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341

1

​作者

在初信階段門徒訓練穆斯林背景信徒之必要

Sarang Kim

近 日有許多伊斯蘭背景人士歸主,這已不是新聞。此現象不僅見於南亞,亦見於中東。一位在中東地區服事的資深宣教士見證說,近十年所見改皈人數,較過往40年 合起來更多。[2]穆斯林改皈,有各種原因;J. Dudley Woodberry與另外兩名研究員曾走訪30個國家、50個民族,訪問750名穆斯林,發現他們成為基督徒有五個原因:一,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二,神答 應禱告、並醫治的能力;三,他們所經歷的那種伊斯蘭不滿足他們;四,聖經的屬靈真理;五,聖經教導神的愛,受這種教導吸引。[3]

一 面對現實

然 而,也有很多穆斯林背景信徒未能適應新信仰,最終回歸伊斯蘭。據土耳其裔伊斯蘭改皈信徒Nur Armagan說,許多改皈者在決志後兩年內就放棄了。[4]負責門徒訓練事工的跨文化同工對此茫無頭緒,不明白改皈者為何在初信階段就放棄。然而,不少 跨文化同工往往只曾受訓學習接觸穆斯林,卻不懂得在阿拉伯環境下做門徒訓練。在接觸穆斯林方面,他們可真是訓練有素-植堂宣教、講聖經故事等,但他們實在 不太認識福音對象的文化;於是在花盡心力贏得一個靈魂以後,卻總是白白流失。因此,我們應該專注於門徒訓練,視之與傳福音同樣重要。本文將討論如何以一對 一關係為基礎(而非在小組場境內),門徒訓練穆斯林背景信徒,特別在初信階段的時候。我會探討初信者信主不久即離教的可能原因,並建議若干門徒訓練方法。

二 初信者放棄的原因

個 案研習:中東某跨文化同工在某地認識了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家原籍敘利亞,因為戰亂而逃亡到某地,得到某同工的幫助;這位同工專門做敘利亞難民事工。一天 某同工向穆罕默德傳福音,發現他有興趣更深入認識耶穌;同工從家鄉帶來一套門徒訓練查經書,很適合初信者用的,於是將材料翻譯了,和穆罕默德一起查經。查 了幾遍以後,穆罕默德卻故意避開某同工,最後更索性不來了,從此音訊全無。[5]

面對這種情況,許多人會假設穆斯林背景信徒之所以放棄新信仰,是因為社會或家人施壓;而在所有伊斯蘭國家,這種外在壓力也的確存在。

但初信者離開,有更根本原因。據其他同工及我的觀察與經驗,許多初信者早在遇見逼迫與壓力之前就放棄,靈程走不下去了。

要 知道,改皈不僅是轉換宗教,接受一套新思想,「而是改換整套世界觀與身分」。[6]James Huston論到改信基督以後的身分,乃是「拆毀自我封閉的廢墟」,重建成為「基督裡的新人」。[7]改皈可以說,為生活各方面都帶來改變。在這過程中, 穆斯林背景初信者會遇到許多挑戰。穆斯林身分關乎其存在與文化,不僅在乎宗教;他們乃是以群體一員的角色表達其身分的。MacGuire在《宗教-社會場 境》(Religion: The Social Context)裡談到,「我是誰?」之問,其答案在於「我所歸屬」,在乎將個人身分與社會場境連結起來,「因為身分是藉著不斷與他人互動而建立起來 的」。[8]無論在傳統上或宗教上,穆斯林都有很強的歸屬感,有感自己屬於家族、部落與烏瑪,因此,當他們轉而成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情緒會大起大落,既 害怕受逼迫,又覺得自己背叛了家庭與社會,內心掙扎很大。Kathryn Ann Kraft曾研究阿拉伯世界裡穆斯林背景改皈者的社會面向,指出信徒在改皈以後往往會感到沮喪,「可視為反常態的一種表達」。[9]他們覺得改皈就是離經 叛道,因為打破常規而內疚。[10]

改皈姊妹的身分危機較弟兄更大。曾在阿富汗工作的Debi Bartlotti提到,穆斯林婦女在三方面有情感上的需要,在「男性宰制、或廣大社會與政府力量之下」,她們是軟弱的。[11]再者,「她們只有附庸身 分,受文化與宗教所主宰…」,一旦改皈即頓感生活徬徨。[12]一般而言,穆斯林婦女不能自己做重大決定,必須得到男性權威准許認可,遵從習俗,服從社會 加諸女性的價值觀。誠然,接受高等教育、全球化與世俗化,的確影響不少年青婦女,但大多數穆斯林婦女仍是按著社會文化及宗教的定義來過活的。因此,她們成 為耶穌的跟隨者後,就要重新評估一直賴以生存的價值觀,在新信仰裡再定義身分。

第二,同工往往不太懂得門徒訓練穆斯林背景的初信者。從方法學角度說,跨文化同工不太理解改皈的初信者,在其獨特的宗教與文化處境下,在改皈後初段日子心裡的想法,以下會提到兩個重點,同工宜多加注意。

首 先分享一下,我與穆斯林背景信徒查經的經驗。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夢想,就是在所居住地方門徒訓練穆斯林背景婦女,後來夢境成真了,我有這個機會,卻不懂得怎 樣做。其中一位初信者叫法蒂瑪,靠著神的恩典,她接受了耶穌作救主,想更認識祂和聖經,於是我按著曾接受的訓練,給她某種門徒訓練,與她定時查經(問答形 式)。[13]但她都不明白,覺得難。後來我放棄了問答方式查經,試別的方法,集中講聖經故事,二人一起來讀,她才更明白。其實所謂穆斯林背景信徒,就是 在跟隨耶穌基督以前有穆斯林背景的人,所以必須考慮他們從前所接受的宗教教育方式,並他們對神的看法。伊斯蘭與基督教信仰差異很大,而穆斯林背景信徒習慣 了伊斯蘭的文化與宗教生活方式,光靠問答查經,不足以留住在伊斯蘭宗教氛圍裡長大的初信者。因為他們從前在清真寺裡受教,學習關於「安拉」與「神聖經書」 的事時,從來不會用問答方式學的。[14]

另一點必須留意的是,我們未必有時間作長期門徒訓練,所以要有心理準備,第一次與初信者見面時, 要知道這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會面。你必須信靠神,將這個人的靈程交給祂,同時懷著「只此一次」的心態預備要教導、分享的內容。就算你只想引述某段福音書,按 他的處境談如何實際應用,若時間許可,最好能將福音完整講一次。

三 實際建議

前面提過幾 個要點,現在講幾個實際建議。門徒訓練必須靈活,能適應穆斯林背景信徒的處境。初信階段的門徒訓練應著重處應身分危機問題,敏感對方的屬靈需要,也要敏感 於文化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仔細聆聽初信者所面對的種種困難,想一想,怎樣才能幫助對方明白聖經,認識新信仰。以下幾點實際建議,是訪問多名穆斯林背景信 徒、並有多年服事穆斯林婦女經驗之同工所得結果。

(一)訪問

最近我訪問了11名穆斯林背景的姊妹,她們的年齡與信主年資各 異。我問她們,在初信階段會有哪些身分危機問題?有哪些建議?我發現此類信徒一般需要三至五年時間適應新信仰,期間經過一番掙扎與困惑。穆斯林婦女最主要 身分,是為人母親與妻子,[15]所以表現要端莊、順服,達至社會所認定的賢婦標準。信主後,她們往往感到困惑,且有罪疚感,部分人曾經回歸伊斯蘭,卻又 感到空虛不滿足再重尋新信仰。在這個掙扎期內,大部分人都經歷神的恩典,會做異夢、見異象,幫助她們繼續走下去。另一個支持點,是基督徒的團契。哪怕只有 一位基督徒,只要能常與她同行,已足以令她感受到基督身體互相支持。

(二)幾點建議[16]

身分危機若是穆斯林背景信徒在初 信階段放棄新信仰的原因之一,我們應該盡量讓他們有歸屬感。如前所說,身分問題,尤其對穆斯林背景信徒而言,關乎歸屬感;因此要營造歸屬感。 Armagan從社會宗教角度建議,「為改皈者提供另一群體,另一個新的、有意義的體制,有助防止他們在初信階段就放棄新信仰」。[17]

查 經與分享,有助他們知道自己是重生信徒,是屬神的新創造,是神所賜新的屬靈群體一分子。初信者的屬靈需要與安全感,乃在乎建基於耶穌基督與聖經價值的新身 分上,所以要首先處理這事。同工與初信者談道、查經時,可以用說故事的形式,或一起大聲把經文讀出來,這有助他們明白信仰。應該按對方需要、有系統地運用 經文,按諸如「認識耶穌」、「受苦與逼迫」等課題查經,對他們很有用的。此外背記經文也很好。Sean Gladding認為,聖經應該用聽的,而不是讀的。[18]John Drane也說,「古時候歷代以色列人早已有口傳聖經的傳統,初代基督徒也是用口傳方式談耶穌的」。[19]講聖經故事,令對方印象深刻,有助他們在耶穌 基督裡站穩。說故事也是個媒介,能引起對方興趣,光談道的話,是很難跨越文化樊籬的。記得有一次我給初信者講格拉森人被鬼附的故事,當時我在某地服事,講 完了,一位姊妹哭著說,她的兒子也是被鬼附的,很想耶穌來幫助她。當地有很強的恥感文化,家裡有病人的話一般會保密,但當天那個聖經故事觸動了姊妹的心, 她才願意向一個外國人說出隱情。可見說故事是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樑,也能處應信徒身分危機的問題。無論在何時何地,人總愛聽故事的。用這個方式分享信仰,比 較容易引導穆斯林背景信徒,幫助他在基督裡建立新生命。

想和穆斯林背景信徒建立緊密關係,同工就要多花時間和他們說說話,這樣既建立關係, 也有助建立他們的新身分。弟兄姊妹一起「有目的地談天」,能使他們更有歸屬感,對初信者很有幫助。可以在團契時自然地做,因為和重要人物(屬靈長輩)談 天,有助建立信徒的身分認同。Peter Berger和Thomas Luckmann都提到「他人」的重要性:「因為生命裡有個重要的『他/她』,有助人保持一種客觀、實質感覺。」[20]初信的時候,雖是孤身一人,但因 為有屬靈長輩和他/她分享福音,幫助他/她認識耶穌,這個屬靈群體已足以讓他/她有歸屬感。耶穌基督也在門徒群體內作好榜樣,營造出屬神、屬天國的實感。 「[耶穌]在整個牧養過程中,與他們同吃同睡,和他們說話。」[21]

因此,跨文化同工做門徒訓練的時候應:

  1. 盡量花時間與穆斯林背景信徒相處,多講見證,講一下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你。

  2. 教導初信者讀聖經,包括如何讀,也要問對方問題,看他是否明白,能否應用到日常生活上去。

  3. 門徒訓練時要作好榜樣,以身作則,讓他明白認罪悔改的重要,示範如何處應人際關係、疏解矛盾,如何禱告,如何面對恐懼等。

  4. 鼓勵、支持初信者與家人保持和睦,若有慕義的親友,就和對方分享所學會的。[22]

四 總結

對 穆斯林背景信徒而言,改皈令他們經歷一段困惑、無所適從的時期。對他們而言,當基督徒等於脫離家庭與社會,所以不少初信者半途放棄了,因為無論在家中或是 社會裡都遇上許多困難,心裡掙扎也大;既要割捨過去,又要面對改皈帶來的新挑戰,這實在不容易。雖然如此,同工若能從一開始即按其文化與處境量身訂造門徒 訓練內容,自能幫助他們疏解矛盾,建立新生命。

哥林多前書3:7-8: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

1 本文主要基於筆者所著文章〈某地穆斯林背景婦女於初信階段的身分危機〉(“Identity Crisis of 000 BMB women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new faith”),將於本年(2014)出版。

2 筆者於2010年10月4日訪問Mary Evans。除引述著作之作者名外,本文所提名字皆為化名。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le/2008/winter/9.13.html (Accessed 8 March 2014)

4 Nur Armagan ‘Conversion and Apostas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in Envisioning Effective Ministry: Evangelism in a Muslim Context, Laurie Fortunak Nichols, and Gary R. Corwin eds. (IL: Emis, 2010) p. 59

5 此雖非真實個案,卻是我在中東某地生活的常有經驗。

6 Rebecca Sachs Norris ‘Converting to What? Embodied Culture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Belief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us Conversion, Andrew Bucker and Stephan D. Glazier eds. (UK: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p. 171

7 James M. Huston, The Mentored Life: From Individualism to Personhood (FL: NavPress, 2002) p. 12

8 Meredith B McGuire, Religion: The Social Context 5th ed. (CA: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2002) p. 52

9 Kathryn Ann Kraft Searching for Heaven in the Real World: A Sociological Discussion of Conversion in the Arab World (UK: Regnum Books, 2012), 73

10同上 p. 75

11 Debi Bartlotti ‘Muslim Women in Crisis’ in Ministry to Muslim Women: Longing to Call Them Sisters Fran Love and Jeleta Eckheart eds.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0)

12 同上

13 我在美國時曾按某種門徒訓練模式受訓,並曾長時間以同樣方式門徒訓練信徒。

14 撰寫本文之際,我參加了一個會議,分享如何在中東門徒訓練信徒。知道近年來許多人信耶穌,這是奇妙的好消息;卻也發現大多數同工仍然沿用問題查經方式門徒訓練穆斯林背景信徒。

15 Yvonne Yazbeck Haddad ‘Traditional Affirmations Concerning the Role of Women’ in Women in Contemporary Muslim Societies, Jane I. Smith ed. (UK: Associated University, 1980) p. 63-4

16 大多數建議參考Sarang Kim Identity Crisis of 000 BMB women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new faith (OR: Wipf and Stock, 2014;未出版)。

17 Armagan p. 58

18 Sean Gladding, The Story of God, the Story of Us (IL: IVP Books, 2010) p. 11

19 John Drane, The McDonaldization of the Church: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hurch’s Future (GA: Smyth & Helwys Publishing, 2001) p. 161

20 Peter L.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Y: Anchor Books, 1966) p. 150-1

21 Robert E. Coleman, The Master Plan of Evangelism (MI: Fleming H. Revell/Baker, 1993) p. 45

22 Sarang Kim ‘Discipling Women in the Middle East’ http://stfrancismagazine.info/ja/images/pdf/Discipling%20women.pdf (Accessed Mar 13, 2014)

這篇文章翻譯自Sarang Kim的在線文章「The importance of a beginning stage of discipling BMBs (believers from a Muslim background)」

http://www.stfrancismagazine.info/ja/images/stories/importance-of-beginning-stages-of-descipling-BMBs.pd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