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拉與信父神
向伊斯蘭及向其它信仰傳教
1.本書最後四章會作幾項比較。無可否認,談到比較這回事,有時候並不中肯,因為論者往往會利用比較自圓其說。然而這四章所作的比較,並非要證明一事優於另一事;且容我這樣說,透過比較,是要突出別異,強調其無可相較性。
2.歷代總有些作者或思想家要不是忘了、就是不知道,語言既有本意,也有言外之意,因此往往一詞多義。這問題無可避免,教會從一開始就在這方面掙扎。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學功課,有人說他每遇見雄辯家滔滔不絕,總會要求對方為所用的詞兒下定義;曾幾何時,所有認真的作者都為自己的用詞下定義;但今天大概沒有多少讀者願意「浪費」時間讀這麼長篇大論的書了。結果是,幾乎所有問題都混淆不清。
3.我曾聽有穆斯林和基督徒、本國人和外國人說,伊斯蘭與基督教都只信一位神;所以穆斯林和基督徒信的是同一位神。這再明顯不過,既然只有一位,那麼一定就是同一位了。這例子正好反映出當使用沒有定義的詞語時可以發生甚麼。
4.人一旦接受上述說法,接下來也會順理成章說,雖然穆斯林與基督徒從不同進路處理信仰問題,但在基要上達致一樣的結論。舉例說,兩者都反對「心即理」說,因為真理是外在的。穆斯林從古蘭經得悉這事,基督徒則從印支勒(福音書)明白此道,但結果都一樣,兩者都相信啟示。再者,他們都相信神(真主)赦罪,其前設是,兩者皆有是非觀、都知罪,都覺得需要赦免。另外,他們都相信神(真主)是公義審判者,會在末日作公正審判。
5.論者認為,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哲學會導向不同方法,而這是不重要的,不須考慮途徑;最重要的是兩者結論一樣。忽視實際情況的目的論者最擁護此道,無論這是從基督徒或穆斯林的來源。
6.要戳破此謬誤,只須要求下定義釐清歧義就是了,這樣你會看見雖然兩者在表達結論的用詞是一樣的,但在每一問題上所得的結論其實大相逕庭。且容我舉一個明顯例子(這定義就是穆斯林群體間也有爭論)。正統穆斯林說,按古蘭經和傳統的教導,人被造是要自由的,然後他可以說,印支勒(福音書)教導基督徒一樣的事。好了,我們若要求持此論者下確實定義,他會說,人人應該自由去當或成為穆斯林。對穆斯林而言,世上並沒有自由選擇揚棄伊斯蘭這回事,這對他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們有些人聽到有人說人有自由謀殺一樣時覺得不可思議。然而若由西方人來定義自由,他會說,人有自由選擇任何事,只要不妨礙其他人的自由就好。
明顯地,用詞儘管一樣,但最少在宗教這方面,含義完全對立。
7.回說我們的主題─信安拉與信父神,人很容易說,基督徒與穆斯林都相信一位神,所以兩者應該是指同一位;然而,就是從本章主題幾個有限字詞的定義看來,我們就知道兩者並不相同。神(真主),若定義為我們的主的父,與定義為穆罕默德的安拉的神(真主)絕不相同。我們的主曾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翰福音14:9);「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馬太福音11:27) 。經文顯示出,在基督教而言,人惟有透過聖子才能認識父神,神是子的聖父。教會第一信條(基督徒試著從教會神學角度形塑信仰的努力)首先宣認神是聖父。雖然有的穆斯林會像詩人一樣,論及神(真主)的父性(詩篇89:26; 103:13),但無論猶太人或穆斯林都不承認神(真主)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類似地,基督徒不能接受、相信、認信古蘭經所說的安拉。
換言之,你若為用詞下清晰定義(如上述例子的「神(真主)」字),那麼穆斯林和基督徒都會同意,雖然大家用同一個字-「神/真主」,結論卻大相逕庭,兩者根本無可比擬。
8.現在談問題關鍵所在。我們看見從定義上言,兩者對神/真主的信念實在大相逕庭,卻都堅持只有一位神(真主)。無論基督徒或穆斯林,總不會接受世上有兩個神,因此結論非常明顯是:穆罕默德的安拉、和我們主的父神兩者之間,有一個純粹是人腦想出來的。
我們從定義可見,雖然兩者都用同一個詞兒,結論卻是多麼不同,因此所謂的兩教同源、四海皆兄弟的寬容敬拜是絕對不可能的。
9.我們看見論者含糊其辭,在同一用詞的煙幕下企圖含混過關,他們一定別有用心。但無論這些人目的為何,教會必須清楚,面對穆斯林,我們只能以傳福音為目的,預備好材料讓聖靈動工,好使各地的人認罪,信基督的名,因此得救。然而,基督徒就是真的一心要向穆斯林傳福音,他也許仍然覺得,強調兩者相同之處也許比突顯矛盾更有利;但這樣做其實得不償失,因這樣絕不能使對方認罪、改宗。據我所見,這做法不僅讓傳福音者更難做,也會給聽到的穆斯林造成困難。
10.我在上面認真討論過定義問題,接下來要談更重要的,就是人談及神、談及宗教的態度。在這問題上,人往往忽略了一事。
11.就是科學主義。何謂科學主義?這是種態度,被以為是科學家、學者、哲學家的特性,即所謂客觀,是研究員、調查員、觀察家必須具備的。任何人的科學或哲學研究的價值,部份在於他是否能抽離、冷眼看問題,觀察、比較時是否夠客觀,看出事物延繼或關係間的實況。研究人員態度應該抽離,若自己牽涉進內就不夠科學了。舉例說,若有人想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一宗謀殺案,如果死者是他的兒子或近親,他因為自己牽涉在內,就會妨礙科學的客觀。
12.保羅曾談到世上虛妄的小學(歌羅西書2:8) ;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與其他改教家也跟古老的學院派傳統劃清界線。他們所以這樣做,並不是說,用哲學、科學與學術方法處理問題是錯的、罪惡的,只是這些方法在教會場境下全不管用。理由很簡單:在教會裡,並沒有誰是觀察員,沒有人可以從完全抽離的角度看神、看真理。若有哪個「神」可以讓人客觀、抽離的「觀察」,這一定是偶像無疑。
13.若有誰認同前面的說法,以為既然伊斯蘭和基督教都信一位神,那麼這一定是同一位神;持此論者是從哲學邏輯思考,他是個旁觀者,獨立於伊斯蘭或基督教之外,冷眼旁觀、調查、研究、下結論,以為可以獨立地掌握關於神的知識。曾有一位非常聰明的人說過,穆斯林信條首半部分是永恆真理,後半部分則是杜撰。這位聰明人肯定是在伊斯蘭與安拉之外冷眼旁觀,本人不涉進其內,才能如此形容。
14.然而從問題本質上言,人必須與神扣應,惟在那一刻,神才是神。惟有在神指著人說:「你是人」的那一刻,人才能認識神。我們若不牽涉其內、參與其中,就無法真正認識神。換言之,人在談論神的時候,因為喪失了客觀性,所以總是不科學的;無論他說甚麼,皆本於他與神的關係。
必須強調,倚靠永活神臨在以形塑生命的人只能,絕不能像哲學家、學者或科學家科客觀支持、或反對所討論議題;他只能作見證,只能宣講,不能持科學態度,只能作先知講道。基督教的宣講與見證,關乎我們與滿有恩典的父神之活潑關係,在於我們宣認祂是「大能的父神」,祈禱時稱祂為「我們在天上的父」,承認耶穌基督的父神也就是我們的父。
15.基督徒若以別的方式談論神,所談的神就是死的,或只是一個或哲學,卻並不是談論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要不是從上而來的,穆斯林就像基督徒一樣,根本無法接受這位永活父神。
16.本章開首說過,我們接觸穆斯林時,光是釐清定義就必然出現僵局。但我們仍要宣講神,而非空談關於祂的概念;我們只能宣講,祂就是父神。宣講者只要盡其所能向穆斯林傳遞這信息就夠了。僵局是必然出現的,因為無論穆斯林或基督徒都無法提出絕對或清楚和無可推諉的邏輯證明,教對方必須接受。
17.換言之,我們必須理解,如果按著福音的本質宣講,早晚會出現僵局─雖未必在父神這點上,但這情況總會出現。這僵局曾絆倒無數基督徒,使他們自覺很無用。他們長年累月勇敢地撒種,實在很希望看見禾苗長大發芽,有收成。
18.前幾章曾討論過機構人道主義,基督徒正是用這方法企圖打破僵局。除此以外,他們一般會用兩種方法解決,要非訴諸靈性,就訴諸知識。
訴諸靈性。我們常聽說,屬靈生命比講一千次道強多了,這說法實在幼稚,因為這前設是以為全世界對靈性的定義、價值看法一致,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東方,靈性往往從貧窮、苦修、脫離塵世表達出來;西方靈性卻見諸外顯活動。
19.更重要的是,東方人對靈性的理解其實更真切。在東方,表現別具靈性的人很得人尊敬,然而這所謂靈性,卻與其屬靈本質、或委身絕對真理不一定有關。在東方人眼裡,穆斯林與基督徒可能同樣「具靈性」,人們不會想到兩種宗教孰真孰假的問題。
20.西方人可能覺得難以理解,但事實上,這是看「靈性」這人類現象的唯一正確方法。我們只能證明某人很看重靈性的事(起碼他給人如此印象),而他可能是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佛教徒、蘇菲教派,或任何宗教信徒或領袖,然而他的靈性生命並不能證明其宗教的真偽,只能證明某宗教能讓人達至某個程度的靈性。我們會問,這個人的靈性只反映了銀幣其中一面,那麼另一面究竟是甚麼?是甚麼與靈性的一面相關的?換言之,舉例說印度教徒可能、也往往極具靈性(這是人人都認同的),但假若銀幣另一面原來只是個偶像,他的靈性除了讓人得到暫時滿足之外,又有何價值?新約告訴我們,許多靈性實在沒有根基(馬太福音7:14, 22-23, 20:16;路加福音18:14) ,銀幣另一面其實空空如也。
21.我想說的是,穆斯林也許認為你的靈性夠真誠,但根本沒有想到會以你的屬靈生活打破僵局,期望這能讓基督徒或穆斯林認真看待、思考所信。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或許與實際攸關,但這仍不能證明基督教的真理,沒有人能因此把銀幣反過來,看看另一面究竟是甚麼。
22.第二是訴諸知識。現今最迫切的問題是,學術研究能否打破僵局?請別誤會,我認同有資格的和熱心的學者的研究對教會向穆斯林傳福音起最重要作用,然而讓我們勿將目標與對目標的仔細研究混淆,我們也不應將為學術目的而對目標的研究,與為實際傳福音目的而對目標的研究混為一談。我們可以用一切學術方法研究嘎扎里(al-Ghazali)時期之前伊斯蘭神祕主義的面貌,從學術而言結論也許很有趣,但從向穆斯林傳福音的角度言,除了幾個個別例子外,這毫無關係、毫不緊要。
23.且容我舉一例。我訂閱《穆斯林世界》(The Muslim World)近四十年,比如比較1921和1959兩期,你看見甚麼?先看封面。《穆斯林世界》開始時是「穆斯林時事、文學與思想、和基督徒宣教在伊斯蘭地區的進程季刊」,現在成為「伊斯蘭研究與穆斯林中間的基督徒詮釋學刊」。再讀專題文章,就會發現箇中變遷。開始時這是宣教期刊,報道關於所有伊斯蘭地區資訊,包括穆斯林與基督徒生活和工作,都與傳福音攸關。現在成了「伊斯蘭研究」,走進了學術範疇。我們實在很難看出大部分這類研究與今日福音宣講有何關係。這本學刊聲稱要成為「基督徒詮釋」,意思也實在不明,所謂詮釋可指最少三事,第一,就單單指翻譯;第二,指解釋或闡述;第三,指某人對某事的概念或建構。人可以「詮釋」一首詩、一幅畫、一首音樂,端在乎那人的判斷,或信念。將「詮釋」這個字等同於新約的宣講,實在教人難以想象。期刊希望成為「穆斯林中間的基督徒詮釋」,究竟表達甚麼意思?要詮釋甚麼?這標題是今天學術用詞歧義的典型例子。難道幾個來自穆斯林或基督徒背景的學者,就古人寫幾篇滿學術的、自說自話的文章,就可以打破傳道僵局嗎?詮釋也許做到了,但也僅止於此。
24.任何做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改換用詞等於改變內容、方向或態度,你若以「詮釋」或「傳理」取代「宣講」,當中一定有事情改變了。下面我要舉Cragg博士的《清真塔的呼聲》(The Call of the Minaret)為例,並看看《穆斯林世界》1958年1月號一位穆斯林就這書所寫的書評。Daud Rahbar教授在書評裡,為這書無爭論的精神欣喜。受過所謂啟蒙的西方人當然認同諸宗教在人類社會裡都是構成部分,都有價值;政治也使基督徒更寬容,因為基督徒選擇與穆斯林夥伴一起對抗共產黨。Daud Rahbar教授說,Cragg博士期望這書成為今天的宣教手冊。Cragg甚至沒有暗示基督教優於伊斯蘭,也避免讚許或批判伊斯蘭種種面向;這書並非與穆斯林辯論的方法,而是伊斯蘭入門。
第三部分「詮釋的呼聲」反映出Cragg對基督徒責任的看法。Rahbar認為這部分應該翻譯成所有穆斯林主要語言,好讓穆斯林也如此待基督教,正如基督徒也這樣對待伊斯蘭。他認為穆斯林學者必須承認,研究聖經是認識耶穌的最佳辦法,因為無論在基督徒、在穆斯林而言,都應該開放思想,了解對方如何領受所信仰的啟示,只要互相認識就能互相尊重。《清真塔的呼聲》第三部分讓穆斯林看見,「對基督徒而言,基督教信仰的意義並沒有錯」,就是聖三一神教義也非如有些人以為的那麼不可能,實在也不是與伊斯蘭的一神論完全對立。事實上,古蘭經也教導複雜的統一,儘管對複雜性的看法稍有不同。
Rahbar教授最後就改宗說:「我們所處的年代,肯定不是改宗的年代。」雖然改宗的事,在印度和非洲發生,然而改宗的人大都因為想提升社會地位,或追隨某個其影響力、受愛戴的人物。「宗教義理的真實性,端在乎這是否能以施惠、有多可行,以此為檢測標準。」地位低微的東方人,若因為改皈伊斯蘭、基督徒或佛教,給引進更豐富傳統,這是好事。
這大概就是Rahbar教授在書評裡的看法。
25.除上述內容外,Rahbar也從幾個非常學術的觀點評該書的一些小點,然後讚揚歐洲的東方學者致力了解伊斯蘭。他肯定該書的取態,整篇書評非常客觀、科學。裡面從沒有直接或簡接提及救恩、復活、永生、末日等問題。書評作者直接說:「偉大信仰之所以成功,不在乎宗教狂熱人士;其創立人都是當時代的先聲。」書評就這樣客觀、平鋪直敘。Rahbar教授似乎讀了一篇冷靜、寫得不錯的「人文構成」研究論文;而人之所以被這個「人文構成」吸引,並不因為神的能力,卻因為個人吸引力,或社會的不平等。書評裡從沒提及任何天人縱向的討論,Rahbar教授似乎也沒有從書裡讀到有關討論,受裡面說法困擾。
讀者得留意,我並非要在這裡為Cragg博士的書寫書評,只是討論一篇由穆斯林學者寫的書評而已。
26.有一個名為「中東美國人之友」的機構,1954年舉行第一次會議,他們的「目標宣言」寫道:
大會同意,伊斯蘭與基督教兩大信仰之間可以發展大量有意義的合作空間,我們都相信一位神。
自然地,基於這宣言,G. E. Hopkins在會上發言謂:
與會者進來時是穆斯林,離開時也一樣是穆斯林。進來時是基督徒,離開時仍舊是基督徒。不然的話,我們就失敗了。
雖然整個會議是要讓穆斯林與基督徒像弟兄一樣合作(我認為這只是很象徵式的),發言仍以兩段經文結束,其一是舊約聖經的「耶和華啊,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要因你的慈愛和誠實歸在你的名下」(詩篇115:1) ,在那個環境裡引這段經文實在毫無意義。其二是古蘭經:「以天地的主盟誓,這確是真實的,猶如你們能說話一樣。」(51:23) 這要非暗暗諷刺,就是以弦外之音否定三一神。
請謹記,與會者是一些穆斯林和基督徒修士僧侶。
27.最近我與某伊斯蘭學院文化系主任見面,他說立志要在文化研究工作上,向任何宗教人士伸出友誼之手。「當然,」他微笑說:「我知道你們基督徒跟我們穆斯林有一個明顯分別,你們很排他,相信只有一個途徑能通往真主那裡。而我們穆斯林知道,所有宗教,只要夠誠心的話,都達到真主;教義上的分別是不太重要的。」
28.僵局已經打破了嗎?穆斯林已經認識神,知道祂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了嗎?或是基督徒接受了穆罕默德的安拉?不是的。學者在討論安拉美麗的眾名字、獨一的真正複雜性、某伊斯蘭教義的根源,或為某些東方研究學者關注的議題辯論時,僵局就被忽略過去罷了。
當幾位中東美國人之友討論著「不可動搖的人權,保護全人類免受剝削」的時候,僵局又何曾打破了?
29.有趣的是,這種訴諸知識的方法似乎集中在學術機構,或那些不惜工本想打破僵局、只差沒當穆斯林去的人好此道。但正如神在祂的啟示也是神,因此這僵局實在無可避免。我們立志要到處傳福音,包括到穆斯林社區;但神卻沒有說,我們所講、所寫字句本身就有足以自明的力量。宣講的字句,必須由聖靈運用,才能有效;這包括經文。這不是嘴上說說的理論,我們也從教會經驗知道,真宣講的每個字,惟有被聖靈使用才能有效,這包括聖經的經文本身;所以不單下列是可能,而是教會的經驗顯明,就是打破僵局是隨真正傳道而來,而只有聖靈才可打破僵局。我們若真相信,信心是神的恩賜,就會盡一切力量不斷提起這僵局,好讓穆斯林永不忘記,教會一直等待、盼望聖靈打破僵局,為此切切禱告。
30.談到打破僵局,任何其他方法,也比我要在這裡提出的容易。但神的話在人口裡,不是宣講或見證,就是兩者兼而有之;所以沒有其它方法。無論宣講或見證的本質全在於,一切必須靠聖靈運行才有效。當悖逆的人赤裸裸站在神面前時,沒有歧義,沒有靈性,沒有學術條文,沒有在人力範圍內的事,能打破僵局。這些做法不過掩人耳目的煙幕,只反映出等候倚靠神、不計後果地付出努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感覺是多麼讓人難受,就算基督徒也想盡辦法悖逆之。
但無論如何,基督徒仍得傳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勝過穆罕默德的安拉,然後將結果交在神手裡。
思考問題
1.你如何辨別字詞的本義和背後含義?2.伊斯蘭與基督教有關神的信仰為何不能對等?
3.你認為應如何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