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485

1

​作者

與一位門徒訓練者的訪談

與一位門徒訓練者的訪談

 

1. 受訪門徒訓練者的簡介

 

受訪的門徒訓練者是愛德華·安優卜,生於孟加拉的穆斯林家庭。他於1982年從一位穆斯林背景信徒聽聞福音,並於1984年成為基督徒。自菲律賓取得道學碩士學位後,他透過個人佈道、門徒訓練、植堂、教導、裝備門徒訓練領袖、撰寫護教學與宣教學書籍/手冊、函授/書信往來及社交媒體等多種事工,持續服事穆斯林群體。他創立了改革宗宗派的孟加拉長老會,其在鄉村地區的可見植堂事工以改革宗特色與文化轉化為標誌,他公開反對局內人運動。他運營一個宗教研究中心,提供比較宗教的培訓課程。

 

2. 訪談報告

 

在穆斯林群體事奉數十年後,安優卜坦言門徒訓練較傳福音更為艱難,並指出以下挑戰:

 

(i)  公開信仰的穆斯林背景信徒會立即面臨父母、親屬等人的敵意與迫害。他們常被質疑轉信的動機,並普遍被指控從基督徒處獲取金錢或物品。若穆斯林背景信徒在壓力下畏縮,或為規避衝突風險而「在穆斯林中生活如穆斯林,在基督徒中生活如基督徒」,日後可能重返伊斯蘭。

(ii) 穆斯林背景信徒面對穆斯林對基督教的攻擊時感到不適。穆斯林往往誇大伊斯蘭的強點,隱藏其弱點。

(iii) 女性(無論已婚或未婚)通常依賴男性,難以公開改信。

(iv) 若門徒訓練者收容離家出走的穆斯林背景信徒,可能形成舒適區,阻礙他們的信仰成長。此外,有穆斯林可能假裝改信以謀取利益。

(v) 穆斯林背景信徒可能保留過往不道德行為及民間/巫術習俗,同時對內裡的罪缺乏屬靈坦誠。

(vi) 為避免子女受苦,許多穆斯林背景信徒不教導子女實踐基督教信仰。

(vii) 門徒訓練者可能將門徒訓練視為教授課程,而忽略與穆斯林背景信徒建立關係。

(viii) 文盲的穆斯林背景信徒難以清晰理解信仰。

 

基於上述因素,安優卜的門徒訓練方法隨時間演變,融入以下成效顯著的實踐:

 

(i)  傳講福音時傳遞永恆盼望,同時預先警告歸信後可能面臨的迫切壓力。門徒訓練者絕不可向穆斯林背景信徒展示任何物質豐盛、安全保障或未來機會等可能誘惑/誤導人的盼望;

(ii) 鼓勵穆斯林背景信徒公開信仰並認同教會;

(iii) 裝備穆斯林背景信徒以聖經理解苦難、逼迫與試煉乃神賜恩典的途徑,避免脫離穆斯林家庭/社群,使其信心與愛能在逼迫中成熟;

(iv) 運用聖經故事與忠信基督徒的見證堅固穆斯林背景信徒的信心;

(v)  專注深度門徒訓練,每次僅帶領少數穆斯林背景信徒(含家庭)。最佳門徒訓練模式是生命移植與生命實踐,促使穆斯林背景信徒即時應用所學,透過共同生活確保其世界觀與生命因聖經教導而轉化。門徒訓練者應坦誠分享自身強點和弱點,鼓勵穆斯林背景信徒效法他們如同效法基督[1]。

(vi) 與穆斯林背景信徒共同禱告和默想,鼓勵他們個人與神相處,體察聖靈的引導;

(vii) 教導穆斯林背景信徒伊斯蘭與基督教的根本差異,闡明聖經為根基的基督教真理,並揭示穆斯林的宣傳中伊斯蘭的聲稱的謬誤。鑒於穆斯林不容許批判伊斯蘭,門徒訓練者應裝備穆斯林背景信徒以機智方式闡明信仰、回應質疑,著重彰顯聖經真理的卓越性,必要時可使用伊斯蘭的詮釋間接指出伊斯蘭的問題。最終,穆斯林背景信徒應能憑自身確信棄絕古蘭經與穆罕默德;

(viii) 致力在信仰、道德、生活及行為模式各方面,以基督教文化取代伊斯蘭文化,使他們成為在基督裡的新人;

(ix) 傳授聖經中關於家庭與性別議題的教導,鼓勵將子女養育為實踐信仰的基督徒;

(x)  鼓勵穆斯林背景信徒過聖潔生活,著重內心動機[2],引導其認罪悔改,同時敏銳察覺其文化傳統中的罪性面向,例如民間習俗與巫術行為;

(xi) 對穆斯林背景信徒面臨的社會經濟處境展現人道關懷,但避免投入過多資源協助/收容穆斯林背景信徒。

 

安優卜認為地下或局內人事工模式成效不彰,因其引發不信任與欺瞞,破壞團契關係;當外部壓力來臨時,穆斯林背景信徒就會回歸伊斯蘭。此外,任何強調伊斯蘭與基督教相容性而非差異性的做法皆無實效。

 

安優卜認為其神學訓練對教會內事工有益,例如聖經研讀、敬拜及對會眾的幫助。然而針對穆斯林的服事,必須有關於伊斯蘭與基督教各層面根本差異的訓練,方能有效傳福音與門徒訓練。安優卜主張應深入探究伊斯蘭的真實面貌(而非僅其宣稱),方能掌握向穆斯林及穆斯林背景信徒有效傳遞基督信仰的途徑。

 

3. 訪談中獲得的洞見與觀點

 

安優卜的許多見解與利特爾[3]的調查結果相呼應,例如:穆斯林家庭/社群的壓力與敵意、穆斯林背景信徒家庭的挑戰、基督教信仰的屬靈本質、貪財心態、低識字率、對苦難與迫害的恐懼、穆斯林背景信徒的信心不足與道德缺失、穆斯林意識形態與傳統等障礙。

 

安優卜與利特爾在有效門徒訓練的要點有相同處[4]:門徒訓練不脫離家庭/社群、密集的一對一門徒訓練、對男性家長作工、教導迫害與苦難的神學觀、教導個人與神同行之道、處理養育兒女及家庭問題,以及除緊急情況外避免金錢援助以培養對神的信靠。

 

由於不同處境而存在差異,例如孟加拉(相較於阿拉伯世界)在法律上允許宗教改變。此外,安優卜是當地穆斯林背景信徒,是在教會稀少的地區創建一個宗派的領袖,他不倡導庇護穆斯林背景信徒以避免依賴,卻教導穆斯林背景信徒須盡快向親屬見證,並融入教會群體,此舉符合其建立可見教會的目標。

 

4. 穆斯林背景信徒的門徒訓練中的宣教實踐

 

在那些迫害穆斯林背景信徒的來源主要來自家庭/社群而非政府的穆斯林地區,安優卜的實踐經驗極具參考價值。其宗派的門徒訓練模式產生的成效值得深入研究。

 

他認為門徒訓練應高度個人化,他對穆斯林背景信徒需採納基督徒身份以強化個人/家庭及教會成長的強調,極具啟發性。穆斯林背景信徒的外部生活必須體現基督教倫理,而非伊斯蘭文化,即使他們仍居於原有社群中。

 

有關基督教核心教義(與伊斯蘭對比)、苦難/迫害,及家庭議題的聖經教導,至關重要,故門徒訓練者應接受神學、伊斯蘭學與宣教學的知識裝備。門徒訓練者以個人基督徒生活為示範的見證,應輔助其教導,尤其在穆斯林背景信徒初信的階段。

 

[1] 哥林多前書 11:1。

[2] 馬太福音 5:21-30。

[3] 唐·利特爾,2015. 《穆斯林社群中的有效門徒訓練:聖經、歷史與成熟實踐》。伊利諾州唐納斯格羅夫:IVP學術出版社,178頁。

[4] 同上,頁193、220、251、27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