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46
1
作者
伊斯蘭和平是個神話
伊斯蘭和平是個神話
Patrick Sookhdeo
英國自殺式爆炸襲擊者赫扎德坦維爾( Shehzad Tanweer )的葬禮在他老家巴基斯坦拉合爾市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進行,葬禮上並沒有他本人的屍體。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這次葬禮,第二天坦維爾的超度儀式( qul )同樣是人山人海。超度的時候,誦念著古蘭經以加速死者的樂園之旅,雖然像坦維爾那樣的情況幾乎沒必要這樣做,因為作為一個殉教士( shahid ),他註定會直接進入樂園的。眾人向利茲( Leeds )的這位二十二歲的「伊斯蘭英雄」致敬,正是這位「英雄」的炸彈在奧爾蓋德( Aldgate )地鐵站讓七個人喪生了。
…
… 當然,我們應該給予那些為了他們自己所說的動機而甘願捨棄生命的人足夠的尊重。如果他們說他們是奉伊斯蘭的名而這樣做的,我們不得不相信他們。
… 7 月 8 日 ,倫敦的穆斯林週刊不覺羞恥地發表了 Abid Ullah Jan 的一篇冗長的社論,文章的標題為「伊斯蘭、信仰和力量」。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說穆斯林應該為從非穆斯林那裡獲得更多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努力奮鬥,戰爭是所有穆斯林義不容辭的責任,全世界應該建立起伊斯蘭國家,都應信奉伊斯蘭,執行伊斯蘭教法。他所有的觀點都有古蘭經經文作支持。文章的結尾有一個對英國的隱藏威脅。前一天的爆炸事件正好證明了 Jan 所極力鼓吹的言論,編者顯然覺得沒必要撤除這篇文章或者為此道歉。他的報紙在英國廣泛發行,有眾多的讀者。
今天大多數的穆斯林的生活並沒有靠著暴力,因為古蘭經像是一個自由支配的選擇。如果你想和平,你就能找到和平的經文。如果你想戰爭,你就能找到戰鬥的經文。你能找到只允許打防禦性聖戰的經文,你也能找到證明侵略性聖戰是正當的經文。
你能發現有些章節明確命令進行恐怖行動,典型的一段就是古蘭經 8 : 59 至 60 ,經文督促穆斯林做好一切準備來攻打非穆斯林,「你們應當為他們而準備你們所能準備的武力和戰馬,你們借此恐嚇敵人」。被穆斯林各國所廣泛使用的一本軍事書籍是巴基斯坦一位准將馬立克( S. K. Malik )所寫的《古蘭經的戰爭觀》( Quranic Concept of War )。馬立克解釋古蘭經的軍事戰略時說:「戰爭中,我們主要的目標是敵人的心或魂( heart or soul ),我們進攻這目標的主要武器是我們自己心靈的力量,要發動這樣的攻擊,我們必須讓恐怖遠離我們自己的心靈 … 打進敵人心裡的恐怖不只是一種手段,而且還是它本身的目的。一旦成功地使敵人的心裡產生了恐怖,那剩下的事情沒有不能成功的。它是手段和目標的結合點。恐怖不是給敵人強加某種決定的手段,而是我們希望強加在他身上的決定。」
如果你允許自己有點自己的想法,那古蘭經教義選擇的範圍甚至更廣。引用在「伊斯蘭是和平」這吟誦中的一句經常聽到的經文據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殺了一個人,有如你殺了所有人。」但古蘭經 5 : 32 的原文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殺死了一個人 – 除非那人是謀殺或是在這搗亂 – 那你有如殺死了所有人。」緊接著下來的經文為那些與穆斯林作戰並「搗亂」地方的人列出了一系列的野蠻懲罰,包括斬死、十字架釘死、或分屍。哪一種「搗亂」應受這樣的懲罰呢?它可不可以解釋成一個地方上的世俗主義、民主主義和其他非伊斯蘭價值觀呢?「謀殺」是否可以是殺害伊拉克的穆斯林?同樣重要的是,總是引用這句經文的穆斯林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強加給聽眾的是多大的一種欺騙呢?
在任何一種信仰中,普通的民眾總是挑選他們最喜歡的部份並加以實踐,而那些學者們則會出臺一個官方的正式版本,這也許是一貫的定律了。在伊斯蘭,學者們有一個特別具挑戰性的任務,那是古蘭經內部大量互相矛盾的經文給他們出的難題。為迎接這挑戰,他們發展了所謂廢棄原則,那就是無論哪些地方發現有矛盾之處,則後來的經文可以廢棄早先的經文。為了進一步闡明穆罕默德原先的意圖,他們會以記錄穆罕默德本人言行的聖訓作參考。不幸的是,對世界上其他國家而言,這兩種方法導致了伊斯蘭越來越遠離和平和朝向戰爭。因為古蘭經的一些規勸和平的經文幾乎都是早期的,是穆罕默德在麥加的那個時期,而那些提倡戰爭和暴力的經文幾乎都是後期的,時間從他逃遷到麥地那之後算起。雖然聖戰( jihad )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包括對抗罪惡的屬靈爭戰,但穆罕默德自己的行為榜樣清楚地表明,他經常解釋的聖戰的意思是戰爭的字面意思,即荷槍實彈的戰鬥,他命令了大屠殺、暗殺和拷打。依照這些史料,伊斯蘭學者創造了一種詳細的神學,將世界分成兩部份,即戰爭之境( Dar al-Harb )和伊斯蘭之境( Dar al-Islam ),要求穆斯林通過戰爭或 da'wa (傳教)的方式將戰爭之境轉變成伊斯蘭之境。
所以「伊斯蘭是和平」的宗教程式差不多已經過時一千四百年了。伊斯蘭純粹和平的日子大概只有十三年。從 622 年起,它變得越來越好戰,雖然期間也並存了幾段和平的時期,特別是在殖民時代,那時戰爭方面的神學思想還沒有佔統治地位。對今天的穆斯林激進分子而言 – 正如中古世紀開發古典伊斯蘭的法學家所認為的那樣 – 更準確地應該說「伊斯蘭是戰爭」。英國一個極端的伊斯蘭團體 al-Ghurabaa 在倫敦發生的兩起爆炸之後,緊接著發表聲明說「任何否認恐怖是伊斯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的穆斯林就是卡非爾( kafir )。」卡非爾是異教徒,這詞是一種極度侮辱的說法。
一位自由派穆斯林 Mundir Badr Haloum 在敘利亞一所大學的演講中說,「無恥的恐怖主義存在,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源於伊斯蘭。」雖然許多穆斯林個體只選擇以古蘭經那些(現在已經被廢棄了的)和平經文為他們的生活依據,但這也絲毫否認不了存在於他們宗教裡的提倡戰爭和提倡恐怖主義的教義。
是不是這樣的呢,那些自殺襲擊的年輕人既不是生活在英國穆斯林社會邊緣的人,也不是遵循他們信仰中古怪和極端的一個理解,而實際上他們是來自穆斯林核心社會,受到伊斯蘭主流思想的驅使?
移民到英國的穆斯林起初是因為經濟原因,他們想在那裡尋找工作。但過去五十年,他們這個社群並沒有被英國的社會大多數所同化,而是漸漸產生分裂形成獨特的群體,模仿成為英國統治的地方自治主義社會。我一個生活在倫敦的巴基斯坦朋友最近說道,「英國給了我們一切想要的東西,我們為甚麼還要抱怨呢?」現在英國的穆斯林在財政和抵押領域實行他們的伊斯蘭教法,學校、醫院和監獄提供伊斯蘭規定的合法( halal )食物;國家出資創辦信仰學校;倫敦的每個警察局都有拜功房等等。英國政府因為主張多元文化並存,就允許了一些穆斯林在英國鞏固和創立一個平行的社會。
穆斯林現在主要居住在英格蘭城市中心區和蘇格蘭、威爾士的部份地區。這形成了一個脊椎狀分佈,沿英格蘭中心往下走,從布拉德福到倫敦,其肋骨部份向東部和西部延伸。據說在十到十五年之內,這些地區的大部份城市其人口將成為穆斯林佔大多數的城市,並將受當地伊斯蘭政治的控制,而穆斯林群體會生活在伊斯蘭教法下。
這個階段之後會發生甚麼取決於具巴基斯坦背景的英國穆斯林當中的兩大主要宗教傳統的哪一方獲得了優勢地位。大多數的 Barelwi 派認為應該慢慢演變,逐漸鞏固他們的穆斯林社會,最後創立一個伊斯蘭國家。少數的 Deobandi 派贊成使用政治和暴力來快速實現這一轉變的過程。
根本上講,兩方所追求的目標都是要在英國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這樣穆斯林就能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最後一筆就是穆斯林也管理其他每個人的事務。伊斯蘭主義在當代伊斯蘭中是個主流的聲音,已經變成了激進運動的溫床。 … 一段時間以來,英國政府一直引用一百六十萬這個數字作為穆斯林人口數。穆斯林自己則聲稱他們達到了三百萬,這個數字可能更加接近於事實。穆斯林群體的增長主要來自於他們較高的出生率、最初的移民、還有官方和非官方的尋求庇護者,也有伊斯蘭的皈依者。
在穆斯林社會 – 比如巴基斯坦 – 的暴力問題,正在英國穆斯林群體中蔓延。我們已經看到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對庫爾德穆斯林使用暴力,穆斯林對住在他們當中的非穆斯林(比如西米德蘭( West Midlands )的加勒比人)使用暴力,為名譽而殺人的數目快速上昇,現在又有自殺式爆炸。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許多的衝突不是穆斯林群體中的內部衝突,而是外部衝突,是因為穆斯林想獲得領土的控制權,比如泰國南部、菲律賓南部、喀什米爾、車臣和巴勒斯坦等地。這種性質的衝突有沒有可能發生在英國呢?
穆斯林必須停止這種自我欺騙了。他們應該誠實地承認:暴力存在於他們的歷史當中 … 有些穆斯林已經以很大的勇氣開始意識到這點了。
…他們必須對他們的古蘭經、聖訓和伊斯蘭教法作重新的解釋,對他們的信仰作改革。 Mundir Badr Haloum 將這些做法描述成是「驅趕」出伊斯蘭中的恐怖主義。 Mahmud Muhammad Taha 提出要使古蘭經的麥加部份和麥地那部份顯著地區分開來。他提倡回歸到和平的麥加時期的伊斯蘭,他說這才適用於今天社會,反之,將好戰的麥地那教義交付給歷史讓它永遠成為過去。因為他的這種立場,使他受到審判,被扣上背教的罪名,在 1985 年被蘇丹政府處以死刑。另一位現代主義改革家就是巴基斯坦的 Fazlur Rahman ,他倡導「雙向運動」,即從上下文中,從立法意旨上理解古蘭經的經文,然後利用古蘭經哲學在一種現代的、社會的和道德的層面上來解釋它。埃及的一位教授 Nasr Hamid Abu-Zayd 也同樣提出古蘭經和聖訓應該根據它們出處的上下文來解釋,為此他被控背教,在 1995 年的 6 月定罪,並被勒令與他的妻子離婚。 …
這文章是翻譯自 Patrick Sookhdeo 的在線文章 'The myth of moderate Islam' 譯文僅僅為原文一部份。
http://www.jihadwatch.org/archives/007412.php
http://www.freerepublic.com/focus/f-news/1452322/postshttp://saag.org/BB/view.asp?msgID=2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