸貿易史》( https://www.amazon.co.uk/Captives-Companions-History-Slavery-Islamic/dp/0241522153 )。該書今年七月甫出版,內容極具時效性。作者身為資深伊斯蘭學者與阿拉伯地區旅行家,現任白金漢大學「新聞學與大眾歷史認知資深研究員」。我個人從未聽聞存在任何重要的所謂「大眾歷史認知」—否則奴隸制議題何以在公眾意識中如此扭曲?

奴役制度與戰爭同源。後來,屠戮戰敗者漸顯荒謬;奴役他們並讓其勞作反而更為明智。於是俘虜被遣往田間或戰艦,婦女則進廚房或寢室。少年經訓練後加入勝者軍隊,為主人延續其家族的奴役統治提供勞力。整個過程根基於對「會說話的財產」的蔑視。

 

在阿拉伯世界,這種蔑視以種族主義形式呈現。以當代利比亞為例,馬羅齊指出:「數十年在當地工作與旅行的經歷,早已讓我明白利比亞人對膚色較深者懷有種族歧視。」 (第52頁)他補充道,此乃「利比亞作為沙漠奴隸貿易樞紐的歷史遺毒」。然而當代社會同樣充斥種族歧視:「若仔細審視2011年革命,種族主義的痕跡清晰可見。」

 

的黎波里一名民兵向他解釋:「利比亞人不喜歡深膚色的人。」(第53頁)「2000年爆發針對迦納、喀麥隆、尼日爾、乍得、尼日利亞及布吉諾法索勞工的反移民暴動,造成數十人喪生。」馬羅齊親眼目睹奴隸市場,非洲人「在利比亞各地的秘密拍賣會」中被買賣。同樣地,部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發現「全國至少有九處奴隸市場運作」。男性奴隸每名約售400美元。馬羅齊指出,伊斯蘭社會傳統上「白人女孩多被購入後宮提供性服務,黑人女孩則從事家務勞動」(第306頁)。

 

馬羅齊同時揭露摩洛哥是「一個由『膚色界線』定義的國度」。(第245頁)黑膚色為家族帶來「恥辱」,白人則是更高檔的戰利品。據稱十八世紀初,摩洛哥蘇丹穆萊·伊斯梅爾僅憑膚色就俘虜了25,000名白人與221,320名黑人,「無論其中有多少自由穆斯林本應受法律保護免於奴役」。(第246頁)

 

在土耳其:奴隸制雖已消亡,「但對非洲奴隸後裔的偏見與歧視仍存」(第330頁)。這些人「祈禱他們的子女別長得如此黝黑」,他們被稱作「贊吉人」—「此貶義詞與阿拉伯語『贊吉』同義,近似於『黑人』一詞」。非洲裔土耳其人亦常被隨意稱為「阿拉伯人」—此詞在土耳其傳統上用以指稱膚色較深者。「我們也自稱阿拉伯人,」艾哈邁德說道:「這總比『非洲人』好,後者帶有如此惡劣的聯想—當人們想到非洲人時,腦中浮現的盡是食人族與落後形象。」

 

此段出自穆斯塔法·奧爾帕克之筆。艾哈邁德正是其祖父—當年在肯尼亞遭擄,於克里特島被販售,被土耳其人買下後在安納托利亞農場勞作。他將自身經歷撰寫成《肯尼亞-克里特-伊斯坦堡:奴隸海岸的人類傳記》(法文版2006年出版)。

 

馬羅齊指出,在尼羅河流域,努比人(努比亞人)被視為「白人」,蘇丹人則是黑人,而「蘇丹」一詞泛指所有撒哈拉以南地區,意為「黑人之地」。(第333頁)然而「北部的阿拉伯蘇丹人並不自認是黑人,他們將這個貶義詞保留給膚色黝黑的蘇丹同胞、南蘇丹同胞,以及數世紀以來遭其奴役的遠方非洲人」。(第333頁) 1821年,以君士坦丁堡為根基的奧斯曼帝國征服蘇丹,此後「能負擔者皆以性奴為日常必需品」。若無力負擔,則可效法「庫賈拉布(今喀土穆北部)一群宗教要員,集資共購一名婦女」。(第336頁)此事終究不妙—年長者享有優先權,他使女子懷孕後,其餘成員便無法共享此女,遂因「女性時間共享權」受損而提起訴訟。

 

馬羅齊進一步指出:「在蘇丹,血統尤為至關重要。身為棕膚穆斯林阿拉伯人即意味著自由;身為黑膚非穆斯林非洲人則注定為奴⋯這類根深蒂固的種族觀念,至今仍深植於蘇丹多數阿拉伯族群心中。」(第336頁) 奴隸被歸類為牲畜,因此不予安葬—埋葬需耗費金錢。他們被棄置戶外任由腐肉動物處理。馬羅齊指出,十九世紀的蘇丹境內,「膚色蒼白的北蘇丹阿拉伯穆斯林,對待膚色黝黑的南蘇丹異教同胞時,流露著與阿拉伯作家…千年前所展現的種族主義蔑視如出一轍。」(第340頁)

 

1924年蘇丹正式廢除奴隸制,完全歸功於大英帝國—該帝國在喬治·戈登將軍遇害十年後全面掌控該地區。這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雄(利頓·斯特雷奇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偉人》中曾貶抑其形象)於1885年在喀土穆遭伊斯蘭主義者屠殺。他原盼待英軍救援,卻被自稱來淨化伊斯蘭的宗教狂熱分子馬赫迪率領復仇殺手大軍先至。戈登之死僅是城中數千名遭馬赫迪軍屠戮者之一,其主要目標正是恢復英國佔領者試圖取締的奴隸制度。

 

馬赫迪軍徹底摧毀喀土穆,迫使其政權首都遷往恩圖曼。1898年,英軍在此追擊馬赫迪軍。八千名英軍(包括年輕的溫斯頓·邱吉爾,他後來在《河戰》中記述此役)聯同受英軍指揮的13,000名埃及部隊,對五萬兩千人的馬赫迪軍隊予以致命打擊,使其再無力反撲。此役造成一萬兩千名馬赫迪軍陣亡,英埃聯軍僅損失四十七人(另有數百名傷者),而馬赫迪軍則有萬八千名傷亡及被俘。

 

必須指出,對抗狂熱宗教奴隸主勢力時,此等武力手段實屬唯一可行之策。鑒於古蘭經允許奴役非穆斯林,此舉既是「卡菲爾」(不信者)必要的自衛手段,亦是保護淺膚色女性與深膚色男性免遭暴虐蠻族群體輕蔑與暴力的相稱之舉。

 

類似的解放進程在英國眾多非洲殖民地相繼啟動。大英帝國為非洲擺脫伊斯蘭(主要為阿拉伯)奴隸制所作的貢獻值得稱道。法蘭西帝國雖在較小範圍內扮演類似角色,但自1848年路易·菲利普垮台後的阿爾及利亞開始,亦見其蹤跡。當歐洲列強撤離這片昔日被視為「黑暗大陸」的土地後,奴隸制便從種族主義者的思想下水道中死灰復燃。

馬羅齊(左圖)援引《全球奴隸指數》列舉全球「奴隸制盛行率最高」的前十名國家(第409頁)。除俄羅斯與北韓外,其餘皆為穆斯林國家:厄立特里亞、毛里塔尼亞、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塔吉克斯坦、阿聯酋、阿富汗及科威特。此列表未包含蘇丹,馬羅齊對此寫道:「2011年國家分裂時,估計逾35,000名南蘇丹人仍受奴役於蘇丹境內。」(第353頁)

 

1981年,毛里塔尼亞成為全球最後一個將奴隸制定為非法的國家。然而「盡管形式上廢除,世襲種族奴役制度在此仍持續存在」(第407頁)。正是在此背景下,馬羅齊提出關於全球現代生活最關鍵的論點之一:「當毛里塔尼亞於2007年及2015年兩度立法禁止奴隸制時,實質上是政府對長期否認國內存在奴隸制度的默認與不情願承認—既承認該制度持續存在,也承認此前從未對奴隸主實施制裁。」(第407頁)但為何政府在通過兩項禁奴法案後,實質上仍放任奴隸制延續?

 

答案就在下一頁揭曉:「最大的奴隸主正是政府官員。終結奴隸制的政治意志根本不存在。」(第408頁)官僚體系的本質放諸四海皆準:這些秘密積攢私財的守財奴,本該誠實管理公共資源,卻反過來掠奪公帑。

 

下個關注奴隸制問題的權威人士,或許該研究米切爾的政治解放理論。帝國往往遭本土領袖以反殖民主義之名反抗。這類領袖多屬官僚或追求地位的軍事指揮官,他們通常是獨立後最大受益者。正如當今蘇格蘭,地方自治使許多非洲領袖(如羅伯特·穆加貝)及其附庸得以在缺乏外部(此處指帝國)權力監督下掠奪國家資源。

 

由此可知,多數反帝國主義者實則與現代毛里塔尼亞的奴隸主官僚體系精神相通—他們以昔日弱勢群體的解放者形象為幌子,掩蓋其野蠻本質。故此鐵律應是:絕不將同胞性命託付於官僚之手,永遠不要!

 

或許最恰當的結語應留給奴隸主們。馬羅齊指出,2003年當詹賈威德民兵襲擊達爾富爾居民時,「他們會闖入非洲部落村莊,屠殺所有男性並強暴婦女,事後還用古老的種族蔑稱嘲弄她們:『你該慶幸,奴隸。你即將誕下阿拉伯人的子嗣。』」(第353頁)

 

ThinkScotland成立於2006年,屬非營利組織(目前處於虧損狀態),仰賴捐款持續發布多元觀點—您可透過X平台關注我們點此( https://twitter.com/Think_Scotland )—在臉書按讚留言點此( https://www.facebook.com/ThinkScotland.org ) 並透過此處捐款支持ThinkScotland。

伊恩·米切爾

伊恩·米切爾為著作《正義工廠:法治能在21世紀蘇格蘭存續嗎?》(2020)( https://www.amazon.co.uk/Justice-Factory-second-Twenty-First-Scotland-ebook/dp/B08KSBRBF9 )作者。其新作《俄羅斯與法治》現正進入最終定稿階段。

 

https://thinkscotland.org/2025/09/why-is-islamic-slavery-so-often-ignor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