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普世性
向伊斯蘭及向其它信仰傳教
1.在本章與下一章,我們會討論兩個聲稱是普世宗教的普世性的問題。所謂普世性可定義為:絕對真確,適用於全人類。所以明顯地,兩者中只有其一可以是普世性的。穆斯林和基督徒都認為自己的宗教是普世性的,為甚麼呢?你也許從小就有這個觀念,認為基督教適合所有人,各處都通行,正如詩歌說:
無論紅黃黑白棕,都是耶穌心寶貝。
2.我們總覺得基督教是普遍宗教,這再自然不過;當穆斯林對此提出質疑,許多基督徒都感訝異。
3.先來看看穆斯林的一般看法。穆罕默德阿里(Muhammed Ali)在《伊斯蘭教》(The Religion of Islam)(225頁)裡說:
耶穌基督是這些國家先知中最後一位。雖然目下基督教已傳遍世界,但這卻並非基督的心意。祂肯定自己「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所以祂毫不猶疑稱外族人為「狗」,以相對於以色列的「兒女」(馬太福音15:26),兒女的餅不可丟給狗吃。然而,當「兒女」表示對這餅無興趣後,祂的門徒忽發奇想,要將天國的餅給外族的「狗」。
4.馬太福音15章的經文實在容易發現,所以穆斯林常常以此為爭辯的論據。類似的經文還有:
(a) 馬太福音1:21,天使向約瑟顯現說,耶穌要將自己的百姓 (猶太人) 從他們的罪惡裡救出來。這是有地域性的。
(b) 馬太福音10章,耶穌差十二門徒出外傳教,卻吩咐他們不要向外邦人或撒馬利亞人 (半異族) 傳,只要向以色列家失喪的羊傳福音。
(c) 約翰福音12章,有希臘人想見耶穌;我們無從知道他們有沒有見著,似乎並沒有結果。
如果有穆斯林找到更多類似例子,你可別驚訝。
5.無論你如何向穆斯林解釋這些經文,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的主無論作工或傳教,都只停留在猶太框架內;耶穌升天後門徒的態度可以佐證。想想看,在使徒行傳1章,主離世前吩咐門徒,要為祂作見證直到地極。在我們看來,這命令再清楚不過。然而至使徒行傳10章,彼得要看見異象、直接從神得啟示和吩咐,才願意走出猶太群體,到哥尼流家去。而且回來後,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質疑他越界。這些領袖都聽過主吩咐,知道為主作見證直到地極這道命令,然而他們以為這並不包括非猶太人。如果我們的主在世時,對猶太人、外邦人工作和傳道都一視同仁,後來教會領袖也不會反對彼得到哥尼流家,故事也許要改寫了。
6.這些經文都是基督徒的手筆,多閱讀的穆斯林毫不猶疑以此攻擊基督教。你會問,我們該怎樣回應呢?若穆斯林能讓你噤口不言,不敢再說基督教是普世性的,你這樣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7.我發現許多時候,無論在巴基斯坦或外國的基督徒,對這問題所知甚少;許多人覺得基督教的普世性是理所當然的,只強調個別信徒有責任將這普世真理傳遍天下。你也許會從道德、或哲學角度提出你的論據。
8.道德角度是這樣的:若你病重,後來得到起死回生的良方,因而痊愈,你就有責任將良方公告天下,救其他人。我曾聽見穆斯林如此回應這答案:(i)對你來說是良方,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ii)你發現一道良方,並不排除別人找著另一道良方,甚至比你的更好。從道德角度回應的進路,起源於某個時代的基督徒奉行「普遍哲學」,他們恥於承認「這是主耶和華說的」真理,才這樣對應。若你一直玩弄著這種表面化、理性主義的詭辯,我忠告你最好立刻停止。這絕無好處。這方法不能證明基督教的普世性,只會讓你專注於自我。
9.哲學角度的回應說,神只有一位,而耶穌基督是祂的獨生子,所以世上只有一種宗教,而這必然是普世性的。持此論者會引用彼得的話(其實是誤用):「天上地下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穆斯林聽見這答案會有何想法?(i) 首先,他拒絕接受基督的獨特性。於是你的論據對他而言毫無意義。我們會在下一章詳細討論這點。(ii) 熟悉新約聖經的穆斯林 (為數可不少) 會告訴你,保羅說亞伯拉罕是憑信得救,神說的他都相信,就此稱義。亞伯拉罕不認識基督,但他仍是信心之父。換言之,普世真理是,人靠著對神的信心、而非基督得救,穆斯林如是說。
10.類似的論據像兩刃利劍,直刺進疏忽或蒙昧的基督徒裡。基督徒一方的困難是,他每個思想並沒有在基督裡站穩,卻游離到哲學爭辯裡去。得謹記,有一點是最最重要的:我們對神的所有認識,必須藉著基督,在祂以外我們一無所知。我來告訴你,若從哲學角度爭辯的話,穆斯林維護伊斯蘭教的論點要比你維護基督教的優勝,後面一章會談及箇中緣由。因此,別顧慮哲學論述,神的愚拙比哲人的智慧更有智慧,你只要肯定自己是在展現神的愚拙(而非你自己的愚拙!) 就是了。
11.我們後面會從正面討論這問題。現在先弄清幾個要點,基督徒往往因為不小心把事情都搞混了:
(a) 猶太基督徒的確是特立獨行的群體,直至哥尼流事件才有改變。要承認這事實,這是簡單、直接的歷史。門徒似乎不明白我們的主要他們作見證直到地極這命令,以為只要向分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傳福音。基督的時代,猶太人分散到各地居住,形成小殖民區,流落異鄉的猶太人比住在猶大地的還多,要將好消息傳給這些人,這想法蠻合理的。換言之,他們以為耶穌頒佈的大使命「只為猶太人而設」,而且基督自己也只在猶太圈子裡活動。
這實在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要記得,我們的主並沒有將完整的真理給門徒。比如說,在使徒行傳1章,門徒將聖靈降臨與復國連繫上,他們所想的,可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天國」,而是猶太的神權政體。耶穌卻沒有回答這疑問,就讓他們蒙在鼓裡。耶穌的教導全憑聖靈工作,在約翰福音16:12,祂說他們應知道的事有很多,只是暫時未能承受;待聖靈來了,祂必會帶領他們走真理的道。我們的主的態度是:不要操之過急,時候到了,聖靈自會帶領你跨過。當時候到了─哥尼流事件發生了─門徒就來跨過猶太人與世界的鴻溝,聖靈就在那兒等著,要幫助他們。待哥尼流領受聖靈之後,我們的主的命令就有了新亮光,門徒才知道基督教真是普世性的。
(b)穆斯林作者(模仿某些基督教異端作者)愛說的另一點是,保羅沒有親自見過我們的主的肉身,他的猶太教觀念也不強,於是融合了猶太與外邦觀念;耶穌只是本地先知,傳簡單美麗的信息,教人相信神,保羅卻將耶穌轉化為複雜、普世的半神。保羅稱為外邦人的使徒,傳給外邦人的福音是他自創的。
然而─
如前所述,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鴻溝並不是保羅彌補的,這事發生在那位從一開始就與我們的主同行的使徒身上,他領受異象,真理從此烙在腦海裡,他這才知道沒有人是不潔的,無論種族和宗教。再者,教會領袖已為此辯過,認可彼得的做法。因此,是這道鴻溝已消弭後,耶路撒冷的教父才接納保羅,並給他按手,差他到外邦人那裡去傳福音。換言之,向外邦人傳福音並非由一群思想開放、希臘化了的歸信者本於道德或哲學立場所發明的,而是一群狹隘而嚴謹的猶太人直接從我們的主口中領受教訓,從而成為主的器皿,作出革命性改變。
12.由於背景不同,你或許覺得無必要強調這點。但這實在非常重要。(i) 因為這是歷史事實; (ii) 這將問題引離道德與哲學,重新置於猶太歷史內,這是本該如此的。
13.現在我們可以繼續探討問題,正如教會所面對的:既然基督的意思是,基督教是普世性的,那麼祂在世時為何只在猶太人之間工作?教會有權問,穆斯林亦然。答案就在創世記12章,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裡。神告訴亞伯拉罕,萬國要因他得福;在第7章又再應許說,祂要叫亞伯拉罕成為萬民之父。
14.約翰福音4章記載,我們的主與撒馬利亞婦人談道,祂強調,救恩是出於猶太人。初期教會無疑將創世記裡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與耶穌基督降臨連繫上。事實上,所有猶太人都期望這應許(還有他們歷史上曾提及的應許)得以成就。
15.在新約裡,你會發現,這應許從兩方面引進來。第一方面,基督自己、並使徒行傳3:25曾說,真橄欖樹是以色列家,野橄欖枝要接到其上,兩者互為補足,並沒有衝突矛盾。這「祝福」無疑是基督,藉著二千年長的猶太史帶引出來,缺了這段歷史,基督就再也不是基督。耶穌基督的名字,就有受膏者、救世者之意。耶穌降臨時,世上惟有猶太人明白其重要性,也惟有他們能將這廣傳普世。這小國的歷史本來無足輕重,卻因此成為萬國的研究對象。
16.不久之前,自由派神學家、還有不少宣教士曾把舊約拋到九霄雲外,認為這是陳舊的神話故事書。這些神學家宣稱基督的道德美與祂倫理教訓的莊嚴已自足,無需甚麼歷史背景,於是將基督從歷史連根拔起,移植到各種現代境況裡去。宣教士受這等神學家影響,竟以印度教、佛教經文取代舊約聖經,以為理解基督的背景資料。眾所周知,結果是災難性的。新約的基督喪失了,只剩下曠野裡微弱、猶疑的呼聲,喊叫著美麗卻不實際、不可能的理想概念。世上成千上萬的人接受基督為理想、榜樣、英雄、偉大教師,他們卻仍勾留在各自的屬靈黑暗、並道德失敗裡。換言之,從近代史可見,基督若脫離了猶太歷史,就不再是基督教意義下的基督。
17.現在你大概明白,若要說明基督教的普世性,首先要像主一樣,堅持:
救恩從猶太人而出。
然後就不難解釋,神如何讓猶太人準備就緒,時候到了,他們就能迎接那受膏者基督。
18.下一步是要看基督來到世上時,祂如何脫離猶太民族這管道,成為普世的祝福,正如神應許亞伯拉罕,萬國要因他得福。
19.我們將會在以後一章討論啟示的問題,但現在也要約略談一下,才能處理本章主題。
啟示(必然)是歷史性的。當神說:「要有…」,然後那事物出來了,這必定是在歷史以內。我們說聖經是啟示,說的時候漫不經心,就像說某某傳記刊載誰誰的事跡般輕率。當然傳記本身並非主角人物的生命,只是他生命的記述。同樣地,從歷史角度看,聖經並非啟示,而是啟示的記錄。只有藉著這書,我們才知曉啟示,所以稱之為啟示之書。
20.這裡要說的是,既然啟示必然發生在歷史內,所以一定得在史上某定點出現,必須有地點、有管道。你若跑進自然宗教的浩翰煙海裡去,在任何事物上都能看見神,這等於祂從沒有啟示甚麼。我們或許在歷史、在自然裡看見神,也許不,卻不能說神在歷史、或自然裡啟示祂自己。若這說法讓你覺得彆扭,請回去細心讀羅馬書第一章,裡面說,外邦人應透過歷史和自然明白神的永能和神性,兩者有同一意思:神在我們的自然構想以外。誰能知道何謂永能和神性?外邦人的罪在於,他們明知道神在自然智慧能力以外、是不可知的,卻不接受這位置,卻嘗試藉自然宗教,在歷史和自然裡尋求諸神。結果恐怖萬分。然而,若你能堅守聖經(而非哲學)意義上的啟示觀,你會發現,史上確有某些特定事件,你一旦接受之為啟示,它就成為判斷整個歷史的試金石。
21.這些啟示事件以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為管道,置於他們之間。舊約歷史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貫徹一個中心思想─選擇與分別。神揀選亞伯拉罕,將他從其他人分別出來。然後以撒被揀選、分別出來;然後雅各以非常戲劇性的方式被揀選。在羅馬書9章,保羅強調神按祂的心意與目的揀選人和民族,將之分別出來,以成全祂的計畫。大衛也是被揀選、分別出來的人。後來十個支派被淘汰、散落了,只留下兩個。猶大支派是「獅子」,再次被神揀選,從異教的狂瀾裡給分別出來。最後,當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我們仍緊隨著以色列家的路,直至施洗約翰被揀選、呼召,要為基督自己預備道路。
22.這裡要說的是,就是在神的揀選族裔之內,啟示行動和事件仍經由特定管道承載。猶太歷史並沒有從整體上承載啟示,這是不斷藉著特定管道置放的。歷史裡的啟示必然如此,歷史本身從來不是啟示。
且舉例說明。英國人在印度築起很好的灌溉系統,水經由運河、大小水管、隧道、溝渠輸送,到達不同地點。在輸送途中,水一直被好好保存,直至送到農田才流出來潤澤田地,使整個鄉郊得益。鄉郊普遍供水之所以可能,因為水被輸送、限制、引導;沒有灌溉系統,就不會有水。
同樣道理,聖經歷史裡的水─祝福─何時才流出來潤澤全地呢?基督並非從一開始就登場的;祂是神的啟示、全人類祝福的應許,其做事方式與天父相對應。從一開始祂揀選幾個人跟祂在一起,將他們分別出來,他們看見、聽見、也相信,就成為使徒。主並沒有揀選整個猶太民族或所有信徒,惟有這些使徒被揀選成為恩典流向世界的出口。
23.耶穌揀選門徒、將他們分別出來,訂立權威的使徒制度(這證明基督依循舊約的脈絡做事),除了這行動外,從福音書裡許多記載可見,基督的教導、再加上後來聖靈光照,足證祂的心意是普世性的。約翰福音裡有許多這樣的說法,對觀福音書也有類似論述。比如說,馬太福音8章基督說,將有許多人從東、從西方來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同坐。同樣地,祂給門徒最後的使命(無論措辭如何)亦蘊含普世性。
換言之,我們若嚴謹查考新約聖經,就知道我們的主意識到祂自己對普世的重要性。
24.我明白新約裡「使徒」一詞的用法並不太嚴謹,有正式的、或平常的用法,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希臘原文裡這個詞兒很普通,是指被差派的人;這詞彙用法廣泛,我們可不必為此感彆扭。歷史告訴我們,從早期教會開始,使徒都是基督教真理的歷史根基;這群人被主揀選成為祂的代言人和詮釋者。因此,當擬定尼西亞信經時,教會稱為一所聖潔、大公的使徒教會。這可不是當時才發明的,而是從一開始教會普世信仰發展而來。
25.只是,當我們說相信一聖潔、大公的使徒教會時,實際上是在宣認甚麼?許多熱心過分的新教徒不敢這樣稱呼教會,只因為羅馬天主教也此稱呼;但無論天主教如何教導這事,真教會源於使徒這的確是歷史事實,這是說,使徒是福音傾流世界的最後關口,誰若嘗試在使徒以外導引水源,是注定徒勞無功的了。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有人誤用、或忽略使徒教會這詞,就撇棄這普世教導。
關於使徒有三種含義:
(a) 世界惟藉使徒才能認識基督。沒錯的確有幾個歷史家曾提及祂,然而我們若廢掉使徒在歷史裡為基督所作的見證,基督就失落了。
(b) 我們惟藉使徒權威,才能明白、理解歷史上所有啟示事件。我們若撇開使徒對啟示事件的詮釋,將基督獨立於其背景,如此基督的聲音將會軟弱無力,被世上聰明人的喧聲給淹蓋。
(c) 惟藉使徒為中介,世界和個人才能搆得著神的真 (拯救) 知識。因為若不藉著基督,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得到這樣的知識。
26.你若對教會歷史稍有認識,必會知道本章所說內容全是宗教改革前的教導。改革並沒有改變「基督的普世性本於使徒」這教義,後來發生的事是這樣的:使徒制度機械式的延繼被否定,由教會本身(應理解為基督的整個身體,而非教會裡的神職人員)承擔了使徒傳統。就算有教會直接從使徒手上繼承,歷史聖職承傳譜系從不間斷,也不代表這教會在使徒的屬靈與信仰方面是個好承繼人。重點是,牧師繼承使徒傳統的合法性,不由於先賢按手在他們身上,而是因為教會在使徒的屬靈、信仰與順服裡按立他們。
27.然而,在後宗教改革時期,基督教會內的確有人自作主張,嘗試撇開歷史背景,企圖以不同方法取得神的知識。
28.其中三種最常見的方法是直覺、神祕主義,與敬虔主義。想想看,我們談基督教的事時,許多時候會用上「覺得」一詞。「我覺得這段經文應該如此詮釋。」「我覺得神想我做這做那。」「我覺得神差派我到宣教工場。」在日常生活上,直覺也許很有用,然而神並沒有靠直覺將知識與祂的旨意傳給我們。而當面對穆斯林時,若你只能軟弱地說「我覺得…」你最好收拾行裝回老家去。
神祕主義是墮落人類在所有宗教裡最古老、最無新意的把戲。要你忽略所有歷史、撇除感觀思考,學習認識那「終極真理」。然而,基督教神祕主義者永不能相信基督的普世性,因為他會像史上其他宗教的神秘主義者一樣,忽略歷史。
敬虔主義說:我已經歷了神的愛、聖靈的團契,所以我知道這是真的。對我而言這既是真的,於你亦然。然而,若穆斯林(或任何人)答道:「我也經歷神,也有很豐富的屬靈經驗呢。你不用來對我說教。」這怎麼辦?你只能說他撒謊(這樣做不太高明),或者閉上你的嘴。
29.換言之,你若要讓穆斯林明白基督信仰在各方面的普世性,唯一的方法是讓他知道,神的啟示行動藉著呼召亞伯拉罕至呼召基督的使徒承傳、定位,惟有藉著如此啟示,才能在歷代、各國、向所有人傳遞神的真知識,教我們明白神和人關係的真相。惟其如此,才可能讓世上萬族萬民生出真信仰。
30.在開始下一章討論前我要強調一點。你向穆斯林談基督教的普世性時,若只談到我們的主,穆斯林很可能會堅持穆罕默德才是歷史脈絡的最終承繼人。然而,你若提出使徒是啟示引向世界的渠道,這自然排除了穆罕默德或後來其他先知的可能。
思考問題
1.神為何以猶太人為渠道承載祂的啟示?2.神彰顯自己的過程裡,使徒的位置有何重要性?
3.若有穆斯林說耶穌只是一個國家的先知,請簡述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