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599
1
作者
和印度教朋友分享耶穌

Mark Pickett
關於作者
馬可是跨文化研究的研究者和教育家。在搬到威爾士之前,他和他的家人在尼泊爾安家,Tribhuvan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拉里特普耳的紐爾斯的社會和文化生活當年所做的工作。馬可博客網址是markpickett.blogspot.co.uk,微博是@drmarkpickett(https://twitter.com/DrMarkPickett)。
你已經開始在你的新大學生活了。盡管你很緊張,你還是努力去適應走廊上的其他學生,而且你發現你就在一個印度教徒的隔壁。拉吉來自中部地區;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母從印度搬到了英國。拉傑很容易相處。在許多方面,他和其他學生一樣。但我們無法回避的事實是,他們中間也存在不同。他房間的架子上放著印度教的神像。他向他的父母鞠躬,用古吉拉特語與他們交談。
你一直想和其他宗教傳統的人分享你的信仰,但是現在你有機會了,你想知道從哪裡開始。我怎樣才能避免冒犯別人?如果他對關於神信仰的理解和我的不同,我能談談⸢神⸥嗎?我該如何呈現基督的獨特性呢?
這篇文章是為了幫助你開始回答這些問題,鎮定你的神經,幫助你了解你的朋友,並給你一些關於如何分享你的信仰的建議。
印度教是什麼?
據估計,今天世界上有超過十億印度教徒。絕大多數人生活在印度,在尼泊爾和孟加拉有相當大的人口,但是印度教徒也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定居。
印度教沒有單一的創始人,也沒有起源的日期。在印度,隨著年齡較大的人口與後來的移民相互作用,它經歷了許多世紀的演變,形成了一個高度複雜和多樣化的信仰和實踐網路,其中許多信仰和實踐相互矛盾。簡單地說,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文明。
大多數印度教徒不會拜讀一本神聖的書來解釋他們的行為,他們會按照傳統來回答。
印度教承認大量的書是神聖的經文(印度教盛典,shastras)。大多數印度教徒。只熟悉其中的一些。最流行的是《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這首歌講述了阿諸那王子與奎師那(Krishna)神的互動,表達了人們的希望和建議,這是許多印度教徒渴望的。印度教信仰和實踐的多樣性反映了許多因素,而不僅僅是神聖的書籍。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進行某種儀式或遵循某種儀式時,大多數印度教徒都不會提及一本神聖的書。相反,他們會根據傳統來回答:保存你祖先傳下來的習俗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大多數人認為印度教像基督教或伊斯蘭一樣是一種⸢世界性的宗教⸥,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直到19世紀,西方的學者(被稱為東方學者,Orientalists)才開始以這種方式來理解印度教,當時他們試圖把大多數印度人的傳統的生活方式與信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進行比較。
人們很容易把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相互比較。但是怎麼處理呢印度的傳統?他們與那些與亞伯拉罕有關的宗教非常不同,而且遠比非洲的部落宗教(又稱⸢異教⸥,paganism)複雜得多。印度教的改革者在與殖民統治者和傳教士互動時,也參與了將印度教定義為一種宗教。今天,學者們有時談論印度教諸宗教,而不是單一的宗教,有些人已經完全拋棄了印度教這個詞。這是當然有問題的。
對許多教徒而言,將其他宗教與印度教傳統比較毫不吸引,沒有多少意義,⸢改教⸥的想法也不吸引,甚至是冒犯的,而且正如下面會提到的,這會有些嚴重含義。
印度教生活方式
印度教生活的特點是對印度教法則(dharma)的領悟,那些法則雖然有時被翻譯成宗教,但也可以被翻譯成法律、習俗、責任或生活方式。
種姓制度
印度教徒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他們的關係。印度教徒通常不像西方人那樣具有個人主義傾向;屬於一個延伸家庭是印度教徒生活的核心。在印度教世界裡有成千上萬的種姓。種姓制度指的是一群家庭,他們至少在理論上是相互通婚的。其中一些規模巨大,分佈在印度的大片地區(現在是全世界)。另一些規模小,內向。
傳統上,一個人的種姓與他的職業有關。例如,現在仍然有木匠種姓和祭司的種姓,盡管處於這樣的種姓從來沒有阻止你成為一個農民,也不會阻止你成為今天的計程車司機或軟體工程師。種姓制度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能讓你成為一個群體的成員。這一點仍然很重要,盡管在那些受世俗化影響更大的地方,如印度的城市,以及在英國定居的印度教徒,它可能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
種姓的重要性使得人們在選擇婚姻伴侶時非常謹慎。傳統上,只有同一種姓的其他成員才有資格,所以包辦婚姻是規範。今天,這在受現代化影響的印度教徒中不那麼重要了。但是,即使在這樣的社區裡,家庭仍然對未來的配偶是否被接受有很大的發言權。
人生 的階段
理想上一個人的一生應該經歷四個階段,從學生,到(婚姻後的)房主的一生,從社會生活中撤退到沉思,再到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遁世者,sannyasi)的一生。極少人能真正完全活出來這些。女人的角色並沒有被如此地定義,但是,傳統上女人結婚生子是很重要的。
節日
所有的村莊有自己的慶祝活動。具有悠久傳統的城市和地區有許多節日。通常集中在對神的崇拜上,如克里希納(Krishna)、羅摩(Rama)、撒拉斯瓦提(Saraswati)或濕婆(Shiva)。它們是敬拜的場合,也是家庭和朋友的盛宴和歡樂的場合。有幾個節日是泛印度教的,例如侯麗(Holi)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w2YFCJmdg),每個人都出去向對方扔彩色粉末和水。你甚至可以在英國的許多大學校園裡參加這樣的慶祝活動。
每日敬拜
虔誠的印度教徒開始和結束一天的方式通常是簡短的禮拜儀式(puja),在儀式中,花、聖水或牛奶、鮮紅色的粉末和水果被奉獻給寺廟裡的偶像。一些紅色粉末隨後被接收回來,在前額上摩擦,作為來自他們神的祝福。通常在家裡的女人比男人在這些儀式上更活躍。
飲食
許多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義者,盡管並非所有人都是。很多人對自己能吃或不能吃的東西都很嚴格。這取決於他們所處的環境,因此,舉例來說,你為一個死去的家庭成員哀悼時,一些東西你不能吃,但在其他時候吃是完全沒問題的。許多印度教徒對吃牛肉有強烈的禁忌,因為牛被認為是神聖的。但在印度的一些地區人們喜歡享用咖喱牛肉,但更多人吃雞和魚。
虔誠的印度教徒經常齋戒。常見的概念是,吃豐富的食物妨礙真正的靈性,貪食或懶惰會令你喪失做宗教老師的資格。實際上,依附物質生活一般被理解為缺乏靈性。
印度教的信仰
由於印度教實際上是一群宗教或多種宗教的匯流,信仰和實踐的差異很大。總的來說,信念遠沒有你的行為重要。一個在荷蘭的村落裡做人類學研究的印度教教授表達了他作為一個印度教徒被提問的問題感到不滿:⸢為什麼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關於我的信仰?在我們的宗教裡,重要的不是信仰。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這對我們是提醒,我們將看印度教徒中一些普遍的信仰。
通常,印度教徒認為信仰遠不如行為重要
印度傳統非常強調精神生活。印度教徒想要實現救贖(moksha),這通常被理解為從無盡的輪回中解脫出來的再生。[1]但是,盡管他們都同意想被拯救脫離輪迴,但對於脫離輪迴後回去那裡,或你可以如何被拯救,卻沒有共識。人們普遍認為有三種方式可以實現救贖。
知識之道(jnana marga)
這不是通過學習一套學說或辯論一套學說就能獲得的知識,也不是通過辯論神的本性、人、生、死等可以獲得的。它是可以通過一個合格的導師(古魯 ,guru)的嚴格教導和對古代文本和神聖符號的沉思-例如宇宙的聲音Om -來實現,目標是與梵(Brahman)-宇宙的最高存在或精神-合一。
這一傳統在近幾十年的⸢新紀元運動⸥中針對西方觀眾被重新包裝。⸢新紀元運動⸥在西方很流行,但在印度就不那麼流行了。許多印度教徒甚至不承認這是真正的宗教。
工作之道(因果報應,karma marga)
在過去,這是通過遵守古代吠陀(Vedic)經典的祭祀傳統的經文而實現的。這演變成包含一個人所有的生活,因此救贖是通過履行一個人的責任實現的,特別是通過服務窮人和被壓迫者來達成。
奉獻之道(博哈提瑪加,bhakti marga)
印度教可以是多神論(相信許多神),一神論(相信一個神),或者一元論(monistic,相信所有的現實都是一個,就像我們上面看到的)。對很多印度教徒來說,你對神的信仰並不重要。某些正統的印度教徒甚至是無神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