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986
2
作者
Dr. Kai Borrmann
古蘭經預言的邏輯
凱-鮑爾曼博士(Dr. Kai Borrmann)(https://uni-freiburg.academia.edu/KaiBorrmann?swp=tc-au-82234551)
柏林(Berlin)
2022年6月27日
1 引言
小說家艾茵·蘭德(Ayn Rand)有一句著名的俏皮話這樣說:「我們可以逃避現實,但我們無法逃避逃避現實的後果。」雖然說這話在一定政治背景下陳述的,但其根本論點往往是在討論中發現的,其中一方試圖通過呼籲對手若堅持自己的觀點就不得不面對可怕後果來控制局面。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古蘭經》經文:
古蘭經50:16:wa-la-qad halaqna l- ’insana wa-na֒lam-u ma tuwaswis-u bihi nafs-uhu wa-nahnu ’aqrab-u ’ilayhi min habli l-wardi
古蘭經50:16:「我確已創造人,我知道他心中的妄想;我比他的命脈還近於他。」
如果我們用人的命脈(頸靜脈)來表示安拉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思想,那麼他的全知就變得相當令人不適了。假設有一些完全不可原諒的思想,以及有其他的思想會導致這些該死的思想—那麼,我們難道不會一直生活在思想犯罪的威脅中嗎?幸運的是,這類威脅只有在我們接受它們隱藏的假設時才會起作用,從而把我們吸進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中。
在他對《信仰的邏輯》的一次探索中,邏輯學家斯穆里揚(Smullyan)描述了一個領域,其中一個暴君擁有一台讀心術的機器1。所有有q類思想的居民都將被電刑處死。所以一個特定p的想法可能會或可能不會讓你陷入思考致命想法q的危險中。在什麼條件下會發生這種情況?斯穆里揚給出了以下解釋:
第一類推理程序類型
p q,p ⇒ q
「如果p就是q,給定p,那麼就是q。」
這種類型的推理者將從p的前提中得出所有結論q。因此,他/她既不會錯過從任何給定的前提中得出的結論,也不會得出那些不公正且會導致矛盾的結論。從不太技術的意義講,他/她的想法是直接了當的。
正常的推理程序:
p Bp
「如果某人X相信p,那麼這個人X相信要相信p。」
穩定的推理程序:
Bp p
「如果某人x相信要相信p,那麼這個人x相信p。」
對普通信徒是相信p以及不相信自己相信p的特殊信徒的否定,即p & ¬ Bp。還有一種不穩定的信徒,他相信要相信p,但實際上不相信p,即Bp & ¬p。特殊的信徒和不穩定的信徒似乎都不能反省關於他們所確實相信的事實所暗示的是什麼;在信仰中,他們應該相信要相信;在相信要相信p的同時,他們也應該相信p。
那麼,從這些定義會得出什麼呢?在下面的論證中,前提2是正常推理,而前提4,使用「q」而不是「p」,只是穩定推理的另一個實例。前提3是任何第一類推理程序都會輕易承認的,即是,如果q隨後來自p,而他/她會相信p,那麼他就會相信q,所以如果他真的相信p,他就會相信q:
1. p 前提
2. p Bp 前提
3. Bp Bq 前提
4. Bq q 前提
5. Bp 1,2 肯定前件
6. Bq 3,5 肯定前件
7. ⇒ q 4,6 肯定前件 證明完畢
正如我們所可以看到的,如果我們作為正常和穩定的推理者,相信p發生會導致相信q(前提3),並且我們確實相信p(前提1),那麼相信q就會發生。如果這兩個條件都滿足,我們就注定要被處決。
2 先知插手幹預
在《信仰的邏輯》中,艾茵·蘭德的聲明有如下形式:
q ⇒ (Bp ∨ ¬Bp)
「給定q,意味著一個人相信p或者不相信p。」
結果q是真實的,不管我們是否相信前提p。這個論點類似於阿伯里的(Arberry)言論裏的古蘭經88:23—24:
「但誰轉身離去而且不信道,真主將以最大的刑罰懲治誰。」
從形式上講,這是一種同義重複的說法,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每一件事都可以這樣說;我們不能從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此外,這裏假設了q的真實性;艾茵·蘭德認為現實獨立於我們的信仰。如果這是真的,爭論正確或錯誤的信念將會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事實證明,她的方法本身只是一種信念。同樣地,古蘭經88:23—24只能對那些已經皈依的人傳講信息。你必須相信刑罰懲治,才會對刑罰懲治的將會發生的情形印象深刻。但我們到底信不信事件q?如何才能克服這一僵局?
假設有一個人m代表「穆罕默德」(前提1)。那麼,「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先知」這句話是真的,是當我們相信,在相信這句話時某件事q就會發生;或者,換句話說對於我們而言之所以能成為先知,是因為相信他是有後果的(前提2)。我們進一步假設,假設預言q源自穆罕默德的話,我們相信穆罕默德(前提3)。最後,我們變成了「循環性的信徒(Reflexive Believers)」,相信如果我們相信m,那麼我們也會相信q(前提4):
1. m 前提
2. m (Bm q) 前提
3. (m q) Bm 前提
4. Bm Bq 前提
5. m (Bm q)2,在第2行的雙重條件的簡化
6. m q 1,5 從第1行和第5行中假設的推論
7. Bm 3,6 從第3行到第6行肯定前件
8. ⇒ Bq 4,7 肯定前件 證明完畢
我們這樣翻譯:
1. 有一個叫穆罕默德的人,自稱是先知
2. 當如果我們相信穆罕默德是一個先知,他的預言就將會成真,穆罕默德便是一個真正的先知。
3. 鑒於此,如果穆罕默德發預言,那麼預言會實現,我們會相信穆罕默德
4. 如果我們相信穆罕默德,我們就會相信他所預言的
5. 如果有先知穆罕默德,那麼相信他就會使他的預言成真
6. 如果有先知穆罕默德,那麼他的預言就會成真
7. 我們相信我們在相信穆罕默德
8. 所以,我們相信要相信他的預言
這聽起來很複雜,事實確實如此。這裏發生的是,我們對先知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任何外部因素上的,比如他創造某種奇跡。它建立在我們已經有的前提的相互作用之上。「先知」其概念產生了穆罕默德作為先知的合理性。如果他是一個先知,那麼我們就接受他的預言會實現。
斯穆里揚創建他的例子,是為了強調信仰系統和數學系統之間的並行性,特別是Löb’s定理,它粗略地表明,如果某個東西可以在一個系統中被證明,那麼這個系統比我們試圖在它其中要證明的更複雜。這也適用於古蘭經,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一節:
古蘭經63:1:’ida ga֓a-ka l-munaquna qalu našhad-u ’inna-ka la-rasul-u llahi wa-llah-u ya֒lam-u ’inna-ka la-rasul-uhu wa-llah-u yašhad-u ’inna l-munaqna la-kadibuna
『當偽信者來見你(穆罕默德)的時候,他們說:「我們作證,你確是真主的使者。」真主知道你確是他的使者,真主作證,偽信的人們確是說謊的。』
顯然,偽信者們認為穆罕默德是一個錯誤的先知:
m (Bm ¬q)
「穆罕默德不是一個真正的先知,就是當如果我們相信他是一個先知時,他的預言就不會實現。」
與此同時,穆罕默德所做的是在未決定的受眾面前論證,如果他們相信他,而不是那些偽信者,那麼就有了真主對他有利的證據。
所以這部分的論證類似於m (Bm q),就是上面給出的第二個前提。由於他的論點和偽信者的論點相呼應,中立的受眾永遠不會做出決定。
1 斯莫里揚,雷蒙德(Smullyan, Raimond):對自己進行推理的邏輯學家。1986年關於知識推理的理論方面的會議論文集,蒙特雷(CA),摩根考夫曼出版社,舊金山(CA),第341—352頁。
這篇文章翻譯自Dr. Kai Borrmann的在線文章「The logic of Qur’anic prophecies」
https://www.academia.edu/82234551/The_logic_of_Qur%C4%81nic_proph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