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971
1
作者
馬太原則
南森(NATHAN)(https://onechristianlife.com/author/nathan/)
2019年2月28日

耶穌說過的一些事情,讓我們並不完全確定他的意思。
因為這些話,往往會引發有趣的聖經學習討論,激發作家寫出發人深省的書,導致學者們激烈爭論。
其中之一就有這樣一個簡短陳述,在按才受託的比喻(Parable of the Talents)(馬太福音25:14-30),也稱為金袋的比喻(Parable of the Bags of Gold)的末尾拋出這樣的話。這句話出現在馬太福音25:29,它是這樣說的: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乍一看,這聽起來有點刻薄。這聽起來像是對人們落井下石。有趣的是,這聽起來也與卡爾•馬克思最喜歡的一句話完全相反,「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所以這話什麼意思呢?我不是100%確定,但我喜歡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和哈里特•祖克曼(Harriet Zuckerman)對此的看法。在他們看來,耶穌並不是在對世界應該如何做出一個規範性的陳述,而是一個關於世界、現實如何實際運作的描述性陳述—他們將此稱之為馬太原則(MATTHEW PRINCIPA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thew_effect)或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總而言之,這意味著那些憑藉能力、關係、財富以及聲譽向上晉升更高階層的人更有可能繼續突破獲取勝利。他們更有可能成就事業,因其工作和成就而得到認可,甚至也更有可能因他人的成就而獲得讚譽。
最後一部分聽起來沒道理,但不一定是錯的。有一種錯誤歸因功勞的方式就是作者身份的領域。如果有一個作家像斯蒂芬•金(Stephen King)那樣聲名鵲起,那麼在這個等級體系之下的其他作家可能會因為有機會為他代筆寫一本書而感到興奮。他會得到榮譽,但因為他作為作家的名聲能賣出這本書,而新手作家將獲得更多的錢,這個錢可以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保證,這要比他們試圖以自己的名義出版這本書賺得更多。在學術界,在已經建立了聲譽的教授和為特定論文做大部分工作的研究生之間,也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
如果默頓和祖克曼對耶穌表達意思的理解是正確的,那麼耶穌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陳述就遠遠領先於它的時代—這並不意外。
那麼,我為什麼要寫這個,馬太原則能在你的生活中產生什麼不同呢?一個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