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659
1
作者
五世紀的基督論異端
傑克遜 木挺達 穆西亞
DPTLMR241219
PST 812基督論
Kiboi博士
聖保羅大學,利穆魯
2019年5月27日
摘要
前四次大公會議討論商議了神性結合的本質,主要是對異教教義的回應,這些異教教義的興起是為了設法解決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之間的關係。四種異端學說,阿里烏斯派(Arianism),亞波里拿留派(Apollonarianism),聶斯托利派(Nestorianism)和優提克斯派(Eytcheanism),都在四、五世紀被隨後的會議被摒棄。他們的基督論,以及如何與佩特(Pate)的⸢一與眾(the One and the Many)⸥的構想相關聯是本文的重點。
介紹
到公元五世紀為止,四次會議在確立耶穌基督的本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每一次會議都審議了四種異端,並對它們進行了譴責,這些異端試圖解釋神子的神性本質(道,logos)和自然本質之間的關係。正統的基督論傳統堅持認定,耶穌基督是⸢神人,一個具有兩種本性的里位格⸥。(110)異端顯然偏離了這種描述。
本文的目的是探討這些異端的神學和哲學性質,通過展示它們如何與派特的⸢一與多⸥的構想相關聯,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聯繫。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這些異端冒險地試圖解決其他異端學說中的教義錯誤,但最終在它們的教義理論中走得太遠。
柏拉圖式的一(靈魂/精神)和眾(身體)二元論指導了派特的構想。每一個異端都試圖從這兩個方面來解釋的耶穌的本質。因此,阿里烏派和聶斯托利派傾向於支持眾(耶穌基督的人性),而亞波里拿留派和優提克斯派傾向於支持一(耶穌的神性)。
阿里烏斯(阿里烏斯派)和第一次會議
⸢阿里烏斯爭論⸥是一位亞歷山大長老阿里烏斯與亞他那修(在亞歷山大港的主教亞歷山大主教的主持下)之間的一場爭論,從根本上爭論了對神三位一體的理解。爭論開始於亞歷山大被任命為主教(315年)幾年之後,在康斯坦丁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324年)之前,並一直持續到公元381年的第二次大公會議(漢斯 克里斯多夫 白萊奈克(Hanns Christof Brennecke),2014年),不過爭論的遺跡至今仍然存在。盡管今天沒有阿里烏斯的文獻存留,然而來自於當時不同的角色(亞塔那修、優西比烏和南齊安蘇斯主教)所作的關於阿里烏斯的報告,對於這場爭論給出了可能帶有偏見的細節。
看起來,阿里烏斯熱衷於強調神作為萬物唯一創造者的超然存在和獨一神性,是⸢無始、無生、永恆的⸥(9)。維持神絕對獨特性的渴望推動著他對基督教一神論的理解(羅文 威廉姆斯(Rowan Williams),2001)。他的觀點認為,耶穌基督,既是道,由父而生,因此既不與他同永生,同樣也不是同質的:他有一個開始,因此並不是神:⸢如果…父親生了兒子,被生的他有了一個存在的開始:從這很明顯,曾經有一段時間,兒子不存在。因此必然推論出,他的質是從無到有的。⸥(蘇格拉底•斯柯拉斯記(Socrates Scholasticus),第一卷,第5章,第6章)雖然基督伴有神聖標記,但在阿里烏斯的等級體系中,他仍然服從天父。他將耶穌與箴言8:22—25(SS,1:9)所寫的智慧聯繫起來。
阿里烏斯的神學實際上是對當時一些流行但錯誤的神學(撒伯流主義和摩尼主義)的批判,他認為這些神學剝奪了神的超越性。然而,他的基督論可能暗含的結果對亞歷山大和亞塔那修都是顯而易見的,他們首當其衝地以神的不變性為根據拒絕了他的教義:神不可能變成他從一開始就不是的樣子—父親。他一定一直是父親。相應地,如果基督是這位父的兒子,按道理,他就一直與父同在,父也與他同在,這樣,他在各方面本質上就是父。否認基督完全的神性,也會損害神作為父的神性(SS1:6)。康斯坦丁皇帝召集的尼西亞大公會議(324年)仔細研究了阿里烏斯主義:阿里烏斯被強烈譴責,尼西亞信經就此誕生。
亞波里拿留(亞波里拿留派)和第二次會議
盡管被譴責了兩次(在亞歷山大的一個教會會議和尼西亞會議(324))阿里烏斯主義在教會內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皇帝法令。但是老底嘉主教亞波里拿留(362年)支持《尼西亞宣言》,因此被認為是一個支持尼西亞派別的領袖,他因此受到迫害。
他堅決擁護三位一體的本質是同質性(homoousion formula)(尼薩的聖葛列格里(St. Gregory of Nyssa),6),但是在他的基督論中潛在的柏拉圖主義把⸢一高於多⸥的地位抬高了,或許出賣了他的本意。通過貶低基督的人性,他將神性的結合描述為⸢賦予肉身的意志⸥(聖葛列格里,36)。耶穌基督的神性取代了他的人的意志(以及他教義的一些方面包括他的靈魂),而他的肉體仍然是人。
亞波里拿留主張正統的(尼西亞)教導說耶穌基督既是⸢一個完全的神⸥和⸢一個完全的人⸥,這偏離了了真相:⸢如果(基督)是由兩個完全的存在構成的…那麼在他是神的這個情況下,他不可能是人。⸥(聖葛列格里,46)因此,為了解決這些荒謬的問題,他假設,在道成肉身時,神聖之道作為意志內住於基督人類的身體裡(聖葛列格里,16)。他的論點基於腓立比書2:5—11,其中保羅提到基督說⸢反倒虛己⸥,他說,
所以神性被賦予血肉不應該被視為兩個獨立的實體的結合,而是神聖之道通過⸢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也就是說,變成了人類的一種行為,在其留存的同時,就像曾經那樣,在本質上持續他永恆的狀態,也因此是神性的。(聖葛列格里,46)
與他同時代的人對他的理解很不同;聖巴茲爾亞波里拿留派(St Basil Apollinarianism)剝奪了耶穌的人性,因為沒有了他的人類意識他就是不完整的。這樣的基督在⸢靈魂和身體,思想和整個本質上⸥都無法拯救人類。(尼薩的聖葛列格里,18)。其他人推測,這個異端主張⸢兩個兒子⸥的基督論(一個是神性的,另一個是人性的)。根據尼薩的葛列格里的說法,從邏輯的極端角度理解亞波里拿留的教導,將意味著基督的神性(他的意志)死在了十字架上(葛列格里,54)。總而言之,教義上的錯誤在377年到388年間被教會在一系列的宗教會議上遭到譴責,後來更堅定地被帝國法令所譴責,為了支持更平衡的基督論,這種基督論不會為了採用派特構想而犧牲⸢眾⸥勝於⸢一⸥。
在哲學上,柏拉圖主義似乎並沒有影響亞波里拿留好像影響在他之前的阿里烏斯一樣,但他們二人都表現出柏拉圖二元論的某些方面。後者主張⸢眾在一之上⸥,即他的人性高於他的神,而前者支持⸢一在眾之上⸥—他的神性高於他的人性。這兩種基督論是正好完全對立的,就像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極端。
聶斯托利(聶斯托利派)和第三次會議
聶斯托利,安提阿的主教,不像之前的思想家,他通過耶穌母親馬利亞的角度,切入基督論的辯論,他否認說她的神聖地位歸因於她生下了神性(根據尼西亞信經)。他認為馬利亞不是神之母(Theotokos)(神的載體),而是基督之母(Christotokos)(基督的載體)(蘇珊維塞爾(Susan Wessel),2004)。亞歷山大的西瑞爾(Cyril of Alexandria)在為神之母的教義進行辯護時反對他。因此,這些人之間的爭論導致了關於正確理解神性聯合(hypostatic union)的無休止爭議。聶斯托利認為,基督包含兩種截然不同的本性(人性與神性),在他的身上鬆散地聯繫在一起。相比之下,西瑞爾堅決支持正統教義,認為這些性質的聯合是錯綜纏繞的,聯合的方式使它們彼此無法區分(維塞爾,1)。
因為任何有關基督論立場都會表達出救贖論的含意,西瑞爾認為聶斯托利把麵包和酒的神性成分—也就是基督的血肉之軀—都拋棄了,從而危害了聖餐(基督救贖的象徵)。因此,領受聖餐者無法得救(維塞爾(Wessel),3)。以弗所(公元431年)和迦克墩(451年)的相繼會議譴責了聶斯托利。兩次會議確認了雙重性質的內在統一,因此繼續授予馬利亞神之母的稱號。
亞波里拿留對教會中潛在的阿里烏派異端的反應,說明了他的立場。他注意到阿里烏派貶低了耶穌的神性,不願意承認神性的本質會因為人類的有限或痛苦而受損,事實上否定了基督與神的聖體共在論(同體論)。他通過肯定基督的神性來修正這一點。雙重性質的教義允許他將基督的自然特性歸因於他的人類形體,即⸢他所呈現的人⸥(維塞爾(Wessel)引用F. M.楊(Young),2)。
批評性地說,聶斯托利派強調阿里烏派的二元論立場,但他的立場在神性聯合的正統傳承方面比後者更靠近,尤其他提升了基督的神性,並認為它與聖父是同質的。他立場在阿里烏斯和亞波里拿留之間,因為他嚴肅地對待基督的兩種性質,然而,他把它們彼此區別開來。他堅持⸢一與眾⸥的基督論構想(派特,112)。
優提克斯派和第四次會議
優提克斯是一位來自君士坦丁堡的老修士,他熱衷於響應聶斯托利的教義,將基督的兩種本性融合在一起,但又過分地將耶穌的人性置於他的神性之下。他認為神性的道吞噬了基督的人性(派特)。羅馬主教利奧指責他採用了亞波里拿留主義,因為他否認耶穌基督的人性(肉體和靈魂)的事實,從而使救贖成為不可能。利奧也將他的教導(優提克斯)與⸢瘋狂⸥的摩尼教和馬吉安派(Manicheans and Marcionites)相比較,他們同樣拒絕耶穌基督的人性,而且說那些看到他的人認為他是一個鬼(124:2)。
利奧主教與君士坦丁堡的弗拉維安(Flavian)主教保持通信,討論優提克斯的異端,繼續採用迦克墩會議(451年)的結論,在那次會議上,後者的教義被推翻,神性聯合的教義被確立。
結論
我們以優提克斯的異端觀點作為結束,他像亞波里拿留亞一樣偏向於⸢一勝過眾⸥的想法,但他比後者走得更遠,完全拋棄了耶穌的人性。假設一個基督雙重性質連續統一體,神性聯合的正統傳承正好在中間,阿里烏斯和優提克斯會採取在兩端的異端立場,會分別強調他的人性和神性。而亞波里拿留則會在優提克斯的立場上更接近於中間。聶斯托利獨有的二元性基督論,會呈現為一種次等的選擇,解釋聯合所暗含的意義,這種解釋看起來較差地闡述了尼西亞基督論。
表中顯示了關於基督的雙重性質不同觀點之間關係
參考文獻
Brennecke, Hanns Christof, 2014. “Introduction: Framing the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Problems”. Arianism: Roman Heresy and Barbarian Creed. Edited by guido M Berndt and Roland Steinacher.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1-20)
Gregory, St. of Nyssa. 2015. Anti-Apollonarian Writings. Translated (introduction, commentary and notes) by Robin Orton. Washington D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Pate. C Marvin. 2011. From Plato to Jesus. Grand Rapids, Michigan: Kregel Publications
Wessel, Susan.2004. Cyril of Alexandria and the Nestorian Controversy: The Making of a Saint and of a Heretic. Great Clarendon Stree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owan. 2001. Arius: Heresy and Tradition. Revised Editio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這篇文章翻譯自Jackson Mutinda Musya的在線文章⸢The Christological Heresies to the 5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