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66
1
作者
工作的重要性:聖經的啟示
工作的重要性:聖經的啟示
保羅·史蒂文斯
新約聖經:簡要概述
新約聖經承襲了舊約對人類勞動尊嚴與意義的崇高觀點。不同於希臘世界將工作視為詛咒的觀念,基督徒被默示以多種具體方式看待工作:
首先,工作是美好的。某些宗教體系中,聖人不從事勞動。但神藉耶穌以勞動者的形象降臨,從而尊榮了人類的勞動。耶穌的追隨者受主與使徒感召,透過生產性勞動滿足自身需求、服務他人,並以工作倫理向周遭文化見證信仰。
其次,耶穌親自道成肉身神的國度,彰顯這國度的降臨不僅是靈性狀態的發展,更是神在全人生和全受造世界中動態的統治。神的國度降臨,部分是透過良善的人類工作實現。這類勞動為人帶來福祉,引領人與造物主建立關係,創造新財富,並抵禦那些阻撓、扭曲神在地上賜生命統治的權勢。因此,為神的國度而工作意味著二元論—即某些工作(如牧師與宣教士)被視為神聖屬靈,而其他勞動則屬世俗的區分的終結的終結。
第三,馬利亞與馬大的故事 彰顯工作應具默想/觀察/沉思的特質。日常工作絕不可取代對神臨在的專注。事實上,工作能成為默想、禱告、靈命成長、服事他人及愛神的契機。
第四,因基督復活與聖靈降臨,我們「在主裡」的工作絕非徒然。我們的未來不是成為無形靈魂,而是復活之人。那些懷著信心、盼望與愛所承擔的工作,將存續甚至超越現世,為新天新地作出貢獻。
第五,創世記中人類受命治理萬物;聖經末卷則宣告在基督裡的男女成為「國度與祭司」,在無罪無咒詛的環境中承擔管理與發展受造界及人類群體的使命。這幅涵蓋工作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聖經圖景,激勵我們精益求精地工作,並為那位終極承受我們勞碌的主宰而工作。
後記:我們該如何工作?
我於七十三歲之齡撰寫此書。回顧人生旅程,見我所為多屬善工:自製車床、暗房沖洗黑白照片、設計組裝老式皮腔相機的放大機、打造快艇、為音響系統設計製作置物櫃。當然還有學生時代在學校與大學的種種工作,這些工作毫無金錢回報,反倒要付出代價。我擔心其中部分在學校的工作是出於錯誤動機—為博取認可而做,如今不禁懷疑這些成果能否歷久彌新。近年來我居家從事些維修工作(妻子總急著補充:不多),以及餐後洗碗等雜務。我當過牧師、木匠、學生輔導員、簿記員、教授、學術院長,如今是位拒絕退休的自僱顧問。同時,這些年來我亦是兒子、丈夫、父親與祖父。這些角色中雖有嬉戲,但無疑也包含大量工作。這些都是善工嗎?當我重創同事、與正共同建立新社群的夥伴決裂時,這些仍算善工嗎?還有這本書!它能否流傳後世?我確信這是有益讀者的善工。但若內容誤導人或存有謬誤呢?
自三世紀起,教會歷史上曾多次頒布職業禁令清單。根據羅伯特·格蘭特的研究,該清單包含:將人囚禁於監獄或壓迫窮人的富人;繪畫者,尤其是偶像製造者;行竊的銀匠與銅匠;不誠實的稅吏;篡改度量衡者;在酒中摻水的旅店老闆;恣意妄為的士兵;戰車手與角鬥士、妓女與嫖客、占星師與巫師。由此可見,某些職業本身並未被禁止,僅當其以不道德方式實踐時方被禁止。這引發重要問題:所謂「善工」能否被惡意執行?而並非善的職業能否懷抱善意並造福他人?同時也提出如何在不公義體制中實踐善工的課題。
耶穌應對不公體制的方式值得我們深思。公元一世紀的 巴勒斯坦確實存在腐敗與不公的稅制體系。在此背景下,耶穌展現了機敏的處世智慧,並根據不同情境採取相異策略:例如他將稅吏馬太從體制中帶離,卻鼓勵另一位稅吏撒該留在體制內,同時不忘實踐公義,向受騙者加倍償還。另一次耶穌親自向凱撒納稅,同時堅持「該給凱撒的就給凱撒,該給神的就給神」。由此可見,撤離、改造與明辨參與,皆是應對墮落體制的可行之道。如何在特定情境中抉擇行動,需要機敏—聖經有時稱之為「智慧」。機敏意指在既定處境中把握機遇,以各種可能方式推進神的國度—即在不完美環境中竭盡所能。
針對如何在現實世界(該隱所建之城)中行事的問題,我們亦可從本研究先前強調的要點中獲益。
首先,我們憑信心工作—如同亞伯與許多我們考察過其工作生涯的領袖人物那樣,在與神的團契中工作。我們為神而工作,深知工作非但不是靈命成長的阻礙,反而是靈魂成長的沃土。
其次,我們在愛中工作,與同事建立團契與互賴關係,竭力以各種方式建構社群。工作既是實踐愛鄰舍之道—無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邊—亦是養育家庭與照料親人的具體途徑。
第三,我們懷抱盼望而工作,對抗那些阻撓神在地上彰顯生命國度的勢力,深信我們部分的工作將存續至今後的新天新地。萊因霍爾德·尼布爾以深邃的反思總結了這一切—對我們而言,這亦是終極的反思:
「凡值得成就之事,皆非一生所能完成;故我們必須藉盼望得救。凡真實、美好或良善之事,皆無法在任何當下的歷史情境中獲得完整詮釋;故我們必須藉著信心得救。無論行善多麼高尚,我們都無法獨力完成;故我們藉著愛得救。從朋友或敵人的角度看,任何善行都不如我們自身所見那般完美。因此我們必須藉著愛的終極形態—寬恕—得救。」
這篇文章翻譯自R. Paul Stevens的在線書「Work Matters, Lessons from Scripture」的Pages 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