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69
3
作者
David Foster
我的人生故事
大衛•福斯特(David Foster)
(與羅蘭•克拉克(Roland Clarke)合寫)
我的童年:與悲痛搏鬥
我與六個兄弟姐妹一起出生在尚比亞(Zambia)。實際上,我父親和他的五個兄弟姐妹也出生在那裡。在我八歲時,我的父親在北羅得西亞(Northern Rhodesia)死於癌症,而那時我最小的弟弟尚未出生。兩年之前,我接受了耶穌作為我的主和救主。
擁有一位與神有親密關係的母親,這減輕了失去父親帶來的痛苦創傷。她深知她的安慰從何而來,使我們安心,神已應許做沒有父親的孤兒之父。大多數人設想,作為一個寡婦以及七個孩子的母親,她毫無疑問將會返回加拿大,但神帶領她繼續在非洲服侍。
有一個信靠主的敬虔母親對我們這些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祝福,盡管如此,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面臨失去父親帶來的掙扎,餘震。爸爸去世大約一年後,我們深深敬佩的另一個人在一次車禍中喪生。這又是一次真實的打擊。
十年後,我已然是個經歷過深刻內心掙扎的青少年。我很好奇:「如果我死於車禍或死於不治之症怎麼辦?」經過了大約一年的這種思想鬥爭,我得出的結論是,即使神讓我在結婚前死了,我還是必須相信主會為我的生命做出他所知道最好的計畫。
那些思想鬥爭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承認基督是我生命的主意味著什麼。五年後,在22歲那年,神賜予我凱茜(Cathy)成為我最好的朋友和生活伴侶。然而,這是一種苦樂參半的喜悅,因為在我們婚禮即將舉行前的兩個星期,我的兄弟史坦萊(Stanley)在一場可怕的車禍中喪生,他本來要給我當伴郎的。他正在穆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接受培訓,要成為宣教飛行員。再一次,我不得不面對失去親密家人的痛苦。我早期對於過早死於車禍的憂慮從未發生在我身上!這場悲劇反而降臨在我兄弟的身上!在我們掙扎著又一次經歷這深重考驗的時刻,我們的家人不得不再次學習依靠神。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分享了幾次撕心裂肺的喪親之痛的經歷,但我還沒有提過,我如何在結婚二十幾年後,失去了我的母親,那時她68歲。很不幸,她在冰上滑倒,第二天死於肺栓塞。當然,失去年老的父母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我們可以嘗試把它當作我們在「艱苦的磨練」中必須學會忍受的試驗之一來消化掉。但即便是這樣,這種經歷也引發了令人深思的關於死亡的問題。
自從我結婚以來,撫養了三個孩子,到現在有13個孫子孫女,已經過去了很多年。自從主呼召凱茜和我去過分享福音的生活以來,大多數往事猶如過眼雲煙。我的目標是在這篇文章餘下的部分裡總結我生命的過去四十年,分享一下我早年的痛苦記憶如何給我的性格塑造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刻痕。
解決死亡困境
即使對於真正相信耶穌的基督徒來說,要找到有關死亡的棘手問題的答案也不容易。我們中有許多人都是根據個人經驗知道這一點的。我們還記得約伯的史詩般的故事,他在一次離奇的災禍中失去了六個孩子。此後,約伯本人又遭受痛苦的疾病折磨,幾乎要了他的命。
死亡引起各種負面情緒,包括悲傷、痛苦和恐懼。這些情緒促使我們提出令人困擾的問題。至於約伯,在與他所謂的朋友的多次討論中,他經歷了精神和情感的動蕩。在詩篇49篇中,作者以類似的方式探討了為何死亡能構成一個尚待解決的困窘謎題。死亡是我們所有人都不喜歡的事情。每個人都擔心死亡,無論我們富有還是貧窮。但是我們終究無法逃脫它。詩人這樣解釋人類的困境:無論付上什麼代價都不足以使我們免於或回避死亡的墳墓,讓我們永遠活著。沒有人能付上足夠的贖價,除了依靠神自己所能付上的。與約伯類似,詩人驚呼道:「只是神必救贖我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因他必收納我。」(詩篇49:15;約伯記19:25-27)
所羅門還盡力解決有關死亡的複雜問題。根據聖經和古蘭經,所羅門/素萊曼特別地被賦予了神聖的智慧。像詩人一樣,他創作了謎語和箴言。他的一則較為著名的諺語強調了每個人都會死亡,然而我們仍渴望永生。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1,11)
大多數宗教-甚至是世俗的人本主義-的追隨者,都夢想著以某種方式在死後的生活裡獲得一種平靜安穩。但是所有這些推測都籠罩在神秘之中。當穆斯林所崇敬的先知穆罕默德被問到死後的事時,他承認:「我不知道我要遭遇甚麼,也不知道你們要遭遇甚麼,」(古蘭經46:9)這與耶穌基督形成鮮明對比,耶穌基督對進入天堂表達出完全的信心。(路加福音23:39-43),他宣告:「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3)
在傳道書第7章中,所羅門再次提及出生/死亡,與之相伴的是非常費解的觀察,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道書7:1)這個悖論引發了一個問題:「究竟為何死亡比出生更好?」注意,所羅門沒有給出直接答案。他描繪了一個典型的涉及悲傷和哀悼的葬禮場景,他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傳道書7:2-4)
知識淵博的人意識到,在舊約時代(以及許多現代文化中),只要有人觸摸骨頭或屍體,他們在儀式上就變得不潔淨。另外,我們還記得死亡是如何第一次進入世界的。這是人在伊甸園裡違抗神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你能明白這如何從神的角度闡明死亡是如此糟糕嗎?(比較民數記19章)這個觀察結果符合與死亡,悲傷、痛苦和恐懼等感覺相聯繫的「負面」的情緒模式。
最後,讓我們看看另一種「負面」的感覺。每當有人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疾病,例如癌症、愛滋病毒或心臟病時,他/她自然就會採取緊急措施進行治療。我們努力維持活命,經常花費鉅資尋找治療方法。從本能上來說我們抗拒死亡的威脅。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極為普遍的新聞故事,有人贏得或輸掉了與癌症或愛滋病的「鬥爭」。但是,並非只有人類對死亡深惡痛絕,神也是。
與死亡作鬥爭
根據聖經,神對死亡懷著深深的敵意,並將其視為仇敵!我們在舊約的兩個關鍵段落中看到了這一點:以西結書18:31-32說,
你們要將所犯的一切罪過盡行拋棄,自作一個新心和新靈。以色列家阿,你們何必死亡呢?主耶和華說,我不喜悅那死人之死,所以你們當回頭而存活。(「不喜悅」這一說法是輕描淡寫的保守說法,暗示著神實際上不喜歡看到人們滅亡。創世記6:6-7;耶利米哀歌3:33)
再則,我們讀一下以賽亞書25:7-9,
他又必在這山上,除滅遮蓋萬民之物,和遮蔽萬國蒙臉的帕子。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到那日人必說,「看哪,這是我們的神。我們素來等候他,他必拯救我們,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候他,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
「吞滅」一詞通常用於與戰爭類似的情境下,在這種情境下,一個人要對抗,甚至實際上要「毀滅」敵人。例如,聖經斷言神的彌賽亞「盡末了所毀滅的仇敵,」也就是死亡。(哥林多前書15:26;比較提摩太後書1:10中的「廢去」)。事實上,聖經確定了與死亡進行史詩般決鬥的地點:錫安山,也就是耶路撒冷。耶穌在路加福音18:31-33中證實了這一點。他明確地預言,他將會在耶路撒冷死去,並在三天後再次以得勝的姿態復活。但請注意下一節經文,「這些事門徒一樣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隱藏的,他們不曉得所說的是什麼。」(路加福音18:34)
我們很少領會到,對於基督的門徒來說,能理解他一再告訴他們的關於他的受難和受死這樣的事情有多麼困難。你有沒有留意到福音有多少次在新約中被描述為「奧秘」?他們很難理解耶穌對他們說的話,這難道有什麼奇怪嗎?嘗試把自己放在門徒的處境上再考慮情況,這樣做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對未得救的朋友和鄰居更加耐心,他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了救贖我們免於死亡耶穌必須作為完美獻祭的「神的羔羊」受死的這種「愚蠢」或「得罪人」的想法。
解決謎題
當福音籠罩在奧秘中時,我們如何弄清楚福音呢?使徒保羅對此深切關注,我們在歌羅西書4:2-6中可以看到他請求教會在這方面為他特別禱告:
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儆醒感恩。也要為我們禱告,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能以講基督的奧秘,(我為此被捆鎖)。叫我按著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秘發明出來。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保羅強調,為了使福音能清晰講明,歌羅西人必須用智慧與外人交往。同時,信徒必須使言語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
我想不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說明這一點,那就是思考基督在約翰福音第4章中的榜樣,他是如此的和氣(親切),用鹽調味。在這個著名的故事中,耶穌在一個井旁遇到了一位婦女,她屬於一個被大多數猶太人貶損的邊緣化少數民族文化族群。耶穌打破了沉默,禮貌地請求喝一杯水。她滿懷猜疑地做出反應,但他慷慨(和氣)地回應了她,給她神救恩的禮物。同時,他通過談論他所擁有的特殊的「活水」引起了她的興趣。耶穌暗示說,這特殊的水與永生有關,這激發了她的好奇心。最初,她想要這種活水,以為這可以使她避免一次又一次地取水。在適當時候,她在屬靈上變得饑渴,最終,她想要更多地認識這位神,她天上的父。
你是否看到這種方法與我們之前所看過的智慧諺語之間有相似之處?關於耶穌提供的這種特別的活水,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但卻吸引人的東西—那些東西引起了深刻的共鳴。有趣的是,這個謎題並沒有立即解決。談話持續了一段時間。實際上,耶穌接受撒瑪利亞人的邀請,他能用兩天的「額外」時間在這些問題上開導他們。不難想像,耶穌提到傳道書3:11中的智慧精華,以及它如何與活水或者以賽亞關於從救恩的井中取水的教義關聯起來。(以賽亞書12)
如果解決謎題需要仔細注意逐一展開的一系列線索,那麼我們當然應該使用這種方法。因此,讓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我們先前瞥見的三個很有智慧的說法,盡管只是簡短地回顧。我們看到約伯和詩篇作者如何大有信心地確認神是他們的救贖主。他付了贖價,從死亡的墳墓中救了我們。然後我們在以賽亞書第25章中看到一些線索。以賽亞提到的一個細節是關於死亡將被除滅的地點(錫安山/耶路撒冷)。其次,我們注意到「吞滅死亡」的意思是神將毀滅它,這意味著他救贖我們或從死亡和墳墓中拯救我們。
接下來,我們將思考第9節末尾的第三條線索,即救恩,這個詞在49:6中作為彌賽亞(救主)預言的一部分再次出現,預告神的僕人將「施行他的救恩,直到地極。」(以賽亞書49:6)700年後,基督的誕生實現了拯救世人的這一驚人應許。他被賦予耶穌的名字,意思是「神是救恩」。名字的選擇巧妙地概括了神委派他的彌賽亞去做的事情。
所以人們自然會問:「還是小孩子的耶穌在逐漸長大成人之時如何體現出他名字的含義?他是如何能承擔起自己的名字,特別是在他的舉止和性格特徵方面?」這些問題亟待穆斯林解答,因為他們也相信耶穌/爾撒是彌賽亞(麥西哈)。實際上,古蘭經說耶穌的名字是由天神透露給馬利亞/麥爾彥的。(古蘭經3:45)一位伊斯蘭學者在他的書《穆斯林兒童的名字》(Names for Muslim Children)中正確地指明:「名字介紹一個人的真實個性,代表這個人的真實作為。」此外,穆斯林學者穆罕默德I. A. 烏斯曼(Muhammad I. A. Usman)在他的著作《伊斯蘭名字》(Islamic Names)中承認這個名字,「耶穌相當於希伯來語中的耶書亞(Yeshua),意思是『神是救恩』。」(第77頁,修訂版)
如果耶穌的名字意思是「神是救恩」,他具體是如何施行拯救的?
耶穌醫治了患絕症的人,從而拯救了他們的身體。他征服了死亡對於像拉撒路這樣被埋葬的人的牢不可破的轄制。(約翰福音11)最後,在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的最後時刻,他使那個悔改的盜賊放心,即使他快死了,他肯定也會被接納進入樂園。(路加福音23:39-43)
在另一個場合,耶穌在一個臭名昭著的罪人的家中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在看到撒該公開表示悔改和償還之後,他對撒該宣告了這些話。然後基督又說:「因為…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加福音19:9-10)顯然,耶穌知道神委派他完成的工作—將救恩帶給罪人。正如經上所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
考慮到被人尊崇的伊斯蘭學者和古蘭經對耶穌這個名字的描述,你可能會好奇:「為何世界上仍有這麼多穆斯林是瞎眼的,繼續壓制耶穌真實身份的真相?」
撒旦蒙蔽了人們的眼睛
我們不應該如此吃驚,因為考慮到「…我們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哥林多後書4:3-4)聖經還說,當我們宣講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這「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哥林多前書1:23)
至於穆斯林,我們必須意識到他們從小到大被撫養的過程中,被人反復在頭腦裡灌輸耶穌從未死在十字架上。穆罕默德教導說耶穌/爾撒在末世重返地球時將打破所有的十字架,這樣的說法固化了這個觀念。除此之外,如果一個穆斯林膽敢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他將被視為犯下了不可原諒罪孽的背道者。
耶穌向撒瑪利亞人揭示彌賽亞是神的救恩
早些時候,我略微提到了一個著名的故事,耶穌向一位來了敘加井邊取水的非猶太婦女提供了永生的禮物。作為一個撒瑪利亞人,她敬畏亞伯拉罕和摩西。她的宗教(就像伊斯蘭)承認彌賽亞就要來了,但事實是:撒瑪利亞人遵循錯誤的一神論的宗教信仰。是的,他們確實相信有一位全能的創造者。他們也相信神差遣先知來教導人類,包括摩西和彌賽亞。他們也給男孩子們行割禮,盡管如此,就像今天的穆斯林一樣,他們的信徒被假冒偽造的信仰困鎖住了,因此他們被剝奪了對神及其救恩的真正認識。正因這個緣故,耶穌堅決地說:
「你們【撒瑪利亞人】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翰福音4:22)
從約翰福音4章中,關於耶穌如何與敘加人民和氣親切並巧妙機智地分享真理的方法,我們能說的太多了,但是時間短暫,因此我們將通過一些實際應用來結束。
神想要我做什麼?
你是否處於與穆斯林接觸的環境中?(就像耶穌與撒瑪利亞的婦人相遇那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坦誠地說話,我們大多數人將不得不承認我們確實與穆斯林有接觸。(目前,穆斯林已經移民到許多國家,並且分佈人數廣泛巨大,尤其是在西方世界的城市中)。昨天,我的姐夫在公園裡和他的孫子們一起玩耍,他看到三個穆斯林家庭也在那兒玩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花多少精力才能去微笑並對新來的人表達友好的意圖?我們當然應該善解人意,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努力學習新語言並在行為舉止方面融入新文化的過程中感到陌生和缺乏自信。
當我進行日常工作時,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時,在商店購買商品時,我會和收銀員交談。一些信徒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可以在此時贈送一個在封面寫有相關問題的小冊子,例如「你要在哪裡度過永恆?」我敢肯定有一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但是通常我更喜歡使用一種更微妙、更柔和的方法。我禱告有機會可以給收銀員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所羅門的智慧言語。然後我會說些類似這樣的話,「這裡有一個我覺得你可能想搞清楚的謎題。」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我的經驗是,大多數人都會笑著接受它。實際上,由於紙條是如此短小,他們經常立即閱讀,然後報之以溫馨的評語。有一次我把這句話告訴了一位女售貨員,然後繼續購物。幾分鐘後,在她尋遍整個商店並最終找到我之後,她說:「我只想告訴你,我非常非常感謝你給這張小小的字條。」碰巧,這位女士是穆斯林,但是許多非穆斯林也對此表示感謝。(注意:我通常在紙的背面寫上我的姓名和電話號碼。)
我不僅將這種智慧的精華帶給陌生人,而且還喜歡將其帶給朋友和熟人。實際上,我想鼓勵你考慮做類似的事情。或許這是你走出舒適區的巨大一步。如果你想這麼做,就謙卑地求問主,是什麼使你退縮。你膽怯還是羞愧?然後求主賜予你力量,使你更大膽。
我禱告你會有散播福音種子的喜樂。我也禱告主打開一扇門,邁出下一步將某人引向耶穌。如果這個人喜歡他們閱讀的內容,那麼接下來你要說什麼呢?相信住在你裡面的聖靈會成為你的引導。當然,你可能希望效仿我的榜樣,說出類似這樣的話:「有一個不尋常的故事闡明了這句諺語。也許有一天我可以跟你講講,你覺得可以嗎?」然後告訴他們約翰福音4章的那個故事。
當然,這只是眾多建議中的一個,對於跟進傳道書3:11的這句諺語是一種有用的方式。總而言之:我們知道死亡已被擊敗。現在主要我們向別人展示通往永生的道路。你願意嗎?
最後,讓我推薦羅蘭•克拉克(Roland Clarke)撰寫的一本書,其中更詳細地介紹了這些主題,書名是「關於和穆斯林分享福音,每個基督徒都需要了解的事情」。可在此處(https://www.answeringislam.org/fileadmin/authors/clarke/sharing_gospel.pdf)線上獲取。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所有聖經引用均取自《英語標準聖經》(English Standard Bible)。【原文中聖經對照經文均取自中文和合本,譯者注】
如果你想提出問題或進行通信,請給大衛•福斯特(David Foster)寫信至eternityjohn173@yahoo.com(中文請寫給dialog@ysljdj.org)
章節附註
所羅門在傳道書7章中關於深刻思考死亡這個問題的建議對於穆斯林來說並不陌生。他們的傳教者一再敦促他們經常思考死亡問題,甚至每天長達一小時。所以傳道書7:2-4在穆斯林的心思意念中產生共鳴!
現在我想讓我們閱讀傳道書7:1-4,但一定要也閱讀第5節。然後問這個問題:「死亡、悲痛與責難之間的隱含聯繫是不是看起來似乎有點奇怪?」西方人沉迷於世俗思維,無論如何難以將死亡與譴責和罪聯繫在一起。盡管出於不同的原因,敬畏神(真主)的穆斯林也有心理障礙。讓我們停下來更深入思考一下。大概這終究確實有意義吧。聖經宣告罪的代價乃是死。當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時候,他們遭受了屬靈上的死亡,從與神的親密相交中被隔離。如果仔細看雅各書5:14-20,你會發現疾病、死亡和罪之間有著不可否認的聯繫。約伯是一個沒有因為犯某個特定的罪而生病的典型例子。但是,有些人因為不好的習性而生病,實話實說,過著罪的生活使人們更容易比正常情況死得更早。
意識到約伯是古蘭經中提到的十幾位聖經先知之一,這很有幫助。穆斯林稱他為安優卜。他因耐心忍受極大的痛苦而聞名。但是,聖經承認,歸根結底,約伯是個罪人。(約伯記42:1-6)
我們在前面提到了詩篇作者是如何描述死亡困境的,因為我們無能為力,作為人類無法向神支付足以防止死亡或避免墳墓的贖價。(詩篇49)古蘭經6:70中突出顯示了這個意像,描繪了凡人在審判日時站在真主的面前而沒有足夠的贖價。你還記得我們曾經督見先知如何經常將獻祭與支付贖價或贖回價格聯繫起來。可以利用這個贖價的主題作為分享福音時有意義的橋樑!
讀者可能熟悉這位富有年輕的官,他懇切地問耶穌:「我如何可以繼承永生?」盡管他很富有,但他對於死後的命運有著揮之不去的疑惑。他沒有意識到,事實上,恰恰是他的財富在阻礙他尋求救恩之道。可悲的是,財富有一種欺騙人們並使人們束手無策的方法—這是穆斯林很容易承認的主題。人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財富)。詩篇49章中八次提到財富對神來說毫無用處也不值得讚歎,這富有年輕的官也是類似情況,他需要謙卑地接受神就是救贖主。唯獨神可以支付贖價。如果這個有錢人放下他的財富,如耶穌所說的那樣分給窮人,並跟隨基督,他就將真正地握住永生。
這篇文章翻譯自David Foster (with Roland Clarke)的在線文章「My life story」
https://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clarke/life_story_dav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