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68
10
作者
Biblical Missiology
尋求局內人運動真相
Fred Farrokh博士(http://biblicalmissiology.org/author/fredfarrokh/)
2015年10月2日
John Travis and Harley Talman ed., Understanding Insider Movements: Disciples of Jesus within Diverse Religious Communities
國際書號:9780878080410
購書鏈接:https://missionbooks.org/products/detail/understanding-insider-movements
據 伊斯蘭教史,伊瑪目穆罕默德.布哈里(Muhammad al Bukhari,公元810-870)曾擔此重任,審閱成千上萬論穆罕默德生平的說法,判斷「屬實」與否,或稱sahih。結果布哈里篩掉他認為逾九成杜 撰或誤傳的聖訓,並將淘淨的內容編成多冊,即今日所知《布哈里聖訓》。
筆者今亦嘗試做同樣工夫,儘管規模小得多-評論查維斯、塔爾曼(皆筆 名)編寫的《認識局內人運動》,是論此宣教學議題之64篇文集,全書679頁。雖然文章作者皆支持局內人運動範式,但觸及課題眾多,難以概論。因此,本文 限於評論該書之方法學-其所概括的內容、沒有包涵的課題,並論者身分。論到筆者曾親歷此範式之部分,須事先明言,看法必然主觀,惟望藉本篇評論拋磚引玉, 引發宣教學更廣闊討論。
第一部分:編者身分
讀者應先知道,兩位編者:查維斯、塔爾曼皆局 內人運動倡導者;《認識局內人運動》所納64篇皆兩位同道,自然沒有包括(很容易找到的)反對意見。所以關乎此運動之種種問題,亦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處理掉 (以3、5、56章為例),所以兩位並未利用機會回應批評,因為批評意見根本沒有納入本書。
以重刊論文為主
切 望本書出版之讀者當書一到手,大概會感驚訝,因為64章大部分是已出版文章重刊或評論(多數曾刊於《國際前線宣教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logy〕及《宣教前線》〔Missions Frontiers〕),或節錄自己出版書籍。初入門的讀者可能覺得這些重刊文章有趣,但一直留意局內人運動的讀者早已經讀過了,令人不禁疑問:難道再沒 有新材料了嗎?這本書已經準備了數年!還是將舊文拉雜成冊,是向未讀過這些文章的讀者「炫耀」一下,讓人知道局內人運動「依然健在」?
次學術觀點充斥
《認 識局內人運動》常貶低「宗教本質主義觀點」(塔爾曼,頁19),文集正是好例子,可見此派對伊斯蘭及其他非基督教信仰研究之「次學術」特色,但相信仍會有 讀者信服,納罕將西方學術進路「強加」諸東方場境、以此應對東方問題究竟是否恰當。舉例,塔爾曼認為「穆罕默德是否神派遣的先知」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問 題(頁501)。其實在本土人看來,這道問題並沒有「中立」的答案;但本書在若干問題上,似乎不容許直截了當、黑白分明的觀點,比如「人的名字是否寫在羔 羊的生命冊上」此一問的答案,只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第二部分:本書所概括的內容
查 維斯在首章定義「局內人運動」,這是好的。他稱運動之定義,自Rebecca Lewis於2007年在《國際前線宣教學期刊》發表文章提出時至今基本不變。從個人層面,查維斯認為,「局內人」即「來自非基督教背景,已接受耶穌為主 和救主,但仍保留與生俱來的社會宗教身分的人」。(頁8)
本書討論的強項
本書處理局內人 運動面臨之幾個宣教學議題,這是好的,在第四章,查維斯與Dudley Woodberry即提出討論。議題之一,是屬靈上妥協與「絕對效忠」主耶穌的問題:「…某些常見的穆斯林教導與古蘭經詮釋與福音相矛盾,若保留這些元 素,福音信息就要妥協。」(頁33)議題之二,在於屬靈得釋放與棄絕反聖經的習俗,作者論若干民間伊斯蘭習俗時說:「耶穌門徒要經歷屬靈釋放,一定要棄絕 這些習俗。」(頁33)作者對此類問題之建議,是本書對宣教學較有見地的一面。筆者是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也牧養同類前穆斯林的信徒,據我的經驗,上述議題 真是關鍵。
多元宗教場境
雖然本書主要談穆斯林場境,但值得一提的是,編者亦收納論印度 教、佛教、錫克教、猶太教(不信耶穌為彌賽亞的)之處境,若干篇章甚至沒有言明事件主角究竟是否實踐局內人運動。舉例說,第九竟提到某位梵卡特(K. Venkatesh)先生,他和妹妹信基督後就不再敬拜印度教諸神(頁94);可惜本書並未提以下問題,讓梵卡特回應:他們不拜印度教諸神,奉印度教的親 友怎麼看?仍然視他倆為印度教徒嗎?不然的話,兄妹倆又怎稱得上印度教徒局內人,可以當例子?可惜本書所提不少例子都有此情況,皆疑點重重,難以作為局內 人運動之實際例子。
亞伯拉罕、以撒,與局內人運動?
兩位編者亦不忘建構局內人運動之歷史 維度。查維斯(頁50)與塔爾曼(21章)都提出舊約聖經幾個事例,稱符合運動模式,引此為據。在這點上,塔爾曼大量參考Gerald McDermott與John Goldingay的著作,兩位皆提倡宗教多元與包容主義之士。塔爾曼認為,舊約從創世記開始,神就令希伯來人建立某種「融和其他宗教的取態」(頁 181),可惜作者並未說明所提人物(頁183),如麥基洗德、亞比米勒、米甸人葉忒羅、示巴女王等與局內人運動有何關係-這些聖經人物可是某個不斷擴展 之局內人運動領袖?
第三部分:本書沒有涵括的內容
需要清楚的幾個不同的局內人類別
本 書用「局內人」一詞,似乎指兩類人(與兩類群體),其實第二類不是真的局內人。「L類型」局內人(筆者用語,非本書用語)指同時持守兩個互相排斥的信仰系 統者,尤如人身處靈薄獄(Limbo);比方說,他們既持守古蘭經、又持守聖經信仰;謀求發展出融合信仰,一直維持在「左右逢源」的狀態。[1]
觀乎全球情況,局內人運動模式通常產生L型人,受教的信徒也聽過福音,自以為懂了,但福音內容不全,不足以叫他們得救,因為從沒有放棄捆綁他們的屬靈信約。[2]這實在可悲,致力實踐大使命的基督徒聞之無不扼腕。
本書所形容第二類人,筆者稱為「O類型」正統基督徒,他們留在既有社群內,但放棄了與生俱來的宗教。問題是,這類人又如何稱得上實踐局內人運動?事實上,栽培、牧養此類信徒的領袖,不少是局內人運動的批評者!
此外,本書所提個案研究,許多都語焉不詳,令讀者難以理解實際情況。當然,各個宣教運動是有融合的,同一場運動裡也會有各類信徒,可惜本書未有清楚定義、分野。且很多重要資料似乎故意不提,令人費解。
當地作者的意見
局 內人運動雖然在印度教徒與佛教徒場境亦引起不少討論,但在宣教界觸發最大爭議的,是將此模式引進穆斯林場境;可惜本書並沒提供任何源自穆斯林局內人作者的 近期、詳細材料,只載一篇2009年重刊文章,由前線差會(Frontiers,查維斯的宣教機構)的Mazhar Mallouhi所寫(12章),並Gary Corwin對優素福弟兄的訪問,發表於2007年《國際前線宣教學期刊》(52章)。不錯,有兩篇由穆斯林背景者很簡短的補充:其一是埃塞俄比亞的阿布 扎茲(Abu Jaz),但據同樣刊於《國際前線宣教學期刊》其他幾篇文章,他自認在神學上是伊斯蘭的「局外人」,而非局內人。至於第二篇訪問,則只稱得上是花邊新聞, 報道一名已經歸向基督的穆斯林,前來懇求基督徒:「弟兄姊妹,我只想你們接納我為弟兄,因為我接納你們為弟兄。」(頁138)
局內人運動在 穆斯林世界實驗已半世紀,卻仍未看見任何穆斯林局內人可以分享心得,不見此派信徒寫成任何釋經書、查經書、神學著作、宣教信條、本土屬靈著作、詩歌,連一 首感興的詩也沒有。在本書頁138,查維斯安排上述所提的補充的翻譯,所以其實可以安排俾讀者一睹非英語作品之譯本或文稿;若有這些譯稿和文稿,就可對這 場運動的真實存在提供很強的證據,而這些局內人穆斯林的分享,就可能造就基督的身體,令弟兄姊妹知道如何牧養穆斯林。
實際例子
本 書所提的穆斯林個案,僅一例稱得上符合本書所定義的局內人運動之條件;而在53章,塔爾曼提到局內人穆斯林幾個有趣見證-有穆斯林要求他們誦清真言,以證 其穆斯林身分。其中一人是穆斯林局內人領袖,名叫阿卜杜(Abdo),他證信了伊斯蘭清真言,但另外加上一句提及耶穌,以蒙混穆斯林過關;塔爾曼形容是 「更全面地證信」(頁505)。至於本書唯一證實確有此事的例子,則是這樣的,一位穆斯林局內人領袖同樣面對誦清真言的問題,他一方面稱效忠先知穆罕默 德,卻是陽奉陰違-而當事人對這種做法相當自豪。個案細節不靖,但觀乎情況,似乎可以歸納為「L類型」-左右逢源的局內人範式。
此外還有幾 個案例,卻是近乎融合主義,令人憂慮。其中一案,乃以請君入甕之法將「永久」身分代之以「權宜」身分:某國的「優素福弟兄」稱:「我們不會教導弟兄說,應 該上清真寺,或者不應該去,兩個做法都不是沒有『永久不變』的做法。」(頁497,引號為本文所加)讀者大概想知道,這些信徒長遠而言是否繼續留在清真寺 裡。
重新包裝,據為己有
如前所述,本書描述局內人運動案例,卻不提關鍵資料,令讀者難以 肯定所提案件的確屬此局內人運動。如局內人運動倡導者Joseph Cumming所言:「對大多數穆斯林而言,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是穆斯林身分認同之基本。」(頁27)清真言正是承認穆罕默德是真主差派的使者,如 假包換;但本書所提首六個案件(頁3、32至33)並未提及那幾名穆斯林背景歸入基督者有沒有放棄此證信。
假如上述個案的初信者放棄證信穆 罕默德是先知(即拒絕誦清真言),此運動應屬於「O類型」正統基督教運動,情況即如目前的伊朗與阿爾及利亞。然而,初信者若真的拒絕證信穆罕默德及其反聖 經教導,他們已經不是穆斯林,運動也再稱不上局內人運動。換言之,作者可能誤將基督教正統本色運動當作所謂的「局內人運動」。
讓眾肢體為新果一同歡呼
本書所提故事,不少似乎是正統的歸向基督的運動,不過誤以為、或讓人曲解成局內人運動。雖然故事提到許多靈魂得主耶穌拯救,但因敘述含糊細節欠奉,令基督眾肢體難以毫無保留地、一同歡喜快樂。若資料更充足,使眾兄姊可以與天使一同歡呼,那就更好。
須提理據支持重新定義「穆斯林」、「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的做法
前 面說過,正如Joseph Cumming所言,穆斯林身分在乎證信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且是最終、最完美的使者。然而本書所提案例不少主人公認信穆罕默德明明禁止之信仰,如敬拜聖 經裡的耶穌(參頁123的「馬利亞」),文章作者卻仍稱之為「穆斯林」(現在式);其實奉基督的人自稱穆斯林,會令真穆斯林反感,覺得宗教特徵遭僭越。另 方面,本書亦未能提出哪位伊斯蘭學者認同重新定義「穆斯林」身分的做法,難免令讀者質疑,這可算是身分剽竊。
本書認為信徒只要繼續在原生社群內生活,就算保持「穆斯林身分」-正是本書一大漏洞。在穆斯林群體眼中,人若是信聖經裡的耶穌,等於否認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這些人無論在哪裡生活,都不能保持穆斯林身分。因此,信耶穌的穆斯林根本算不上局內人。
頁 161提到幾個局內人如何從此運動之角度,重新定義「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卻未提相關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社群或宗教領袖對此有何感受,這可說是明 目張膽地僭奪別宗教信眾的身分;本書只說,談到這種做法,「可重溫John Farquhar提出經典的圓滿神學(fulfillment theology)」(頁164)。所謂圓滿神學,是冀望福音在其他非基督宗教裡圓滿,此派對局內人理論影響甚深。
個案研究所提「同行者」之特殊角色
本書帶出另一課題,就是僑居信徒在局內人運動發展上擔當「同行者」的角色(參47章Kevin Higgins文章)。本書從理論入手,談「同行者」課題,查維斯在頁43闡釋之;可惜全書並未提眾多實際個案裡「同行者」的角色。
J. H. Prenger在其2014年博士論文(拜歐拉大學)裡曾描述七個國家裡幾名「跟隨基督的穆斯林局內人」情況,顯明同行者在運動裡擔當導師角色;亦同時訪 問幾名同行者,做法明智。可惜本書未提個案裡同行者角色之具體情況,讀者難以斷定此等歸主運動,究竟是本土自發的本色運動,或受類似植堂運動 (Church Planting Movements)等外力影響。
Kevin Higgins曾列出同行者種種任務與挑戰,其中之一,是「幫助局內人將神學內化-用親友聽得懂的方法展現耶穌的信息」(頁457,強調為原著所加)。假如同行者是西方宣教士,他們是否真的能協助當地人做「神學內化」,這仍然是個謎。
本 書並沒有除去西方範式可能展現新殖民家長作風的危機的憂慮,事實上,查維斯與Dudley Woodberry論局內人信徒說:「一如耶穌其他門徒,全心歸主的信徒在過順服生活的同時,往往約減自身背景若干重要元素。」(頁34,強調為本文所 加)問題在於,文化約減會否導致宗教融合,甚至危害靈命;尤其同行的教練認不出若干本土宗教禮儀、風俗及宣示是否具屬靈含義。
「徵引」專家學者意見
本 書其中兩位作者Richard Jameson與Michael Roberts引述新約學者Terence Paige的話,令他看似支持局內人運動:「保羅勸信徒留在蒙召時所在位置(哥林多前書7:24)的時候強調,屬靈的事無關乎社會狀況。」(頁209,引 述Terence Paige於2011年跨越鴻溝研討會〔Bridging the Divide Consultation〕上發表文章“Early Gentile Christianity, Conversion and Culture-shift in the New Testament”。)
Paige發表文章的研討會上,筆者亦在座,所以留意到兩位其實斷章取義,Paige的論文其實在批評局內人運 動。書中所引述部分還有下文,Paige寫道:「基督教可以有不同文化表達,但在『認基督為主』一事上,則可以、也必須有其獨特表達。據使徒所傳信仰與教 導(提摩太後書1:13-14;約翰一書1:1-3),這些教會感到與古往今來所有基督教會相通。」Paige在同文總結時說:「外邦人皈信基督教,無可 避免會落入有辱祖宗、有辱門楣的境地,因為必須棄絕城鄉的神,拒絕尊羅馬帝國、帝皇為神,不再參與各項會社節目,從家庭每日祭儀到社會節慶都有。」
這 位新約學者實際上批評局內人運動範式,但本書作者可以引述他的作品,斷章取義變成支持。研討會當日,Michael Roberts亦為座上客,如此「誤讀」是難辭其咎。筆者特別提及此事,因為當日我也在場,而我發覺Roberts所言失實,令人不禁懷疑本書引述其他專 家之言以支持一己立場,是否同為「誤讀」。
罪咎感妨礙深入探討問題
編寫本書,乃以西方後 殖民時期的罪咎感為背景,而這個問題似乎永遠沒有被充分承認或處理。裡面提到,Henry Riggs於1938年在近東基督教議會上發表報告,已經「展現出局內人範式較早期現象」(頁14),他說:「我們難忘伊斯蘭與基督教古往今來多次衝突的 傷心歷史,令我們的宣教熱情看在穆斯林眼裡,成了他早已看厭了的帝國主義式傲慢…。」(頁394)塔爾曼引述Riggs此言,將他塑造成局內人模式之父, 問題是,西方宣教對後殖民時期罪咎感之回應,難道就是提倡與非聖經宗教在神學上融合嗎?
後殖民罪咎未除,令本書之討論流於膚淺,難以疏解非基督宗教背景信徒諸多深層問題,比如:如何門徒訓練不同信仰背景的初信者;本土領袖發展;如何塑造以基督為中心的信徒身分;面對迫害等等。
結論
至 書末,局內人倡導者Brian Lawrence問:「假如不幸地,我們的宣教培植了一個異端,隨眾境況豈非比前更不堪?」(頁622)雖然Lawrence稱,信徒景況並非比前更不 堪,但筆者身為穆斯林背景信徒,卻有不同看法。在我看來,局內人模式將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和錫克教徒帶進L類型-左右逢源的境地,倒令這些寶貴靈魂 對福音免疫,再聽不進去。
第五部分:總結思考
《認識局內人運動》所論課題在宣教學上甚具 爭議性,這也可說是本重要作品。兩位編者-塔爾曼與查維斯-回應種種詰問,本是好事,但結果令人失望。當中大部分篇章是重刊論文,且都為局內人範式搖旗吶 喊。談及運動具體情況,許多時候語焉不詳,重要情節則從缺,令讀者難以判斷,究竟所提個案是否真符合本書對局內人範式之定義。除了想要讀者知道運動「依然 健在」以外,本書描述西方理論家所提的局內人理論範式,只令人倍感疑惑,生起更多問題。筆者已經說明其中幾問。
另方面,部分個案明顯屬正統 的歸向基督的運動,卻被誤讀成「局內人運動」,令讀者生疑,雖聞新人得救亦難盡歡。作者若是能提供更詳資料,將令所有志切履行大使命之信徒-不論對局內人 模式立場如何-皆普天同慶,滿心感謝神,如此合一精神,正是目下所需要的。爭論不休令人厭煩,筆者以為,錯過此一肢體同歡的機會,誠為憾事。
總言之,讀畢《認識局內人運動》,讀者可能發覺未能真箇「認識」,反倒生起更多疑問,大概要有位現代布哈里出現,才能疏理出局內人運動真相。
注
[1] Emir Caner博士是前穆斯林,在其著作《基斯蘭》(Chrislam)用「靈薄」(limbo)一詞形容局內人運動。筆者愈探究這個課題,就愈覺得他將這類局內人形容得貼切。
[2] 本書稱此範式可以幫助人從民間邪術、泛神習俗裡得釋放,卻沒有幫助人擺脫高等形式宗教信約(如伊斯蘭的清真言)的捆綁。Anna Travis在55章就詳談這個課題。
作者簡介
Fred Farrokh是伊朗裔美籍基督徒,有穆斯林背景。是以琳團契差遣宣教士。神召神學院跨文化研究博士。
這篇文章翻譯自Fred Farrokh的在線文章「Book Review: “Understanding Insider Movements: Disciples of Jesus Within Diverse Religious Comm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