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482

1

​作者

護教者-傑伊·史密斯以原教旨主義者的熱情對峙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

護教者-傑伊·史密斯以原教旨主義者的熱情對峙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

迪安·阿爾福德(DEANN ALFORD)

倫敦

2008年6月 今日基督教

 

一個灰濛濛的星期天下午,在倫敦海德公園(Hyde Park)著名的「演講角」,一位裹著穆斯林頭巾的男子一邊向周圍200人佈道,一邊將手指戳進寒冷的空氣。他身後兩名追隨者手握長杆,高舉著一面寫滿阿拉伯語紋飾的橫幅。橫幅的翻譯是:「除真主外沒有別神,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

 

五十英尺(15米)外,另一群人聚集在傑伊·史密斯(Jay Smith)周圍。史密斯是一位思維敏捷、具爭議的福音派人士,他以與穆斯林辯論而聞名。他以古蘭經中的章節(surahs)作為主要文本。這次,史密斯和一位英國神學研究生貝絲·格羅夫(Beth Grove)一同就女性在傳統伊斯蘭中的地位對比新約教導中的女性角色展開辯論。

 

在一片低語與詰問聲中,格羅夫指出,古蘭經2:282稱一名男子的證言等同於兩名女子的證言。古蘭經4:11規定女性所能繼承的遺產僅為男性的一半。古蘭經4:34則描述了丈夫應對不服從的妻子採取的懲戒方式:先勸誡她,再與她分床而居,最後可以對她施以打擊責罰。

格羅夫還沒說完,一個名叫阿德南(Adnan)的留著鬍子的質疑者就打斷了她。史密斯卻厲聲說道:「讓這位女士講完!你們看,他就是不想讓女人說話!」

 

遊客的攝像機記錄下這一幕時,阿德南朝史密斯和格羅夫喊道:「撒謊!」

 

「所以古蘭經在撒謊?」史密斯問道。「這麼說,你肯定是說古蘭經在撒謊。」

 

阿德南彎下腰,與他的辯論教練們聚在一起,他們快速翻閱筆記,準備反駁。「耐心點!」然後他喊道:「聖經說女人是萬惡之根。」史密斯要求他給出經文依據,阿德南卻說不出來。人群中,一位基督徒引用了提摩太前書6:10:「貪財是萬惡之根。」

 

格羅夫合上古蘭經,開始朗讀聖經中關於女性的經文。以弗所書5:21-33教導每個丈夫要愛妻子,如同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命,這描繪了基督與他子民的關係。歌羅西書3:19說丈夫也當愛妻子,不可苦待她。

 

隨後,阿德南要求就和解調停與暴力問題展開辯論。但史密斯不允許他的質疑者轉移話題。

 

「哪個宗教對待女性更好?」史密斯問人群。許多人喊道:「基督教!」

 

極端伊斯蘭的影響範圍

 

史密斯和格羅夫是海德公園基督徒團契的領袖,該團契由一群倫敦福音派人士組成,他們研究伊斯蘭和穆斯林社群,旨在將福音傳給穆斯林。他們的做法讓那些傾向選擇較少對峙性方式的基督徒望而卻步,但史密斯和朋友們卻持不同意見。

 

歐洲的穆斯林人口在這一年預計將超過5500萬。在英國,穆斯林占其6100萬總人口的2.5%。歐洲穆斯林群體中最大的趨勢是越發激進的伊斯蘭教導。

 

在英國社會,原教旨主義伊斯蘭一直備受爭議,並與恐怖主義聯繫在一起。今年2月,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羅恩·威廉姆斯(Rowan Williams)表示,英國似乎「不可避免地」要採用伊斯蘭教法(sharia)的某些元素,此言一出,引發了猛烈的抨擊。此後,主流小報《太陽報》(The Sun)稱威廉姆斯是「我們國家的危險威脅」。(威廉姆斯解釋說,伊斯蘭教法的運作方式可能與英國猶太人的宗教法庭(拉比法庭)【beth din】相同。他反對將伊斯蘭教法作為平行的法律體系使用,並指出伊斯蘭教法在沙特阿拉伯「十分殘酷」,例如,在那裡,女性必須在公共場合穿著完全遮蓋身體的黑色面紗,通姦者可被石頭砸死。)

穆斯林視伊斯蘭教法為「真主的一切旨意」,意為它是神聖的法律,這法律永恆不變,是真主本質的精髓。多個世紀以來,穆斯林基於伊斯蘭教法發展了伊斯蘭法學體系(fiqh),將其作為一套規範整個伊斯蘭社會的規章、指導和原則。伊斯蘭各主要分支都有各自獨特的法學流派。原教旨主義者內部的一個關鍵政治目標是在國家層面嚴格執行伊斯蘭教法。

 

在英國,幾座城市清真寺已成為原教旨主義者和激進伊斯蘭分子的溫床,他們主張在英國實施伊斯蘭教法。其中一座清真寺就是倫敦的芬斯伯里公園清真寺(Finsbury Park mosque),直到最近,該清真寺與被定罪的「鞋子炸彈襲擊者」理查·里德(Richard Reid)和2006年被定罪的9/11事件同謀扎卡里亞斯·穆薩維(Zacarias Moussaoui)有關聯。

 

在2005年7月7日倫敦7/7襲擊事件之後,英國才對激進穆斯林採取鎮壓。四名英國出生的穆斯林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協同合作在交通高峰期對倫敦公共交通系統實施了爆炸,造成52人死亡,700人受傷。

 

襲擊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關閉了芬斯伯里公園清真寺。溫和派穆斯林教士接管了這座檔案館,並將其更名為「中北部倫敦清真寺」(North Central London mosque)。這就是在倫敦開展外展工作的背景。對於英國福音派來說,向原教旨主義穆斯林進行外展工作,即使往好了說也極具難度。

 

兩個轉捩點

 

傑伊·史密斯的血液裡流淌著跨文化使命的熱情。他是第三代協基會(Brethren in Christ)基督徒,出生在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偏遠村莊。

 

青少年時期,他徒步穿越亞洲進入歐洲,最終抵達瑞士的拉布里(L'Abri)。在那裡,他確信福音絕對真實,意義重大。在1981年的一次宣教會議上,史密斯得知了兩個改變他人生的數字:據一位宣教學家報告,全球只有1500名宣教士在服侍全球8億穆斯林。

 

「1500人根本沒多大用,」史密斯說。於是他全身心投入護教學,專攻伊斯蘭神學。從富勒神學院畢業後,史密斯留起了濃密的鬍鬚,在巴黎學會了法語,並前往說法語的塞內加爾,渴望與穆斯林交流。

 

四年後,一條來自某個倫敦宣教士的緊急信息改變了史密斯的關注點。這位朋友當時正在挨家挨戶進行一項宗教調查,結果發現普通英國人對信仰漠不關心。這位調查者最活躍的宗教對話對象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穆斯林。這位同事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伊斯蘭元素日益激進,而英國的基督教領袖顯然對此毫無警戒,更不用說採取行動了。這位同事敦促史密斯來倫敦。史密斯同意了。

 

1992年抵達後不久,史密斯拜訪了演講角,每週日都有數百名穆斯林聚集在這裡聆聽充滿敵意言辭激烈的伊斯蘭佈道者。

 

有時,十位狂熱的伊斯蘭演講者會用一個矮的階梯作為講台,煽動同樣狂熱的身著民族服飾的男士們群情激憤地揮舞著拳頭,高呼「真主更大」。這些人都是伊瑪目,受過良好教育,地位顯赫的人士。也有女性參加。不同穆斯林教士的追隨者之間,偶爾會爆發充滿對峙性的混戰。

 

史密斯決定站出來,開始向人群講話。但他沒能取得多大進展。人群嘲笑他。他們推搡他、毆打他、咒駡他,還拽他的鬍子(後來他的鬍子已經剃掉了)。

 

「我沒想到會遭到惡毒的刻薄言語、充滿敵意的態度和肢體衝突,」史密斯說,「這完全超出了我的舒適區。」史密斯發現,要回應穆斯林對基督教的反對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些技藝高超的辯論者提出的挑戰,是史密斯多年的護教學和神學院學習所無法應對的。

 

史密斯說,「基督徒擁有所有最好的素材,但卻不知道如何包裝它們。」為了接觸穆斯林,他需要一種更好的溝通方式。「我只是覺得我對這些素材不夠了解。穆斯林的呈現方式要好得多。」

 

學習辯論

 

史密斯承認自己掌握了伊斯蘭信仰,但沒有掌握伊斯蘭文化。

 

他感覺,充滿激情的呈現方式是打動穆斯林的關鍵之一。他認為,很多人不會被說服,「除非我們看起來相信自己所說的話。」

 

西方神學院教導史密斯「友誼式傳福音」作為與穆斯林分享基督的主要方式。任何事都不應冒犯他人。切勿指出他人宗教信仰中的矛盾、不一致或歷史錯誤。一切目的都是為了使人皈依信仰。以皈依人數來衡量結果。

 

史密斯決定採取另一種方法:

 

  • 捍衛歷史悠久的正統基督教。

  • 回答伊斯蘭宣揚的關於聖經、耶穌和基督徒的不實言論。

  • 要求伊斯蘭為其追隨者的行為負責。

 

「我們必須開始讓基督回歸他的地中海根源,」史密斯說。「真正的愛會在朋友犯錯時與他們對峙。保羅確實辯論。耶穌也確實辯論。這正是穆斯林需要聽到的那種愛。」

 

「命題真理本身就帶有對峙性,」他以原教旨主義者的熱情辯論,「如果沒有引發任何反應,那就說明我們沒有在傳講福音。」

 

史密斯認為,在大多數穆斯林與基督徒的對話中,基督徒通常會在正統教義上做出讓步,以使穆斯林更容易接受他們的信仰。史密斯問道:穆斯林為什麼應該尊重那些與自己聲稱的信仰保持距離的基督徒呢?

 

「我拒絕花時間談論天氣、政治,除非有助於我引入福音話題,」史密斯說。「福音的定義就是對峙性的。我絕對想阻止伊斯蘭,因為伊斯蘭正在阻止這些人。」

 

多年來,史密斯一直穿梭於穆斯林社群,在清真寺和茶館裡與穆斯林建立關係。他聽到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基督教是西方道德、屬靈和經濟衰落的罪魁禍首。許多人會說,「伊斯蘭就是答案。」這與埃及臭名昭著的原教旨主義伊斯蘭組織穆斯林兄弟會的政治口號如出一轍。

 

經過多年的反復嘗試,史密斯訓練自己辯論、護教學、辯論術和演講方面的能力。他研讀古蘭經和聖經,並針對穆斯林對基督教的反對意見進行回應。「我非常害怕站到那個階梯上,害怕自己出醜,」史密斯說。

 

愚蠢似乎不是問題所在;毫不奇怪,持續的敵意才是問題所在。例如,1995年,一名穆斯林拳擊手將史密斯打昏。他還遭到過持刀襲擊,並收到過許多死亡威脅。總的來說,站上階梯迫使史密斯改進自己傳遞信息的方式-更迅捷、更響亮,而且「更有口才」。

 

史密斯的做法不僅對穆斯林來說有爭議,對基督徒來說也同樣有爭議。

 

穆斯林外展工作領域的基督徒專家指出,史密斯的方法高度專業化,在西方國家效果更佳,但在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則不然。(史密斯對此表示同意。)但他的方法與科普特東正教神父扎卡里亞斯(Zakarias)在阿拉伯語電視台和 GodTube.com 網站上使用的辯論策略類似,這兩個平台在北非和中東都能看到。

 

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葛培理中心穆斯林事工負責人羅伊·奧克斯內瓦德(Roy Oksnevad)告訴《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像扎卡里亞斯神父和傑伊·史密斯這樣的人發揮了作用。他們公開指出了正統伊斯蘭教導中在國際社群中不受認可的內容,這些內容恰恰是伊斯蘭的核心教導。」

 

「這種曝光被視為一種威脅,穆斯林常常認為這是試圖顛覆伊斯蘭。像傑伊·史密斯這樣的人在公開場合討論核心問題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少有人願意談論這個問題。」

 

另一位學者,耶魯大學信仰與文化中心新成立的「和解專案」負責人約瑟夫·卡明(Joseph Cumming)告訴《今日基督教》,史密斯和海德公園基督徒團契已經做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但如果目標是引導城市裡的穆斯林皈依基督,卡明表示,史密斯批判古蘭經的方法遠不如專門傳達「基督教的正面信息」有效。卡明表示,史密斯的方法或許更有利於教會防止名義上的基督徒皈依伊斯蘭。

 

史密斯如今已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個名人。在牛津辯論社和其他場合,他已經就伊斯蘭是否與西方相容以及真正的耶穌是何人等話題進行了40場正式辯論。他的辯論對手包括2007年底遇刺的巴基斯坦前總理貝納齊爾·布托(Benazir Bhutto),以及最著名的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之一、據稱是基地組織恐怖分子的屬靈導師的謝赫·奧馬爾·巴克里·穆罕默德(Sheikh Omar Bakri Muhammad)。(巴克里目前在黎巴嫩被捕。)

 

培訓他人

 

近年來,史密斯開始為基督徒領袖提供辯論策略方面的培訓。史密斯以其對峙式的傳福音策略而聞名,但他的方法遠不止於此。

 

史密斯說,他建議基督徒:「確保你沒有嚴厲攻擊穆斯林。永遠不要說穆斯林是邪惡的。他們和你我一樣。」

 

「我對穆斯林沒什麼意見。我們認為他們很棒。我們只是對古蘭經有意見。」眾所周知,史密斯會拍拍穆斯林朋友的後背,熱情問候他們,甚至指導他們的辯論技巧。海德公園基督徒團契網站( debate.org.uk )為穆斯林提供免費的網站空間,賦予他們針對基督徒的論點進行「回應的權利」。該網站表示:「我們認真對待穆斯林,並承認他們有為自己的觀點辯護的權利。」

 

在海德公園基督徒團契中,與年輕熱情的穆斯林建立的新關係也可能帶來悲劇性的一面。一位團契成員結識了一位巴基斯坦穆斯林,名叫阿西夫·哈尼夫(Asif Hanif),此人被形容為「溫柔的巨人」。這位成員拜訪了哈尼夫在倫敦的家,見了他的父母,並和他一起參加了一個穆斯林聚會。

 

有一天,哈尼夫突然離開倫敦,據說是去敘利亞學習阿拉伯語。然而,2003年4月,哈尼夫在特拉維夫引爆了身上的炸彈,炸死了三名以色列人。英國原教旨主義者讚揚了哈尼夫的自殺式爆炸行為。之後,在演講角,史密斯問他們當中誰支持哈尼夫的行動。有30隻手舉了起來。「有多少人在倫敦會做同樣的事情?」史密斯問道。有15隻手舉了起來。

 

海德公園基督徒團契成立於2000年,目前約有40名活躍成員。該團契成員大多是學生和其他20多歲的福音派人士,他們與史密斯一起拜訪演講角。基督徒的人數經常處於1比9的劣勢,而且有嚴格的規定。「我們不允許任何人參與打鬥,即使被打了,」史密斯說。周日的辯論經常圍繞當下時事展開,例如教宗本篤十六世對伊斯蘭的評論,或丹麥出版的穆罕默德漫畫。和平是一個常見的話題。

 

日落之後,團契成員們在附近的一家餐廳集合,這家餐廳也是經常參加「演講角」的穆斯林常去的地方。史密斯和他的穆斯林朋友們互相問候,有時一起用餐,並進行更深入的屬靈對話。史密斯遇到的其中一位朋友名叫馬赫迪(Mahdi)。盡管耶穌曾兩次在馬赫迪的夢中顯現,但他宣稱自己永遠不會離開伊斯蘭。

 

史密斯還組織了一些高級學習小組。其中一個叫做「怪客組」(Codgers),旨在培養基督徒辯論者;另一個是「有夢想的學者」(Scholars With a Dream),進行關於伊斯蘭的博士級探討。

 

史密斯協助創建了普凡德中心(Pfander Center),該中心致力於培養在穆斯林中宣教的宣教士。卡爾·戈特利布·普凡德(Karl Gottlieb Pfander)這個名字在今天的基督徒中很少被提及,但伊斯蘭歷史學家卻對他耳熟能詳。154年前,在印度阿格拉(Agra),普凡德與一位穆斯林神學家(拉赫馬圖拉·凱拉納維)(Rahmatullah Kairanawi)就聖經的完整性進行了兩天激烈的辯論。之後,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勝。

 

新教宣教活動在殖民地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中獲得了更大的信譽,部分得益於這場辯論,不到10年後,兩位具有穆斯林背景的知名印度人接受了浸禮。

 

在油管視頻上,史密斯有一系列視頻,他稱之為「普凡德影片(Pfander Films)」,以紀念這位德國宣教士。這些視頻共計62部,且仍在不斷增加,累計點擊量超過45萬次。其中一部名為「誰劫持了伊斯蘭?(Who Hijacked Islam?)」的視頻在12個月內獲得了2.9萬次點擊量。

 

史密斯邀請其他基督徒加入他的行列。「如果我們真心希望看到激進伊斯蘭屈服,我們中的一些人就必須超越我們所受的一切教導,」史密斯在2007年的一封禱告信中寫道。

 

「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尋找皈依者,而必須捲起袖子,公開而熱情地參與其中,盡管我們知道最初不會看到很多皈依者。但日積月累,我們一定會看到數百-不,數百萬-皈依者回歸信仰。」

 

他的影響力已開始波及歐洲福音派宣教機構。一位駐布魯塞爾的宣教領袖曾在海德公園與史密斯共度時光。這位領袖通過電子郵件告訴《今日基督教》,海德公園基督徒團契是很好的資源,「在特定情況下,如果需要幫助揭露伊斯蘭,可以去那裡尋求幫助。」

 

這位領袖現在支持在歐洲城市採取一種更直言不諱、更大膽的基督徒見證。他寫道:「與其過分謹慎,不如坦誠直接(並充滿愛心地)表達我們的信仰。我認為,更多人渴望真實性,而非我們想像的那樣。」

 

史密斯偶爾會聽說,該團契的工作幫助一位穆斯林皈依了基督。幾年前,一位伊拉克醫院的管理人員收到了一份史密斯質疑伊斯蘭的文章。經過仔細閱讀,這位管理人員被說服了,並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基督。如今,他從事穆斯林外展工作。「除非你追逐最優秀、最聰明的人,否則你不會找到這種水準的人,」史密斯說。

 

史密斯堅持認為,教會擁有獨一無二的能力來對峙伊斯蘭教導。他斷言,「對付這種極端伊斯蘭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同樣極端形式的基督教。」

 

迪安·阿爾福德(Deann Alford)是《今日基督教》的資深作家,居住在德克薩斯州奧斯丁。

 

這篇文章翻譯自DEANN ALFORD的文章「Apologist – Jay Smith confronts Muslim fundamentalists with fundamentalist fervo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