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625
1
作者
對宗教多元神學的福音性評估
引言
羅馬天主教徒在宗教概念的神學中開創了宗教多元化的方法,很快就被一些新教徒所採用。梵蒂岡二世時期是天主教會內部和外部關係的分水嶺時期。梵蒂岡二世首次承認,新教教會是⸢疏遠的兄弟⸥,而非⸢分裂派⸥。梵蒂岡還從根本上改變了對其他宗教的定位;其他宗教不再被視為不可救藥的實體,而是被理解為它們具有恩典的元素,需要通過教會與它們接觸來完善。但很快,一些天主教神學家利用教會這一新的行動自由來支持一種包容的方式(救贖在其他宗教中是可能的,但只有在基督裡才能實現)來形成一種多元的立場,主張宗教之間的大致同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嘗試對宗教多元神學進行福音性評估。我們將從哈樂德·尼特蘭(Harold Netland)和沃諾德·拉馬錢德拉(Vonod Ramachandra)等福音派神學家的回應中,評估約翰·希克(John Hick)和保羅·尼特(Paul Knitter)多元神學的一些重要方面。
多元論與神學
⸢宗教多元論之父⸥恩斯特·特洛爾奇(Ernst Troeltsch)強調了所有宗教的相對歷史性,尤其是基督宗教。這是對基督教眾多⸢絕對⸥聲稱的直接挑戰。他的觀點從此引申,耶穌作為一個特殊的個體,在一世紀的猶太習俗中出生和長大,不能被認為是全世界的救主。同樣,通過使用⸢類比法⸥挑戰耶穌復活的歷史真實性,因為沒有現存的類似事件的實例。這種對基督教信仰的⸢歷史批判⸥評價,以為基督教的聲稱有些過頭,因為它否認或試圖超越這些歷史局限性。特洛爾奇主張所有宗教的歷史相對性,這吸引了許多神學家-他們希望解決新承認的多種宗教的現實以及它們一致的、人道主義的、維持社會的特徵。
約翰·希克: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約翰·希克,一位聖公會神學家,受其他天主教同事如保羅·尼特的影響,成為宗教多元神學最直言不諱的支持者。他用科學進步類比來理解從托勒密(Ptolemaic)模型(地心說)到哥白尼(Copernican)模型(日心說)的轉變,認為這是一個革命性的事件。他斷言,在新的範式下,並非基督教信仰或基督是所有宗教所圍繞的中心,而是世界性象徵-神(Theos)或終極實在-處於中心,包括基督教在內的所有宗教都圍繞著那一個實在。為了構想出這樣一個多元範式,希克必須通過相對化不同宗教之間的差異來奠定基礎。特別是,他必須在基督教信仰中消除對基督的⸢絕對⸥聲稱。他從神話和隱喻的角度來克服對宗教象徵和概念的字面解釋,並將其視為指向直接象徵之外的所指。
神話/隱喻
因為希克主張將宗教視為神話,他認為宗教概念必須被解釋為隱喻。對他來說,神話本身就是一個延伸的隱喻。因此,對於希克來說,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教義不應該被字面上解釋為神⸢成為⸥人類。而是,道成肉身象徵著神的意識在耶穌身上的存在,也就是神的愛在人的耶穌身上的體現。所有闡明⸢二性⸥理論的基督教傳統都是⸢人類哲學的人工產物⸥,是基督教首次傳播到希臘世界時的⸢歷史事故⸥。他認為,如果基督教傳播到東方,基督就會成為一個⸢佛陀⸥,為了對他的門徒的愛而自我犧牲。他還將耶穌的復活、神性放棄和三位一體也解讀為隱喻。
批判
我們已經看到了希克多元論的一些特徵。我們將評價他得出這些結論的基本概念:
最低共同點
對於希克來說,他對與其他宗教對話的專注決定了他的解釋偏好。他對神話/隱喻的運用使他能夠消除所有的差異,從而達到一個最低共同點,即宗教象徵—神/實在。瑪麗蓮·亞當斯(Marilyn Adams)稱之為⸢標準限制性有神論⸥。
非認知內容
希克不想把全部認知內容歸於宗教教義和聲稱。他使用了三個類別:歷史性觀點(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及在古蘭經中的有關爭論)、超歷史性觀點(復活及其邏輯上的不可能)和准歷史性觀點(耶穌的神跡及其作為心身醫治的解釋),並聲稱可以用最可信的解釋正確解釋它們。沃諾德·拉馬錢德拉指出,希克拒絕將認知內容歸於宗教命題,是因為他對歷史特殊性和世界性聲稱的誤解。對於希克來說,歷史的特殊性意味著不容忍,它不能與世界性的斷言相調和。
特殊性的醜聞
拉馬錢德拉想直面希克的這一挑戰,他試圖用在基督裡的特殊性的醜聞及祂的世界性的概念來闡述基督教的宗教神學。與希克不同,拉馬錢德拉認為神並沒有否定歷史,事實上歷史是神啟示的正確媒介。神並沒有拋棄歷史的特殊性,而是在道成肉身的事件中接受了這種歷史的特殊性,並通過猶太背景的特殊性,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和做工中救贖了人類。這種⸢特殊性的醜聞⸥是神計畫的一部分。
對多元論的進一步批判
除了希克對宗教命題⸢非認知⸥內容的預設之外,拉馬錢德拉還與亞洲多元論者斯坦利·薩馬薩(Stanley Samartha)和萊蒙杜·潘尼卡爾(Raimundu Panikkar)進行了接觸。他對薩馬薩的⸢神秘⸥或Sat的概念持批評態度。他認為,通過將所有宗教的神抽象為一個未定義的⸢神秘⸥,薩馬薩怎能想像出對它的任何忠誠?更別提崇拜了。他還指出,是薩馬薩對現代世俗主義的關注,而不是在他的抽象思想中增強的宗教敏感性,在激勵著他。同樣,主張提高窮人生活水準的薩馬薩,使用的是一種保守的⸢絕對實在⸥婆羅門教概念,這種概念不關心窮人的困境。此外,拉馬錢德拉認為,薩瑪薩這種關於神秘的不二一元性思想將促進無等級社會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不二的概念是基於一個尋求保持現狀的⸢等級⸥社會。
至於潘尼卡爾的三位一體多元論,拉馬錢德拉注意到潘尼卡爾的概念是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截斷版,因為潘尼卡爾使用了不二的概念來理解聖父為⸢無有⸥,聖父在聖子的存在中清空了自己,而聖子就是聖父的⸢有⸥。拉馬錢德拉斷言,這與基督教的觀念相去甚遠,基督教的觀念闡明了三位一體的神在神格中具有人格。此外,潘尼卡爾將沙克蒂(Shakti)用於聖靈剝奪了聖靈的人格,潘尼卡爾將沙克蒂描繪為神的內在存在,在造物中顯現神。在承認潘尼卡爾概念中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微妙表現的同時,拉馬錢德拉得出結論說,他對基督教概念所包含的不二原則的認同控制了他。
與其他持有⸢以教會為中心⸥神學的宗教同事不同,拉馬錢德拉對其他宗教更加開放。他運用了⸢唯獨聖經⸥的宗教改革理念,通過對基督教傳統的肯定,特別是教會會議對信經的宣言,來表明,在作為神人合一、作為道的化身的耶穌基督這個人的特殊性中,神已經施行了救贖,且這種救贖是獨一無二的。在他的書《使命的恢復》(Recovery of Missions)中,拉馬錢德拉充滿激情地爭辯道,多元論的挑戰是啟蒙運動懷疑主義的必然結果,它肯定了關於基督救贖的獨一聲稱。
哈樂德·尼特蘭:多元論之謎
被卡爾卡因(Karkkainen)歸類為以教會為中心的福音派神學家尼特蘭,對多元論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他贊成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之間的⸢連續性⸥觀點,因為後現代性的力量仍然來自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現代性世界觀。他指出,在以個人偏好為賣點的⸢宗教市場⸥中,對宗教的評價不是基於命題內容,而是基於它如何滿足個人內心的願望。
尼特蘭關心宗教中的真理的問題。他對命題真理和個人真理的二分法提出了挑戰,這種二分法認為要麼是個體的存在經驗要麼是命題斷言。與多元論的主張相反,他認為可以同時持有這兩者。為了確定宗教的真理,他提出了三個標準: 1.終極目標,2.人類困境,以及3.救世手段。他注意到,盡管宗教之間有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對於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來說,神是終極;對於印度教和佛教來說,三昧或涅槃都是理想。甚至亞伯拉罕宗教的罪與東方宗教的罪也不一樣,東方宗教要麼淡化罪,要麼認為世界是中性的。此外,尼特蘭還觀察了救世手段的不同。
他肯定,由於其他宗教與基督教的主張不一致,只有基督教是正確的,其他宗教是錯誤的。
結論
宗教多元論對基督教獨一的主張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特別是,使用⸢科學歷史主義⸥嚴重破壞了基督教關於耶穌歷史特殊性與其世界性救贖範圍間的一致性的觀念。同時,希克等人對教義的非認知感知的概念,以及對⸢實在⸥、⸢終極⸥等累加敘事的提議,都試圖剝奪基督教的信仰主張。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福音派的回應批判並強調了這種多元陳述中固有的預設-它們試圖消除宗教間的差異,並強迫他人接受它們對⸢實在⸥的意識的版本。
這篇文章翻譯自David Muthukumar的在線文章⸢ Evangelical Assessment of Pluralistic Theologies of Religions ⸥
http://www.academia.edu/37694960/Evangelical_Assessment_of_Pluralistic_Theologies_of_Relig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