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335
3
作者
彌賽亞思維模式
彌賽亞思維模式
尋找失落的耶穌 第二部分
安迪·班尼斯特(Andy Bannister),2002年
歡迎給作者發送電子郵件:andybannister@mac.com (中文請寫給 dialog@ysljdj.org )
一份簡要概述
上次,我們在介紹耶穌時指出,如果穆斯林想說他們尊敬耶穌,那麼,鑒於古蘭經中缺乏有關耶穌的信息,他們就需要投入一些時間來尋找他們失落的耶穌—了解《新約》中記載的耶穌的生平和事蹟。
我們還研究了耶穌自我理解的一個關鍵方面—祂認為自己是完全獨一無二的存在;祂不僅是眾多先知中的一位,而且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先知。我們僅從耶穌所講的一個比喻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再次強調這一點:要理解耶穌,僅僅在這裡引用一節經文,在那裡引用一節經文來試圖證明你的觀點是不夠的。無論你理解拿撒勒人耶穌是什麼人,如果你的理解不能涵蓋祂所有的教導、行為和事工,那麼你就是在空中建築城堡。僅僅引用證據來證明「耶穌是一個好穆斯林」,這並不是研究耶穌的方法。事實上,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可以解釋為什麼試圖把耶穌塑造成一個好的穆斯林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這不是祂所理解的自己。
耶穌認為祂自己是誰?
那麼,如果耶穌並不認為自己只是從亞當到穆罕默德一脈相承的另一位先知,祂又認為自己是誰呢?祂用什麼維度來解釋祂的行為、教導和事工?在某種程度上,答案很簡單。耶穌認為自己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在阿拉伯語中為「麥西哈(al-Masih)」,古蘭經中使用的詞)。然而,這就是簡單的終點。因為稱耶穌為彌賽亞只會引出另一個問題;「『彌賽亞』到底是什麼意思?」可悲的是,許多穆斯林根本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然而,這是理解拿撒勒人耶穌身份的基礎。古蘭經沒有試圖定義「麥西哈」是 什麼意思,也沒有討論成為「麥西哈」的人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者耶穌用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對穆斯林沒有幫助。
要探究這個與耶穌有關的核心問題的答案,你需要做一些調查。因為當耶穌使用「彌賽亞」這個詞時,祂是在挖掘一個非常古老的猶太故事;這個故事指引、引導並推動著耶穌所在的以色列民族。這是一個關於神的故事,祂創造了世界,把人類安置在其中,指引男人和女人,來實現祂創造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舊約中記載的這個猶太人的故事是所有故事中最古老的!因此,要理解耶穌,實際上,要理解創造本身,你需要理解耶穌的故事,而耶穌和其他優秀的一世紀猶太人一樣,祂會非常熟悉精通這個故事;這是一個在猶太聖經(我們稱之為舊約)中講述的故事,在節日和節慶中上演,在聖殿和會堂裡慶祝;這是一個從起初開始的故事。
起初…
猶太人關於神與世界關係的故事,始於聖經的開頭,即創世記。這個故事的影子可以在古蘭經中找到,但就像耶穌本人的故事一樣,古蘭經的敘述中缺少了一些基本的內容—這很可能就是為什麼穆斯林常常難以找回他們失落的耶穌,因為在古蘭經中找不到拼圖的關鍵部分。相反,你需要求助於舊約,特別是創世記的1—3章,得以開始為耶穌說自己是彌賽亞的含義奠定框架。
我們在創世記1—2章中讀到神是如何創造天地萬物的,以及在被創造的秩序中所能發現的一切。同樣重要的是,在神完成這一創造過程之後,我們讀到了什麼:
神看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創世紀1:31)
在聖經的開頭,我們就讀到神的創造是美好的—祂對所造之物感到滿意。這是猶太—基督教起源故事的一個重要方面;神並沒有把事物分為「屬靈的和好的」和「世俗的和壞的」,這是當今一些宗教的思維方式。一些宗教人士認為,人生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取悅神,這樣你就可以逃到一個「更好的地方」(樂園或天堂)。然而,創世記並不是這麼說的。被創造的事物並不壞,事實上整個宇宙都是非常美好的—神最初創造的世界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但接下來的內容才是理解猶太故事的重中之重,在我們的例子中,對理解耶穌如何看待他的彌賽亞角色至關重要。因為神在完成了祂的創造之後,祂又創造了男人和女人。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於是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就是照著神的形像造人;他創造了男人和女人。(創世記1:26—27)
根據聖經描述,神創造了男人和女人,這是祂創造的頂峰;但故事的關鍵部分是,人類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忽略這一點會造成嚴重後果—這會導致你誤解神,誤解人類,誤解耶穌。一些穆斯林偶爾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怎麼可能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神與祂的創造物完全不同?」但這個故事並不是要把造物和創造者混為一談。據我所知,今天沒有猶太教或基督教學者會說這節經文暗示了人類在所有方面都是神聖的。相反,神的形象告訴我們人類在神的創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古代的國王會在他的帝國各處放置自己的雕像或畫像,向他的臣民宣告他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一樣, 人類也有神的形象:
亞當理應在神的創造的萬物中成為神的代表[1]
當神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男人和女人時,「祂並不是讓他們看起來像祂,也不是讓他們由同樣的材質製成。相反,祂是想讓他們成為自己人格的一種延伸,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活動的一個基本部分。他們是祂的代表。」[2]
人類是神的形象或代表,這一觀點像金線一樣貫穿了整本聖經。為什麼神禁止人類殺戮?因為人類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創世記9:6)。為什麼神如此關心人類過無罪、公義的生活?為了讓他們在受造物中準確地代表神;神是完美的,因此期望祂的代表能夠準確地反映祂的完美(例如馬太福音5:48)。
然而,創世記故事的下一部分講述了亞當和夏娃如何違背神,並破壞了人類與神之間的關係。古蘭經(古蘭經2:30—39)再次借用了聖經故事,但卻忽略了許多最重要的內容。人類第一對夫婦犯罪的結果不僅是人類與神分離,而且當他 們反叛時,受造物本身也遭到了破壞;我們已經看到亞當和夏娃是造物的最高峰,是神在其中的代表。他們不但在犯罪時辜負了神,也辜負了他們對受造界的責任:
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創世記 3:17—18)
人的死也第一次與罪同來,正如神所警告的(創世記2:17):
…直到你歸回大地,因為你是從地上被領出來的,你也要歸回大地。(創世紀3:19)
整本聖經的核心思想是人類與創世密不可分。與古蘭經對創造的描述不同,神並沒有把亞當和夏娃安置在某個樂園裡,然後把他們從樂園裡驅逐到人間(古蘭經7:24)。相反,祂創造人類,讓他們負責並照看其他被造物,成為祂在其中的代表。而且,與古蘭經不同的是,聖經並沒有把天堂描繪成一個與現實脫節的世外桃源,而是講述了神將整個創造恢復到原本的樣子。
亞當,以色列和神真正的人性
亞當的創造和罪只是猶太人故事的開始,如果我們要掌握耶穌的思維模式,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故事。神本想讓全人類成為祂的代表,但是他們並沒有完成這項任務。因此,舊約的故事轉移到亞伯拉罕身上(或亞伯蘭,他在遇到神之前被稱為亞伯蘭)。神對亞伯拉罕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計畫,當他呼召他離開他的家鄉,遠行到新的國度。
神對亞伯拉罕說…「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我必使你的名為大,使人得福。祝福你的,我必賜福給他;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1—3)
這個對亞伯拉罕的這一應許是舊約其餘部分的基礎,也是耶穌理解彌賽亞含義的基礎。事實上,穆斯林失去耶穌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亞伯拉罕本人。理解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以及應許是如何實現的,理解了舊約所揭示的應許背後神的目的,你就能正確地對待耶穌。這個應許對亞伯拉罕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發現,神在許多場合都向他重複了這個應許,並詳細闡述了更多細節:
神對亞伯拉罕說:「你要確實知道,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被奴役苦待四百年。他們所要服事的那國,我必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裡出來。」(創世記15:13—14)
神應許通過亞伯拉罕盼望已久的兒子以撒,將亞伯拉罕變成一個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確實會被奴役;以色列人受到埃及人的虐待以及他們被神拯救的故事是《舊約》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但這裡要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神選擇讓亞伯拉罕建立祂的國度,並神蹟般地使他和他的妻子生下孩子以撒。通過以色列,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將得到祝福,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與以色列在舊約[3] 所揭示的神計畫和目的中的角色有關。聖經在許多地方都為我們清楚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下面是其中幾節關鍵經文。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何西阿書11:1)
神今日已經照他所應許你的,宣告你作他產業的子民,你要遵守他的一切誡命,使你在讚美、名聲、尊貴上,超乎他所造的萬民之上。又照他所說的話,使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子民。(申命記26:18—19)
神說,你是我的僕人以色列,我必因你得榮耀。
你作我的僕人,興起雅各的眾支派,復興以色列所保全的,這還算小事。我要使你作萬民的光,叫我的救恩達到地極。(以賽亞書49:3,6)
那麼,我們在這幾節經文和整部舊約中看到了什麼呢?我們看到神已經選擇了以色列作為他特別的子民,他們將是聖潔的,是被分別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將成為世上其他民族的光。回想一下我們所看到的亞當和夏娃,神是如何創造他們成為祂的代表的。舊約告訴我們說,這個角色現在已經通過亞伯拉罕傳給了以色列。正如著名聖經學者湯姆·賴特(Tom Wright)所表述的那樣:
「亞伯拉罕及其他的家族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亞當和夏娃的角色…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創世記的這一方面:以色列人是神真正的人類。」[4]
「猶太聖約神學聲稱,神並沒有因其創造物的反叛而無可挽回地受挫,而是呼召了一個民族,祂將通過這個民族來恢復祂的創造物…以色列將成為造物主再次賜福其創造物的民族。」[5]
國度的盼望
然而,正如亞當和夏娃悖逆神一樣,以色列也背叛了神。神曾呼召他們成為他的特殊子民(有男有女),世界上其他人將通過他們看到他的榮耀,但他們卻陷入了罪惡和悖逆之中。舊約中的先知書一次又一次地記述了神如何通過先知呼召祂的子民以色列人回到與祂的關係中來,這種關係意 味著他們可以實現自己的目的,世界上的其他人可以通過他們所看到的神的啟示。用先知耶利米的話來說:
耶和華說:「背道的以色列啊,回來吧!我必不怒目看你們;因為我是慈愛的,我必不永遠存怒。這是耶和華說的。只要承認你的罪孽,就是你違背耶和華—你的神,在各青翠樹下向別神東奔西跑,沒有聽從我的話。」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背道的兒女啊,回來吧!因為我作你們的丈夫,並且我必將你們從一城取一人,從一族取兩人,帶到錫安。」
「我也必將合我心的牧者賜給你們。他們必以知識和智慧牧養你們。」耶和華說:「你們在國中生養眾多;當那些日子,人必不再提說耶和華的約櫃,不追想,不記念,不覺缺少,也不再製造。那時,人必稱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萬國必到耶路撒冷,在耶和華立名的地方聚集。他們必不再隨從自己頑梗的噁心行事。」(耶利米書 3:12—17)
請注意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所有主題的例子。以色列人背叛了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最神聖的宗教物品之一—約櫃已經丟失了。如今,以色列民族流亡在外,神卻並沒有忘記他們。應許是明確清楚的—如果他們停止叛逆,回到神身邊,那麼神就會實現祂的應許,使他們繁榮昌盛。所有國家都將聚集到以色列,因為通過以色列,他們將親身經歷耶和華神的大能。正是這樣的應許,使神的百姓在漫長的壓迫、流放和迫害歲月中一直充滿希望和祈禱。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列國的人和多城的居民來到。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說:『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撒迦利亞書 8:20—22)
到了公元一世紀,也就是耶穌生活的時代,以色列人已經經歷了一次流亡,當時神實現了祂在上面的應許,利用巴比倫人來懲罰祂的子民。但是現在以色列人生活在一個新的壓迫者之下—羅馬人統治著巴勒斯坦,對於那些仍然忠於神的猶太人來說,他們似乎又一次生活在流亡之中。但是舊約非常清楚說到—神不會拋棄祂的子民,任其自生自滅,而是會在不久的某一天,戲劇性地介入歷史,為以色列人平反並拯救他們,就像一千多年前摩西拯救他們出埃及時一樣。請看,在這段先知以賽亞的經文中,神如何提醒他的百姓在埃及 的日子,並應許一個新的拯救計畫—一種新的出埃及記。當神采取行動拯救他的子民以色列時,地上所有的民族都將看到神的救贖計畫在行動…
因為至高主宰耶和華如此說:「起先我的百姓下到埃及,在那裡寄居,又有亞述人無故欺壓他們。」主耶和華說:「我的百姓既是無價被擄去,如今我在這裡作甚麼呢。耶和華說,轄制他們的人呼叫,我的名整天受褻瀆。所以我的百姓必知道我的名。到那日他們必知道說這話的就是我。看哪,是我。」對錫安說:你的神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聽啊,你守望之人的聲音,他們揚起聲來,一同歌唱;因為耶和華歸回錫安的時候,他們必親眼看見。耶路撒冷的荒場啊,要發起歡聲,一同歌唱;因為耶和華安慰了他的百姓,救贖了耶路撒冷。耶和華在萬國眼前露出聖臂;地極的人都看見我們神的救恩了。(以賽亞書 52:4—10)
像撒迦利亞書,耶利米書和以賽亞書這些經文構成了一世紀猶太教的核心特徵—熱切盼望的基石。要理解耶穌,就必須理解這一關鍵思想。當時的猶太人生活在巨大的希望之中。他們知道神已經應許要再一次拯救他們,讓他們重新成為他所希望的以色列人。祂將恢復以色列的命運,讓世界其他地方看到神通過祂的選民彰顯祂的力量和主權。這是一個極大的盼望,這一切都集中在彌賽亞身上。彌賽亞將是神用來復興以色列,打敗羅馬人並將他的全能統治帶到全世界的人。
這就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這是一個強烈的願望。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們的民族和宗教認同。他們相信,總有一天神會恢復以色列人的命運。這樣的事件將通過整個國家,通過祂所選擇的領袖—受膏者彌賽亞—來實現。
這樣,他們的神就會拯救他們,恢復他們,彌補他們長期經歷的荒涼、絕望和沮喪。一個又一個的統治國家壓迫他們,但這個希望仍然存在。一個國家和集體的希望寄託在一個特定的人物身上。這個人物就是他們的救世主。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證據。所成就的事,都是靠著神的靈所賜的能力。必須有聖靈的恩膏。因此,這個人就是「受膏者」:在希伯來語中,這個詞是「彌賽亞」,在希臘語中,這個詞是「基督」。[6]
請注意「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證據。」。關於「彌賽亞」這個詞,人們必須始終牢記的一點是,對於耶穌這樣的一世紀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詞。作為彌賽亞,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決定了祂的身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聖經中花了這麼多時間來講述猶太人的故事,直到耶穌的出現。因為,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彌賽亞必須做什麼是非常清楚的:
1.復興以色列,使神的榮耀得以彰顯在祂的選民身上。
2.一個恢復正常的以色列會像亞當那樣,作為神的代表發揮作用。
3.因此,一個真正得以復興的以色列,實際上將會是整個人類真正得以復興的體現;亞當和夏娃所犯的錯誤破壞了人類和神之間的關係,破壞了神所創造的完美的創造,當神通過祂的彌賽亞採取行動時,這些錯誤就會得到逆轉。
那麼耶穌是如何看待彌賽亞—這個寄託著一千多年舊約歷史希望的概念的呢。答案確實非常重要。
耶穌以及彌賽亞的角色
基督徒和穆斯林都認同耶穌認為自己是彌賽亞。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這篇論文中所做的只是研究「彌賽亞」對一世紀的猶太人意味著什麼。古蘭經沒有對彌賽亞(或「麥西哈」)的意思進行解釋,這對穆斯林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因為沒有這個背景,你就無法理解耶穌的意義或獨特性。以下是聖經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耶穌在其中談到了自己是彌賽亞:
耶穌和門徒出去,往凱撒利亞·腓立比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耶穌明明地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馬可福音 8:27—33)
這段經文非常有趣,原因有很多 。首先,門徒對耶穌的問題(「人說我是誰?」)的回答揭示了人們對耶穌的廣泛看法。對耶穌的身份眾說紛紜(就像今天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分歧一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在耶穌傳道期間就開始了。流行的觀點似乎認為耶穌是一位從死裡復活的著名先知,也許是施洗約翰(最近被希律王處決了),也許是以利亞。但耶穌拒絕了這些答案,進一步追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清楚地回答,耶穌就是彌賽亞。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但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耶穌而言,祂開始概述了一些在祂看來彌賽亞必將經歷的事情。耶穌明確指出,當時的宗教機構將拒絕祂,殺死祂,但祂隨後會從死裡復活。這對彼得來說實在是難以承受。在彼得看來,彌賽亞不應該被殺害。彼得對彌賽亞究竟有什麼看法尚不清楚,但似乎很有可能,他和許多一世紀的猶太人一樣,相信彌賽亞應該是一位強大的軍事領袖,通過祂,羅馬人將會被推翻,神的子民將得到平反。這可能是第一世紀最流行的關於彌賽亞的大眾形象,但耶穌卻不遺餘力地將自己與這種形象區分開來。他對彌賽亞的理解並不包括領導一場對抗羅馬人的軍事行動:
耶穌說,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馬太福音22:21)
於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 住耶穌。有跟隨耶穌的一個人伸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馬太福音 26:50—52)
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翰福音 18:36—37)
因此,如果耶穌拒絕了對「彌賽亞」的含義進行高度政治化的解釋(當時流行的解釋,即試圖用武力推翻羅馬人,用暴力實現神的國度),祂對「彌賽亞」一詞的理解又是什麼呢?根據我們學習過的所有希伯來故事,他是如何解釋「彌賽亞」的呢?這是穆斯林需要把握的關鍵點。當你談到耶穌的時候,無論你對祂有什麼樣的理解,你都需要理解創造和亞當,以色列和神的真正人性,以及神對祂的子民的應許—拯救他們,為他們辯護,用他們作為光,吸引萬民歸向祂自己—這些事情之間的聯繫。關於耶穌祂自己對彌賽亞身份的理解是什麼?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看耶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向那些知道並聆聽的人宣佈祂就是以色列應許的彌賽亞: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
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報告:
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於是把書卷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路加福音 4:16—21)
耶穌的話一定震撼了最初的聽眾,但是兩千年過去了,我們已經失去了一些震撼力。「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耶穌沒有引用舊約中的任何舊章節,而是以賽亞書的61:1—2。這段經文至關重要,因為它講述了我們在學習希伯來舊約故事時已經看到的許多關鍵主題。以下是耶穌當天在拿撒勒會堂所讀的這段經文的全部內容: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
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
報告被擄的得釋放,
被囚的出監牢;
報告耶和華的恩年,
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
安慰一切悲哀的人,
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
喜樂油代替悲哀;
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
使他們稱為「公義樹」,
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他們必修造已久的荒場,
建立先前淒涼之處,
重修歷代荒涼之城。
那時,外人必起來牧放你們的羊群;
外邦人必作你們耕種田地的,
修理葡萄園的。
你們倒要稱為耶和華的祭司;
人必稱你們為我們神的僕役。
你們必吃用列國的財物,
因得他們的榮耀自誇。
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代替所受的羞辱;
份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淩辱。
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
永遠之樂必歸與你們(原文是他們)。
因為我—耶和華喜愛公平,
恨惡搶奪和罪孽;
我要憑誠實施行報應,
並要與我的百姓立永約。
他們的後裔必在列國中被人認識;
他們的子孫在眾民中也是如此。
凡看見他們的必認他們是耶和華賜福的後裔。
(以賽亞書 61:1—9 )
就像我們之前看過的所有舊約經文一樣,以賽亞書61:1—9講到神戲劇性地為祂的子民伸張正義,拯救他們,使萬國都仰望 神的作為。當耶穌引用這段經文,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祂的意思是說,你們一直盼望、渴慕、祈求的神的應許將要實現。耶穌並沒有提出一個政治上的彌賽亞,一個將推翻羅馬人視為目的的彌賽亞。祂感興趣的完全是另外一件事:實現了神對祂子民亙古的應許。神的本意是讓以色列民代表祂所認為的真正且合乎常道的人性,就如同亞當原本應做到的那樣,並且神應許祂會採取行動來實現這一點。耶穌說,等待已經結束,現在事情就要發生了。我們將在本系列後面的部分看到,耶穌的激進之處在於,祂說,祂說神的這些應許正在祂自己的生命和事工中得以實現。祂對自己就是彌賽亞的理解可以概括如下:
「耶穌對神國度的整個宣告表明,祂相信神的國度就在祂所在的地方,並通過祂個人發揮作用。祂相信以色列的命運將在祂的生命中實現,祂要為以色列而戰,祂應該呼召以色列重新聚集、重整旗鼓,在祂身邊找到新的身份…耶穌相信祂自己就是神子民的焦點,就是從被擄歸回的子民,就是新約的子民,就是罪得赦免的子民。」[7]
在「尋找失落的耶穌」的第一部分,我們展示了為什麼穆罕默德不可能是耶穌之後的先知,除非人們拒絕接受耶穌的一切信仰和主張。在開始研究彌賽 亞身份的內涵以及耶穌聲稱自己是彌賽亞時的想法和所作所為之後,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果耶穌是對的,那祂確實是以色列的彌賽亞,那麼就不會再有先知了。那就沒有必要了。耶穌所講的葡萄園的比喻(上次已被全文引用)就完全符合這個要求。耶穌明白,作為彌賽亞,祂的工作是完成以色列的歷史,結束神從創造開始的故事,以及神希望在創造中有一個準確代表祂的人類。彌賽亞的工作是讓以色列恢復她被呼召成為的真正人類,然後通過以色列,世界將知道神是誰,並將得到拯救。在這樣的計畫中沒有後世先知的位置,因為那從來不是神的計畫。耶穌的到來是神與世界互動歷程中的高潮,神通過耶穌讓真正的以色列民得以歸正,使其成為自己的子民,這樣一來,世上萬邦都能從這些真正的子民身上看到神的彰顯。那麼,耶穌認為成為神真正子民的標誌是什麼呢?這取決於你個人對祂的回應方式:
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馬太福音 19:21)
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譯: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翰福音 3:17—18)
如果耶穌是真正的彌賽亞,如果祂實現了自己的使命,那麼神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戲劇性的行動—而一個人是否屬於神真正的人性的一部分,是否是一個「正常的人」,而不是一個仍然陷於叛逆和罪惡的破碎的人,一切都取決於他如何回應神的彌賽亞—耶穌。這是神向全世界發出的一份讓人做出回應的邀請。
上個月本系列的第一部分發表後,我收到了穆斯林發來的電子郵件,詢問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上的拿撒勒人耶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提出了以下建議:
l 讀新約,認識耶穌。就可讀性而言,我通常會建議你們從路加福音開始,再讀馬太福音,然後讀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問:「耶穌為什麼這樣說或那樣做?」換句話說,試著與文本互動並做出回應。撰寫福音書不是為了枯燥的學術閱讀;而是為了將耶穌的故事生動地呈現出來。如果你沒有聖經,你可以在http://bible.gospelcom.net/ 網站上線上閱讀。
l 有關如何研讀聖經和先知信息的實用信息,請訪問http://injil.org/TWOR/ 這個有用的網站是專門為穆斯林編寫的,因為他們可能從未嘗試過自己閱讀聖經。
l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N.T.賴特的《耶穌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Jesus)》(SPCK,2000 年)是一本很好的入門讀物。這本書雖然學術性很強,但與賴特其他1,200頁的耶穌著作相比要簡單得多。目前,他是世界上研究耶穌的頂尖學者之一,本系列參考了他的著作。你可以從任何一家不錯的書店買到這本書,包括Amazon.co.uk(或者,對於美國讀者來說,Amazon.com)。
「尋找失落的耶穌」是「回答伊斯蘭」的一個新的定期系列。作者平均每8周嘗試發表一篇新論文。在此期間,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意見,請隨時給我發電子郵件:andybannister@mac.com (中文請寫給 dialog@ysljdj.org )。雖然我很忙,可能無法立即回復,但我總是會盡快回復任何郵件。感謝閱讀,我祈禱在你努力學習並進一步探究耶穌的真實身份時,神能引領著你。
註腳以及參考文獻
若要返回正文,請單擊您剛剛關注的註腳編號。
1.格雷厄姆·麥克法蘭(Graham McFarlane)Why do you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about Jesus?,(卡萊爾:帕特諾斯特出版社,2000)第77頁。
2.約翰·德蘭(John Drane),《舊約導論》(牛津:Lynx出版社,1987),第250頁。
3.當我在本文中談到「以色列(Introducing the Old Testament)」時,請注意不要將這個詞與今天的以色列政治民族國家混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聖經中,「以色列」指的是神通過亞伯拉罕興起建立的民族,神呼召他們成為祂的特殊子民,向世界其他民族顯明祂。正如我們將在本系列後面的部分中提到的,耶穌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以色列」這個詞。但在許多穆斯林心目中,「以色列」在21世紀的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內涵;當我們回過頭來審視第一世紀時,應該把這種屬靈包袱拋在腦後。
4. N.T.賴特,《聖約的高潮》(The climax of the covenant愛丁堡:T & T 克拉克出版社,1998 年),第22—23頁。
5. N.T.賴特,《新約與神的子民》(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倫敦:聖公會教士傳書會出版社,1992 年),第260—262 頁。
6.麥克·法蘭,第44頁。
7. N.T.賴特,《耶穌與神的勝利》(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倫敦:聖公會教士傳書會出版社,1999 年),第530—539 頁。
這篇文章翻譯自Andy Bannister的在線文章「The Quest for the Lost Jesus, Part 2: The Mindset of the Messi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