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484
1
作者
對伊斯蘭的宣教方法-對峙與關聯
對伊斯蘭的宣教方法-對峙與關聯
馬丁·傑克遜(Martin Jackson)
Pages 31-38, December 2009, Australian Journal of Mission Studies,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Mission Studies
隨著人們對伊斯蘭的存在和本質的認識日益加深,宣教學界也開始思考教會應採取哪些方法接觸穆斯林。一些福音派宣教學者在對話-見證的譜系下,正在重新思考在西方對伊斯蘭採取對峙式方法的價值。時下盛行的關聯式方法是盡可能避免對峙,相比之下,那些宣導並嘗試對峙穆斯林的人,一直在運用基於關於古蘭經真實性的最新歷史證據的論戰手段。
對峙式方法的宣導者認為,證據對於打破誤解和抵制的壁壘至關重要,同樣重要的是需要以一種匹配西方許多穆斯林對峙式的、群體導向文化的方式來呈現這些證據。關聯式方法的宣導者則強調,需要努力建立有助益的穆斯林-基督徒關係,這可以通過以基督為中心的見證和對話來實現。他們對對峙式方法持懷疑態度;然而,在某些西方背景下,這種方法似乎有潛力發揮一種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引言
穆斯林中的基督教宣教活動受到過去和現在的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基督教世界的終結、穆斯林移民湧入西方國家以及恐怖主義的興起。
西方基督徒的反應各不相同:一個極端是,許多教會對宣教失去了熱情;與此同時,由於西方內部穆斯林人口不斷增長,其他教會則抓住了許多外展的新機會。
隨著這項新的宣教活動展開,宣教學者們一直在探討應該採取何種合適的方法對待伊斯蘭。本文將重點探討其中兩種方法-對峙式方法和關聯式方法,並對它們進行批判性評估。
在簡略審視宣教策略辯論的重要性之後,我們將根據兩種方法的主要宣導者的觀點來定義這兩種方法。本文將提出一些評估方法的標準,並簡要概述這兩種方法的形成和辯論的背景。
然後將以並行方式審視每種方法,並根據前面概括的標準進行批判性評估。
重新思考對待伊斯蘭的方法
斯圖爾特·羅賓遜(Stuart Robinson)在他的書《清真寺和神蹟》(Mosques and Miracles)中描繪了穆斯林政治組織「遷士」(Al-Muhajiroun)於1996年在倫敦海德公園(Hyde Park)舉行了一場800人的集會。在這次集會上,「遷士」宣佈其目標是在世界上每個穆斯林佔領的國家推行伊斯蘭教法(Sharia)。
「女同復仇者」(Lesbian Averngers)和「憤怒」(Outrage)等團體對此發出了孤零零的反對聲音,一些穆斯林領袖則給這些團體貼上了污穢的標籤。一位觀察者被一位歸信伊斯蘭的前基督徒所震驚,這位穆斯林宣稱西方基督教的衰落。【1】在回溯了伊斯蘭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並提問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之後,羅賓遜發表了如下言論:
為了理解伊斯蘭以及如何有效地向穆斯林傳講基督教福音,在探索和調查中發現,現存的相關博士論文數量或許遠超歸信者的人數…我們肯定在某些方面做錯了、疏漏了,或是忽視了什麼,從而阻礙了神想要成就的事,即讓眾多穆斯林歸向耶穌的豐碩莊稼。因為神斷不會差遣我們去做一件註定失敗的事!【2】
彼得·里德爾(Peter Riddell)在《現在的福音派》(Evangelicals Now)雜誌上呼籲,即使在2001年9/11事件後,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同時存在其他負面影響,現在教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該在新的環境中以新的方式接觸穆斯林。【3】
處境化擁護者菲爾·帕歇爾(Phil Parshall)在他的書《穆斯林宣教》(Muslim Evangelism)中提出建議,即使是剛運行五年的策略也可能早已過時,並感歎「看到宣教士陷入思維定式、變得固執僵化總是令人難過」。【4】這些作者的評論足以凸顯目前那些對伊斯蘭世界進行基督教宣教工作的人們正在開展大量反思。盡管可能會給羅賓遜的研究工作又添新篇,但本文將審視穆斯林宣教學中日益增多的討論,這些討論圍繞著如何接觸伊斯蘭的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主張在與接觸穆斯林時採取更具對峙式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的人,是為了替代一直以來盛行的方法,也就是刻意建立關聯、避免對峙的方法。
在以對峙姿態接觸穆斯林時,他們試圖通過削弱伊斯蘭信仰各層面來推進福音,這樣做導致基督教信仰中出現了一些惡意批評者。【5】本文旨在評判當今對伊斯蘭採取的對峙式和關聯式方法。
定義方法
談論對峙式或關聯式方法,意味著你可以言簡意賅地對任何一種方法進行分類,只是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然而,為了更好探討每種立場的價值,需要對每種方法或者立場進行某種定義。
為此,我們將探討以下三個問題:每種方法的主要宣導者是誰;這些宣導者如何描述這些方法的特徵;以及這些方法與其他對待伊斯蘭的方法有何關聯?
宣導對峙式方法
對峙式方法的最重要的宣導者和實踐者是傑伊·史密斯(Jay Smith),他是一位出生於美國的宣教士,現居英國。【6】在此討論的支持對峙式方法的大部分內容都來自他的著作,因為他是該主題的主要貢獻者。
自1992年以來,史密斯一直使用海德公園的契機公開挑戰伊斯蘭,與穆斯林辯論,並運用基於命題真理的論點來質疑他們信仰的某些方面,例如古蘭經的權威性。史密斯還參加備受關注的公開辯論,對手是穆斯林護教者,並在大學校園進行辯論。他稱自己的方式是論戰性的,但強調他使用的策略並沒有墮落到力求故意羞辱他人的程度。【7】
史密斯力求要做的是:
捍衛歷史性的、正統的基督教;
回答伊斯蘭宣揚的關於聖經、耶穌和基督徒的不實言論;
要求伊斯蘭為其追隨者的行為負責。【8】
宣導關聯式方法
雖說有許多人宣導關聯式方法,查普曼(Chapman)充分闡述了它的優點,以及對峙式方法的缺點。【9】柯林(Colin)在他的著作《十字架與新月》(Cross and Crescent)中對關聯式方法進行了非常實用的概括:
但凡你可以忍住,就不要開始辯論;
抵制想要批評伊斯蘭的誘惑;
盡你一切努力消除誤解;
嘗試區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太重要的;
時刻準備承認過去和現在基督徒所犯的錯誤和罪行;
保持積極態度;
愛比辯論更有說服力;
不要低估個人見證的力量;
甘願每次傳播福音的一個小方面就好;
優先鼓勵你的朋友在適當的時候閱讀任何一卷福音書。【10】
方法比較與對話譜系
穆斯林宣教思想和實踐的另一個領域在現今時代引發了諸多辯論,那就是如何從策略上將福音處境化的問題。
處境化辯論在很多情況下圍繞著C1到C6教會植堂譜系展開。那些採用更具處境化的植堂方法(C6端)的人,代表著他們遠離了更傳統的、抽離式的方法(C1端)。處境化辯論中的分界線落在C4教會和C5教會之間。【11】
在上個世紀,為了應對日益多元化的世界,基督徒與其他信仰者之間的對話備受重視。關於對話目標的各種理解影響了基督徒接觸伊斯蘭的方法。【12】
與「處境化」概念的探討方式類似,將「對峙式」與「關聯式」兩種方法置於一條對話譜系上進行考量或許會有所助益,【13】而其分界線則劃在了D4端點(以查普曼為代表)與D5端點(以史密斯為代表)之間。
該譜系的對應極端是D1和D6,前者代表一種自由主義,尋求「在他人身上遇見基督」,【14】而後者代表一種排他性、論戰性的方法,是單向的、有攻擊性和侮辱性(也許穆斯林的對應代表人物是艾哈邁德・迪達特(Ahmed Deedat))。
背景和標準
鑒於事後無法判斷這兩種方法中是否有任何方法能帶來羅賓遜所期望的「眾多穆斯林歸向耶穌的豐碩莊稼」,因此要對每種方法進行批判性評估,就需要一套用以衡量其成效的通用標準。文獻中關於兩種方法優劣的探討,似乎主要圍繞以下四個問題展開:
l 這種方法符合聖經嗎?
l 歷史上的經驗是否為這一方法提供借鑒?
l 該方法對問題的分析是否準確?
l 這些方法是否產生了理想成效?
本文將通過這四個維度對兩種方法進行批判性對比。為了能夠給後續探討提供背景支撐,有必要(盡管只是簡要地)考量當下影響穆斯林與基督徒的關係的若干關鍵因素。凱特・澤比里(Kate Zebiri)已概括出以下四個因素【15】:
伊斯蘭的古蘭經範式
古蘭經中所記述的伊斯蘭宗教身份認同,與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宗教身份認同有著明顯的聯繫。古蘭經對基督徒的態度褒貶不一,基督徒被描述為與穆斯林「感情最親近」,但也受到了批評,理由是基督徒想要誤導穆斯林並拒絕接受穆罕默德的先知身份。
耶穌的神性和三位一體的教義被徹底否定,在某些情況下,容許對其採取口頭和軍事對峙。穆斯林並不願意接受西方學者口中所說的明確將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與古蘭經的形成聯繫起來的研究,因為這暗示著古蘭經的起源來自某個人而非完全的神(真主)的旨意。【16】
歷史的遺產
穆斯林與基督徒的關聯的歷史,既和諧又不和諧。在穆斯林統治下,基督徒很少受到迫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徒)大規模歸信伊斯蘭導致教會逐漸衰弱。
直到18世紀,伊斯蘭始終是基督教世界的軍事威脅;盡管十字軍東征在當時的政治影響力相對有限,但在今天的穆斯林心目中,它已成為基督徒對伊斯蘭仇視的象徵,同時也是殖民主義的先驅。
基督徒對伊斯蘭的認真研究始於大馬士革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他創作了一些護教材料,為後來融入宗教間論戰的研究鋪平了道路。19世紀乃至20世紀,人們獲取伊斯蘭相關資訊的管道大幅增加,這使得許多基督徒(尤其是持自由派立場的基督徒)對穆斯林採取了更傾向於和解的態度。【17】
宣教與帝國主義
伊斯蘭和基督教都是宣教的信仰,都希望世人接受各自的信息。過去,基督教的宣教活動比伊斯蘭的傳教活動(dawah)更有組織性,但隨著跨國伊斯蘭組織的建立、穆斯林非政府組織的壯大以及伊斯蘭文獻有意針對非穆斯林群體傳播,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18】
穆斯林普遍認為基督徒的宣教活動還是與帝國主義有關,基督教宣教士被認為是世俗化和西方利益的代理人,穆斯林經常出現用殖民主義的負面術語來描繪他們。
盡管基督徒將宣教與殖民時代視為歷史,且認為本土教會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穆斯林已將過去遭受的征服與壓迫深植於集體記憶中,而當下「新殖民主義的種種表現」更不斷喚醒這段記憶。【19】
穆斯林與基督徒的對話
上文已提及跨宗教對話的興起。對話的定義尚無統一,福音派強調見證(對話即宣教)與普世教會要推動對話的動力之間存在矛盾。【20】盡管教會的許多派別都致力於對話,但穆斯林一直在參與有組織的對話方面進展緩慢。
這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穆斯林感覺自己像是被邀請的客人,因此被排除在議程制定過程之外,對話被視為隱蔽的宣教,而由於東方學學者中不乏基督徒,因此基督徒被視為無法以客觀中立的態度看待伊斯蘭。
穆斯林還對他們所以為的「西方犯下的全球的不公正事件,尤其是以巴衝突」感到失望沮喪。【21】
比較方法
如上所述,關於對峙式和關聯式方法的優缺點的分析可以概括起來圍繞以下四個關鍵問題展開。下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並對每種方法進行評估。
這種方法符合聖經嗎?
支持對峙式方法的人強調聖經中耶穌與法利賽人互動的記載,以及使徒行傳中使徒們的記載。看到耶穌以同樣的方式回應那些來找他的人-他禮貌地傾聽,並與那些前來聆聽和學習的人進行友好的對話,但對那些 前來對峙和攻擊他的人,他予以回擊他們的挑戰。
耶穌毫不猶豫地稱法利賽人為假冒為善的人、瞎眼的嚮導,馬太福音23:13-33中還記載了其他稱呼;而他推翻聖殿裡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的記載(路加福音19:45)被視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刻意的對峙式方法。【22】
保羅也被視為積極主動地進行對峙式護教辯論,他「進入會堂和集市,對一些人以理相勸,大膽地發言,或者反駁、爭論和與其他人辯論(使徒行傳13:46;17:17;19:8-9;18:28;哥林多後書5:11;10:5)。」
史密斯對哥林多後書10:5中保羅的論述採取了字面化的理解-保羅說他要「將各樣的計謀(論點,arguments),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思想,thought)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23】他堅信他所闡釋的公元1世紀模式與21世紀的現實狀況高度契合。【24】
那些宣導關聯式對話的人,總體而言,似乎對耶穌、保羅和其他使 徒如何進行對話並沒有不同的解讀。然而,查普曼質疑,耶穌當時身處的背景與當今基督徒與穆斯林互動的背景之間,是否能夠進行如此直接的比較。他認為,穆斯林不應僅僅因為共同的經文就被視為與法利賽人同等。【25】
一個更為核心的關注點是,福音本身就其本質而言是否排除了以強硬、論戰式的方式來進行傳講。戈登・尼科爾(Gordon Nickel)認為,真理的傳遞無需強迫他人,聖經確立了一套以和平方式作見證的典範,這種典範明確區分了兩種力量:一是聖靈賦予的能力,二是人類的強硬手段,而後者無法成就神的旨意【26】。帕歇爾則強調聖經中「連左臉也轉過來」的原則,主張在穆斯林就聖經權威性提出質疑時遵循這一教導【27】。薩德沃斯(Sudworth)認為,我們傳福音的方式應以基督的釘十字架受難為準則,而基督受難體現的是包容、接納的愛的樣式。【28】針對這種「愛」的宣導,史密斯反駁稱,穆斯林所需要的真正的愛,是那種「在朋友行差踏錯時勇於直面指正」的愛【29】。
歷史上的經驗是否為這一方法提供借鑒?
基督徒如何對待伊斯蘭的歷史,對 於對峙式和關聯式兩種方法的宣導者來說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穆斯林-基督徒的互動歷史中有一個關鍵時期,雙方陣營反思的關鍵節點就在19世紀中葉,那時,去往印度的宣教士卡爾·普凡德(Carl Pfander)和1854年的阿格拉(Agra)辯論都佔據極有意義的重要地位。
在普凡德的文學作品和公開辯論中,他採取了對峙式方法,試圖捍衛聖經,向穆斯林闡述基督教真理,並對有關穆罕默德和古蘭經的說法提出質疑。【30】
伊莉莎白・斯坎特伯里(Elizabeth Scantlebury)指出,穆斯林對普凡德所著《真理的天平》(權衡真理)(Mizan al-haqq)一書論戰式基調的負面反應,開啟了穆斯林與基督徒關聯的新階段【31】。她認為,由於普凡德參與的公開辯論,宗教間的論戰文化從印度傳播到了其他地區,這導致了長期負面影響,至今仍未消散【32】。查普曼等人則認為,無論過去的論戰式做法可能取得過何種短期成效,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33】。
支持對峙式方法的人對普凡德的貢獻持更為溫和的態度。史密斯承認,基督徒社群將阿格拉辯論視為一場慘敗;然而,他強調這場辯論對一些受過良好教育且備受尊敬的當地人產生了影響。這些人經歷辯論這段時間,心裡埋下了懷疑的種子,從而轉向基督教,並最終以同樣的方式在後續辯論中發揮了主導作用。【34】
19世紀對峙式方法的運用也為如何在今天改進其運用提供了經驗教訓。19世紀方法的失敗被歸咎於它被殖民主義意識形態所浸染、對理性主義方法的嚴重依賴以及其民族中心主義。【35】舍爾夫(Schlorff)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史密斯的方法與19世紀的方法不能相提並論。【36】
史密斯從普凡德在阿格拉辯論中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他認為,必須「及時了解最新的研究材料,這樣我們就不會像普凡德那樣陷入困境」。【37】
葛列格·利文斯通(Greg Livingstone)總結了關聯式方法支持者從歷史中汲取的重要教訓:「一位富有見解的巴基斯坦同事認為,現代最優秀的對伊斯蘭的宣教士所追求的一種方法(雖然他們的前輩並沒有完全忽視這種方法)很少被人們完全相信能夠結出豐碩的果實:密切而針對個人的愛心服侍、富有同情心的見證以及為穆斯林朋友堅持不懈、團結一致的禱告。」【38】
該方法對問題的分析是否準確?
「搭建橋樑」是一個常用來形容用福音接觸穆斯林進行宣教工作的比喻。帕歇爾曾將伊斯蘭和基督教之間的分界線比作一條湍急的河流-在某些地方較為狹窄,在其他地方則似乎難以逾越-但這條河「在搭建平安、理解與溝通的橋樑方面,人們投入的關注與精力始終不足」。【39】
史密斯認為,親近大眾、避免衝突會使伊斯蘭和基督教之間的鴻溝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小;「通常,在架起任何橋樑之前,必須先清理大量的碎石障礙。」【40】這兩種描述有助於說明,兩種接觸伊斯蘭的方法的支持者都懷有相同的目的,【41】但是他們對伊斯蘭所提出的問題的看法影響了他們的方法。
對於史密斯和其他以對峙姿態接觸穆斯林的人來說,需要清除的最大障礙是穆斯林聲稱擁有神(真主)的真實話語,而不是已經被篡改的聖經。【42】這是阻 止對話進入第一步的障礙,【43】當受到挑戰時,大多數穆斯林都會做出對峙式的回應。【44】
對史密斯來說,清除這些障礙的最佳方式是表明基督教信仰是由命題真理支持的,而這可以通過運用支持聖經的歷史證據來實現(同時表明關於古蘭經的說法是錯誤的)。【45】這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即穆斯林需要(並且想要)證據來確信真理。【46】從本質上講,爭議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所描述的:「…你可以肯定一件事;如果你開口努力傳達你的信息,你實際上已經在暗中含蓄地參與爭議。」【47】
史密斯也看到了基督徒方面的問題,也就是純粹基於對話和關係的方法沒有考慮到宣教領域的全部現實。【48】他發現,許多穆斯林不僅有自己的對峙式議程,利用公共場合的論戰,而且事實上,當基督教信息以類似的方式呈現時,他們也能夠領會。【49】這是因為西方的許多穆斯林來自亞洲,對峙式的語言和態度在亞洲的文化中更容易被接受;而且群體決策發揮的作用也比在西方人中發揮的作用更大。【50】
查普曼和其他 關聯式方法的支持者認為,護教學在試圖解決更大的問題中發揮著較小的作用,更大的問題就是穆斯林還沒有認識到啟示的真正來源-耶穌這個人,是他讓啟示的話語可理解。【51】
穆斯林認識耶穌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基督徒的見證以及對話,基督徒在更廣泛的穆斯林世界觀背景下塑造基督的形象。這意味著將議程從經文之間的爭鬥中轉移出去;【52】這意味著問題涵蓋了諸如過去和現在的戰爭、巴勒斯坦的不公正【53】以及生活在我們街區的穆斯林每天所經歷的痛苦和挑戰等問題。【54】
這意味著問題不僅僅是言語問題,而是實踐和存在的問題。【55】克雷默(Kraemer)將問題的關聯分析總結如下:「令人深感羞愧的事實仍舊不變…在穆斯林世界整個歷史上,穆斯林從未有機會根據基督教教會的真實本質和呼召來看待基督教教會的真實樣貌,而呈現在穆斯林自己面前的,總是可悲的漫畫。」【56】
這些方法是否產生了理想成效?
正如上文討論中所指出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兩種方法在考量其產生的結果時都帶有「觀望」的成分:對峙式方法最近才被採用,而關聯式方法則著眼於尚未展現其真實本質的教會。
需要指出的是,許多關於對峙式方法的討論都是在接觸在西方作為少數群體生活的穆斯林的背景下進行的,而關聯式方法則在西方和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在這些國家採取對峙式方法是行不通的)都得到了採用。【57】帕歇爾提到了他所見證的一些採用關聯式方法的地方所取得的成功。【58】
史密斯曾預言,利用當前的歷史批評來消除古蘭經的權威將「導致在西方的伊斯蘭內部真正幻滅」。【59】查普曼覺得,這一預測過於樂觀,更有可能的是,保守的穆斯林會找到一種方法來捍衛他們的信仰抵擋這種攻擊。【60】
帕歇爾懷疑,這種對峙式方法只產生很大的熱度,而不帶來多少光明,【61】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事實上並沒有太多的穆斯林因此歸信基督。【62】史密斯確實期待會產生廣泛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間接的,通過極少數受過教育的伊斯蘭精英,他們將成為未來伊斯蘭的締造者 和撼動者。【63】
在這一點上,他會同意克里斯滕森的觀點-就像艾哈邁德·迪達特對穆斯林所做的那樣-歸信基督教的穆斯林會因為擁有一位支持者而受益匪淺。「每一位經驗豐富的宣教士或教會工作者都見證過,當普通歸信者聽到一篇面向穆斯林、觀點清晰、立場堅定、態度真誠、富有爭議性的演講時,會感到多麼欣慰。」【64】
評估方法
本文同時討論了這兩種研究方法,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各自都以對方為界。那些採取更加關聯式方法的人認為,穆斯林與基督徒的互動的歷史充斥著負面因素(尤其因為論戰的影響),因此他們尋求培養包容性和尊重,【65】並希望雙方之間的關聯能夠改善。而那些採取對峙式方法的人,則是為了應對關聯式方法在方法論上遭遇到的局限性。
薩德沃斯指出,英國主要採用對峙式方法,這樣的情況「充滿了微妙的臨界點,很容易導致基督徒和穆斯林的信 仰之間疏遠、不信任,甚至衝突」。【66】在這個情況下,所有接觸穆斯林的基督徒都需要這種關懷和勇氣,尤其是那些確信自己應該以對峙的方式與穆斯林打交道的基督徒。應當考慮到以下要點:
只有在當今穆斯林的身處背景與法利賽人或聖經中其他辯論者所處的境況相似時,對峙式方法的聖經依據才適用。採取對峙式方法存在風險,即它可能在不合適的環境中實施。伊斯蘭的激進元素可能是唯一符合這一標準的部分。【67】
當今的對峙式方法試圖汲取19世紀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風險依然存在。挑戰在於如何以愛和福音作為對峙的基礎。
只有那些有屬靈恩賜、訓練有素的人才應該尋求參與對峙。【68】
人們普遍一致認為,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應對穆斯林的議程,穆斯林尋求在衰落的西方用伊斯蘭取代基督教。【59】當只去肯定伊斯蘭中最好的部分,而不對其進行應有的批評時,這一議程就會得到推進。【70】那些採取對峙式方法的基督徒可能在這一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總體而言,採取對峙式方法所產生的對應觀點,正在催生健康的宣教學反思和實驗。在許多方面,它是處境化辯論的延伸,其背景是西方,而非穆斯林國家。
本文的大部分討論都集中在支持或反對對峙式方法的論點,或反對關聯式方法的論點上。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提出以下幾點:
看起來,盡管有些人在適當的時候對使用對峙式方法變得更加開放,但人們強烈地重申,關聯式方法對於面向伊斯蘭的宣教神學來說至關重要。【71】
使用關聯式方法有很多聖經、歷史和背景原因。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關聯式方法是與穆斯林接觸最合適的方式。即使有人可能以對峙姿態在與伊斯蘭的接觸中取得成果,一旦「碎石障礙被清理」,仍然必須開始橋樑的搭建。
採取關聯式方法為發展與穆斯林接觸的多種創造性方式提供了空間。【72】
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社群而言,關聯式方法是唯一合適的方法。這應該成為所有前往穆斯林國家的宣教士的基本方法。
結論
本文試圖通過借鑒對峙式和關聯式方法的主要宣導者對其的論述,對它們進行定義。在嘗試批判性地評估這兩種方法的過程中,我們強調了歷史上和當代穆斯林-基督徒的關聯的重要性、穆斯林對古蘭經的信仰,以及宣教和帝國主義的作用。
在這些因素的背景下,兩種方法都受到了批判,批判的依據包括其聖經基礎、對歷史的理解、對伊斯蘭所提出的宣教問題的認識以及它們所產生的結果。研究發現,許多人認為對峙式方法風險高、回報低。盡管如此,只要由正確的人使用,並以愛為前提,對峙式方法似乎有可能在應對西方更激進的伊斯蘭聲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發現,對峙式方法的宣導者批評純粹的關聯式方法,因為它不符合西方許多穆斯林所適應的文化方式。
關聯式方法的擁護者堅信,穆斯林所提出的障礙可以通過一種弱勢表達的、積極且堅決不妥協的見證和對話來克服。這種方法被證實適用於大多數情況,並為運用各種創造性的方式與穆斯林接觸提供了空間,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穆斯林國家。
當教會繼續尋求最有效的方式接觸穆斯林時,重要的是找到一種平衡,兼顧關懷、勇氣,關聯式方法和對峙式方法。
【章節附註】
1) ROBINSON, Stuart, Mosques and Miracles: Revealing Islam and God’s Grace, [rev ed]; Brisbane: City Harvest Publications, 2004), p23
2) ROBINSON, Mosques and Miracles, pp275-276
3) RIDDELL, Peter, The Changing Face of Christian Engagement with Muslims in Evangelicals Now http://www.e-n.org.uk/2159-The-changing-face-of-Christian-engagement-with-Muslims.htm 2003, downloaded 2nd June 2008
4) PARSHALL, Phil, Muslim Evangelism: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ontextualization, (Waynesboro: Gabriel Publishing, 2003), pi36
5) SUDWORTH, Richard J, Towards a Theology of Mission amongst Muslims in a Post July 7th Britain (Spurgeon’s College: Unpublished MT Thesis, 2007), p65
6) SMITH, Jay, Courage in our Convictions: Debating Muslims: New Life for an Old Method,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34/1, 1998, p28-35.
7) SMITH, Jay, A Personal Response to Colin Chapman's Paper: ‘It's Not Just About Courage and Confrontation’, Unpublished email, 2005, p4
8) ALFORD, Deann, Unapologetic Apologist, in Christianity Today, June 2008, pp34-27
9) SMITH, Jay, Missiological Methods (Focusing on the Debate vs. Dialogue Paradigms), their Application and Relevancy in a Post 9/17 Environment, (London Bible College: Unpublished CIS Seminar, 2003, p11
10) CHAPMAN, Colin, Cross and Crescent: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of Islam, (Leicester: IVP, 1995, pp182-184
11) PARSHALL, Muslim Evangelism, p68
12) ZEBIRI, Kate, Muslims and Christians Face to Face, (Eugene: Wipf & Stock Publishers, 1997), pp37-38
13) ibid, p38
14) GOLDSMITH, Martin, Islam and Christian Witness,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82), p119
15) ZEBIRI, Muslims and Christians, pp15-38
16) ibid, pp16-22
17) ibid, pp22-28
18) WOODBERRY, J Dudiey, Missiological Issues in the Encounter with Emerging Islam, in Missiology 28/1, 2000, pp26-27
19) ZEBIRI, Muslims and Christians, pp28-32
20) SMITH, Jane I, Christian Missionary Views of Islam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in Islam and Christian-Muslim Relations 9/3, 1998, p360
21) ibid
22) SMITH, Courage in our Convictions, p32
23) SMITH, Missiological Methods, p4
24) ibid, p10
25) CHAPMAN, Colin, It’s Not Just About Courage and Confrontational A personal response to Jay Smith's paper ‘Dare we Confront?! A Call for a New Paradigm in Muslim Evangelism”, Unpublished email, 2000, p2
26) NICKEL, Gordon D, Peaceable Witness Among Muslims, (Scottdale: Herald Press, 1999), p101
27) PARSHALL, Phil, The Cross & the Crescent: Understanding the Muslim Heart & Mind, (Waynesboro: Gabriel Publishing, 2002), pp85-86
28) SUDWORTH, Towards a Theology, p66
29) ALFORD, Unapologetic Apologist, p36
30) ZEBIRI, Muslims and Christians, p96
31) “Balance of Truth”
32) SCANTLEBURY, Elizabeth, Islamic Da’wa and Christian Missi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del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uslims and Christians, in Islam and Christian-Muslim Relations 7/3 1996, p262
33) CHAPMAN, Colin, Islam and the West: Conflict, Coexistence or Conversion, (United Kingdom: Paternoster Press, 1998), p109; ANONYMOUS, History reveals questions about this approach,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34/1 1998, p36
34) SMITH, Missiological Methods, pp9-10
35) SCHLORFF, Sam, The Debate on “Polemic Evangelism” Among Muslims: Another View, Unpublished email, 1998, p3
36) ibid
37) SMITH, Missiological Methods, p12
38) LIVINGSTONE, Greg, Planting Churches in Muslim Cities: A Team Approach,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893), p140
39) PARSHALL, Muslim Evangelism, p144
40) ANONYMOUS, Evangelism Among Muslims, in Isa Masih http://www.debate.org.uk/topics/isamasih/jan97/evang.htm 1997, downloaded.2nd June, 2008
41) ANONYMOUS, Friendship Evangelism in Isa Masih http://www.debate.org.uk/topics/isamasih/oct97/friend.htm 1997, downloaded 2nd June 2008
42) SMITH, A Personal Response, p7
43) STEINHAUS, S P, The Spirit-First Approach to Muslim Evangelism,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ns 17/4, 2000, pp23
44) SMALL, Keith, A Response by Keith Small to: ‘Dare we Confront?!’ by Jay Smith and ‘It’s Not Just About Courage and Confrontation!’, Unpublished email, 2000), p3
45) SMITH, Courage in our Convictions, p31
46) SMALL, A Response by Keith Small, p4
47) CHRISTENSEN, Jens, Mission to Islam and Beyond: A Practical Theology of Mission, (Blackwood: New Creation Publications, 2001), p31
48) SMITH, Courage in our Convictions, p30
49) SOOKHDEO, Patrick, Islam: The Challenge to the Church, (Pewsey: Isaac Publishing, 2006), 81
50) SMALL, A Response by Keith Small, p2
51) CHAPMAN, It’s Not Just About Courage, p4
52) CHAPMAN, Colin, Dear Jay, Unpublished email, 2004, p2
53) ANDERSON, John D C, The Missionary Approach to Islam: Christian or “Cultic”, in Missiology 4/3 1976, 9288
54) CHAPMAN, It's Not Just About Courage, p3
55) SUDWORTH, Towards a Theology, p66
56) NICKEL, Peaceable Witness, p106
57) SCHLORFF, Polemic Evangelism, p4
58) PARSHALL, Phil, Other options for Muslim evangelism,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34/1 1998, pp39-41
59) SMITH, Courage in our Convictions, p35
60) CHAPMAN, It’s Not Just About Courage, p5
61) PARSHALL, The Cross & the Crescent, p86
62) PARSHALL, Phil, Other options, p39
63) SMITH, A Personal Response, p9
64) CHRISTENSEN, Mission to Islam, p35
65) SCANTLEBURY, Islamic Da’wa, p267
66) SUDWORTH, Towards a Theology, p73
67) ibid, p65
68) SCHLORFF, Polemic Evangelism, p4
69) SMITH, Courage in our Convictions, p32
70) DURIE, Mark, The Dhimmitude of the West, in Evangelicals Now http://www.e-n.org.uk/2051-The-Dhimmitude-of-the-West.htm 2003, downloaded 2nd June 2008, p2
71) SUDWORTH, Towards a Theology, p66
72) ibid, pp69-73; RIDDELL, The Changing Face, p1
羅伯特·雷耶斯(Robert Reyes)神父(右)與瓦埃爾·易卜拉欣(Wael Ibrahim)在香港街頭一場跨信仰祈禱集會上,互贈古蘭經與聖經。
這篇文章翻譯自Martin Jackson的文章「Missiological approaches to Islam – Confrontational versus rel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