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374
3
作者
建立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橋樑:互動與理解的故事
建立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橋樑:互動與理解的故事
頁 153—156, 188—190
彼得·里德爾
墨爾本神學院伊斯蘭及其他信仰研究中心主任/墨爾本神學院學術事務副校長
《穆斯林與基督徒的相遇》
第5卷第1期,2012年8月
…
摘要
基督徒與穆斯林的關係是二十一世紀的核心議題之一。過去一千四百年間,這段關係隨著時代變遷與情勢更迭,既充滿衝突亦存在共存。當兩大宗教群體展望未來時,建立和平友誼的橋樑並學習協商關鍵差異至關重要。本文探討近數十年來新教基督徒如何實踐此項使命。文中特別提出數個案例研究,為基督徒提供與穆斯林鄰舍互動的多元途徑。
導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規模人口遷徙促使西方國家逐漸形成多元信仰社會。(1)與此同時,科技的急速發展催生了全球通訊網絡。因此,那些過去幾乎完全由基督徒構成、對其他信仰知之甚少的社會,被迫以嶄新視角審視其他宗教。西方及世界各地的教會為應對這般變革,重新檢視了基督徒對待其他信仰的態度與互動方式。
基督教學者歸納出基督徒對待異教的多元態度,主要可分為以下類別:
l 排他主義立場:主張唯有基督教擁有神聖啟示的真理並提供救贖之路。此立場往往將其他宗教信仰視為嚴重誤導或徹頭徹尾的邪惡。
l 包容主義立場:主張某些其他信仰可能包含部分神聖啟示真理,但除基督之外無法提供完整的救贖途徑。此類宗教若欲達成救贖,必須接納基督。換言之,缺乏基督的宗教至多僅是中途站。
l 多元主義立場則淡化對基督的關注,轉而強化對神的根本聚焦。其他宗教被視為神真理的替代性展現,提供通往救贖的替代途徑。如此基督教僅成為認識神與獲得救贖的眾多途徑之一。
基督教會長期採取排他主義立場,尤其在首個千禧年、十字軍東征時期及歐洲殖民時代。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邁入後殖民時期,基督教會修正了既有方針。基於嶄新的歷史與社會現實,它們發展出新的多信仰接觸政策與策略。
盡管如此,部分教會仍堅守排他主義立場。許多教會已明顯從排他主義轉向包容主義,更有部分教會明確採納多元主義立場。所有教會皆受內部分歧影響,此議題已成為當代教會最具爭議的議題之一。
此議題在結構層面的處理方式,對尋求在結構層面與其他信仰群體互動的基督徒極具啟發性。我們將透過檢視兩大新教基督徒群體,特別比較其處理穆斯林與基督徒對話的方針,對此進行深入剖析。但在此之前,有必要先考量伊斯蘭內部存在的多元性。
……
結論
在二十一世紀的語境中,基於聖經模式的排他主義方法,是否真能實現基督教目標?前文討論及精選案例研究均顯示,基督徒與穆斯林互動存在多元途徑。我們探討過各類對話形式:宗教信仰對話、衝突解決對話、社會議題對話(部分學者稱之為「世俗對話」)。除上述三類外,尚可納入傳統宣教(基督徒與穆斯林皆有實踐)、倡議與正義的運動,以及辯論形式的護教論述。我們對教會政策與實踐的考察—特別聚焦於普世教會協會與世界福音派聯盟—顯示不同基督教團體雖共享某些方法,但特定團體會迴避某些互動模式。事實上,所選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互動的基督徒與穆斯林類型。此可歸納如下表,其中數字系統反映各基督教團體對相應互動模式的整體優先級:
基督教與伊斯蘭互動模式 | |||
| 穆斯林現代化派 | 穆斯林傳統派 | 伊斯蘭主義者 |
普世教會協會 | 1. 宗教經驗對話 2. 社會關懷對話 3. 倡議與正義的運動 | 1. 宗教經驗對話 2. 社會關懷對話 3. 倡議與正義的運動 |
|
基督教福音派 | 1. 傳統宣教 2. 倡議與正義的運動 3. 社會關懷對話 4. 宗教經驗對話 | 1. 傳統宣教 2. 倡議與正義的運動 3. 社會關懷對話 4. 宗教經驗對話 | 1. 傳統宣教 2. 倡議與正義的運動 3. 辯論/護教 |
從上述圖表可歸納出幾項重要觀察:
l 普世教會協會主要代表新教派中的自由派與傳統派,傾向優先與穆斯林現代化派及傳統派對話,傾向忽視伊斯蘭主義武裝分子。
l 該組織傾向以宗教經驗與社會議題為對話主軸,逐漸淡化倡議與正義的運動的重視程度,並迴避護教與辯論。
l 隸屬世界福音派聯盟的基督教福音派,仍將傳統宣教與倡議與正義的議題列為優先。然而福音派參與宗教經驗與社會關懷對話的程度正逐步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唯一直接回應伊斯蘭主義少數群體及其反基督教論戰的基督教團體,正是來自福音派體系,使用辯論。
上述多元互動模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基督教與伊斯蘭的豐富圖景。鑑於基督徒接觸的穆斯林群體呈現多元面貌,這類多元策略或許正是未來最合宜的途徑—與友善的穆斯林傳統派展開激烈辯論實屬不當,正如對伊斯蘭主義激進分子採取溫和對話亦不合時宜。基督徒與穆斯林互動時,需備妥工具箱般的應對策略,依據接觸對象的穆斯林類型選擇合宜手段。
……
(1)本文觀察主要基於西方背景,過去半世紀穆斯林少數族群社群在這些地區急速擴張。然而這些觀察同樣適用於東亞國家,例如南韓—當地伊斯蘭社群於同期增長三十倍,從1960年代的3000人增至2006年的約10萬人。參見唐·貝克〈伊斯蘭在韓國的立足之爭〉,《哈佛亞洲季刊》第X卷第1期(2006年冬季號)
這篇文章翻譯Peter Riddell的文章「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CHRISTIANS AND MUSLIMS: STORIES OF ENGAGEMENT AND UNDERSTANDING」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