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找到 4052 項與「」相關之結果

  • 7f-古蘭經中對敵基督的靈意及其教義探討

    古蘭經中對敵基督的靈意及其教義探討 古蘭經中對敵基督的靈意及其教義探討 書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從聖經與教會信仰看敵基督的工作與目的 第三章:伊斯蘭信仰符合聖經對敵基督靈意的描述 第四章:從伊斯蘭的末世論,看敵基督的浮現 第五章:教會要如何應對敵基督靈意所帶來的抵制 第六章:結語 7f : Go Go Go Go

  • 7e-5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 聖經與基督教信仰難題解答 書 馬太福音 聖誕節 (太1:18)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麵… 問:現今教會最著重的兩大節期為聖誕節和復活節,且以前者為重。據從聖經所得,對記念基督捨身、復活,均有重要記錄,且教訓信徒遵行。但難找到任何慶祝基督降生周年紀念的記載。聖經只記載基督降生那一夜和與此有關的事情。因此聖誕節設立當在基督升天以後,不知由什麼人提議出來。好像聖誕老人的來源一樣,無從考究。基督降世的目的是救贖人類。這是藉他受死、復活而成全,不是藉他的降生而成全的。這樣,教會慶祝聖誕節,且將其重要性,放在復活節之上,是否合乎聖經真理? 答:茲按來函內容,分五點答覆如下: 1.紀念主的復活與紀念主的降生,都同樣不是聖經所明文命令的。但記念主捨身流血所立的新約的吩咐,則有明文說載(參路22:19;林前11:23~25)。不過細讀路加22章和林前11章那兩段的經文,可知主所以在宣布新約成立的時候,吩咐紀念他的死,不是要藉此表明他的受死比降生成復活更重要,乃是因為他的捨身流血是他立新約的重要根據,而他所立的新約,又是我們得在恩典下,不在律法下的重要根據的緣故。所以如果我們以主曾吩咐人記念他的受死為理由,而對主的降生、受死、復活哪一樣更重要,分別等級的話,是有偏見的。在筆者個人的觀念中,對於主的降生受死復活三者之重要性,是無法分出輕重來的。主降生為人的犧牲與愛心,並不下於主在十字架上為人捨身流血的犧牲與愛心。 2.聖經中既沒有明文吩咐我們記念主的降生,則我們是否可以記念或慶祝?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問:單單根據聖經沒有吩咐我們應作某事,便推斷某事為不應作,這個原則,是否絕對準確無誤?當然,這原則對信徒的生活行事,可以有若干程度的幫助;但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和聖經一樣有權威的,因為它不過是人從聖經中找到的一個原則,並不就是聖經。否則人們也可以根據與此相同的原理,認為凡是聖經所沒有禁止我們作的事都可以作,豈不是危險?試以現今普世教會普遍在七日的第一日聚集崇拜,記念主復活的習慣而論,亦無明文而只有榜樣(參路24:33;約20:19;徒20:7);但我們根據這些榜樣和主復活對我們的重要,以及使徒們勇敢為主的復活作見證的事,便知道這樣聚會是主所喜悅的。 對於慶祝主的降生,聖經沒有吩咐,也沒有禁止,或以為是一件屬於壞的方面的事;但有榜樣。我們若沒有成見,便不能不承認路加2章8至14節天使的稱頌是一種慶祝。所以,對於這樣一類的事,是否應作,信徒可按照自己的亮光行事,不可過份誇大自己的見解,引起分爭。 3.現今有些教會慶祝救主降生的方式,完全失去慶祝的意義,只當作過一個熱鬧的節期;甚至有些所謂的“教會”,竟趁著聖誕節開聖誕舞會,或其它放縱肉體的活動,完全不是慶祝救主降生。基督徒應當反對或不參加這類的慶祝,而盡量用最合乎基督降生之目的的方式,來慶祝他的降生,才是有意義的。 4.現今教會,重視聖誕節過於復活節,大概不是什麼教會故意規定“聖誕節比復活節重要”的結果,而是因為記念主的復活,除復活節那一天以外,每主日的聚會實際上已經是一種記念;雖然每主日所傳的信息,未必是關乎主復活的事,但主日聚會既是因主的復活而有,本身已含有記念意味。但記念主的降生,每年只有聖誕節那一天(或那幾天);這樣,在記念的情緒上,很自然地會對於聖誕節比較復活節更為熱烈。 5.茲將反對及贊成聖誕節兩方面的主要理由各列出四點,以供參考: 甲、反對者之理由: a.舊約中,神要以色列人遵守的所有節期,都有清楚的記載;若聖誕節合神的意思,何以新約聖經一字不提? b.使徒保羅說:“你們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分。我為你們害怕…”(加4:10~11),暗示聖誕節也是使徒所責備的。 c.12月25日是否主降生的日子,根本無法確定。並且據傳說,這一日原是外邦假神的生辰。 d.每年聖誕節,許多人乘機犯罪。好些教會慶祝聖誕節的各種活動,十分浪費而無屬靈價值。 乙、贊成(或不反對)者之理由: a.新約中首次慶祝救主降生,是由神所差派的天使和天兵發起的(路2:13~14)。現今信徒效法他們的榜樣,慶祝主降生,也必是神所喜悅的。 b.舊約以色列人守節期是由於律法的規定(參利23章全章)。加拉太人未明律法與恩典之關系,仍“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分”,所以保羅為他們“害怕”,意思是怕他們(在恩典下得救,又拘守律法的條例。但信徒慶祝救主降生,絕非由於必須遵守某種律例或節期,乃是由於基督降生,是關乎萬民的大喜信息,並將平安與“喜悅”帶給人(參路2:14小字)。所以基督的降生,值得信徒特別舉行慶祝,把這信息普遍傳開。 c.12月25日雖未能確定是否主降生的日子,但總有一天是主降生的日子;而特定這一天,並無不可。縱使那一天是外邦假神的生辰亦無妨礙;因為外邦的假神算不得什麼,信徒無需把任何一天分別出來歸給假神。照外邦假神的數目而論,大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天天都是假神的生辰。 d.有些教會,慶祝基督降生的方法不能榮耀主,這是事實。但這只是應當“如何慶祝”的問題。在聖誕節時,許多人乘機犯罪,格外放縱,這也是事實。不過一個罪人無論是否在聖誕節那一天格外放縱,都是要滅亡的;但如果他在這一天因聽福音得救,便是我們很大的收獲。並且事實上確有許多人,只能趁慶祝聖誕節的機會請他們聽道的。這樣,如果罪人趁這一天的機會更加犯罪,則信徒實更應當趁這一天努力救人了。並且,教會所有慶祝救主降生的方式和活動,也都應當向著這個目標,與“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的目的相配合,才合乎慶祝救主降生之意義呢! 為什麼耶穌基督會有兩個不同的家譜? 福音書中有關耶穌基督的兩個不同的家譜︰ 耶穌基督的兩個希伯來人家譜,記載在馬太福音1:2-16和路加福音3:23-38。從亞伯罕到大衛,這一段兩個家譜並無分別,只是在大衛之後,就明顯有所不同了。馬太福音的耶穌家譜,是追溯到大衛的兒子所羅門,而路加所記的家譜,則是從大衛的兒子拿單那條線下來。表面上看,這兩個家譜就有很大的分歧,似乎大有矛盾。以為是錯誤記載了人家的家譜。 我們的回答︰1.每個孩子都有兩個家譜每個人在世上都有兩個家譜,這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是從父親那邊下來,一是從屬母親那邊的。在福音書中關於耶穌基督的兩個家譜,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它們都是追溯到同一個源頭,大衛。而自大衛往上就都指向亞伯拉罕.當我們小心研究這兩個家譜的內容,及它所屬的福音書時,會發現被列作耶穌的合法監護人和社會合法登記的父親是約瑟這人。雖然他不是耶穌肉身的父親,他是從大衛,經所羅門而下的,而他母親馬利亞,也是來自同一個祖先大衛,她卻是經大衛的兒子拿丹那條線而下。這是兩個不同人的家譜,所以這並沒有互相矛盾的地方。2.馬太和路加清楚說明他們的譜系福音書這兩位作者,一位是記述耶穌父系的家譜,一位是記述母系的家譜。馬太清楚的說明,他是記述約瑟的家譜。說到最後,才把生耶穌的馬利亞加進來(馬太福音1:16)。而在馬太福音頭兩章,約瑟顯然是中心人物。天使加百列的每次顯現,都是以約瑟為首的。說明耶穌基督和他的關係。馬太追訴約瑟到所羅門,這是約瑟自己的家譜,因為那是帝王的家譜,說明耶穌基督就是神所應許大衛,將來有一個後裔,要永遠在大衛的寶座上作王,(所羅門,羅波安,亞比雅,亞撒等都是帝王,因此是君王的後裔),坐在寶座上永遠為王的(彌迦書5:2;撤母耳下7:12-17)。約瑟是真正帝王的後裔,耶穌基督因約瑟,而坐在大衛的王位永遠為王上。 3.路加所提的是馬利亞的家譜(卻把丈夫加進去)路加追訴馬利亞的家譜到拿單,到大衛,也可以說是帝王的家譜。雖然,拿單不是王子而不是帝王,但大衛是王。而在路加福音第一與第二章,馬利亞經常都是中心人物。說明耶穌基督和她的關係。路加清楚指出耶穌「依人看來,他(耶穌)是約瑟的兒子(路加福音3:23),約瑟是希里的兒子」這小小的陳述,就是最主要的關鍵。約瑟其實是希里的女婿,在東方人也稱女婿作兒子(掃羅稱大衛為兒子{撤上24:16}),女婿稱岳父為「爸爸」。中國人也如此。這是本福音書家譜的要點領所在。東方人以父親,男人代表,女人嫁給男人以後,就以丈夫為首。 4.路加把約瑟加入馬利亞的家譜中,這樣的作法在猶太人的文化裡是正確,尤其在公開與社會的層面上,這是必須的。一個站在公開場面的婦女,背後不能沒有一個男人(除非她是未婚的)。馬利亞為人妻子,就歸入丈夫約瑟裡面。而約瑟為人女婿,則歸入岳父為兒子。 路加非常小心描述約瑟的角色,所以他採用「依人看」這句話。理由如下︰ 完全相信新約無誤的初期教會(及特別那些收集新約書卷的人),當然意識到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兩個家譜的表面不同,他們明白當時的文化背景,不認為家譜有問題,知道一個是約瑟的而另一個是馬利亞的家譜。新約教會對此事,完全沒有問題來明白,這是馬利亞家譜。他們從路加的寫法,就知道作者把約瑟,寫進入馬利亞家族的譜中。把女婿寫入家譜中,這在東方人寫家譜裡是普遍的一種作法。在中國人也有這種習慣。 我們從路加所使用寫家譜的文法可以看出,路加是把約瑟放在馬利亞的位置上。在路加福音的家譜裡幹事希臘原文,每個名字之前都有個冠詞(即英文的'the',如'the' Heli希里,'the' Matthat瑪塔),唯獨在[約瑟]之前沒有冠詞。中文聖經用「依人看他是約瑟的兒子…「他是」這句話在原文中,沒有固定冠詞(tou),其餘所有的人名都帶有定冠詞,唯獨約瑟沒有。這使他在家譜名單被認出是不「正規」的記載。那些看得懂希臘文的人;會知道約瑟是被加進去的,而耶穌基督會被認為是希里的孫子(馬利亞的兒子)。路加藉此顯示,約瑟不是家譜的一般部份,會讀希臘文的就瞭解,這家譜是回溯約瑟的妻子的家譜的。馬太福音的家譜也暗示了童貞女生耶穌。從1︰2至1︰16上的家譜都是[甲生乙]、[乙生丙]等等的。1︰16下就改變了寫法,[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猶太教的宗教法典Jerusalem Talmud在Hagigah書2︰4也指出馬利亞是希里的女兒。 5.創世紀3:15當人類犯罪以後,神宣佈女人的後裔要傷撒旦的頭,撒旦要傷女人後裔的腳跟。這是個隱藏救恩的啟示。後來有先知以賽亞,預言救世主會經由童女(處女)所生,這要作為一個察驗的兆頭,讓人不會認錯,誰才是神所指定給人類唯一的救主(賽7:14)。直到童真女馬利亞(處女)懷孕了,我們才完全明白神所啟示關於女人的後裔,童女生救世主的預言與兆頭。由於這些啟示,在人類歷史中,全應驗在耶穌基督一個人身上。我們就能知道,耶穌基督才是神所指定給人類的救主。 一)自古以來,除了亞當,夏娃以外,人類都是經由男女結合才生下來。如果一個女人懷孕生子,而說不是經由男人的種子,會被視為說謊,定為淫亂所生。這是路加把約瑟放入馬利亞的家譜中,為要說明,約瑟自己,馬利亞家人,已經查明馬利亞受孕這件事,不是出於婚外情。她被約瑟迎娶,歸入大衛君王的家,兩家結親,這是公開,合法,歷史的明證。也證明兩家人都接受,明白馬利亞的受孕,不是出於淫亂,乃是出於聖靈大能的感動而懷孕。有天使,先知為證(太1:20;賽7:14)。 二) 三)6.人人皆知道世界人類,個個都由父母而生,皆是男人的後裔。童貞女如何可以生子呢?除在男性的種子遺傳,此外無所謂生命。近代的遺傳基因學告訴我們,決定嬰孩的性別,主要是由於男人的基因。因此,後世子孫,也是多以父姓為姓。因為,古人認人,孩子的生命是由父親得來。基本上這樣的觀點是沒有錯的。但這是不是人類得生命的唯一方法呢?人類得生命的方法,只能藉由男人,女人結合而懷孕生子嗎?答案︰肯定不是。聖經啟示世人得生命的方法,絕對不止一種。照聖經的啟示,世人得生命的方法約有五種︰ 四) 五)無男無女生亞當(創2:7)︰這是第一個人,他是男人,是以這個方法生下來的。 六)有男無女生夏娃(創2:18,22)︰這是第二個人,她是個女人,是以這個方法生下來 七)有男有女生你我(創4:1)︰神使男女結合,用這方法生下所有的人類。 有女無男生耶穌(賽7:13;9:6)︰這是童女懷孕生救世主,是稱為女人的後裔。 無男無女我重生(約1:12;3:3-5)︰這是藉著聖靈的重生,使我們得不願意犯罪之生命,稱為神的兒女。 7.神所賜世人的救主,為何必由童女降生?朋友﹗請你想想,耶穌若非童女所生,就不能作罪人之救主。因為,人類始祖亞當之生命,已是含有罪的基因。人類都是男人的後裔,凡經由亞當以後生下的生命,也皆含有罪根的,所以世人不必學習犯罪,自然就會犯罪了。你看見過某人從前不會犯罪,後來進了犯罪大學才會犯罪的嗎?反而當軍官的要受軍事訓練,辦教育的要進師範學院,作工程師的要入工程專科。但是罪惡卻是與生俱來,是不用學的﹗神看第一個人既已犯罪墮落,所以神另造一個由童女而生,是無罪的,聖潔的,用以救贖墮落之人類。你若不信人類完全是墮落的,請問你能在古今中外全人類中,找出第二個絕對無罪,絕對聖潔的人來嗎?你能相信人類中可以從亞當的後裔中,產生一個能有無罪,聖潔之種子來做救主嗎?所以神子是從聖靈而來,藉童女而出,他是無罪的,是屬天之種子,配稱為永生神的兒子﹗唯有無罪的,才能作有罪之人的種子。 結論︰ 朋友,你若謙卑,仔細讀以上的回答,你就能看見,耶穌基督就是神賜給你的救主。耶穌說過,「我阿門,阿門的告訴你們;人若不生重,就不能見神的國,也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約翰福音3:1-12)。」。今天,你若信耶穌是基督,是神所差來的救主,接受他在十字架上為你的罪受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就必生重生得救。「重生」這是人類的第五類生;經由相信神透過耶穌基督的救贖,而經驗新生命。 為何耶穌基督需要接受約翰的洗禮;是否說明耶穌基督也有罪,自己需要先悔改。 我們的回答︰ 關於耶穌基督的洗禮,使徒約翰見證說︰這是一種從神而來的見證。 「作見證原來有三︰就是聖靈,水和血,這三樣也都歸一。我們既領受人的見證,神的見證更應該領受了(約一書5:8-9)」。 一)耶穌基督所受的洗禮不止一種,而是三種: 水的洗禮(太3:13-16):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阻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倒上來我這裡來嗎?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當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他。耶穌隨即從水裡上來….」 這水的洗禮是指耶穌基督,在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這是一種預備赦改,表示以悔改的心,預備迎接新約(彌賽亞國度)來臨的洗禮。這不是表示耶穌基督有罪,要接受潔淨的洗。耶穌清楚的回答約翰說,這乃是要盡諸般的義禮而已。意思是看重,守著,遵行神所吩咐的一切。這在神面前,這是一種的義行(申6:25)。而施洗約翰更知道,耶穌基督身分超越,基本不必受這洗。反倒是約翰自己,當接受他的洗才對。所以起初約翰拒絕,也不敢為耶穌施洗。因為施洗約翰是個先知,已察覺知道耶穌基督,就是那位「更大能力的那位」︰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得,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3:11). 二)雖然耶穌是無罪的基督(林後5:21),無需悔改與認罪,但仍屈就這個洗禮,取代,認同了罪人的地位這個行動。目的是要在凡事上與弟兄認同(來2:17).所以他受這個洗禮,是合乎義行的。這認同罪人的地位,亦更說明瞭,他將要進一步,在各各他山上,經歷更重要的血的洗禮「.....我所的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可10:38)」。 三) 聖靈的洗禮(太3:21-22)︰ ....耶穌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約翰)就看見神的一靈,彷佛鴿子降下,落在他(耶穌)的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聖靈在耶穌基督身上的洗禮,是隨著他接受水禮而來。目的是要顯給施洗約約翰看,耶穌就是神所指定的基督,神的兒子。受聖靈的洗禮與無限量的充滿,這是神為耶穌基督,所作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見證。因為,人類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像耶穌基督那麼有能力,能行這麼多的神跡(約20:30-31;21:24-25)。 「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這就是我曾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認得他,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29-34)。 四)聖靈的洗禮後,聖靈充滿在耶穌基督裡是無限量的。聖靈的充滿在耶穌基督身上是無限量的,這使他站在人的地位上,能有能力勝過撒旦一切的做為(路4:13);有一切的能力來醫病,趕鬼,行神跡,叫死人復活,傳天國的福音(徒2:22)。有一切的權柄,能力來作成,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使徒彼得說︰這是神藉著聖靈的大能,將他(耶穌基督)證明(見證)出來。 五) 血的洗禮(路12:50) 「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這「當受的洗」,必須和他的苦杯同看︰「.....我所的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可10:38)」。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曾求父神,若許可,請把這苦杯除去。猶太人常以杯來作為,人生福禍的一種很重的表記(詩16:5;23:5)。這一個苦杯,乃是主耶穌基督,預備像贖罪的羔羊,為世人背負罪孽,上十字架,受罪的咒詛,受痛苦而死在十字架上(林後5:21;賽53:4,6,20)。耶穌基督真的為世人的罪,身體受了巨大痛苦與死亡。這是要滿足律法的要求︰「罪的工價乃是死(羅3:23)。而耶穌基督的替罪,代死,這是歷史中真真寶實實的事︰ 「只是來到耶穌那裡,看見他已經死了,就不打斷他的腿。惟有一個兵,拿槍紮他的肋旁,隨即有血與水流出來。看見這事的人就作見證,他的見證也是真的,並且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叫你們也可以信(約20:33-35). 基督逃難後從哪裏回到拿撒勒? 問:馬太福音2章14節記載約瑟由伯利恆帶耶穌往埃及去,23節由埃及返拿撒勒;但路加福音2章39節說約瑟帶耶穌由耶路撒冷回拿撒勒,這兩處聖經似有矛盾,請為解釋。 答:有關四福音記載基督的聖跡,各卷單獨的記載都不是完全的,須互相補充才完滿。路加的記載,其上文2:25~38是馬太所未記,發生在馬太2章基督逃難到埃及之前,但38至39節之間卻漏去馬太2章基督逃難的一段專記,二處經文互相補充並無矛盾。 再者,伯利恒離耶路撒冷很近,按Pictorial Bible Dictionary稱:“伯利恒在耶路撒冷西南五哩即2550英尺…”這樣,若約瑟和馬利亞居家在伯利恒,而帶孩子上耶路撒冷獻祭然後返回伯利恒也是很平常的事。但後來(約12年後,參太2:16)因東方博士來訪而引起希律殺伯利恒嬰孩的事,約瑟預先得神的指示星夜逃難往埃及,至希律死後再回拿撒勒。 拉結哭她的兒女是什麼意思? 問:馬太福音2章18節應作何解釋? 答:這節聖經引自先知耶利米書31章15節:“耶和華如此說,在拉瑪聽見號啕痛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這節聖經的意思是隱晦不明的,但顯然是帶著寓意的講法。拉結是雅各的妻子,葬於伯利恒(見創35:19),既已死了,如何會哭她的兒女?她的兒女又怎麼會不在了呢?先知說這話的時候是在他預言神將為以色列家預備救贖而說的(參耶31:10~14)。新約馬太福音既把它引證在伯利恒嬰孩被殺事上,就顯示先知所預言之拉結哭她的兒女,是指伯利恒之嬰孩因救贖主之降生而被殺一事而說的了。其所以特提“拉結”,因她是這些嬰孩的先祖,但何以不說“雅各”哭他的兒女呢?這可能為剛巧拉結是在伯利恒附近難產而死,且葬於伯利恒的緣故。 天國是否就是神國? (太4:17)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問:曾聽人說,天國與神國是一樣的;但後來又有主的僕人說,神國是從永遠到永遠的,天國只是其中的一段時間。究竟誰是誰非?請賜教為盼。 答: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只能提供個人意見,但絕不是要作一種“是”與“非”的判斷。淺見如下: 天國和神國是一樣的,實際上那是指著一切屬神掌權的範圍,是論及神的統治的一種通稱;不論是神在人內心的掌權:永遠的國度、教會、千年國、或國度榮耀的一種顯示(如主登山變像),都包括在內。但馬太福音特別多用“天國”,因為馬太福音為猶太人所寫,猶太人尊重神的聖名,所以盡量不直接用“神”字而用“天”字。 按馬太福音提及“天國”約38處(僅照中文聖經計算):(1)3章2節,(2)~(3)4章17、23節,(4)~(8)5章3、10、19、20節,(9)7章21節,(10)8章11節,(11)9章35節,(12)10章7節,(13)~(14)11章11、12節,(15)~(24)13章11、19、24、31、33、38、44、45、47、52節,(25)16章19節,(26)~(29)18章1、3、4、23節,(30)~(32)19章12、14、23節,(33)20章1節,(34)22章2節,(35)23章13節,(36)24章14節,(37)~(38)25章1、14節。 但在上述馬太福音提及“天國”的經節中,有許多處,雖然都是同時同地所發生的同一事件,其它福音卻稱為“神國”。試舉數例,如: 太4章17節“天國近了”—可1章15節“神的國近了”。 太4章23節“天國的福音”—路4章43節“神國的福音”。 太8章11節“在天國裏…坐席”—路13章29節“在神的國裏坐席”。 太11章11節“天國裏最小的”—路7章28節“神國裏最小的”。 太9章35節“天國的福音”—路8章1節“神國的福音”。 太10章7節“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路9章2節“又差遣他們去宣傳神國…”。 太13章11節“天國的奧秘”—可4章11節“神國的奧秘”。 大18章3節“若不回轉…斷不得進天國”—可10章15節“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 太19章23節“財主進天國是難的”—可10章23節“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 此外,馬太福音本身有時也將神國和天國混為一談,例如: 太13章38節“…好種就是天國之子…”而下文41、43節,主卻將“神國”和“他們父的國”與上文的“天國”混為一談。 太19章23節,主說:“財主進天國是難的”,下文24節主卻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由此可見,天國和神國是同一意義的。 再者,著名德國神學家梢埃教授(Erich Sauer)對於神國被稱為天國的問題,有如下之見解: “在施洗約翰以前的時代,猶太人已經論及天國了。他們稱它為“諸天之國”。他們以為:天國降臨之時,神就要統治一切受造之物,特別是要作王統治以色列,他們特別是指那在末了的世代彌賽亞的榮耀國度。就如在塔木德(The Talmud)上所說:‘任何人禱告時,如將手置於額上,他就是負起天國的軛。’又在舊約亞蘭文譯本他爾根(The Targum)上,約拿單論彌迦書4章7節的話,說:‘當以色列在西乃山接受律法之時,是把天國的律法同時接受的。’又說:‘天國將要在錫安山上顯現出來。’ “至於神國所以被稱為天國,乃是因為猶太人由於尊敬耶和華的聖名,便把‘神’字寫為‘高’、‘名’、‘權能’、‘天’,等名詞。 “我們也可以把拉比們的說法拿來比較之,就如:‘求天饒恕罷’,‘愛天並敬畏天罷’,‘天會顯出奇事’。這種諱言神名,與現代不信神的人所謂的‘天’和‘天命’那種乏味的觀念是毫不相干的。前者是從一種對神有熱誠的觀念中發出來的,而後者乃是從一種對神不清楚的觀念而起的。”(上文節錄梢埃教授所著《被釘十架者的勝利》“The Triumph of the Crucified”第22面。該書業經古樂人先生譯成中文,由宣道書局出版。) 鹽怎會失味? 問:太5章13節主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從未聽聞鹽會失了味的,究竟如何解釋? 答:一、按鹽之質素而論:“鹽若失了味”這句話大概指那合有雜質的鹽,由於雜質未經提煉,失去鹽所應有之濃厚鹹味,成為無用。 筆者曾在西康南部居住兩年,該地人所吃的是石鹽,因為吃不到海鹽,多患甲狀腺瘤症。石鹽的鹹度遠不如海鹽或四川的井鹽,且不易溶解。甚至有頑皮的同學,敲下一小塊鹽,就這樣放入口吃。因所含的雜質很多,鹹味不夠濃厚。可能巴勒斯坦的鹽,亦有含雜質者,所以主這樣說。 二、按主耶穌設喻之用意而論:“鹽若失了味”只是假設的一句話。其重點不在於鹽之是否可能失味,乃在於強調鹽與味之緊密關系,是不可分離的。鹽之所以為鹽,全在乎它的鹹味,若失了鹹味,便不算得是鹽,而是無用的廢物了。照樣,基督徒之價值,也全在乎他們對於這個世界所發生的“鹹味”,無“味”之基督徒,就好像廢物一樣白活在世上了。 信徒可否離婚或與離婚者結婚? (太5:32)只是我告訴你們,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叫他作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 問:基督徒可以離婚嗎?或可以和離過婚約人結婚嗎?馬太5章32節的話是什麼意思呢?請詳細解釋。 答:聖經中關乎這方面的教訓約有三組重要的記載: (1)(申24:1至4;參賽50:1;耶3:8)舊約時代摩西曾許可以色列人可以“休妻”(即許可離婚),但必須給她休書,使她在離開夫家以後,可以嫁人。(即許可離婚後再結婚。)但這並非神原來的旨意,是摩西因為以色列人心硬,所以這樣許可他們—“耶穌說: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許你們休妻;但起初並不是這樣。”(太19:8)神創造人的初時,設立婚姻的制度,絕不為人預留可以離婚之條件的。離婚,完全是人類犯罪之後的產物。摩西見以色列人不尊重神所設立的婚姻制度,而隨意休妻;與其讓許多婦女在不公平的待遇下陷於痛苦,不如使以色列人鄭重其事,必須給予被休的婦人休書,經合法的手續,才可以休妻。並使被休的妻子證明本身是潔白的,可以合法地享受再嫁的權利。(申24:1~4)。 (2)太5:32,19:3至9(參可10:2~12;路16:18)—按這兩處經文的記載,主耶穌的意思約可歸納為: 甲、向當時的法利賽人指出神最初的旨意(或說最美好的旨意)是夫妻結合之後不可離婚—“…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所以摩西的辦法,只是對不肯遵從神最美好的旨意之以色列人的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辦法而已!(但這辦法在舊約時代是被認許的(參賽50:1;耶3:8;太19:8)他們不可以為照著摩西的吩咐休妻,便自覺是已經履行了律法,自以為滿足。 乙、說明休妻的唯一正確理由,就是:因為妻子犯了奸淫—“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犯奸淫了…。”(太5:32,19:9)換言之,離婚的正確理由只是因為對方犯奸淫,否則就是犯罪。注意:主耶穌不是說若夫婦之一方犯了奸淫,就必須離婚,乃是說因這緣故而離婚或離婚以後又“另娶”,不算有罪。(注意:“凡休妻另娶的”,休妻與另娶是兩件事) 丙、針對當時那些藉口給休書就隨便休妻的人發出警告:說明隨便休妻,不但違反摩西許可他們寫休書就可以休妻的原意,並且: a.對自己—使自己陷於犯奸淫的罪中。因為這樣行,實際上是輕慢了神設立婚姻制度之神聖。 b.對被休的妻子—使她無辜地蒙受淫婦的罪名。注意“叫她作淫婦了”的“叫”字,原文poiew是“產生”、“作成”、“使之變為”、“致令”的意思。既然只有犯奸淫才是休妻的正當理由,則並非為犯奸淫而休妻的,實使被休的妻子,在一種不合理的情形下陷於與淫婦相同的地位上了。 c.對於娶那被休之妻的人—使那人也犯了奸淫的罪:“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奸淫了。”這婦人既是不合法而被休(不應休而被休)的。在神眼中,他們的婚姻關系仍然存在,則娶這被休的婦人,當然也是犯奸淫了。 (3)林前7:10至15—使徒保羅教導哥林多人如何與未信主的丈夫或妻子相處時,有關夫妻離異的問題,其意見是: 甲、“妻子不可離開丈夫…丈夫也不可離棄妻子。”(林前7:10,11)換言之,不可離婚。按當時哥林多教會有人信主之後,其不信的丈夫(或妻子)在信仰上不同心(甚或逼迫反對),他們不知是否應離婚,保羅在此針對他們的疑難,給他們明確的答案,不可離婚。 乙、“倘若那不信的人要離去,就由他離去罷;無論是弟兄,是姐妹,遇著這樣的事,都不必拘束;神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林前7:15)(注意本節之“離去”原文xwrizetw與10、11的“離棄”同字,照10~11的用法,明顯是指離婚而說的。)這節的意思,照筆者個人的領會就是說若不信的丈夫或妻子,因對方信了主而堅持離異,或以放棄信仰為條件而要求離異,在信徒無法抵受的情形下,可以讓他離去。但離婚後信徒不應再婚(參林前7:11)。 綜合以上三處聖經的記載,試按對以上真理之應用方面,作如下之結論: 1.基督徒應竭力保持婚姻的完整。無論怎樣情形下,離婚,都不是神最美好的旨意。 2.在丈夫或妻子確有犯奸淫的事實,家庭環境又無法抵受時,若離婚不算犯罪。 3.為信仰的緣故,以致被未信主的對方用強硬手段離棄,例如雖然信徒方面反對離婚,對方卻利用種種藉口和詭計,從法律方面獲得勝訴而離異;(地上政府對離婚之法律各異)這種情形下離婚,罪不在信徒方面(林前7:15)。 4.信徒若因對方犯奸淫(不是自己犯奸淫),而經合法手續離婚,以後若再嫁娶不算犯罪。(注意太19:9主所說的“休妻”與“另娶”,原文是在兩個不同的短句中,是兩件事。) 若不是因對方犯奸淫,而是因對方用種種手段被逼按法律手續離婚的,就不應再嫁娶(林前7:8),因為這種離婚,雖然按地上的決律是合法的,但在神面前卻仍是非法的。在這種情形下被離棄的一方,就是被無辜地陷於與“淫婦”同等的地位的人。但如果在離婚後,對方已經另外嫁娶,則信徒方面亦可以嫁娶了。因為這項離婚在神面前既是非法的,則對方另外嫁娶就是犯奸淫,對方既犯奸淫,這離異就不論在地上的法律方面,或在神方面,都成為合法的,信徒再嫁娶就不算有罪了。 要愛仇敵是否任讓敵人侵略? 耶穌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39) 問:耶穌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照這道理,如果有敵人進攻我們的國土,是否應當“獻關投降”以表示愛心呢? 答:1.注意在太5:39~44中,每節都用“有人…”,這些話的語氣,顯明主在這裏所講的是假設之例子。對任何假設的例子,應當留意它所要闡釋的真理原則,而不是這些例子本身,我們是要按其中的屬靈教訓遵守,卻不一定要按其中字面意思。 2.注意太5:39上半“不要與惡人作對”,下文40至44節多次提及“我們”及“你”,可見主所講的是關乎基督徒個人怎樣應付人的問題,絕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問題。將適用於個人的原則用於國家是不合理的,國家是全體人民的,不是個人的。聖經絕無禁止人民為保衛國家而起來抵抗外敵的教訓。至於各國之興亡存廢,全在乎神對它們所定旨意如何(詩22:28;但4:17;太6:13)。舊約歷史和先知書中有許多這類的例子,如:申28:63~64;王上11:9~13;耶25:7~11;但2:31~45…。 3.用愛心容忍惡人是否吃虧呢?不吃虧,因: a.我們有一位可信而公義的主。“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9)我們為主的緣故而情願吃虧,主必記念。 b.基督徒既按神的正道行事為人,若與惡人作對必難免要吃“眼前虧”,“不與惡人作對”,縱使照人的一般常理來說,也是聰明的。 c.用愛心對待那些惡待我們的人,雖然按表面看來似乎是消極的,退讓的,其實是十分積極的;因為我們的目的並非無意義地退讓,乃是:?要表現基督的愛之特點。?要為基督得著那個人的靈魂。我們所失去的只不過是一些物質方面的利益,但我們卻可能因此得著那個人整個的心。 怎樣明白神的旨意? (太6: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問:常有人凡事都要遵照神的旨意,這樣,是否吃飯、穿衣、睡眠、到街上買東西,也都要明白神的旨意?究竟怎樣才能知道所作的事,是否神的旨意? 答:類似的問題,已不只一位讀者問及,茲混合簡複如下: 基督徒是應當凡事遵照神的旨意的;因為主耶穌在世上時,也是凡事以神的旨意為依歸的(約4:34,5:30,6:38;太26:39)。但怎樣才能知道所行的事是神的旨意,則要看所行的事關乎那一方面。例如: 照上面所提的吃飯、穿衣、睡眠、購物等問題,都是關乎生活方面的需要,這等事只要觀察是否合乎生活的合理需要,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神的旨意。譬如:饑渴時飲食,寒冷時穿衣…。這當然是合乎神的旨意的。神在宇宙間立定了一些自然規律,使人在需要飲食時感覺饑餓,需要穿衣時感覺寒冷;又使飲食與衣物能給人飽足和溫暖的功效。我們若順著這等自然規律生活行事便是神的旨意,因為這些規律是神用以管理萬物和人類的。但我們若違反這等自然規律,饑餓卻不吃飯,寒冷卻不穿衣服;或雖然飽足仍口饞貪吃,荒宴無度;雖已溫暖,仍奢華浪費;雖然手頭拮據,仍出街逛遊,虛耗金錢…,便不是神的旨意了。 另有些事關乎道德行為的,可以按真理的知識判斷。例如各種不義、貪婪、惡毒、嫉妒、凶殺、爭競、詭詐、毒恨、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羅1:29~31;加5:19~21)這一類的事當然都不是神的旨意。 除了這些可以按一般生活常識或真理知識判定是否神旨意的事以外;有些事是特殊的—神只施行於某一民族或某一個人身上,並不普遍適用於個人,或各時代的事—例如:神曾使紅海分開讓以色列人經過(出14:22~31),降嗎哪給那些行走曠野的以色列人吃(出16全);摩西禁食四十晝夜(申9:9,18,28);約書亞使日頭停止(書10:12~14),主耶穌使拉撒路復活(約11全)和各種神跡…這些都是神特殊的旨意,只是在特殊的情形行之,神並非要降嗎哪給各時代的以色列人吃,只降給在曠野時期的以色列人;主耶穌並非要叫一切死人都像拉撒路那樣復活(在此指不是榮耀的復活)…。所以這些事不能因為神曾行在某人身上,便強行要求神照樣行在我們身上,必須聽隨神自己的喜歡,也不能困為神未曾行在自己身上,便武斷神所行的那些超自然的事都是不實在的。 至於有關個人的學業、職業、婚姻、行程、前途…等類的事,既屬於個人性質的,就必須自己留心尋求、觀察、禱告。卻不能希望有一種像小學生看圖識字那麼簡單的懶惰方法來明白神的旨意。事實上神對不同時代的人,各用了不同的方法顯示他的旨意。(參創24全;出13:21~22,28:29~31;尼7:65;拉2:63;書7:13~16,10:3,17,19;士6:36~40;撒上3:1~4,14:41~42;王下2:10;太1:21;徒1:23~26,6全,8:26,13:1~3;林後13:8;加2:8;羅1:13,15:22;林前16:9;帖前2:18)。信徒既都需要明白神的旨意,而各信徒的真理造詣,學識程度和天賦的悟性,都各不相同,神對於教導各人明白他旨意的方法當然也就不能絕對相同。所以在明白神旨意的事上,別人的經歷雖可以作為個人的參考,卻無須十足模仿,各人應從自己的經歷中領悟。但以下的幾個原則卻是任何要明白神旨意的人所不可忽略的。 一、真理的根據 所作的事不應與聖經的真理抵觸,應當合乎真理的原則(林後13:8)。什麼是合乎真理原則?除了聖經明文所列舉的各種罪惡的事以外(羅1:29~31;可7:21;加5:19~21),凡是合有“黑暗”的成分,需要用詭詐或謊言來掩飾的事(路12:2~3);出於自私和貪慕虛榮的事(腓2:1~4);疑惑不定的事(羅14:23;林後1:18;雅1:17);盲從沖動的事(約18:10~19);都不合真理,反之一切光明和愛心的行事必合乎真理(羅13:8;弗5:8~10)。 信徒理當盡力追求明白神的話語—聖經。不但要熟讀,也要明白其中的正確意義,然後才能隨事按真理判別。聖經既是記錄神對於各時代和有關救贖計劃的旨意的一本書,明白聖經當然是明白神旨意的重要關鍵了。 二、內心的感動 “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加2:8),如果是神的旨意要你作某事,必然先在你內心感動你。但注意聖靈的感動和情感上的沖動不同;情感上的沖動只在情緒十分熱烈興奮的時候存在,情緒回復冷靜之後就不存在;但聖靈的感動,在情緒冷靜之後依然存在,並又經過真理的判別之後,仍常常在心中發聲,使你必須有所“交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負擔”。這種“負擔”常在你對於某方面有所“看見”之後才臨到你的。 三、環境的安排 在明白神旨意的事上,留心環境的安排,也是重要的原則之一。環境上的安排與內心的感動互相配合,常是神旨意的憑據。彼得赴哥尼流家佈道前,內心的感動與環境的安排是配合的(徒10:17)。使徒保羅在他的行程中,有時也留意環境上的安排,例如:甲、因有阻隔而延遲到羅馬(羅1:13~15;22),乙、因工作果效好而留在以弗所(林前16:8~9),丙、因撒但的阻擋未回帖撒羅尼迦(帖前2:8)。 四、運用心思 “…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弗5:10),“察驗”表示應當運用心思。最危險的一種明白神旨意的方法,是故意不運用神所已經賜給我們的心思、悟性、真理的知識,卻去等候一種外來的或忽然的感動,並且就憑著那一下子的感覺,便肯定為:“神吩咐我…”“神要我作…”這是很容易被魔鬼所乘,使人陷入迷途的:所以在尋求明白神旨意時,不可忽略了運用心思“察驗”是否正確無誤。 五、完全奉獻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2)。注意保羅在此先論完全的奉獻,後論察驗神的旨意。許多時候我們未能察驗什麼是神的旨意,是因為沒有完全奉獻和“更新”的心意。還有許多自己的揀選和屬肉體的喜好放不下,因而無法判別什麼是正路。所以充全的奉獻,是我們能正確運用一切真理知識和悟性,判別神旨意的先決條件。 許多信徒將完全奉獻的心和究全不用心思去察驗,這兩件事混淆起來。他們將不用心思當作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揀選—當作是完全奉獻—而另一方面,還有好些屬“己”喜好未放棄自己卻不去對付。這樣使很容易發生錯誤。完全奉獻的意思不是不用心思察驗;乃是在“察驗”時完全不體貼自己的喜好,而決心絕對順服神的旨意。 “珍珠丟給狗吃”是什麼意思? 問:主耶穌在太7:6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球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是什麼意思? 答:本節經文和主耶穌在上文所講的話有連帶關系。上文主耶穌說“不要論斷人”,本節的意思則是補充說明上文所說的不要論斷人,並非對任何事物不必分別好歹。反之,我們對於曲直善惡應有清楚的認識而予以適當的處理。 “聖物”(就是一切聖別歸神的物如壇上所獻的祭物)與“珍珠”都是神聖而貴重的。狗和豬都是猶太人視為不潔淨的動物。它們對於聖物和珍珠並無辨別的能力,並不知道它的神聖和貴重,把聖物和珍珠丟給它們,當然不會領受,反而把它們踐踏了,誤會為惡意的投擲而轉過來咬你了。 這些聖物和珍珠,代表寶貴屬靈的真理和經歷。狗和豬,代表那些頑固而無法感化的不信者。我們若將基督深奧的真理和屬靈經歷,對那些完全不會領悟真理屬血氣的人講論,他們既不領會反而誤解或故意作錯謬的引用,其結果必使福音的工作受損害。例如:對那些還未重生得救,仍在罪中生活,存心邪癖像西門(徒8:24)的那等人,將各種真道的要義和生命的經歷教導他們,其結果必使他們成為假師傅,假傳道,為害教會信徒和福音聖工。 聖經雖然教訓我們“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但這只是關乎傳道應抱的態度和存心方面,並非說不必審察情形,然後決定傳道應用的方式、對象、時間…。主耶穌的教訓中亦容許門徒離開那些不接待他們的城市(太10:14)。使徒們在反對者執意拒絕福音時亦轉向別處(徒13:45~46,18:6,19:9,28:24~28)。總之,主的意思是要我們對所領受的真道和福音的使命,應當藉著他所賜的智慧作最有效力的運用和宣傳。我們應當善用主所交托的恩賜和時機,一如士兵善用他的兵器那樣。 “作惡的人”是誰? 問:太七章22、23節中有“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這句話是指教會中的什麼人?聖經中有何處指明“作惡的人”是誰呢?抑或我們作了什麼事,便被主認為是“作惡的人”? 答:要明白馬太福音7章23節之“作惡的人”是指誰,應從上文15節讀起:因這一段話是主耶穌一口氣講下來的。按上文15節和21節比較,可知23節所說的“作惡的人”就是指那些口裏稱“主啊主啊”卻是假先知的人。他們雖然自稱奉主的名傳道、趕鬼、行異能…卻是主從來都不認識的。可見他們所傳的、所行的,都不是出於主,而是出於主以外的能力,他們的“惡”就是在此。 聖經中從未以“作惡的人”稱呼得救的信徒,而以作惡者為“世人”(傳8章11節),“恨光”的(約3章20節),被“定罪”的(約5章29節),且與“迷惑”人者同類(提後3章13節)。 為什麼“外邦人的路不要走”? “太10:5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 問:為什麼主耶穌差遣十二使徒時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這“外邦人的路”和“迷失的羊”是什麼意思?我們若不走外邦人的路,怎樣找到迷失的羊呢? 答:“外邦人的路”和“迷失的羊”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問題是主耶穌在馬太第10章5至15節對門徒的差遣令,並非為我們而發,乃是只為當時的十二門徒而發,因為: (1)主既吩咐門徒“外邦人的路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換言之,他們傳道的對象只限於猶太人,但基督復活之後,升天之前對門徒的差遣令乃是:“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8~19)又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可見基督升天前的差遣令,已取代設立使徒時之差遣令。 (2)當日門徒所傳道的使命與基督升天後的門徒傳道使命亦不同。當時他們只是傳“天國近了”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麻瘋的得潔淨,把鬼趕出去。但主升天後,門徒傳道的主要使命卻是作基督復活的見證人(徒1:22),傳十字架的福音(徒2:22~36,3:11~26,4:9~12,5:29~32,7:51~52,10:39~42,13:27~41…林前2:2,15:3~4)。 (3)在馬太第10章中主吩咐他們行路不要帶日常用品(太10:9~10)。但在路加22章35至36節,主耶穌將受死前卻自己明說:“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可見當時的差遣令己成過去。 (4)在馬太第10章中主又吩咐門徒“無論進那一城那一村,要打聽那裏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這種習慣只通用於猶太人。但對於向外邦傳道的工作就一定不適合。(使徒時代向外邦傳道都是開荒工作,向未聽過福音的人傳道。)而他們傳道的原則是向外邦人一無所取(約三7)。 父母反對我信耶穌該怎麼辦? “ 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32~33) 問:我要信耶穌,但我的父母堅決反對,我應否讓他們知道?若然,萬一他們要和我脫離關系時我應該怎麼辦? 答:1.你自己必須先行省察,你為什麼要信耶穌?你實在看見自己是一個應當沉淪的罪人嗎?你已被基督十字架的愛所感動並確信他可以救贖你脫離罪惡嗎?你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你所選擇的信仰是把你引到光明的一條正路,絕不是什麼暗昧可恥的事嗎?若然,你應當下最大的決心,准備付出任何代價,務要接受耶穌作你的救主。我們行事最重要的是先問它是不是對的,而不是先看它是不是會受人反對。事實上信耶穌而遭受家庭或外人的反對,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正如使徒保羅勉勵當時初信主的人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14:22)但另一方面,經得起反對逼害的信仰,正足以證明是有價值的真信仰呢(彼前1:7)! 2.耶穌說:“ 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32~33) 使徒保羅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樣,如果你信耶穌,在一般人面前尚且應當讓他們知道—承認自己是信耶穌的,何況自己的父母?所以你當然應讓父母知道。 3.萬一你父母和你斷絕關系怎麼辦呢?你一方面應當准備應付最壞的局面,另一方面盡可能求取父母的諒解。他們反對你信耶穌,無非對基督教有成見或誤會,恐怕你走入歧途。這樣,你應當除了堅持信仰之外,盡力在家庭的生活和本分上顯出見證,格外孝敬他們以緩和在信仰方面所引起的衝突。你若能使父母看出你信耶穌的結果確實變好了不是變壞了,則你的父母縱然因一時的忿怒要和你斷絕關系,事後亦必回心轉意,重新收納你的。 為什麼耶穌要說,仇敵就是自家的人 ☆我們的回答: 馬太福音第十章是耶穌基督,對他的門徒訓示要作他門徒的代價。就如他自己如何順服神,將生命倒出,為要完成神的旨意。照樣,他也教導他的門徒要為天國付出代價的。你若要理解這段經文,不能只看35節的一節經文,而是要看整章經文的上下文,才能看見整體的意思。在這裡,我認為至少也要從馬太福音10:35-39來瞭解耶穌所說的,才能看清楚耶穌基督的想法和講法。在解說聖經時,我們需要運用一些釋經學的原理。這樣才不會「斷章取義」,強行解經。 沒有一處誠實的對話,比這裡對耶穌基督的誠實的描述更生動了。耶穌在太10:35-39所提出對那些要透過他,經歷神國度的人的要求,乃是最大的,最不妥協的要求。耶穌在這裡,不是宣揚「恨惡」家人。耶穌乃是實在的告訴他的門徒,他們若接受神國度的邀請與使命,將會遇見什麼遭遇,他們要怎樣做,才能啟動神應許已久的天國運動。耶穌在這段論說神國復興的代價中,提出四件事: (一)他提到一種爭戰: 在耶穌所推廣天國運動的屬靈爭戰中,人們會遇見的屬靈「仇敵」,首先會發生在自家人中。耶穌所使用的形容字句是猶太人所熟悉的。猶太人普遍相信,耶和華的日子的一個特徵,就是當神的國度要介入人類歷史的那一天,將會引起家庭的分裂。許多猶太拉比(教師)從過往的屬靈復興中得知,他們都曾這樣傳講說:「在大衛子孫來到的日子,女兒要起來反對她的母親,媳婦反對她的婆婆,兒子輕視他的父親,父親拒絕他的兒女。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這樣的觀念是猶太人所熟悉的。 每當有重大的屬靈復興,或重大事件發生時,總會導致人們的分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響應神的呼召,有的人會放下世界,接受神國的復興,有的人會愛世界,拒絕接受復興。接受與不接受者之間,會形成「分類,分道,分裂」的情況。令接受與不接受者最苦惱的事就是:「信仰的仇敵,往往就是自己的家人」。屬肉體的,屬世界的,會起來逼迫屬靈的。如果一個人看見了神國度的價值,放下世界的價值觀,響應了神國度的呼召,往往他不信的家人,首先會起來反對他,阻止他。如果他們的努力得不到果效,他們會反過來拒絕他,甚至逼迫他。如果因為不願失去所愛的人,而攔阻他從事神國度的盼望與服事,那人實際上,就成為信的人的仇敵了。這樣的仇敵,往往就是最接近自己的親人。 (二)他提到一種選擇: 人們在信仰上有時候,必須在地上最親密的關係,與效忠耶穌基督之間,作一個選擇。比如來中國宣教的英國宣教士戴德生。當他告訴未婚妻,他要響應神的呼召,前往中國大陸,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這一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回英國。一百年前,這是一個非常困難,代價非常高的呼召。他作了這獻身的選擇,當然他好希望未婚妻,能和他同心同行。沒想到,同樣是基督徒的未婚妻,竟然反對他去中國宣教。她對戴德生說:「我們的婚姻」與「中國宣教」,你只能選一個。兩家人口,為了這事,有許多的意見,對話,討論。最親愛的人,成為反對他走神呼召道路的「仇敵」。最後,戴德生選擇以對神的忠誠,作為人生更高的價值,只好放棄自己最愛但不願同行的未婚妻。獨自一人,走上中國宣教的路? (三)他提到十字架: 當羅馬將軍華努Varus,擊敗加利利的猶太人叛變的時候,他將這兩千名革命失敗猶太人,釘在十字架上,把他們排列在加利利的路旁。當耶穌基督要求門徒背十字架來跟從他,門徒們知道什麼是背起十字架的意思。「天路歷程」的作者,本仁約翰,被帶到市長面前的時候,他說:「先生,基督的律法,已經預備了我為他走兩條的道路。一條是主動作我良心與心靈,認為必須作的事;另一條是當我不能自動順從真理的時候,我寧願躺下,忍受反對真理者要加給我的任何痛苦」。耶穌基督對他門徒呼召中,要求他們要為神的旨意,犧牲個人的安逸,為真理的實踐,放下個人的權利,為神國的擴展,犧牲個人的成就。基督徒必須先求天上的事,求耶穌基督的事。因此,耶穌基督的信仰,必定要有十字架,因為基督教乃是十字架的宗教。 (四)他要求他們付出生命的代價 耶穌告訴門徒,凡得著生命的,必要失去生命,凡為神國失去生命的,反要得著生命。按著神的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要經過審判。這一個審判,要決定他今生生命的價值,及來世是否能承受神的國度。因此,他所作的一切,若是出於自私,只為自己,他所作的事,不但不蒙神記念,在歷史中沒有價值與地位,甚至他要失去進神國度的生命。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因此,耶穌基督對門徒的教導中指出,基督門徒的人生中,安全第一的政策並不是最重要的。人若選擇安逸,舒適,安全,看重個人的野心,他可能得到這些,但他的價值與成就並不是最好的。因為,身為基督的門徒,他蒙差遣進入世界,為要成就神的旨意與服事他的同胞。真正的生命之道,就是要放下自己,付出無私的生命,唯有這樣,才能得著今生和來世的生命。 小結: 我們若如此理解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十章所傳講的信息,就能明白耶穌基督並沒有「忘記」自己曾說過的教訓。他的教導沒有自相矛盾,也不是鼓勵把家人當「仇敵」。耶穌基督乃是要告訴門徒付代價的事實,成就神國度的事業會遇見逼迫。而這些逼迫的人中,可能包括你的「家人」。你的家人也許會想要禁止你跟從基督,不希望你為神的國過捨己的生活而與你「為敵」。我們對耶穌基督事先告訴我們,可能會遇見這樣的事實,而不感到羞愧。重要的是,遇見「仇敵」的時候,主耶穌也教導我們要愛「仇敵」,為那逼迫你的人禱告,要對他們好,甚至為仇敵捨己。當耶穌的門徒彼得,動刀要和反對者對立的時候,主耶穌立刻禁止他那麼做(約18:10-11;太26:51-52)。 褻瀆聖靈可否得救? “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太12章22至37節” 問:褻瀆聖靈會失去永生的盼望嗎?怎樣才算褻瀆聖靈?褻瀆兩字是什麼意思呢? 答:一、“褻瀆”二字原文blasphemia是名詞。按Dr. W.E.Vine之“新約字解”,認為該字由blax即“愚笨”、或blapto“傷害”,與pheme即“說話”二字合成,是用於誹謗神之神聖的一種話。 二、對於褻瀆聖靈的人會否失去永生這個問題,不能僅注意褻瀆這個字的意義,更應注意主耶穌當時講這些話的時候是對什麼人講的,和對他們這樣講有什麼用意,亦即應注意主耶穌怎樣用這個字。 按太12章22至37節那一段經文,當時法利賽人因耶穌趕出一個被鬼附而啞瞎的人身上的鬼,便誹謗主耶穌是靠鬼王別西卜趕鬼;然後主才說出下文帶著警告和責備性質的話—“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意思就是說,他們那樣故意地毀謗主,就是犯了褻瀆聖靈不可赦免的罪了。這樣,那些法利賽人是否會失去永生?請注意下面34節主所說的話:“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就口裏說出來。”照主的話看來,他們根本還沒有永生,如何談得上“失去”永生?所以按聖經的榜樣而論,犯這種不得赦免之罪的,只是還未得救而假冒為善的人。 三、請特別注意本段經文第31節中的“…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和“唯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這兩句話。這節聖經明顯地將“褻瀆聖靈”這件事,與一般的“褻瀆的話”分別出來。按馬可的記載,主是這樣說的:“…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可3章28節)既說“一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自然也包括褻瀆聖靈的話了;但何以又說:“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可見“褻瀆聖靈”這件事,必然比較“一切褻瀆的話”更為嚴重。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分別什麼話算是褻瀆聖靈,什麼話則是褻瀆聖子或聖父。按當時法利賽人說主耶穌靠別西卜趕鬼的話,也是針對主耶穌說的,並不是針對聖靈,因他們對聖靈既無認識,當然也不會針對聖靈來說褻瀆的話了。但卻被主算為褻瀆聖靈。 從當時法利賽人犯這種罪的情形看來,他們不是只在話語上一時錯失冒犯了主,且是存著故意抗拒聖靈和敵對主的心來說;正如主所指出的,他們口裏的話,是已經先充滿在心裏演說出來的(太12章34節)。存著這樣干犯聖靈的態度來說褻瀆的話語,就是“褻瀆聖靈”,比較偶然或無知所說的褻瀆話更為嚴重。 四、法利賽人既故意硬心地抗拒聖靈的工作,不因主所行的神跡而接受聖靈的感動,當然無法因聖靈的光照知罪悔改,而得主的赦免了。像他們這種人所犯的這種褻瀆聖靈的罪,當然也是永不得赦免的了!反之,有永生生命的信徒,既曾接受了聖靈的感動而得赦罪,成為義人,又有聖靈永遠住在心中,便不可能犯褻瀆聖靈的罪。 有些信徒偶然說了冒犯主的話,以致內心充滿恐懼或不安,以為自己犯了不可赦免的罪。其實這種不安和恐懼,正是表明他們不是犯褻瀆聖靈之罪的人,否則哪裏還有這種恐懼或不安?那些褻瀆聖靈的法利賽人,是毫無懼怕地,故意與主為敵地抗拒聖靈的;他們根本不會因所說的話,內心有任何不安的。總之,這種罪是信徒所不可能犯的,因犯這種罪的人,必先拒絕基督,故意否認基督是救主。 五、除了“褻瀆聖靈”以外,關於其它的罪,主的話是這樣說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可3章28節) 在天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 問:馬太福音11章11節說:“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這樣,是否施洗約翰比天國最小的還小?究竟真意如何?請予解答。. 答:有解經者以為本節中“在天國裏最小的”這一句,是暗指主自己,因主在世時被人視為最小(腓2:6~8、來2:9),但另有解經者以為這句話是指主的門徒,因當時施洗約翰名聲很大,而門徒們則是寂寂無名,雖然這樣,門徒們卻能與主親近,親聆主的教訓,見主所行的神跡,所以他們的福氣比約翰更大。 但我們若留心讀這節聖經的上下文,可知主耶穌是要藉著稱贊施洗約翰之“大”而使人羨慕“天國裏”福氣之大,而本節之語氣很明顯地是以“凡婦人生的”與“天國裏”的相比。主的意思是:若單按肉身而論—按“婦人生”(即按肉身)而論,施洗約翰可說是福氣最大的了,因為眾先知說預言卻無非以基督為中心,但施洗約翰卻親自看見眾先知所預言的基督,作他的先鋒,又為他施洗。這在人(在猶太人)看來真是比眾先知更大的一種福氣。但若是從聖靈生而進入“天國裏”其所得的福,連最小的也比施洗約翰當時所得的更大。因為他們不是只在肉身中與基督生於一同時代,親眼看見基督而已。他們乃要在永世的榮耀裏與基督永遠同在。 所以主的意思不是說施洗約翰在天國裏比最小的還小,乃是以約翰按當時人的看法所得的福氣,與在“天國裏”的人所能得的比較,則“天國裏”最小的比當時約翰所得的還大。 主耶穌是在禮拜五受死嗎? 太12章40節所說的話—“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 問: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是否真的在禮拜五?若然,則“三日三夜在地裏頭”怎樣計算? 答:關於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是在末周中的哪一日,解經家有三種不同的見解,即:(1)認為主是在禮拜三受死;(2)認為主是在禮拜四受死;(3)認為主是在禮拜五受死。這三種見解之詳細理由,講參閱丁良才牧師著之福音合參注釋。 筆者個人,接受最普遍的那種見解,即認為主是在禮拜五日受死之見解,理由如下: (1)可15章42節說:“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按這節經文的“晚上”,就是上文所記主被釘的那“晚上”,而這“晚上”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這樣,安息日既是禮拜六,安息日的前一日(或稱預備日)當然是禮拜五了。可見主受死是在禮拜五。其它三卷福音的記載—太27章62節、路23章54節、約19章31節,都同樣表明主是在安息日前一日的“預備日”被釘的。不論主張主是在禮拜三或禮拜四受死的見解,均無法對這些記載作最忠實而不加揣測的解釋。 (2)主耶穌屢次對門徒說他要在“第三日”復活(太16:21,17:23,20:19;路9:22,18:32)。馬可則記“過三天”(可8:31,9:31,10:34)。而按太27章62至64節的記載—“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來見彼拉多,說:大人,我們記得那誘惑人的還活著的時候曾說:三日後我要復活。因此,請吩咐人將墳墓把守妥當,直到第三日…”—顯見這第三日的算法就是以主受死的那一日(預備日)為第一日,而預備日的次日(即安息日)為第二日,主復活日為(第三日)。 並且這種算法和猶太人的習慣是相符的。猶太人對日子的計算是大約講的,正如這裏63節的“三日後”與64節的“第三日”是同一意思,可以互相調換著說的。因此馬可所記的“過三天”和馬太所記的“第三天”也是一樣的意思。 不過,反對主在禮拜五受死的人,卻緊握主在太12章40節所說的話—“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認為主既明說三日三夜,就必須是“三日三夜”。其實太12章40節的“三日三夜”是不應當被過份強調的,因為: 甲、主在那裏所說的“三日三夜”,只是按約拿曾在魚腹中三日三夜的預表來說的。預表只是大約的象徵,不是絕對相似的象徵;所以講預表時是不能過於拘泥字意,而應當較著重靈意的。並且這裏的注重點,是在於說明:約拿在魚腹所預表的“主的復活”這件事,就是這世代最大的神跡,而不是要說明主復活是在死後之若干日。 乙、主耶穌既在說這話以後屢次對門徒說他要在死後“第三日”復活。這樣,我們用主以後屢次講的“第三日”作為主先前按約拿的預表所說的“三日三夜”的注解,便是那“三日三夜”最合理的解釋了。 換言之,主照約拿三日三夜在魚腹中之預表所引申出來的“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這句話,按主自己的見解,就是指著他要在死後“第三日”復活的意思。 丙、退一步說,若認為這“三日三夜”必須按字面的數目完整地應驗的話,則主死的時候既在黃昏,主的復活也應當在黃昏,才會圓滿地應驗“三日三夜”的意思。但照四福音關於主復活的記載,如果說主是在禮拜六的黃昏便已經復活,是難以置信的。這樣,不論是主張主在禮拜三或禮拜四受死的見解,均同樣不會是“三日三夜在地裏頭”了。 無水之地是何地? 問:馬太福音12章43節—“污鬼離了人身,就在無水之地過來過去。”這“無水之地”是指什麼地方? 答:這句話是有當時的背景的。按伊力葛氏聖經注釋說,當時一般人的觀念,以為阿拉伯、敘利亞、和埃及的乾旱沙漠地區—“無水之地”—是鬼魔常到的地方。所以這“無水之地”是主按當時人所易於領會的講法指鬼魔的一個去處而說的。 但這並不足以表示主耶穌贊同當時人對鬼魔的這種觀念—以為鬼魔只是常到那些乾旱的沙漠地帶而已。因主耶穌在此只是注重於用這被逐出的污鬼重返人身後,那人末後的景況必比先前更壞的比喻,以說明這邪惡的世代在基督已經來到世上之後仍不接受基督,其末後的景況必比先前更不堪設想而已。 遺傳與傳統 問:太15:1~9主耶穌曾責備法利賽人遵守人的遺傳,為什麼現今教會依然一味注重傳統的道理,忽略聖經本身的權威? 答:按當主耶穌所責備法利賽人拘守的“遺傳”,是指某些有關人的生活習慣。如洗手吃飯,可能是好的事;但日漸被人拘守得失去了真意,甚至取代了神的話的地位,就是主所要責備的。 對於聖經的真道,有時神興起某些僕人,使他們能把聖經解釋得很清楚、很正確或很有亮光。人們若過於重視他們的講解,甚至把他們的話當作和聖經相等,也就陷於拘守傳統的錯誤中了。但注意,所謂錯誤是指人們對那些神僕的講解過分尊崇的態度。卻不一定指他們的講解,他們的講解可能仍是對的,或只是某方面有欠缺而已。我們的毛病往往是過於崇拜某人的講解,然後又矯枉過正地忽然棄之如屣,接受了另一種新“亮光”,其結果反而落在更嚴重的錯誤中。 近年來頗有人以“反傳統”為光榮。我願意提醒讀者們,真理根本就是“傳統的”,古老的十字架福音,不是傳統是什麼?數千年來留存給我們的聖經真道不是傳統是什麼?現代不信派正以墨守傳統攻擊純正信仰者。信徒應當密切注意,每一種新興的異端也都厲害地攻擊“傳統的道理”;因為這樣才能使信徒放棄他們原來所持守的,接受他們的“新亮光”,至終,使信徒在一種自以為是改正了已往錯誤的情形中,陷入了迷途!所以我們應當小心地“反對傳統”。 主為何稱人為狗? 問:馬太福音15章26節中,主為何輕視迦南婦人,而稱她為狗? 答:主耶穌並非實際上輕視她為狗,如一般猶女人輕視外邦人那樣。從下文主耶穌醫治她的女兒,並稱贊她的信心看來,可見主耶穌說:“不好把兒女的餅,丟給狗吃。”這種說法,只不過要試驗她的信心,使她的信心更顯得寶貴而已,卻完全沒有存一點輕視她的心。(請參閱拙作《耶穌基督的神跡》) 這磐石是指什麼?教皇的職權有何根據? 問:馬太16:18~19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這磐石是否指彼得?若然,保羅為什麼說:“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又天主教根據太16:18而守行教皇制度,應如何解釋? 答:無論上述之“這磐石”是否指彼得,天主教的教皇統治權都是沒有根據的。茲分兩點解答: 1.“這磐石”,照筆者個人認為雖然其最自然之解釋應指彼得。但亦可能指彼得所承認之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因為:(1)主耶穌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是緊接在彼得承認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之後。(2)特別先提“你是彼得”含有取意彼得名字之意義以論及他如何建立其教會之意。這對於彼得是一項親切的勉勵,以激發他當名符其實地堅持他所認定的信仰。 2.天主教的教皇統治權以本處之經文為根據是毫無理由的: (1)主耶穌縱然在這裏以彼得為教會之根基,並給他屬靈的權柄“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但彼得並非教會唯一的根基,其他使徒也是教會的根基,而真正的根基乃是耶穌基督,是教會的房角石—“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弗2:2)並且同樣的權柄也在稍後賜給其他門徒(見太18:18)。天主教教皇獨一的統治權是無法以主賜權給彼得為根據。 (2)主耶穌教訓門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20:25~26)又:“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太23:8~9)教皇的制度卻與上述主的明訓背道而馳。 (3)初期教會(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絕不止彼得一人。雅各、約翰在教會中的地位與彼得不相伯仲(徒15:15~29;加1:18~19,2:9)。若因彼得是最初教會之領袖,便是教皇,則其他使徒如何? (4)彼得雖然在十二使徒中有帶頭作用,在許多事上“占先”,但主耶穌從未在他們之中分別等級,或權力地位方面有任何正式的分配。反之,他們十二個人的職位,常被看作一個特殊整體(太19:28;啟21:14;徒1:17,22,24~26)。從未指明其中一人之職位,可供後人承繼。 (5)即使十二使徒之職任可由後人承繼,則十二使徒最後去世的不是彼得乃是約翰,則應被別人承繼其職位的應當是約翰不是彼得。 若一定要說只有彼得之職位才可以被別人承繼,則最後離世的既是約翰,自然最有資格承繼彼得職位的就是約翰了。但約翰在晚年所寫的書信和啟示,從未表示他是一位教皇,或承繼了彼得的什麼權力。反之約翰倒是自稱為“長老”(約三一;約貳一)。 (6)使徒彼得從未自認是眾使徒之領袖,更未自認為教皇,他和約翰一樣在晚年時都在教會中作長老的牧養工作(彼前5:1~4)。 (7)彼得在他的後書中說:“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題醒你們,激發你們;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彼後1:13~14)可見彼得後書可算是彼得去世前的遺言。這樣,若有關彼得之職位需要什麼人承繼的話,在彼得後書中理應有所交代,但彼得後書中連略為近似的話都沒有一句。 (8)在教會中並無比使徒更大的職位。所有提及教會職位的經文,只不過是:“第一是使徒”(林前12:28;弗4:11),而“使徒”與“教皇”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一切有關使徒職位之經文都與教皇無關。 (9)使徒保羅雖然不是十二使徒之一,但他的屬靈地位和工作顯然都不在彼得之下—“我想,我一點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之下”,“卻沒有一件事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後11:5,12:11)。並且保羅所照顧的教會範圍,遠較彼得為廣,甚至天主教所認為彼得作教皇的地方—羅馬教會,也受保羅照顧(羅1:5~8)。 (10)聖經從未明說彼得到過羅馬,保羅則有記載(徒28:16)。雖然彼前5:13的“巴比倫”,一般解經家都認為是暗指羅馬,但究竟不是明文。 總之,按以上各點看來,天主教教皇之權力和制度,在聖經中沒有根據,它只能算是屬人的一種宗教組織和制度罷了。 馬太16:28「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有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度裏」。這節經文看起來好像耶穌是在說:這些聽見他這番話的人,還活著的時候,必要親眼看見他的降臨(回來)。二千年後的今天,耶穌還沒有第二次回來(降臨),看起來,好像耶穌的這些話出現了狀況。 當我們也三看馬可福音9:1的記載,就會明白耶穌這話的真義。馬可9:1「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 兩者之間的記載乃是:「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度裏」。「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一個說「人子」;一個說「神的國」。 馬太在16:28的記載與馬可在馬可9:1記載有關耶穌所說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內容;這兩段經文,所記載的是指同一件事。同一件事,兩人所表達的重點有些不同。這不是說它們的內容互相矛盾;乃是互相補充的經文。我們從這兩段經文對照的來看,就能明白耶穌的意思是說:這些活著聽見他所傳道的人,必會看見他國度大有能力的降臨與運作。 耶穌基督的這番話真是再真實不過了。因為在這裏站著的人,有好些人看見五旬節聖靈大能的降臨(使徒行傳第二章),聖靈降臨,進入人心,充滿在信基督福音的人裏面,使原本是不聖潔的人,也能領受聖靈,被聖靈引導,這是使神所應許的新約得以成立,(耶利米先知32:31-40)。猶太人及外幫人藉著信福音,一同領受聖靈,蒙召加入神的國度。他們還看見,基督的福音大有能力的,在非常短的時間,傳遍小亞細亞,歐洲,羅馬。那些聽見耶穌說過這話的人,的確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看見耶穌基督屬神的國度,在五旬節,有能力的臨到地上。 當然,馬太16章的中心資訊也提到,耶穌基督要往耶路撒冷去受害。雖然他必須為世人的罪,受許多苦,甚至死於巨大的羞辱。這是為世人的罪,付出神公義要求必須付出的贖價。十字架以後,還有勝過掌死權的復活,破除罪與死的權勢。耶穌的十字架不是結局,而是使他像一粒種子落地裏死了,釋放出巨大的重生力量,要結出許多新的子粒來。因此,普天下耶穌基督的教會,就馬太16:27-28這段經文的講解時,一貫的解法都是把16:27與16:28解作兩個不同的時段與不同的應驗。 馬太16:27是指耶穌第二次有形,有體,帶著天軍,眾聖徒,於末日時,從天而降,是眼能看見,耳能聽見的世界大事(太25:31;啟19:11-21)。這件事到今天還沒有應驗。基督教會相信,耶穌基督的第二次有形,有體的降臨,是要等到福音傳遍天下,末期來到時,才會應驗。 馬太16:28指的是耶穌升天以後,賜下聖靈,充滿信的人,重生信徒,建立基督的教會。這位聖靈也被遵為神的靈,基督的靈。進入榮耀的耶穌基督,升天以後,藉著聖靈「再次回到」信的人中間,充滿在信徒裏面。基督教會會如此相信,乃是因為;神曾應許新約來臨時,神要將他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 聖靈就是 主耶和華神的靈:「 以後,我要將我的一靈澆灌凡有血氣的.... (約珥2:28-29)「我也不再掩面不顧他們,因我已將我的靈,澆灌以色列家,這是主耶和華說的(結37:29)」。聖靈被尊為神的靈, 聖靈也被尊為基督的靈,神兒子之靈: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靈,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8;15)」....「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8:9)」。 所應許的聖靈,是神的靈,也被稱為基督的靈。這位聖靈,基督的靈,於耶穌基督升天十天後的五旬節時降臨。聖靈的降臨,啟動了神國的運動。因此,基督的教會相信,這就應驗了馬太16:28的經文「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有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度裏」。 進葡萄園的比喻是否表示信徒所得的賞賜都一樣? 問:主耶穌在大20:1~12所講進葡萄園作工的比喻,是否表示信徒將來所得的賞賜都一樣的呢?為什麼園主給那些一清早就進園作工的人和傍晚進園作工的人一樣的工資呢? 答:研究這個比喻應先留意上文馬太福音19章後半的記載。特別是19章末節—“然而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在本比喻中被主耶穌再度提及作為整個比喻的結束,顯示這兩段經文有緊密的關系。 上文彼得聽見主耶穌論財主進天國之困難後,便對主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太19:27)這雖然表露了彼得的直爽,但也顯示當時他的屬靈情形仍屬幼稚:(A)對自己撇下一切跟從主以為有可誇耀。(B)對於為主而捨棄的以為理應獲得主的報償。主耶穌在回答了他的問題之後(告訴他們將會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十二個以色列支派之後),隨即講述這比喻。它的主要意思是說明:雖然一個人肯撇下所有跟從主作工,必然會從主得著賞賜;但決不可存一種與主計較的心,以為捨棄了多少,便理當得著多少賞賜,因為我們並沒有什麼好處值得向神邀功。神對於他所要賜給人的恩典和獎賞,有他絕對的權柄,誰人應得什麼賞賜絕不是我們所能幹預的。如果我們存心驕傲自滿,貪功爭賞,反而可能使自己落在別人後面,在前的反在後,在後的反在前了! 這比喻最大的特色是那個家主在清早(約6~8時)、巳初(9~11時)、午正(12~2時)、申初(3~5時)、酉初(6~8時),五個不同的時候出去請人進葡萄園作工,但在發工錢的時候,那一早進來整天勞苦的工人和末後一小時被請進來的工人都是一樣地得一份錢。但這並非表示信徒將來所得的賞賜都是一樣。因為聖經別處明告訴了我們,信徒所得的賞賜,並不一樣(林前3:8)。它乃是說明我們得賞賜,不是根據我們在今世事主的年日多少,資格的老嫩或先後,乃在乎我們事主的忠心和目的如何。 其實這比喻中的問題不在於家主為什麼不加那些先來的工人之工資。家主並沒虧待那些先來的,只不過恩待了那些後來的。那麼,為什麼家主不扣減後來之工人的工資呢? (1)他們不是故意不進葡萄園作工,乃是沒有人雇他們(太20:7)。所以家主不將這未能及早進入葡萄園作工的錯歸在他們身上。 (2)他們事先並未和家主講定工錢,他們相信所當得的家主必會給他們(參太20:4)。他們這種工作的態度,顯示他們並不與家主斤斤計較什麼,只是聽從家主的呼召並信賴他的信實而工作。反之,那些清早就進葡萄園作工的,雖然來得早,但他們與家主講定了工價是一天一錢銀子(太20:2),等到主人發工錢的時候,他們已經得著了所講定的工錢,卻不喜歡看見主人好待了別人,這正可以證明他們有嫉妒和貪心,主人不加他們工錢,正可以說明他知道他們心中所存的。 總之,這比喻教訓信徒不可存貪功爭賞,與主討價還價的心事奉主,應當完全信賴主的信實與慈愛,只顧照主所托付的忠心事奉,自必更蒙主的喜悅和恩待了! 在這比喻中:家主可比作神。被雇的工人可比作蒙召的聖徒。 葡萄園可比作在神旨意範圍之內的工作。 清早、巳初、午正、申初、酉初可比作福音時代,是信徒可以為主作工的時候。工錢可比作主的賞賜(參林前3:8)。雇請可比作主的呼召。 為什麼耶穌基督要咒詛無花果樹,他這樣做的否犯了舊約不可破壞果樹的禁令? 新約有兩本福音記載這件事:馬太21:19.及馬可11:12-14.讓我們來看這些記載。 馬太21:19「早晨回程的時候,他(耶穌)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了。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 馬可11:12-14「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看見一株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到什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門徒也聽見了…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 首先,讓我們先來瞭解無花果樹的習性。以色列地的無花果樹,一年可以收兩次果子。第一次的時間大約在五月至六月;第二次的時間大約是九月至十月。當春天來的時候,無花果樹樹枝的盡頭,會出現小小綠色的苞蕾,稱為paggim,這些初萌芽的果實在四月份的時候,還會存留,最後會變成無花果。苞蕾幼小的時候,可以吃,但並不怎麼好吃。同時,無花果的葉子與花朵,因春天來臨,也開始一點一點的伸展出來。無花果樹最令人感到希奇的就是;整棵樹會長滿果實,長滿葉子和長滿花朵,它們都會在同一個時候出現。到了五,六月,無花果就會開始漸漸成熟。意思是說,如果無花果樹長滿了葉子,就一定會有果子和花朵。 請注意馬可福音的說法: 「耶穌餓了。遠遠看見一株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到什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 為什麼耶穌看見有葉子的無花果樹,就跑前去找有什麼可吃的呢?雖然馬可有加上一句話:因為還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五,六月)。難道耶穌不和道嗎?為什麼耶穌還要跑前去呢?這在當時又是什麼時候呢?耶穌與門徒來耶路撒冷,要過逾越節,逾越節是在四月十五日。無花果受咒,這件事發生在逾越節的前幾天。也就是說,那時是四月滿第一個星期,無花果樹已長了葉,應該也長了果,就算沒有長成果子,也應該長有苞蕾paggim及花朵才對。雖然初長的幼果,苞蕾並不可口,要吃還是可以吃的。然而,讓耶穌失望的是:這無花果樹竟然沒有苞蕾,沒有果子,沒有花朵,只有葉子。看來,這無花果樹,並沒有盡上應有的結果責任,這是非常少見的事。 為什麼耶穌要咒詛無花果樹? 我們知道耶穌從來沒有一次,會為自己的權利,私心,脾氣,行過一次的神跡。即使是禁食四十天後,撒旦要他將石頭變成餅,以示自己是神的兒子。耶穌有權能做,但他都不那麼作。那他為什麼要咒詛無花果樹呢? 請看路13:6-9不結果的無花果樹被砍掉的天國比喻: 有一次耶穌要人悔改,若不然都要如此滅亡。接著他就說了以下的一個比喻: 「有一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裏。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它砍了吧,何必白占土地呢?管園的說:主阿,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肥,以後結果子就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無花果樹,在聖經中常用來代表以色列,猶太民族。由於猶太人是神待選的百姓,他們是神奧秘事,神啟示之道的管理者。他們是神的選民,有清楚神同在的歷史記載。猶太人常為自己是神的選民而「分別為聖」,自成一格,看不起外幫人,自以為義。長滿了宗教的外表的葉子,徒有其名,結不出公義的果子。來到羅馬帝國及耶穌降臨的時期,建立了美麗的聖殿,更是驕傲不凡。耶穌出來在他們中間,以許許多多的神大能,神跡,奇事,印證三年多傳講天國悔改之道。無耐,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不但不信,還要殺害神所差來的兒子耶穌。路加福音13:6-9的比喻,乃是公開提出不聽勸的警告,不肯悔改,不肯接受耶穌乃神所差來的基督,以色列人將要遇見神嚴厲的管教,被神所棄絕,被砍掉而滅亡。 耶穌進耶路撒冷的那一星期,就是逾越節前一個星期。耶穌預先知道,他將會被猶太的宗教領袖棄絕並殺害。他要成為神的羔羊,在這逾越節被殺,為世人贖罪。當然,他也預知猶太的官長,就算他從死裏復活顯現,五旬節聖靈的降臨,使徒們的神跡印證所傳的道,他們還是不願知錯悔改,相信基督。他們也不肯接受耶穌因從死裏復活,已勝過掌死權的罪與撒旦的事實。他們不會接受福音,也不會相信,更不會去傳。他們的噁心,註定會使他們面對不信,不悔改的死罪,結局就是受咒詛而滅亡。 因此,路加13:6-9不結果的無花果樹被砍掉的比喻。說明以色列將因不信,不接受,不悔改,不結果而遭遇被砍掉的事實。而馬太與馬可所記載,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因耶穌基督而受咒詛,枯乾,死亡,這是一個預表,也是一個預演:不肯結出義果,不信,不悔改,不接受的以色列。他們將要遇見咒詛,被神砍掉,亡國而滅亡。果然,耶穌升天進入榮耀,他的門徒在以色列地傳道約四十年,猶太的官長始終不信。最後,他們因反叛羅馬帝國,遭遇羅馬帝國的進攻,而於主後七十年,亡國於羅馬提多將軍的手。印證了耶穌在路加的警告,及馬可的無花果受咒而枯乾的預演。 耶穌也並沒有如你所問說的:他忘了自己所定的律法。 請仔細讀申20:19及20的經文。不要單講19節的經文,也要看20節的經文。 申20:19「你若許久圍困攻打所要取的一座城,就不可舉斧子砍壞樹木,因為你可以吃那樹上的果子,不可砍伐,田間的樹木豈是人,叫你糟蹋嗎?」。 申20:20「唯獨你所知道不是結果子的樹木可以毀壞,砍伐,用以修築營壘,攻擊與你打仗的城,直到攻塌了」。 申20:19叫進迦南地的猶太人,不可砍伐會結果的樹木;申20:20卻許可人可以砍伐不結果的樹木。如果地主種了該結果,卻不會結果的樹,地主可以因為它白站土地,而把一棵不結果的樹砍掉,那又有什麼錯呢?那也不會冒犯什麼律法。 關於馬太福音24章的“會意” 馬太24章15節:“…(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問:太24章15節之“會意”是什麼意思?我讀了之後似乎更不會意了! 答:許多信徒讀到馬太24章15節:“…(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時,反而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按“會意”原文noeito字根noeo有“明白”,“思想”等意。聖經特別加上這句話,是要提醒信徒應格外留意主所說的這些話。其用意與主所說的“凡有耳的就應當聽”有同樣的目的。前者是要讀的人,格外留意讀,後者是要聽的人,格外留心聽,都是屬於警勸性質的話。 何以懷孕和奶孩子的有禍? 問:太24章19至20節,提到末期之災難,為什麼懷孕和奶孩子的有禍?那時既然遍地都有災難,為什麼要逃走,且不要遇見冬天和安息日? 答:太24章19至20節所論的,那是大災期中的事,所謂“懷孕和奶孩子的有禍”,並非因“懷孕”和“奶孩子”有什麼不對,所以有禍;乃是因為懷孕和奶孩子的,在災難中有許多不便的地方,增加在患難中所受的痛苦的緣故。 “不要遇見冬天和安息日”,這句話和上文的意思相同。但“安息日”特別關系猶太人。這時教會已被提,猶太人仍未悔改;雖然全地都有大災難,但猶太人除了要受普遍的災難之外,還要受敵基督和外邦人的逼害,所以要逃難。另一方面,縱然全地都有災難,但受難者在心理上,仍要設法逃避,絕不會甘願坐以待斃的。 屍首與鷹 問:太24章28節說:“屍首在哪,鷹也必聚在那裏”這“屍首”和“鷹”是什麼? 答:太24章28節的“屍首”,就是屍首,“鷹”就是鷹,並不另外象徵什麼。這句話可能是當時的一句成語,其意義與中國成語“影不離形”相似。按上節:“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與本節是連在一起講的話;並且都是“比喻性”的話。前者形容主降臨之迅速。後者,形容仇敵受報之迅速。但這兩節中的“閃電”、“屍首”、“鷹”、都不單獨地另外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否則27節之“閃電”也必另外代表某種意義,便不適以形容主降臨之迅速了。 本節應與啟19章11至21節的事對照著看。按啟示錄19章11至16節是論及基督自空中降臨至地上,而17至21節,系緊接著基督降臨所發生之事;就是敵基督與隨從者被殲滅,天使請室中的飛鳥來赴“筵席”—“吃君王與將軍的肉,壯士與馬和騎者的肉…”,而在此27節論主降臨之迅速如閃電,28節接著便說:“屍首在哪裏,鷹也必聚在那裏。”這兩處所記載的事件,和事件發生之時序都是相合的。可見這裏“屍首在哪裏,鷹也必聚在那裏”的意思,就是指基督之迅速降臨與敵基督者的受報應,是緊密不分的事。如光亮之照明與黑影之顯現,是同時發生的事一樣。換言之,基督降臨之時,就是苦害選民之仇敵立即受罰之時了。 這樣,本節的意思與上文的意思相貫通。上文主在警告災期中的選民,不可受迷惑,輕信基督已降臨。當時猶太人由於災難的痛苦,急望基督來臨,所以主在上文的警告之後,再加上兩句帶安慰性的話,說明何以“若有人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裏,或說基督在那裏,你們不要信”的理由。因為如果基督果真降臨至地上,必迅速如閃電,為人所共睹(啟1章7節)。並且基督降臨時,他們的仇敵也就同時受殲滅,他們的災難也停止,而無需逃避災難了! 主再來的事按何次序發生? (太24:30-31)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方:原文作風),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 問:主儀式第二次降臨之次序如何?信徒被提及將來之事如何依次發生?信徒被接上天是在什麼時候? 答:主耶穌第二次降臨和將要發生之大事依次大約如下: 1.主耶穌自神寶座右邊降至空中,已死信徒復活,還活著的信徒和復活的信徒一同被提在空中與主相遇—“…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安中與主相遇…”(帖前4:16~17;參啟21:4~5)。 2.信徒被提後在空中有羔羊婚筵(參啟19:1~10)地上有大災難(參太24:15~29;但9:25,27,12:1)。 3.基督自空中降至地上,戰勝仇敵(啟19:11~16),拯救選民(羅9:27,11:25~26;太24:30~31),審判列國(太25:31~32),千年國開始(啟20:4~6;賽11:6~9,65:19~25),撒旦被暫時投入無底坑(啟20:1~2),而“獸”與假先知(可算為魔鬼的“三位一體”),先被投入火湖。 4.千年國結束,撒旦從無底坑釋放出來迷惑列國與基督爭戰,而被消滅投入火湖。白色大寶座之最後審判隨即開始,死人(不信者)復活—第二次復活(啟21:5),凡名字不在生命冊上的都投入火湖(啟21:11~15)。 5.新天新地開始(啟21全章)。 是“取去”的得救還是“撇下”的得救? 問:太24章40~42節說:“那時,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究竟是取去的得救,還是撇下的得救?既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則挪亞時不是:被洪水沖去了的不得救,留下義人一家八口得救麼? 答:關於太24章40節“取去一個,撇下一個”究竟是被“取去”的算為得救還是被留下的算為得救這個問題,要看解經者對聖經中整個預言的見解如何而定;特別是對太24章全章的解釋,關係更密切。如果對太24章的見解不同,便必然牽連著對這兩節的解釋也不同了。 但若僅根據上文37節:“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以推斷這裏“取去”是指不得救的信徒,“撇下”是指得救的人,理由是不夠充份的。因為: (1)“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這句話,最自然的解釋,是形容主將再來的“日子”(36節),世人的情形,正類似洪水以前的日子那樣;那時,人們“照常吃喝嫁娶”,不以為會有洪水來到,但不知不覺洪水卻來了。照樣,人子降臨之前的日子,人也照常吃喝嫁娶,不以為“人子”會再來,但那日子卻在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忽然來到(帖前5:3)。但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下文40節的“取去”與“撇下”就很牽強;因為若是那樣,則“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便不是描述主再來前世人那種不以為意的態度,而是描述主再來之時世人之被“取”與被“撇”之方式一如挪亞時代者,這便不合上文36至39節一貫的意思。 (2)何以見得“取去”這兩個字必然是指不得救的人,“撇下”這兩個字必然是指得救的人?聖經中神曾“取去”以諾,卻不是滅亡而是與神永遠同在;又曾“把不義的人留在刑罰之下”(彼後2:9)。(注意:彼後2章9節之“留在刑罰之下”的人正是指上文5至6節挪亞與羅得時代的不信者。) 再者,用“取去”與“撇下”以形容主再來時的兩等人是很適合的;但用來形容挪亞時代的兩等人—得救者與滅亡者,便不適合。因主來的時候有得救者被提與不得救者不能被提的分別;但挪亞時代的得救者與滅亡者,卻不是“被提”與“不被提”之分別,而是“進方舟”與“不進方舟”之分別;他們都在世上,並沒有人在未死之前被提到另外的地方去。所以用太24章40節的“取去”與“撇下”這兩個字眼套在創6章至7章中挪亞時代的人,以形容他們的得救或滅亡,然後再以那些進入方舟的人代表太24章中“撇下”的人,又以不進方舟的人代表太24章中“取去”的人,根本就不合宜。 因此,我們只可以較廣義地引用37節的話:“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以說明主再來時也像挪亞的日子那樣,有得救與滅亡這兩等人的分別,卻沒有理由把這37節的意思限於指著:挪亞時代的人“怎樣”留在方舟裏的便是得救,被洪水沖去的便是不得救,所以主再來時“也要怎樣”被留下的才得救,被取去的就是不得救。因這37節的意思是直接和38節、39節相聯的,並且到39節末句便已經完滿(注意:37節說:“…人子降臨也要怎樣”,而39節末句則說:“…人子降臨也要這樣”,而與40節“…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在意義上並無直接的關系。 猶大是否得救? (太27:3-5)這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們說:「那與我們有什?相干?你自己承當吧!」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裏,出去吊死了。 問:出賣耶穌又後悔的猶大是否得救? 答:不得救,因為: 1.聖經明說猶大從起初就是“不信”耶穌的(約6:64); 2.使徒彼得?述猶大自殺的悲慘結局時稱他為“作惡”的人(徒1:18); 3.主耶穌明指猶大為魔鬼(約6:70)。 耶穌被賣的預言出自誰? (太27:9)這就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他們用那三十塊錢,就是被估定之人的價錢,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 新約常常引用舊約經文,但有時指出的似乎並非正確出處。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9節將一段話歸諸耶利米書,但實際上卻出自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13節。這問題的解答可能在於猶太人的常規,當稱述一位以上的先知時,只寫出較著名的那位。在這個例子中,撒迦利亞的經文告訴我們:付給猶大的三十塊錢後來給了窖戶,但上下文理顯示:引用的要點在下一句,那是來自耶利米書的(十九2、11)。撒迦利亞沒有提到田地,耶利米則提到了。因此馬太不過是依照常規,只寫出較著名先知的名字。同理,馬可福音第一章2至3節引用瑪拉基和以賽亞二人的預言,但只提到以賽亞的名字。 釘死耶穌有功嗎? (太27:26)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問: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流血贖罪,照舊約預言,既是預定之計劃,則釘死耶穌之猶太人,豈非有功?何以反成被咒詛之罪人? 答:按當時之事實經過而論,是猶太人把耶穌交給羅馬人釘十字架的(參約18:35)。所以釘死耶穌的可說是猶太人加上外邦人—普世人。 釘死耶穌的人並無功勞,因為那些要把耶穌釘死的人,絕非為著遵行神的旨意,乃是想要除滅耶穌,拒絕耶穌(路23:18~21)。按使徒在五旬節佈道引述這件事時,一方面稱耶穌的受死是按神的“定旨先見”,同時又稱那些釘死他的人為“無法之人”(徒2:23),可見那些釘耶穌的人實在有罪,應為他們的罪負責;不過由於神的智慧,他們的惡行不但未能破壞神的計劃,反而成全了神的“定旨”而已! 再者,通常說:“猶太人拒絕耶穌”,是按整個民族而論。但按個人來說,凡信靠耶穌的人,不分猶太外邦,都歸為一體,不分彼此了(加3:28)。 耶穌確實死在十字架上嗎? 可蘭經說:耶穌只是詐死(Surah IV:157),許多懷疑論者也說:可能由於他服了藥物,以致顯得好像死了一樣,後來卻在墳墓中復活。一個活人由墳墓中走出去,那絕對不是一個神跡。因此耶穌必須先死,復活才會具有意義。 為了證明這事,有幾點必須注意: 1.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耶穌服過藥物。當時受十架苦刑的犯人通常會得到止痛劑(沒藥調和的酒〕,耶穌卻拒絕接受(可十五23)。在他死前有人把海絨蘸滿了醋送給他喝,想要幫助他滋潤一下乾渴的喉嚨,但這並不足以致醉(36節〕。他明顯可見的痛楚以及死前的呼喊顯然並非藥性發作的人昏迷前的表現。 2.他大量失血,使他的死亡更加可信。當他在客西馬尼園中禱告時,他情緒激動到一個地步,導致「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二十二44)。他在被釘之前的一個晚上不斷地受到羅馬鞭(Roman scourge,末端箝有骨或鐵)的鞭笞,被打的人通常皮開肉綻,導致失血暈死。他的頭上戴著荊棘冕,他在被釘以前可能已經處於嚴重瀕臨危殆的狀況中了。接著,在早晨九點到日落以前,他最少又受了五處重創(參25\33節),其中四個是將他釘在十字架上的釘傷。我們從巴勒斯坦被釘死者的遺體得知:這些釘子長約五至七英寸,闊八分之三英寸。 3.當他的肋旁被槍剌入,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這個最好的證據顯示:羅馬兵丁在藉此試驗他是否真的已死。槍尖由肋骨之間刺入,剌進右肺、心囊以及心臟中,導致血和肋膜的液體流出。在他們將他從十字架上取下來以前,耶穌毫無疑問已死去;極可能在他肋旁被剌以前就喪命了。他雙手雙足的傷口可能傷害到他主要的神經。事實上最後肋旁的那一槍本身即足以致命(約十九34)。 4.十架苦刑的標準程式為:將犯人的腿打斷,使他不能自己抬高以呼氣,犯人便會因肺中充滿二氧化碳而窒息。請留意:他們打斷每一個犯人的腿,但是,在這裏專業的羅馬行刑手宣佈耶穌已經死了,因此沒有打斷他的腿(33節)。他們心中對此毫無疑問。 5.耶穌的身體被大約75到100磅的香料和細麻布裏好,放在一個園子裏的墳墓中(39一40節)。就算他能夠在墳墓中站起來,他也無法自己鬆綁、將封住墳墓出口的大石挪開、制伏看守的兵丁,然後偷偷地逃走(太二十七60)。 6.彼拉多問清楚耶穌的確已死之後,才准許釋放他的身體以便埋葬(可十五45)。 7.如果耶穌真的成功詐死逃跑,他再出現時會被當成是卑鄙的可憐蟲復出,而不會被人認為是一位復活的救世主,造成天翻地覆的大變動。 8.《美國醫藥學會雜誌》裏有篇文章「論耶穌基督肉身之死」(On the Physical Death of Jesus Christ),它的結論如下:「歷史和醫學壓倒性的證據不但清楚揭示:耶穌在肋旁被刺以前已經死亡,並且支持傳統的看法。那刺槍刺進他的右肋中間,可能不但貫穿他的右肺,同時也刺入心囊和心臟,進一步確保他已死。據此而論,基於耶穌並未死於十字架上這假設出現的諸般解釋,是完全不合乎現代醫學知識的。」 7e : Go Go Go Go

  • 17, 5,基督徒生活: 信徒相交

    基督徒生活: 信徒相交 倫理,生活 建立信徒: 朋友相磨 (箴言27:17) 教訓信徒遵守耶穌所吩咐的 (馬太福音28:19,20) 擔代不堅固的人的軟弱 (羅馬書15:1) 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歌羅西書1:28) 彼此勸慰,互相建立 (帖撒羅尼迦前書5:11) 交托教訓給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提摩太後書2:2) 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希伯來書10:24) 不絆倒信徒: 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 (羅馬書14:13) 與信徒和睦: 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羅馬書14:19) 彼此和睦 (帖撒羅尼迦前書5:13) 與信徒合一: 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以弗所書4:2,3) 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 (腓立比書2:2) 相愛、謙卑: 彼此相愛 (約翰福音13:34,35) 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顧別人的事 (腓立比書2:3,4) 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得前書3:8,9) 服侍信徒: 作信徒的用人、僕人 (馬太福音20:26,27) 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 (彼得前書4:10) 接納信徒: 接納信心軟弱的,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 (羅馬書14:1) 彼此接納 (羅馬書15:7) 順服信徒: 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 (彼得前書5:5) 為信徒禱告: 為眾聖徒祈求 (以弗所書6:18,19) 常常為信徒禱告 (歌羅西書1:3) 為信徒不住地禱告祈求,願他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他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神;照他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信徒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 (歌羅西書1:9至11) 對受苦、缺乏的人: 幫補缺乏的聖徒 (羅馬書12:13) 把加倍的體面給那缺欠的肢體,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 (哥林多前書12:24至26) 扶助軟弱的人 (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憐恤窮乏的弟兄;相愛在行為和誠實上 (約翰一書3:17,18) 對有心靈需要的人: 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哥林多後書1:4) 互相擔當重擔 (加拉太書6:2) 勉勵灰心的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對得罪我的人: 憐恤 (馬太福音18:33) 勸戒得罪我的弟兄;他若懊悔,就饒恕他 (路加福音17:3,4) 不彼此告狀,情願受欺,情願吃虧 (哥林多前書6:6,7) 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 (以弗所書4:32) 包容、饒恕與我有嫌隙的人 (歌羅西書3:13) 不以惡報惡;追求良善 (帖撒羅尼迦前書5:15) 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 (彼得前書3:9) 對我得罪的人: 先去同弟兄和好 (馬太福音5:23,24) 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雅各書5:16) 避免人犯罪: 警戒不守規矩的人 (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天天彼此相勸,免得我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 (希伯來書3:13) 對犯罪的人: 先去掉自己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弟兄眼中的刺 (馬太福音7:5) 倘若弟兄得罪我,我趁著只有他和我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不聽,我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罪。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馬太福音18:15至17) 他受了眾人的責罰就夠了;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 (哥林多後書2:5至8) 用溫柔的心把偶然被過犯所勝的人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誘惑 (加拉太書6:1) 記下不聽從 (這信上的話) 的人,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覺羞愧;但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弟兄 (帖撒羅尼迦後書3:14,15) 在眾人面前責備犯罪的人,叫其餘的人也可懼怕 (提摩太前書5:20) 使失迷真道的一個罪人回轉,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雅各書5:19,20) 對領袖: 敬重那在我們中間勞苦、在主裏面治理我們、勸戒我們的人;又因他們所作的工,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 (帖撒羅尼迦前書5:12,13) 想念從前引導我們的、傳神之道給我們的人,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希伯來書13:7) 依從那些引導我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我們的靈魂時刻警醒,好像那將來交帳的人。我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致憂愁 (希伯來書13:17)

  • 18, 6,回族要接受基督所需的橋樑和所遇到的攔阻(英文)

    回族要接受基督所需的橋樑和所遇到的攔阻(英文) 中國情況 re faithful at giving to the Mosque; my parents and brother have been to Mecca... When I wanted to leave the Tomb Mosque I study at, the elders begged me not to because they said that my family are so honorable we give the Tomb Complex a good name.” The Ahong who spoke these words has now taken a second wife, without divorcing his first wife. Even at the end of Ramadan festival he was too ashamed to take his second wife with him to the family home for the celebrations. By the grace of God he is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he too is a sinner in need of forgiveness. Many Hui do not know that “no-one will be declared righteous in God’s sight by observing the law rather through the law we become conscious of sin” (Romans 3:20). Like the Pharisees of Jesus’ day some Hui (especially Muslim clergy) are confident of their own righteousness and look down on everybody else (Luke 18:9-14). They have devised a set of rules which are comprised of a mixture of tradition (like green veils for married women, white veils for very old women) and Islamic precepts (like praying 5 times a day and not eating pork). They have detailed rules about how to shower and how to complete the ritual washing before prayers instead of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purity of heart. Those who keep the rules feel superior and this religious pride prevents them acknowledging their need for a Saviour, as well as causing God to oppose them (James 4:6). The Hui have few models of true godliness in their circle of relationships. This is one reason why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more workers among them. The Hui who seek God rarely see a true testimony of Him from the Mosque. If they recognize the genuine godliness of the ambassadors of Christ they are already halfway to receiving Him. Ask God to bring conviction of sin to all Hui people. Ask Him to expose the sins of Hui who are confident of their own righteousness. (Ephesians 5:11) But you will receive power when the Holy Spirit comes on you; and you will be my witnesses in Jerusalem, and in all Judea and Samaria, and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Acts 1:8) In 1943, God said to a Chinese pastor, Mark Ma, that since Pentecost, the gospel had generally spread from Jerusalem in a westward direction all the way to China and now He wants the Chinese to take the gospel from China all the way back to Jerusalem. Here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ir conversation: “I (Mark) said, ‘That section of territory is under the power of Islam and the Mohammedans (Muslims) are the hardest of all people to reach with the Gospel.’ The Lord said, ‘The most rebellious people are the Israelites; my own field of labour was the hardest.’ I said, ‘O Lord, if it is not that their hearts are especially hard, why is it that missionarie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have established so many churches in China, but are still unable to open the door to Western Asia’ Thank God for giving the Han church a vision for church planting among Muslims. Ask God to strengthen the Han church so that they can fulfil this vision. The Lord said, ‘It is not that their hearts are especially hard, but that I have kept for the Chinese Church a portion of inheritance, otherwise, when I return will you not be too poor’” In the 1940’s, small teams of Han believers who adopted Mark Ma’s vision to reach the Muslims risked their lives by traveling as far as Qinghai and Xinjiang to share the gospel. Some were imprisoned and died in the effort. The vision appeared to die for about 50 years while China went through the pain and upheaval of the Mao years and the church went underground. In John 12, Jesus teaches that,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to the ground and dies, it remains only a single seed. But if it dies, it produces many seeds.” The seeds of the gospel scattered across China in the last centuries and the blood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artyrs are fueling God’s work in China today. There is now a huge potential workforce of financially poor, yet spiritually rich Han believers. Many of their leaders have committed to the Back to Jerusalem vision. With foreign workers’ help Han churches have sent workers overseas to plant churches in predominantly Muslim nations. And now they are just beginning to train and send full-time workers to witness among the Muslim and Tibetan minorities within China as well. Unfortunately, although some Han churches realize the value of training their people to reach the Hui and gaining experience at home before sending them overseas, there is generally a lack of commitment to reach the Hui on the part of the Han church leaders. Could it be that God will use the Han and Hui believers to take the gospel out of China to other Muslim people groups Since this vision has been widely publicized in the West, many foreigners want to financially support the Han churches in fulfilling this calling. However, for this vision to become a movement, it must be self-financed. As experience shows, outside financing cripples the growth of local leadership, creating dependency which can last for generations. Ask God to give Han church leaders a vision to reach the Muslims in China. Ask God to give foreigners servant hearts to come alongside the Han churches to facilitate the new thing God is doing rather than to bring in their “answers”. “All this is from God, who reconciled us to himself through Christ and gave us the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 that God was reconciling the world to himself in Christ, not counting men’s sins against them. And he has committed to us the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 (2 Corinthians 5:18-19) As many as 5,000 peopl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burned several houses over a weekend in October 2004, in violence between Han and Hui people. The violence began after members of two families from separate villages fought over a traffic dispute. The fighting resulted in seven dead and forty-two injured. This report is according to residents of a village near Zhengzhou, Henan, interviewed by Fox News. The government longs for harmony among the 56 people groups who call themselves citizens of China, but they have been unable to procure it. Being reconciled to God is the first step for the Han and Hui to be truly reconciled to one another. One of the ongoing concern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that Muslim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country will rebel and set up their own Islamic State. As historical evidence reveals, this is a very real threat. In the 1800’s Muslims managed to reign for about a decade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from Lanzhou all the way to Kashgar and in the south-west from Kunming to Dali. The central government employed deceit and brute force to reduce the Muslims to submission, but not without both sides losing millions of lives, as well as destroying the wealth of those regions. This legacy has resulted in continued racial tensions that erupt with the slightest provocation, like the above report of a traffic accident leading to a brawl involving thousands of people! This i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angel of the LORD’s prophecy about Ishmael before he was born, “He will be a wild donkey of a man; his hand will be against everyone and everyone’s hand against him, and he will live in hostility towards all his brothers.” Since many Han believers view the Hui (who are Ishmael’s descendants) as fierce fighters they struggle with fear and some doubt that God can save the Hui. The Hui are also slow to make friends with Han people.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success stories of Han believers who are making disciples of Hui people. Ask God to help Han believers live out reconciliation by loving and respecting the Hui before conversion. Ask God to help Han churches in predominantly Hui areas to start sensitive gospel outreach to their Hui neighbours and colleagues. “And the things you have heard me say in the presence of many witnesses entrust to reliable people who will also be qualified to teach others.” (2 Timothy 2:2) In the late 1800’s and early 1900’s there were a few missionaries who trained in Islamic apologetics as well as learning Arabic and Chinese in order to minister to the Hui and other Muslim minorities of China. Two of the most well known are: William Borden, the rich and godly American who died in Cairo while in training, and George Harris, who saw about 20 Chinese Muslims come to saving faith. However, much of the work among the Hui was characterized by faithful effort (“Master, we have toiled all night” Luke 5:5), failure (“and have taken nothing”) and faith (“nevertheless at thy word I will let down the net”). Following 1951, when all foreign workers were asked to leave China, there were 40 years without foreign outreach to the Hui. In the 1980’s, foreign workers began to trickle back into China. They used creative methods of access, like teaching English or study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at Universities. God shared his heart for the Chinese Muslims with some of these workers. In the last decade, the number of foreign workers focused on the Hui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 are now small teams in at least seven cities focusing on outreach to the Hui. Yet, the ratio of workers to Hui people is still very low. One way to improve this ratio is for foreigners to train Han people to reach the Hui. People who are directly engaged in outreach to the Hui themselves are the best ones to do this training. Most foreign workers face significant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limatic hurdles before becoming effective; experience shows that it generally takes 10 years for a cross-cultural missionary to become a fully effective change-agent in the host culture. Since the amount of time taken for a Hui person to believe is related to how long it takes the witness to clearly present the gospel,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workers to persevere in the early years of ministry before any Hui come to faith. Ask God to give every good and faithful worker at least three Hui Timothys to disciple. Ask God to bring the right Han and Hui believers to Muslim evangelism equipping centres and pray for effectiv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foreigners to Chinese workers. “To the Jews I became like a Jew, to win the Jews.” (1 Corinthians 9:20) Between 1965 and 1971, 2 million people in West Java, Indonesia, were baptized and began attending fellowships because of events clearly engineered by God. Most of the converts were Muslims. The westernized Indonesian churches hardly grasped this opportunity because, for the most part, they fail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ents. They refused to receive people into the church as whole villages even though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decision making in those communities was by consensus. The churches in Indonesia that made the Javanese feel most at home and least foreign had the most church growth. These churches had conformed culturally to external practic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traditional dance and drama, as well as having “Javanese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ree of their religious traditions, one of which was Islam. (Taken from The Challenge of Planting Churches in Muslim Cities by Greg Livingstone) Contextu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 people group’s worldview and subsequently communicating the gospel message in a way that is faithful to God’s revelation as well as meaningful to the recipients’ cultural and existential contexts. Workers are just beginning to analyze the Hui people’s worldview in an attempt to communicate the gospel message in a more meaningful way. However, the main task of planting contextualized churches will be done by Hui believers. Great discernment and protection from God is necessary as they seek to make biblical truth relevant to their context while maintaining fidelity to Scripture. Despite its potential hazards, contextu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seeing a church planting movement among the Hui. About 99% of Hui believers have either not met with other believers or joined Han fellowships and become absorbed into the culture of those groups rather than starting their own Hui fellowship. Ask God to give Hui believers vision and faith to step out of the relative comfort of Han fellowships to begin completely contextualized Hui fellowships. Ask God to protect Hui believers from syncretism as they start Hui fellowships. “Hear, O Israel, the Lord our God, the Lord is one.” (Mark 12:29) As she read Mark 12:29 A-xi-ya exclaimed, “Then we really are the same as you Christians! I was taught that you believed in three gods: God the father, God the mother (Mary) and God the son (Jesus), but if you believe what your Bible says here then you are the same as us Hui! This is true, God is one. But there are other parts of your Bible that have been corrupted.” The Hui have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Christian faith. The vast majority of Hui people have never met a Christian, let alone heard the message of salvation. So they continue to believe what they have been taught at the Mosque or from their parents; namely that Christians worship crosses and statues, believe in three gods, that the Bible has been corrupted, that the Koran supersedes the Bible, etc. Although they recognize Jesus as a prophet and the Bible as a holy book they esteem Mohammed and the Koran as superior to Jesus and the Bible. This discourages the devout Hui (who may be the more spiritually responsive) from reading the Bible and getting to know Christians. They, like the Pharisees of Jesus time, consider it blasphemy when Christians claim that Jesus is God (see John 10). This is probably the greatest triumph of the devil in their lives and we must ask God to overcome this barrier. The Koran contains some truth about Jesus; teaching that He was born of a virgin, led a sinless life, performed miraculous healings and he should be obeyed. Discussing these verses with the Hui is a very helpful bridge to sharing the gospel with them and can evoke an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gospel accounts for spiritually open Hui. As the Hui are led in chronological Bible studies or story-telling sessions the truths missing in Islam can be gradually introduced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Christianity addressed. Ask God to increase the proclamation of His truth to the Hui, through the Jesus movie, tracts, and the spoken words of workers. In Jesus’ name remove the barrier of the denial of His divinity and invite the Holy Spirit to reveal the truth of the Trinity to the Hui as they hear the gospel message. “I will give them a heart to know me, that I am the LORD. They will be my people and I will be their God, for they will return to me with all their heart.” (Jeremiah 24:7) “I am a Hui lady in my twenties. I prayed to receive Jesus as my Lord and Saviour just before I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s I returned home my heart was filled with dread; I feared that my new identity in Christ would be discovered so I did everything possible to hide it. But to my surprise after two months of being home, my Mum, a single parent, also prayed the prayer of repentance. I then admitted that I too believed. In my mother’s great joy at her own salvation she told my grandmother. But grandma was drastically opposed to this news. She told the extended family and they put great pressure on my Mum to renounce Christ, which she did through an Islamic ceremony. She then kept close watch over me, confiscating my Bible and few Christian books. I really love my Mum who has sacrificed many things to give me a good education so I cannot bear to hurt her now by continuing to follow Jesus. I feel guilty if I try to meet up with other Christians and I feel guilty if I attend our Hui religious ceremonies. Confusion reigns in my heart!” This young lady has since married and her husband has become interested in the gospel enough to ask for a Bible to read! Praise God for being faithful to her. There are under a hundred known Hui believers (2004 statistics), out of a total population of over 10 million Hui. The Hui who have come to faith in Jesus are mostly young women who are not leaders in their communities. Some of them are no longer in fellowship with other Christians because of family pressure to recant; some of those who have turned back to Islam are now more devout Muslims. Others are in cell groups that use Han or foreign forms of worship that their Hui relatives (if they were to attend) would find very alien. Very few Hui who are decision makers in their communities have heard a clear presentation of the gospel and so far we have yet to see a church planting movement among the Hui, although there is now at least one Hui church plant. Beseech God to enable all Hui believers to maintain a pure and simple devotion to Christ (2 Corinthians 11:3). Pray for a re-awakening and recommitment to Jesus for the Hui who have once believed. “And you also were included in Christ when you heard the word of truth, the gospel of your salvation.” (Ephesians 1:13) The workers knew this man was ready to pray the sinner’s prayer and their hearts rejoiced! He had lapped up the truth as they had read and discussed the Bible with him. But suddenly a cloud of fear enveloped his heart and he thought, “What will my family do if I become a Christian” The workers prayed against the fear that was gripping his heart and God’s peace released him to accept the great and glorious message of salvation through Jesus. Although the term Hui is the title given to their ethnic group, the Hui have a very strong corporate sense that to be Hui is to be part of the world-wide Muslim community. Perhaps they have a deep fear of either annihilation after the brutal crushing of earlier rebellions or of being swallowed up by the majority Han culture. This serves as a great barrier to their trusting in Jesus as Saviour. They might like what they hear and see of the gospel as it is lived out before them through the lives of Christians but they fear losing their identity as part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which in China is their lifeline to success, as social success is all determined by whom you know, not what you know. The term “Hui” technically refers to their ethnic identity which cannot change even if their religion changes but in their minds “Hui” is synonymous with “Muslim”. When the Hui are outside their community, studying at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ey more readily accept the gospel. But they tend to adapt culturally to Chinese believers and become insensitive to their own people, not knowing how to share their new faith in a culturally sensitive way with their families. Hui believers who return to their communities and share with them often find they bring shame on the family so they leave and go to other cities to work. As the Hui become Christians they face an identity crisis and it is vital that they establish their identity in Christ at that time. In Jesus name tear down the lie that “Hui” equals “Muslim” and pray that He would establish all Hui believers as His children. (Galatians 4:6) Ask God to give the first believers in each community hope and faith to pray fervently for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to trust in Jesus for salvation. “If the many died by the trespass of the one man, how much more did God’s grace and the gift that came by the grace of the one man, Jesus Christ, overflow to the many!” (Romans 5:15) So-fei-ya was glad to be able to work; it took her mind off her parents’ heated arguments and cold silences. She used to love her Dad so much but now hatred for him filled her heart and mind as she pounded the noodle dough. The oil had run out and he had still not given her any money to buy more. As she worked she made spiteful plans to get him to pay for oil: she would serve her family boiled noodles with no salt or oil tonight. “See if he can stomach that!” she thought to herself. She would have to tell her sister and brother to keep their mouths shut and just eat so as not to give the game away. The only alternative was to borrow some oil from the neighbour, but why should she have to humble herself again when he obviously had money because he was buying two packets of cigarettes a day She knew her father was still a Muslim and would be able to get to heaven because he had paid the Mosque annual fee but he had brought their family into poverty by not providing for them. There are several firmly held beliefs in Islam that are barriers to Muslims even wanting a Saviour. The Hui believe that they will go to heaven because they are Muslim. They try to observe the 5 pillars of Islam in their old age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the time they spend in hell having their sins purified away, but they are at least superficially confident that they will be received into heaven eventually. This means that many of them are not even looking for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Their concept of sin is different from biblical revelation; they believe that God made us weak and so we are expected to sin. The 5 pillars of Islam are: profession of the creed that there is only One God and Mohammed is His prophet, set prayers at five set times a day, fasting for the month of Ramadan, giving financially to the Mosque and at least one trip to Mecca in Saudi Arabia. Ask God to reveal to the Hui that just as Adam was banished from paradise after committing one sin we too cannot get to heaven because of our sin. Invite God to reveal to the Hui that Jesus is the only door to heaven. “May the God who gives endurance and encouragement give you a spirit of unity among yourselves as you follow Christ Jesus, so that with one heart and mouth you may glorify the God and Father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Romans 15:5-6) Su-mi rehearsed what she would say to her husband when he came home: “Your wife is the only one in your family who does not have fashionable shoes. You should be ashamed of yourself. They are all saying how tight you are! You make a thousand Yuan (US$80) a month as a driver but you gamble it all away.” She looked down at her old shoes and longed for a pair of the long-toed ones that had come into fashion this year. She hated having to squeeze money out of her husband every time she wanted something, especially as he only came home once a month. When she discovered her sister-in-law felt the same they came up with a plan: Su-mi would let her house out to tenants who would lend her capital, her mother-in-law would look after their young children and they would start a restaurant. After much persuasion Su-mi’s husband agreed to let their house in exchange for a loan of 20,000 Yuan. Su-mi and her sister-in-law busied themselves setting up a small hot-pot restaurant, ignoring the frequent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mselves. The restaurant did good business but the disagreements got sharper and within a few months the partnership broke down. Su-mi pulled out with what money she could take with her and started another restaurant the other side of town. To the outsider it appears that the Hui live in tight-knit communities; even in big cities they tend to live in clusters around the Mosques. However, this story illustrates the hidden proble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community. The Hui themselves say that where there are 5 Hui they will end up with 3 Mosques because they cannot agree on the practice of their religion. Thank God for the strength of the networked Hui communities as this will aid the spread of the gospel once it has penetrated one Hui community. Ask God to heal broken family relationships as the Hui come to Christ. “When Jesus had called the twelve together, he gave them power and authority to drive out all demons and to cure diseases, and he sent them out to preach the kingdom of God and to heal the sick.” (Luke 9:1-2) Fa-tu-mei used to have a good job in the hospital but this summer she became oppressed by a demon. She went to the Hui folk doctor who gave her a potion to drink but that did not help. Then she borrowed money from her family and went to a mental hospital. They doped her up with sedatives and she found she stopped being violent. But she felt so drowsy that all she wanted to do was sleep. The doctors said she would have to take the medication for at least two years, but if she had a relapse she would be on medication for life. Since two believers started sharing the truth about Jesus with Fa-tu-mei she has come off the medication completely. Whereas before the demon oppressed her she felt no need for God, now she is so desperate for deliverance that she is willing to pray to Jesus and study the Bible. Many Hui recognize the reality of demons and fear them. In one area of China many of the homeless are those who have become violent because of their demon possession. Their families generally do all they can but if the person is violent they often end up on the streets to fend for themselves as best they can. Rural Hui admit that they know little about their religion, and actually many of their practices are more akin to superstition or animism than Islam. Many of the Hui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re folk Muslims who, in times of need, go to the tombs of Muslim saints to burn incense and pray. They ask the dead saints to intercede for them, not knowing that God is close enough to hear their prayers. The sacrifices they offer at these “holy” places can bring them under bondage to demons. These Hui firmly believe that what their ancestors have passed down to them is the best and right way to live. Their bondage is more to tradition and demons than to the false religion of Islam. Ask God to prepare workers' hearts to receive the power of the Holy Spirit so that they can heal the sick and deliver the demon possessed. (Luke 4:14 and John 14:12) Ask God to deliver Hui like Fa-tu-mei from demons as they turn to Jesus for help. “I will pour out my Spirit on all people. Your sons and daughters will prophesy, your old men will dream dreams, your young men will see visions.” (Joel 2:28) From snowy winter days to the sweltering heat of summer Mai-er-yan can be found, sometimes knitting, sometimes chatting to friends, occasionally selling some embroidery or ornamental souvenir to a tourist passing by her little, open-fronted shop. Mai-er-yan and her husband rely on their business to send their two children to the Han schools, where the educational leve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local Hui schools. About 8 years ago, Mai-er-yan met her first Christian foreign friend. Since then a number of Christian families and singles have moved to her area. They visit and chat with her regularly. Around two years ago, Mai-er-yan had a dream in which she saw two of those friends and a third person, whom she recognized as Jesus. She told those two friends about her dream and they gladly took this long-awaited opportunity to clearly explain the gospel message to her. A week later she rang one of them to say that she was not able to turn her back on her heritage, her culture and her family in order to follow Jesus. “Please do not expect me to become a Christian,” she said. Generally the Hui recognize that God can speak through dreams and other forms of supernatural revelation because Mohammed received the words of the Koran while in a trance. Mai-er-yan is just one of many Hui to whom God has given dreams of Jesus, and like her few of the others have turned from Islam to follow Jesus after one or two such dreams. In Daughters of Islam the Muslim women who became Christians all had numerous supernatural encounters with God before finally surrendering to His lordship in their lives. Workers need great perseverance and faith to continue reaching out to the Hui because it often takes many months for them to completely accept the claims of Jesus. Thank God for giving the Hui a respect for dreams and visions. Ask God to give all workers perseverance as they love the Hui. “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he created him; male 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 (Genesis 1:27) Zai-nai-bai was too angry to eat again tonight, she told her daughter to prepare enough noodles for the three children and she went out to the road to see if her husband was going to make an appearance. She hated it when he stayed out all night with another woman. She felt so helpless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even her brother, an Ahong, said she should just accept his infidelity and not make a fuss. When he had broken her rib by kicking her in the back her family had at last stepped in and reported him to the police. But since his rich sister paid bail for him the few months he spent in prison had not changed him much. She worried about what he might be doing… Was he still selling drugs with that woman from Dongxiang If she divorced her husband he would take her only son and she would be left with no one to care for her in her old age. Her tears fell as hopelessness and frustration overwhelmed her. The Koran teaches that the testimony of one man is worth as much as that of two women. It also teaches that women should be beaten if they are not submissive. Mother-in-laws often tell their sons to beat their wives. For rural Hui women, their only hope of an easier life is to have a son who will eventually marry and bring a wife into the family home. This young bride becomes the unpaid slave of her mother-in-law and cares for the elderly parents when her husband is out working. Many Hui men live and work in big cities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 villages and towns. They see their wives irregularly and thus infidelity is a big temptation. The Hui women who lack education or money do not have the option of leaving their unfaithful husbands. Fewer Hui men have responded to the gospel than women; perhaps fear of the equality they see in Christian marriages prevents Hui men accepting the claims of Christ. Ask God to enable Hui believers to value women as much as men. Ask God to heal Hui women as they come to Christ, from all their past emotional wounds and to lead them into the good works He prepared for them to do in Christ. “My son, do not forget my teaching, but keep my commands in your heart, for they will prolong your life many years and bring you prosperity.” (Proverbs 3:1) A-li woke up at the first light of dawn with a beating heart; he crept out of bed and untied the family dog. Er-sa was waiting for him at the end of the lane and the two of them walked across town to the bus station. They found a man who would give them thirty Yuan for their dog and with that money they boarded a bus for Lanzhou. A-li had had enough humiliation at school and at age 12 he wanted to start earning money so that his family could eat meat every day. He and his teenage neighbour ran away to the big city to find jobs. Their little money was soon gone, however, and they did not have a clue how to find a job in the daunting metropolis of fast cars and busy people. Thankfully a kind-hearted man noticed them hanging around the railway station and he paid their bus ticket home. The literacy level among most rural (and some urban) Hui is very low. Many Hui boys only complete primary education as their families want their help as free labour in corner shops, small factories, restaurants or other businesses run by their parents. In the villages short term financial needs often take precedent ov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through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Hui villages where not one single girl goes to school, and only some of the boys go. This makes it hard for the Hui to prosper as a people; low education levels keep them in low-paying manual job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lack of literacy among the Hui is a barrier for them becoming familiar with the commands of Jesus as written down in the Bible. Those who are illiterate are unable to read the Bible for themselves. The danger of semi-literacy and illiteracy is seen in rural Han believers – they are susceptible to the teachings of pseudo-Christian cults, like the Lightning from the East, as they cannot check what they are being taught with what the Bible itself says. Pray that the Hui who trust in Jesus would learn to read the Bible even if it is hard work for them because of illiteracy. Ask God to break the cycle of poverty and the mindset that seeks short term solutions instead of investing now for the future. “He who receives you receives me, and he who receives me receives the one who sent me. Anyone who receives a prophet because he is a prophet will receive a prophet’s reward, and anyone who receives a righteous man because he is a righteous man will receive a righteous man’s reward.” (Matthew 10:40-41) Course, after steaming course, the food kept coming. There were only 5 guests at the table but Mrs. Ma produced dumplings, boiled mutton, fried chicken, a fish, three different vegetable dishes and steamed buns. Mr. Ma did not have a seat at the table; he scurried around topping up the tea cups and bringing the dishes in from the kitchen. His daughter carried the guest’s baby so that they could eat without being disturbed. Only after the guests had eaten their fill and gone home did the Ma family sit down to finish off what was left of the 8 course meal. Mr. Ma has only a school teacher’s salary but he served his guests generously and graciously. God has preserved the Hui people’s culture of offering the best one has to guests, and serving them by preparing delicious food and drink, as this will help them to receive His ambassadors and thus hear the gospel message. At present the Chinese all look to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a mixture of envy and admiration. The Hui too, recognize that most foreigners com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any want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by getting to know foreigners. Often their desire is to learn English from foreigners. The Hui also view Christians as people of the Book, and thus feel a greater affinity with them than with Buddhist or Communist Han people. Many Hui communities are at first suspicious of Christians who begin to live and work among them but in time relationships of trust are built that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 greatest news of all. Thank God for giving the Hui such an exemplary gift of hospitality. Pray that the Hui would receive Christians into their hearts as well as their homes, so that they may hear the message of Truth. “What goes into a man’s mouth does not make him ‘unclean,’ but what comes out of his mouth, that is what makes him ‘unclean.’ ” (Matthew 15:11) “Lai, lai, lai!” Men with white hats bid passers-by to come and eat strips of mutton on skewers, sizzling over hot coals at the tiny stalls along the Hui food market street. Spicy aromas fill the night air, mixing with the shop-keepers cries and the pounding of noodles being stretched and banged down on the kneading boards. It is 8 at night. The stall sellers and restaurateurs are at their busiest, enticing all those who venture out for the evening breeze to taste their dishes. These Middle Eastern flavors, along with the religion of Arabia, came first to China on the backs of camels along the famous Silk Road. Today in China almost every provincial capital has Muslim restaurants displaying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Qing Zhen”, literally meaning “pure and true” but actually signifying that the food is Halal (the Muslim version of Kosher). Some Hui will not even mention the word “pig”, using two hands behind their ears to express their meaning instead of uttering the word. Other Hui, even many of those who have come to faith, are willing to eat in non-Halal restaurants but will not eat any pork served to them. Most Hui people will not eat in Han people’s houses. In a country where eating together is a prerequisite to becoming friends, this causes problems for Han who want to reach out to the Hui. Many workers using friendship evangelism with the Hui need to consider making their homes pork-free so that their Hui friends can eat in their houses. Many secularized Hui adhere to no Islamic precepts except abstinence from pork. Jesus criticized the Pharisees for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outward issues of the law to the exclusion of heart issues. Ask God to reveal to the Hui that speaking sinful words (e.g. lies) make them “unclean” in God’s sight. Ask God to call Hui believers to take the message of Jesus back along the Silk Road to the nations of their ancestors. “Jesus called them together and said, ‘You know that the rulers of the Gentiles lord it over them, and their high officials exercise authority over them. Not so with you. Instead, whoever wants to become great among you must be your servant, and whoever wants to be first must be your slave – just as the Son of Man did not come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 and to give his life as a ransom for many.’” (Matthew 20:25-28) For most of China’s history she has been ruled by a small elite group of people who wield complete power. It appears that this power-hungry force affects the ordinary people in the country too. In rural communities the Hui clergy wield a lot of control over their flock. The Koran is in Arabic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a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the semi-literate. So the Ahongs (who study 5-10 years to memories the Koran) are the ones the whole community looks to for religious direction and wisdom. This is not the case in urban communities. All Christian workers come to the field with their own problems and many of them struggle with issues of control. To see a church planting movement workers must release and empower new believers by training them to obey Jesus and giving them opportunities to lead. They must trust God to lead the Hui believers. There is a danger and tendency for workers to unknowingly make the new believers dependant on them rather than on God. This happens when believers who come to ask the foreign “expert” what God wants them to do are given man’s opinion rather than being taught to recognize God’s voice for themselves. Dependency can also be created by the funding of work from foreign coffers rather than from the local church as the locals forfeit the opportunity to step out in faith through having their financial needs met by the foreigners. A key element in church planting movements is the availability of a large number of lay Christians who are equipped to lead cell churches. Controlling workers are threatened by other leaders and therefore resist the training and releasing of young leaders. These dangers are also all relevant for the Hui believers who work as church planters. Pray that all workers and Hui believers would model Jesus standard of servant leadership becoming the servant of all as they lead their churches. (Matthew 20:24-28 and John 13:1-17) Ask God to teach all workers and Hui believers to trust Him so that they can train and release many new leaders. “Consider it pure joy, my brothers, whenever you face trials of many kinds, because you know that the testing of your faith develops perseverance.” (James 1:2-3) Xiao Wang grew up in the village where her father is the Ahong. God orchestrated the circumstances of her life to prepare her heart so that when she heard the gospel she readily accepted it. She became a Christian in the city away from her family but as soon as they heard the news they called her home. Her Bible was confiscated and she had to stay at hom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her family for six months. After that her family let her go, saying that they did not mind her being a Christian. However, the other villagers disapproved of her release and kidnapped her. She was forced to attend Islamic classes at the Mosque and made to veil, but after four months she escaped to the city again. The Hui network which operated even in the city found her and kidnapped her again. This time they took her out of the province and made her get a job. God is faithful and has now given her a ministry right where she is. In the 1920s there was a group of twenty Hui believers who met secretly on Sundays to read from a large Arabic Bible. They did not make themselves known to the American and Chinese missionaries in the city as they carried out open-air evangelism in the Muslim quarter of the city. It was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American worker left the city that he heard about this group, as their leader came forward for baptism in another province. Now, too, there may be many “hidden” Hui believers who fear taking a public stand for their faith because of the inevitable persecution they will experience from their community. Hui believers expect persecution but God always uses it for good. Persecution serves the purpose of separating the genuine followers of Christ from the people who are unwilling to die to their own flesh (in the form of wanting the praise of people, wanting a good job, etc). This produces a smaller but more deeply committed and united body of believers. Ask God to pour out His Holy Spirit on all Hui believers giving them the boldness to testify about Jesus despite persecution (Acts 4:23-31). Ask God to commune with all “hidden” Hui believers in isolation giving them the Spirit of wisdom and revelation so that they may know Him better (Ephesians 1:17). “‘You will seek me and find me when you seek me with all your heart. I will be found by you,’ declares the LORD.” (Jeremiah 29:13-14) “I grew up in Xinjiang and was bombarded from a young age by the atheism of communism through my school and classmates. My mother taught me only the rudimentary basics of our faith. When my family moved to this city I started to recognize the falsity of atheism and so I attended a Mosque class on Saturdays. I became a true Muslim then, as they taught me how to pray and read the Koran.” Some Hui have gone through a period in their lives when they genuinely sought God and the only testimony they heard of his existence and character was from the Mosque class, so they became more devout Muslims despite the inconsistencies they could see within the followers of their own religion (like infigh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cts who say all Muslims are brothers). Cornelius was a God-fearing Gentile who prayed faithfully and gave to the poor. God gave him a vision telling him where to go to find out more about Himself, so he sent for Peter and before Peter had finished his sermon the Holy Spirit fell on Cornelius and most of his household. There are a number of Hui who genuinely fear God, pray faithfully and give to the poor. In Jeremiah 29:13 God promises the Israelites that if they seek Him with all their hearts they will find Him. Surely this is His invitation and promise to the Hui too, for “God does not show favoritism but accepts men from every nation who fear him and do what is right” (Acts 10:34-35). Praise and thank God that there are some Hui who do fear Him, pray to Him and give to the poor. Pray for the Hui who are like Cornelius; pray that they would have perseverance to keep seeking God until they meet Jesus. Has God touched your heart as you have prayed for the Hui people Continue this powerful ministry of prayer and sign up to receive regular prayer updates and praises. Join with others in praying for specific needs and celebrating God’s work to bring the Hui to Himself. Bridges and Barriers is a prayer guide that will take you on a fascinating journey of discovery to meet a Chinese Muslim people group — the Hui. Through true stories of individual Hui you will be inspired to intercessory prayer that can remove the barriers preventing a church planting movement among them.

  • 28-1正文

    正文 為穆斯林翻譯聖經時保留「父子」用詞之必要 書 探討問題 大 概二十年前起,專門為穆斯林「翻譯」聖經的事工開始出現和流行一種做法,[1]就是從經文刪除,或重新定義以家庭稱謂形容神等用語,如聖父、聖子、神的兒 子等,改以「守護者」等字眼稱聖父,以「真主的哈里發」或「真主所愛的」稱聖子。[2]此類「譯本」也有其他特徵,唯本文將集中討論「父子」用詞問題, [3]特別探討此種做法所導致結果,如經文意思變質,及對神的屬性、耶穌之神性,及三位一體等教義語焉不詳、致造成異端等問題。 目前有好幾 所機構實行此做法,當翻譯聖經裡聖父、聖子、神子等詞時,採意譯、而非直譯方法,代以其他字眼。[4]2011年,全球最著名譯經機構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及其姊妹機構暑期語言學會(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擬定題為〈信仰義理與翻譯準則指引〉(“Statement on Doctrinal Beliefs and Translation Standards”)及〈聖經翻譯之神聖家屬稱謂國際最佳範例〉(“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s for Bible Translation of Divine Familial Terms”)[5]文件。 其內容相若,且引其中一段落總括兩份文件之立場: 論 到專為穆斯林背景而作的聖經翻譯,我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應直譯「神的兒子」,此為最佳。[6]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尤其證明到直譯「神子」將令人誤解 時,則應以別稱翻譯,惟該稱謂必須維持「子性」之觀念。所有為穆斯林讀者而作的翻譯,在以ho huios tou theou句(神的兒子)形容耶穌基督時,均須注明解釋,可於前言、一或多項注腳,或字詞索引處列明,視乎情況而定。[7] 以其他稱謂取代聖父聖子的近期例子有: 馬太福音28:19:…奉真主、祂的麥西哈、及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8](《和合本》作「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譯按:英文原稿以新譯法與《新國際譯本》[NIV]對照,本譯文一般採取《和合本》,如有需要,則另注明。) 馬太福音5:16:…將榮耀歸給你們至高的監護者真主。[9](《和合本》作「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更詳盡例子參附錄D] 儘管實際情況難以查考,惟情況大致如下:2011年約有26種語言譯本以非字面方式意譯「神的兒子」,估計至2025年相關數字將升至60種語言。[10] 持守聖經神啟與無誤原則 美國神召會普通大會教義與立場宣言明言,該會堅持聖經神啟與無誤原則。[11] 聖經-包括新舊約,皆由神默示,乃神予人之啟示,其內容無誤,為信徒之信仰與行為權威準則。(帖撒羅尼迦前書2:13;提摩太後書3:15-17;彼得後書1:21) 我 們相信聖經是神真實的話語,神為原作者,感動世上作者執筆(阿摩司書3:8),引導眾作者用字以表達其中意思(出埃及記4:12,15);最後,神藉經文 字句啟發讀者,使人明白真理,如執筆者原初所領受(哥林多前書2:12;以弗所書1:17,18)。因此,聖經無論思想內容與用詞,皆由神啟示與默示。 神藉所啟示經文與我們溝通,使我們按祂旨意認識祂。而聖經-尤其新約,常用聖父、聖子等字詞形容神,此亦為神所啟示者。[12]如Bruce Waltke[13]寫道: … [神]自稱聖父、聖子、聖靈。耶穌也教導教會稱神為「父」(路加福音11:2)並吩咐「奉父、子、聖靈的名」給門徒施洗(馬太福音28:19)。神既選擇 以此形容自己,人若擅自改動字句,實極為傲慢,與拜偶像無異,可謂罪無可恕。我們若更改神的名字、稱謂或意象,即等於拜偶像,因這是為神重塑形象,惟此意 象與喻象非由神啟示。神的代表與喻象,與祂本身是不能分割的。[14] 我們乃是憑藉聖經-神話語-此權威,呼召人悔改,相信神的兒子耶穌基 督。此外,憑著聖靈在我們各人心裡動工而有的見證,亦與聖經所證相符,因此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乃神的兒子(約翰一書2:24-27;5:10);也只能按所 見所聞作見證(使徒行傳4:20)。若有人從聖經刪除父子等稱謂,等於否定神全權啟示聖經,也否定神對我們施拯救而有的見證。所謂全權啟示,其涵意較逐字 啟示更廣,指所有言詞、乃至文理皆由神所默示。 相信耶穌為神的兒子,乃救恩之基要 據聖經,在耶穌基督裡的拯救之恩,乃與認信耶穌-特別認信祂為神的兒子-有密切關係,兩者不可分割: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20:31,強調為本文所加) 凡認耶穌為神兒子的,神就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神裡面。(約翰一書4:15,強調為本文所加) 這教導至關重要,就是說,人若否定耶穌基督的子性,即等於不認神為父。以下經文明明讉責此舉: 信神兒子的,就有這見證在他心裡;不信神的,就是將神當作說謊的,因不信神為他兒子作的見證。這見證就是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翰一書5:10-12,強調為本文所加) 誰是說謊話的呢?不是那不認耶穌為基督的嗎?不認父與子的,這就是敵基督的。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約翰一書2:22-23;強調為本文所加) 從上述經文可見,信徒心裡既有聖靈見證,也有神內住,就已勝過世界,能真心相信耶穌基督,並得著永生,與神建立關係,並以祂為父;而這一切,全在乎相信、接受且承認耶穌基督為神的兒子。 基本的謬誤-古蘭經有關「真主的兒子」之教導 穆斯林基於他們之聖書-古蘭經-的錯誤教導,[15]否認耶穌為「真主的兒子」。[16] 真主創造精靈,而他們以精靈為真主的伙伴,並且無知地替他捏造許多兒女。讚頌真主,超絕萬物,他是超乎他們的敘述的!他是天地的創造者,他沒有配偶,怎麼會有兒女呢?他曾創造萬物,他是全知萬物的。(古蘭經6:100-101) 猶太人說:「歐宰爾是真主的兒子。」基督教徒說:「麥西哈是真主的兒子。」這是他們信口開河,仿傚從前不信道者的口吻。願真主詛咒他們。他們怎麼如何放蕩呢?(古蘭經9:30) 且警告妄言「真主收養兒女」的人。他們和他們的祖先,對於這句話都毫無知識,他們信口開河地說這句荒謬絕倫的話。(古蘭經18:4-5) 倡導「穆斯林譯本」聖經者說,「神的兒子」一詞,並與此相關的「父」、「子」等字眼不能直譯,因為容易讓穆斯林讀者誤解。因此應該以對象群體之慣用語意譯,以另外的字詞取代,以祈更準確傳遞字詞含義。[17] 此說有幾個謬誤,列舉如下: 這是否定父、子等用詞為神所啟示的,以為某些字眼未能傳遞全備意思。 這是假設聖經文本之上文下理沒有足夠提示,令人可以明白當中所載父子等詞語之含義。 這是以為穆斯林不及其他人民聰明,別人按上文下理能理解的,他們不能。 這是忽視神聖靈之角色,祂引導人正確明白聖經。 這是令所有基於父子等字詞而來的聖經教義,變為相對的義理,如「神收納信徒成為祂兒子」等真理。 問題關鍵 其實問題關鍵在於,究竟聖經所用的家屬稱謂是否源於神聖啟示,或是可意譯,用其他字眼取代。首先,按聖經乃逐字神啟的原則,抄本上如「父」、「子」等名詞只能直譯,才能傳遞神的原意。[18]所謂逐字啟示,即包括所用字詞本身。[19]聖經嚴令我們不能改動神的話語: 神的言語句句都是煉淨的;投靠他的,他便作他們的盾牌。他的言語,你不可加添,恐怕他責備你,你就顯為說謊言的。(箴言30:5-6) [耶穌說:]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約翰福音10:35) 耶穌說這話的時候,明知道聽眾滿懷敵意,仍不憚引述此節容易被誤解的舊約經文,並肯定經文乃神之逐字全權啟示。[20] 第 二,聖經學者說,神在全本聖經裡重複使用某些字眼,以傳遞真理。[21]據新約希臘文抄本,曾260次以「父」字(pater)指神;45次以「神的兒 子」(huios tou theou)指耶穌;79次以「子」指耶穌。[22]此三字詞重複使用次數之多,這任何一詞改動的話,必會引致嚴重問題,破壞聖經所載神救恩信息之一貫 性。 第三,有說字面翻譯父、子等字詞,會傳遞錯誤或不準確信息,並錯誤意思,因為字詞帶生理上的、或男女性關係含義;此實屬誤導之說。 舉 例說,「神的兒子」用阿拉伯語說就是「ibn Allah」,「ibn」就是阿拉伯語「兒子」的意思,任何父親用阿拉伯語指他的兒子,最自然的方式就是用這個字,這能準確翻譯希臘文「huios」(兒 子)。[23]而阿拉伯語和其他語言一樣,「兒子」一詞有多種含義,不一定指身生關係,必須按上文下理才能決定其意。母語是阿拉伯語的人大都肯定,以 「ibn」一字翻譯希臘文「huios tou theou」(神的兒子)很恰當,他們從上文下理可知,此詞在這裡不帶男女性關係的含義。聖經裡沒一節經文說,「ibn」指父神與馬利亞藉肉體關係所生的 兒子。舉例說,路加福音1:34-35[24]與馬太福音1:18-25[25]清楚說明,耶穌受孕時不涉任何性關係。在這些篇章裡,「ibn」乃以指童 女之子(另參以賽亞書7:14)。 專門服事穆斯林的美國偉大宣教士撒母耳•池維謀(Samuel Zwemer),人稱「伊斯蘭使徒」,對伊斯蘭了解甚深,他的話堪作鑒誡: 為 釐清這個詞語(「神的兒子」)的意思,消除偏見與謬誤,我們告訴穆斯林鄰舍說,神的經書-新約聖經-說耶穌是神的獨生子,卻從來沒說至尊至榮的神是身生的 父(阿拉伯語waalid),而是按一般的、屬靈的意思稱祂為父(阿拉伯語ab),以尊榮祂。新約聖經從沒說耶穌是神身生的孩子(阿拉伯語walad Allah),但祂卻是神的「子」(阿拉伯語ibn Allah),兩種意思迥然不同,經文意思明如日光。阿拉伯語一般稱養子為ibn,有別於身生的兒子walad。後者乃指從父母生的、自然出生的孩子。阿 拉伯語「父」字,有一般意思,也有屬靈意思,他們會說「恩慈之父」(Abu Al-Rahma)、「真理之父」(Abu Al-Haqq)、「勉勵之父」(Abu Al-Shujaa’a),「慷慨之父」(Abu Al-Fadl)等。[26] 在各種語言裡, 「父」「子」等詞(在沒有上文下理的情況下)一般指肉身的父子關係(大多數兒子都藉這種關係而來),因此所有語言的「子」字,都會有此含義。人無論操何種 語言,初次聽見「神的兒子」一詞,又不知道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有關耶穌降生之解釋(兩卷書記載說明當中不涉任何男女性關係),都可能會以為神與馬利亞有性 關係而生子,尤其沒聽過聖經、甚至一直誤解聖經的社會。連「神的兒子」的英語-「Son of God」,也帶此含義。所以最好將之準確譯出來,正如聖靈默示的,用「父子」來描述,再說明上文下理,才能令人確切明白神的信息。 教會已從 耶穌領受大使命,要教導萬民明白真道(馬太福音28:18-20)。再者,保羅在以弗所書亦提到,基督將「各人」賜給教會,當中特別提到「教師」職責,為 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 4:12-13)。可見教導責任重大,我們不能隨便刪減信仰內容,惟要令眾信徒對耶穌有全備之認識,而這也必須靠神聖靈的工作才能做到(馬太福音 16:13-17;約翰福音16:13-15)。Myer Pearlman曾說: 聖靈是耶穌基督的詮釋者,祂不會賜下新的或不同的啟示,而是開啟人的心眼,可以進深了解基督的生命與話語。正如神子也沒有自己說話,只說從聖父所領受的話,聖靈也不會自己說話,好像祂另有知識來源似的,卻是宣講祂在神的內在生命裡所聽見的。[27] 忠誠的聖經教師所需之譯經工具,必要蘊含「父」「子」等親屬稱謂,且要堅信神的靈必導人認識這真理。 實際影響 穆 斯林常以為猶太人和基督徒曾篡改聖經,刪除穆罕默德作為「真主的使者」、「眾先知封印」之部分。另一問題是,他們對「真主的兒子」一詞誤解甚深,以至否定 此說成為伊斯蘭基要。我們要是從聖經裡刪除「神的兒子」等字眼,在穆斯林看來,此舉不過「證明」基督徒的確曾篡改經文,現在「知錯」了才改回來。 「穆斯林版本聖經」以其他字眼取代「父」「子」等字,所造成不統一的問題,令門徒訓練穆斯林改皈者相當困難。且看以下三種阿拉伯語譯本對「父」、「神的兒子」等詞之不同翻譯: 用字 阿拉伯語版本1[28] 阿拉伯語版本2[29] 阿拉伯語版本3[30] 父 真主 主 主 真主 主 引導者 子 神的兒子 麥西哈 蒙愛的麥西哈 真主的麥西哈 真主的哈里發 真主的兒子(真主所愛的) 如此,穆斯林尋道者該如何理解耶穌的身分?以祂為「哈里發」嗎?但從伊斯蘭歷史角度看,「哈里發」皆為以武力擴展或保衛己方者。或是單單稱祂為「蒙愛的麥西哈」?當讀者看見一個譯本這樣說,另一個譯本那樣說的時候,他又該如何理解呢? 以「神的兒子」形容耶穌,當中所蘊含神性因而隨之削滅。令問題更複雜的是,這個版本不曾一次直譯「父」字。 另一相關問題,是倡導者常改變提議。比如說,一位領袖人物曾堅持「麥西哈」可與「兒子」及「神的兒子」對譯,[31]現在他卻說這樣做是錯的。[32]隨便更改用語,引申出「對譯」標準不一的問題。現在說這樣譯才對,那麼之前的說法呢?讀者該怎樣理解耶穌的身分? 欠缺一致準則,各師各法地意譯「父」和「子」等詞語,會帶來深遠影響,其中最大問題在於,喪失了經文裡「父」、「子」原有之含義: 我們不要自欺,聖經翻譯是所有事工的基礎。這些「穆斯林親善版本」聖經,就好像地基佈滿裂痕,繼續使用的話,終有一天建立其上的事工必會全然坍塌。 導 致此悲劇之原因之一,乃譯經者中服膺局內人觀念者眾。一個孟加拉語四福音譯本就刪掉所有用以形容神的家屬稱謂,如「神的兒子」。2007年9月我在達卡巿 (Dhaka)時Lebu告訴我,他牧養所有從伊斯蘭改皈的老信徒,都認耶穌為神的兒子;但年青一代受局內人思想影響,讀他們版本的福音書,已無法清楚認 識耶穌這個身分。 一名正在中東服事的宣教士亦有同感,他極力反對…刪除「父」、「[神的]兒子」等字眼…我認為最嚴重結果,乃令使用此等「新」材料的從伊斯蘭改皈的信徒無法脫離異端走進正統,就好像引他們到水邊,卻不讓他們喝水一樣。[33] 前 幾段所列幾個「對譯」版本,皆沒有直譯「父」字,教人難以認識祂自己與耶穌之獨特關係,也令信徒不知道,原來神渴望成為他們在天上的父。耶穌身為神子,彰 顯父的形象,兩者之親密關係,沒有其他宗教可以相提並論或模仿。此外,上列「兒子」之對譯詞均無法展現耶穌之神性,並祂身為兒子、與神之獨特關係。此等 「對譯詞」削弱了聖經原抄本裡「父子」等詞的神學意涵;就算表面上保留「神子」、「父」等字眼,卻藉注解掏空箇中意思,即等於割裂字詞與所啟示世界的關 係,乃嚴重違犯語言學、釋經學與神學規矩。 「穆斯林親善譯本」刪除「父」和「子」等詞,其實際影響如下: 令基督徒蒙上欺騙的罪名。 此舉等於篡改神的話,有損基督徒聲譽。 在各層面上,令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都感到困惑。 穆斯林早已誤解「神的兒子」一詞含義,此舉令他們深信其錯謬見解。 伊斯蘭認為基督教(指聖經信息)錯謬,基督徒不可靠,惟有伊斯蘭是真的。此舉令他們肯定既有偏見。 可見這些特別譯本,因為刪掉「父」和「子」等字眼,最終只會阻礙穆宣工作。 為甚麼會這樣?問題之兩大起因 相關問題有幾個原因,其中兩個因素最為突出。第一,受後現代文學詮釋偏見所影響。過去50年,後現代文學理論家在建構文本意義之方法學上,有著隱晦而重大之轉變。Joshua Lingel曾論此問題說: 儘 管權威(authority)與作者(author)二字有詞源學上的關係,但近年似乎有種趨勢,即將決定文本意義之權威賦予讀者,而非作者。這趨勢可有 影響聖經翻譯界?目前雖未有充足證據,但從局內人運動倡導者之辯論,可見他們的確有此想法。換言之,「神的兒子」一詞之所以從聖經刪除,其主要原因,乃顧 慮穆斯林讀者感受,所以用更為穆斯林接受的詞語取代,諸如麥西哈、真主的話語等(古蘭經用語,為穆斯林接受),以取代神的兒子等字眼。[34] 神 多次呼召祂子民離開固有文化、甚至家庭,以進入神的家。[35]神所用方法,乃是彰顯真理,而非與諸文化「對話」,令真理融入對方的宗教信仰,在其中進 化。[36]神的話,乃必然與對方之既有信念相矛盾的。縱觀歷史,祂常以其聖潔真理,與敗壞之人類對質,並讓我們看見,祂已獻身成為活祭,成為唯一的生命 之道。除祂以外,再沒有別的名可以拯救。[37]這就是福音,而此道必會冒犯人。祂的路是窄路,並非包羅萬有的。 在穆斯林-基督徒關係的漫 長歷史裡,在穆斯林之間流傳的最早期譯本聖經見於8世紀,[38]而以前從來都沒有所謂的「穆斯林親善版本」,不會刪除經文中「父子」等形容詞,一直以來 多個譯本皆忠信直譯。至1959年,人稱「對態對等譯法」之父Eugene A. Nida竟打破傳統,在研討會論文上提出,應從穆斯林「譯本」聖經刪除父子等詞。[39]至1970年代中,宣教士與人類學家Charles Kraft引Nida的論文,建議基督徒宣教士做穆宣工作時迴避相關字眼。[40]1977年,聖經譯者Ariel de Kuiper與Barclay M. Newman, Jr.合著一篇專文,提倡以其字眼取代「神兒子」一詞,只將之意譯出來,以方使穆斯林閱讀。[41]相關建議,加上前述的後現代思想流行,造就了所謂「穆 斯林版本」之出現。Stephen Clark評論相關建議說: 字詞意思,與作者原意密不可分;近年解構主義者卻質疑此說,提出意義即如美 感,乃是各花入各眼,這僅是一個更壯闊運動之冰山一角。此運動否定主客體分野-此正是西方啟蒙思想要旨-卻以世界為「文本」,不同的人可以不同方法閱讀。 論者繼而指,若有人聲稱擁有文本「真正」或「實在」的意思,不論那是文字文本或是別的,即等於行使、甚至濫用權力。[42] 第二個影響因 素,則關乎穆宣時的文化融合適應。局內人運動乃在伊斯蘭處境下發明、發展的,此運動鼓勵承認耶穌為彌賽亞的穆斯林保留穆斯林身分,部分認為古蘭經具權威 性,更會守五功,包括證信「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行此道者一般稱為「C5」,所組成群體稱「自然群體」。[43] 群 體內負責以「自然語言」翻譯聖經的委員會,有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包括穆斯林。[44]譯者可能接受非基督徒的提議,用「自然語言」字眼翻譯聖經。比如說, 「自然語言」群體的新約聖經譯本,會以阿拉伯語「麥西哈」取代「子」;孟加拉的「自然語言」譯本福音書也作同樣處理。舉例說,馬可福音1:11:「又有聲 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變成「你是我所愛的麥西哈…」。相關翻譯顧問被問及此事時指,穆斯林以為「兒子」必定指肉身的後代,這個詞會造 成障礙。其實原則上,這與約翰福音5:17-18[34]、並10:29-33[46]所提、猶太人所面對的障礙無異。耶穌明知道用家屬稱謂形容與神的關 係,猶太人必然知道祂乃是自稱為神,因此冒犯他們,甚至令對方動殺機,但耶穌不諱言自己是兒子的身分。 稱耶穌為神的兒子,為今日穆斯林造成 障礙,據新約聖經所載也為昔日的猶太人造成障礙,但耶穌和眾使徒無論在大祭司或公會面前,都沒有企圖重新定義此稱謂(如路加福音22:70;[47]使徒 行傳9:20;[48] 13:32-33[49])。既然耶穌甘願為見證自己是神兒子的身分而死,我們實在沒權改變此稱謂,以迎合其他信仰系統,無論是穆斯林或其他。 穆斯林地區的教會與前穆斯林的意見 近年穆斯林國家不少本土事工機構與聖經會都警覺到,愈多「穆斯林友善版本」聖經在當地出現,而教會認為,這都是「西方人」所倡導的。我們既有幸與全球多所本地教會作伙伴,也認為在此問題上,應該尊重當地人意見。[50] 穆斯林背景改皈信徒極力反對用非親屬稱謂翻譯聖經,Abdu Murray說: 我 乃是以前穆斯林的身分提意見。聖經既是神所默示的,也就是說,用「父」、「子」、「神兒子」等詞語是神的選擇,以此描述其三位一體特性;我們不能為了迎合 穆斯林習慣而隨便更改。這種稱呼,在1世紀時也同樣惹猶太人反感,不是嗎?但耶穌仍然使用,神也感動眾使徒使用;而1世紀時,教會在猶太人中間仍有很大增 長。為甚麼今日我們在穆斯林中間傳道,不以同樣方法行事呢?事實上福音之所以吸引,端在乎神是耶穌的父、耶穌是神的子,而我們也可以稱神為父等事實。這些 用字,就是說要稍微改動一下(遑論刪除了),都侵犯了文本,只會導致反效果。令穆斯林再看不見神眾位格之美,反倒加強他們一直以來的偏見,認為基督徒隨意 更改神的啟示,適應他們的需要。此等行為實為不該,願神鑒察。[51] 總結 神召會世界宣教會、並美國神召會宣教會在此重申信念,秉持美國神召會協會議定立場,包括關於「聖經神啟」之基要真理,認同該會發表關於「聖經無誤」之立場文件。 神 召會世界宣教會、與美國神召會宣教會因此認為,以其他詞語取代聖經中以「父」稱神、以「子」稱耶穌的做法,乃背逆神所啟示的話語。「父」和「子」等稱謂必 須按字面譯出,以求準確表現所啟示真理。父與子不僅是借自人類經驗的形容詞,而是神親自啟示的用字,以表達其性情;再沒有其他字眼可準確反映此神啟用語。 所謂「穆斯林親善本」聖經將此等稱謂刪除,此舉有違聖經最主要教義-神之三位一體特性,即神的父性、耶穌的子性、耶穌的神性,並且神由此可收納眾信徒為兒 女,使他們可稱祂為父;詞語之更動,令聖經內容變質。因此,我們不接受任何非字面譯出「父子」等詞的「譯本」,以其不忠於聖經原文抄本。 本 會決意委身聖經權威與無誤論。[52]我們明白,宣教士與聖經譯者從事跨文化事工時面對挑戰甚巨,但我們不會妥協或稀釋神的永恆真理,也不會改變其顯見之 原意。因此,我們促請信眾拒絕使用相關譯本,無論是為穆斯林或非穆斯林讀者而設、公開或個人使用的,若不將「父」和「子」等詞語直譯出來,即不應予使用。 我們感謝各大事工機構之勞苦,他們忠信翻譯聖經之功應予記念。我們在此聲明,凡按希伯來文、亞蘭文及希臘原文聖經抄本準確翻譯,包括直譯「父」和「子」等稱謂之版本聖經,本會皆予感激地採用。 [1] 特別為穆斯林而作的「翻譯」,其倡導者眾,且出版項目版本常常易名,故難以開列版本清單。部分已知版本名稱包括:穆斯林親善版本(Muslim friendly translations)、穆斯林關顧版本(Muslim sensitive translations)、穆斯林用語版本(Muslim idiom translations)、宗教用語版本(Religious idiom translations)、意譯為本版(meaning-based translations)、自然用語版(natural language translations)、心靈用語版(heart language translations)、更新版(transformational translations)、穆斯林方便版(Muslim-compliant translations)。 [2] 「哈里發」為阿拉伯文,一般指穆罕默德的繼承人。而「真主所愛者」,穆斯林一般以此指穆罕默德。 [3] 倡導機構對穆斯林版本聖經定義「譯本」如下:「此譯本按穆斯林群體需要作本色化,更方便穆斯林閱讀,行文方式卻未必為西方基督徒、甚至相關地區傳統教會所 習慣。部分措施如:使用阿拉伯模式名稱,如稱麥西哈爾撒,而非耶穌基督;形容主為尊者[在特別場合、如為亡者禱告時用]、安拉作為神的名字;不會字面譯出 「神的兒子」,無論新舊約也不會字面譯出聖父、聖子等字眼;用當地人習慣之句型翻譯。(Andy Clark, “Exploring Muslim Idiom Translation by Andy Clark”, IALPC 2011,投影片簡報檔案頁5,“MIT Initiative for IALPC Jan 2011”) [4] 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與暑期語言學會為最著名機構,其他組織如前線(Frontiers)、導航會(Navigators)的人員皆有直接或間接參與。 [5] 暑期語言學會之〈聖經翻譯之神聖家屬稱謂國際最佳範例〉全文,見附錄C。 [6] 即每100種言譯本裡,有49種不直譯「神的兒子」。 [7] 威克里夫與暑期語言學會同工證實,該會於2011年11月18日會議上同意,「神的兒子」或「聖父」等字眼一旦改為列於附注,即不再屬於啟示文本。 [8] “The Life of Jesus” taken from the series, Lives of the Prophets (aka Stories of the Prophets), Baghdadi version. Produced by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and SIL. An Audio Panoramic Bible; cf.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fileadmin/reviews/lives-of-prophets.pdf . [9] “The Correct Meaning of the Gospel of Christ, Mazhar Mallouhi, Dar al-Farabi, Beirut, Lebanon, 2008. [10] Andy Clark, “Exploring Muslim Idiom Translation,” IALPC 2011,投影片簡報檔案頁8,“MIT Initiative for IALPC Jan 2011”。 http://ag.org/top/Beliefs/Position_Papers/pp_downloads/pp_4175_inerrancy.pdf [12] 有260次以「父」稱神;45次以「神的兒子」稱耶穌;79次以「子」稱耶穌;以下列版本為準: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7th Revised Edition, edited by Barbara Aland, Kurt Aland, Johannes Karavidopoulos, Carlo M. Marini, and Bruce M. Metzger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nstitute for New Testament Textual Research, Munster/Westphalia, Copyright 1993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Stuttgart。「父」字搜尋數據按Logos Bible Software 4;「子」與「神的兒子」搜尋數據按BibleWorks 9。 [13] Bruce Walkte為美國弗羅里達州勞德山谷堡諾克斯神學院(Knox Theological Seminary, Fort Lauderdale)舊約與希伯來文卓越教授。〈 http://knoxseminary.edu/instructors/instructor_waltke.php〉。 [14] Bruce Waltke, 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Zondervan, 2007; p. 244. [15] 英文原稿引古蘭經均據The Koran Interpreted, A. J. Arberry, Simon and Shuster, 1996,中文譯稿則主要據馬堅譯本,如有需要則另注。 [16] 參古蘭經2:116;4:171;9:30;10:68;19:88-93;21:26;23:91。 , 2000, 17(1): 41-52. http://www.ijfm.org/PDFs_IJFM/17_1_PDFs/Son_of_God.pdf ; , 2005, 22(3): 91-96.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2_3_PDFs/91-96Brown_SOG.pdf ; , 2005, 22(4): 135-145.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2_4_PDFs/135-145%20Brown_SOG.pdf ; “Why Muslims Are Repelled by the Term Son of God.”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43:4 (Oct 2007) 422–29. Leith Gray (a pseudonym): "The Missing Father: Living and Explaining a Trinitarian Concept of God to Muslims." Mission Frontiers (November-December 2008), 19-22. http://www.missionfrontiers.org/issue/article/the-missing-father ; Brown and Gray: Brown, Rick, Leith Gray, and Andrea Gray. “A New Look at Translating Familial Biblical Te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logy 28:3 (Fall 2011), 105-120. http://www.ijfm.org/PDFs_I Terms.”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8_3_PDFs/IJFM_28_3-BrownGrayGray-NewLook.pdf ; Brown, Rick, Leith Gray, and Andrea Gray. “A Brief Analysis of Filial and Paternal Terms in the Bi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logy 28:3 (Fall 2011), 121-125.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8_3_PDFs/IJFM_28_3-BrownGrayGray-BriefAnalysis.pdf [18] 父、子,甚至「神」字,皆可直譯成其他語言,且也惟有直譯,才能傳遞原抄本所載意思。按經文所見證,人都是按神的形象造的(創世記1:26-27;雅各書3:9),因此父子關係見於所有文化。 [19] 舉例說,加拉太書3:16所提「子孫」一字,乃保羅引自神對亞伯拉罕所的話,他基於此句文法,知道此話預表耶穌而言。 [20] 上文下理參約翰福音10:30-39;詩篇82。 [21] 創世記41:43;申命記19:15;哥林多後書13:1。 [22] 如注腳12所提,統計數字以Nestle-Aland, Novem Testamentum Graece, 27th Revised Edition為準。 [23] 以阿拉伯文為母語者、阿拉伯語字典,並最晚9世紀至今的阿拉伯語聖經譯本均印證這點,以下列出部分譯本,均以「ibn」翻譯「huios」,以指人子,以 及稱耶穌基督為「兒子」與「神子」:梵蒂岡阿拉伯語敘利亞抄本13(9世紀);西乃山阿拉伯語抄本(9至11世紀);羅馬天主教譯本(1671);范戴克 譯本(Van Dyck, 1865);耶穌會譯本(1880);生命經書(Kitab Al-Hayat, 1988);耶穌會譯本修訂版(1988);現代阿拉伯語譯本(1992)。 [24] 路加福音1:34-35: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 [25] 馬太福音1:18-25: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面:他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 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正思念這事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 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 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約瑟醒了,起來,就遵著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過來;只是沒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兒子, 就給他起名叫耶穌。 [26] Samuel Zwemer, The Moslem Doctrine of God, 1906 p.78. [27] Myer Pearlman, Knowing the Doctrines of the Bible. Springfield, MO: Gospel Publishing House, 1937; 287-288. [28] “The Life of Jesus” taken from the series, Lives of the Prophets (aka Stories of the Prophets), Baghdadi version. Produced by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and SIL. An Audio Panoramic Bible; cf.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fileadmin/reviews/lives-of-prophets.pdf . [29] “The Life of Jesus” taken from the series, Lives of the Prophets (aka Stories of the Prophets), Urbed version. Produced by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and SIL. An Audio Panoramic Bible. http://alanbiya.net/ ; cf.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fileadmin/reviews/lives-of-apostles.pdf ;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fileadmin/reviews/lop-lk1_26-35.pdf , http://al-kalima.com/translation_project.html ;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Index/M/mallouhi.html , 2000, 17(1): 41-52. http://www.ijfm.org/PDFs_IJFM/17_1_PDFs/Son_of_God.pdf ; , 2005, 22(3): 91-96.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2_3_PDFs/91-96Brown SOG.pdf; , 2005, 22(4): 135-145.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2_4_PDFs/135-145%20Brown_SOG.pdf [32] Brown & Gray: Brown, Rick, Leith Gray, and Andrea Gray. “A New Look at Translating Familial Biblical Te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logy 28:3 (Fall 2011), 105-120.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8_3_PDFs/IJFM_28_3-BrownGrayGray-NewLook.pdf ; “A Brief Analysis of Filial and Paternal Terms in the Bi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logy 28:3 (Fall 2011), 121-125. http://www.ijfm.org/PDFs_IJFM/28_3_PDFs/IJFM_28_3-BrownGrayGray-BriefAnalysis.pdf [33] Adam Simnowitz. “How Insider Movements Affect Ministry: Personal Reflections.” Garden Grove, CA: i2 Ministries, 2011; pp. 220-221. [34] Joshua Lingel, “Islamizing the Bible: Insider Movements and Scripture Translations” Chrislam, i2 Ministries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35] 約書亞記24:2-3:約書亞對眾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我將你們 的祖宗亞伯拉罕從大河那邊帶來,領他走遍迦南全地,又使他的子孫眾多…」;以弗所書2:19: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 了;歌羅西書1:13-14: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 [36] Sherwood Lingenfelter, Transforming Culture, Grand Rapids: Baker, 1992。Lingenfelter引述以下經文:以賽亞書55:7-9:「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 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 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並彼得前書1:18:「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 [37] 使徒行傳4:12: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38] J. M. Gaudeul. Encounters & Clashes: Islam and Christianity in History, I & II. Roma: P.I.S.A.I. 2000; Robert G. Hoyland. Seeing Islam As Others Saw It A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Christian, Jewish And Zoroastrian Writings On Early Islam. Princeton, NJ: The Darwin Press, Inc. 1997; N.A. Newman, ed. The Early Christian-Muslim Dialogue. Hatfield, PA: Interdisciplinary Biblical Research Institute. 1993. [39] Eugene A. Nida. "Are We Really Monotheis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6:49-54 (1959): Reprinted in Readings in Missionary Anthropology, edited by William A. Smalley. Ann Arbor, MI: Cushing-Malloy, Inc., 1967; 223-228. [40] Charles H. Kraft. "Distinctive Religious Barriers to Outside Penetration." Conference on Media in Islamic Culture Report, edited by C. Richard Shumaker. Marseilles: Evangelical Literature Overseas, 1974. [41] Ariel D. De Kuiper and Barclay Newman, Jr. 1977. “Jesus, Son of God—a Translation Problem.” The Bible Translator. 28(4): 432-38. [42] Stephen Clark. “The Use of the Bible in the Church.” Foundations 60 (Spring):57. [43] 「自然群體」一般用以指局內人運動小組。 [44] 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譯者領導團於2011年11月會議上確定這點。 [45] 約翰福音5:17-18: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 [46] 約翰福音10:29-33:「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我與父原為一。」猶太人又拿起石頭來要打他。耶穌對他們說: 「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 作神。」 [47] 路加福音22:70:他們都說:「這樣,你是神的兒子嗎?」耶穌說:「你們所說的是。」 [48] 使徒行傳9:20:[使徒保羅]就在各會堂裡宣傳耶穌,說他是神的兒子。 [49] 使徒行傳13:32-33:我們也報好信息給你們,就是那應許祖宗的話,神已經向我們這作兒女的應驗,叫耶穌復活了。正如詩篇第二篇上記著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50] “Unherald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zPK93pl65I ; Emily Belz. “The battle for accurate Bible translation in Asia.” [51] Abdu Murray, www.biblicalmissiology, 2011 [52] Randy Hurst 著文章Pentecostal Evangel entitled “Essential Scriptural Integrity”, Mar. 4, 2012引述美國神召會協會總幹事George Wood博士所言。 28 : Go Go Go Go

  • 41-12第十一章 基督耶穌 — 比穆罕默德更為優越的救主

    第十一章 基督耶穌 — 比穆罕默德更為優越的救主 知己知彼:面向穆宣挑戰的辯道護教 書 前言 整个基督宗教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乃是建立在耶稣基督与新旧约圣经;同样整个伊斯兰宗教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乃是建立在先知穆罕默德与他的古兰经。因此任何关乎这两个世界大宗教的比较,都必须是建立在针对耶稣基督与穆罕默德以及针对新旧约圣经与古兰经之间的客观比较。 面对宗教信仰选择,关键问题在乎选择信从耶稣基督与新旧约圣经呢,或者是选择信从穆罕默德与古兰经?这将是个影响一个人整个人生的世界观、目标、价值与意义,以及终极归宿与命运的极严肃选择,宜智之慎之为上!所有基‧伊宗教比较的繁杂课题,都当以此“人与书”为关键切入点处理。近有学者谓应当以耶稣对比古兰经,圣训对比圣经的论点只会混淆大局,自砸双足,毫不足取! (一)从古兰经看尔撒‧麦西哈(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 古兰经含有些针对耶稣基督的论述;它更全面展示了穆罕默德的启示、传教与建构伊斯兰的斗争,以及他的行事为人。为此在基‧伊宗教的对话中,以古兰经为切入点看伊斯兰的耶稣和穆罕默德,再从圣经的记录作个比较是恰当的。伊斯兰有句话说:“古兰经即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Al-Qur’an Siratul Rasul)。” 纵使古兰经宣示了好些否定基督的圣子身份与神性经文〔相关课题的辩证在本书第七至十章已有所交代〕,然而单从祂在古兰经被尊崇为圣先知身份角度剖析,并以此与古兰经/伊斯兰中的穆罕默德作个比较,将显示古兰经里头的耶稣基督其实在各方面都远远的比伊斯兰先知穆氏更为优越!相关论点如下: (1)耶稣基督更优越的美名 a. 先知(Nabi)/使者(Rasul):古兰经称耶稣为先知、使者。穆罕默德拥有的尊称,耶稣基督也有。尊称不单用来确认一个人,也显示相关人物的身份与地位。按古兰经,主耶稣拥有上帝所差遣与使用的圣先知与使者的各等名堂、身份与地位。古兰经称耶稣为“麦西哈‧尔撒”(al-Masih Isa),简称“尔撒”(Isa),“al-Masih”意思指弥赛亚/基督(The Messiah)。耶稣基督的尊名被列在显赫的先知与使者名目中。 古兰经2:87,“我确已把经典赏赐穆萨,并在他之后继续派遣许多使者,我把许多明证赏赐给麦尔彦之子尔撒,并以玄灵扶助他......” 古2:136,“你们说:我们信我们所受的启示,与易卜拉欣、易司马仪、易司哈格、叶尔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启示,与穆萨和尔撒受赐的经典,与众先知受主所赐的经典......” 古兰经2:253,“这些使者,我使他们的品格互相超越;他们中有真主曾和他们说话的,有真主提升他若干等级的。我曾以许多明证赏赐麦尔彦之子尔撤,并且以玄灵扶助他......” 古19:30,“那婴儿说:我确是真主的仆人,他要把经典赏赐我,要使我做先知。” 耶稣生为婴孩时不单已确知自己先知身份,并且对此作出宣告,而穆氏乃四十岁才“蒙召”。按伊教最受崇尊的先知/使者有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和穆氏。但下列b至f名堂可说是耶稣基督所专有,显示基督身份的独特与优越性。 b. “麦尔彦/马利亚之子(Isa ibn Maryam)”:在古兰经耶稣名字共出现25次,其中有23次称祂为麦尔彦之子尔撒〔和合本旧约译为米利暗,新约译为马利亚〕。古兰经提述“尔撒”名字之处有 — 古2:87、136、253;3:45、52、55、59、84;4:157、163、171;5:46、78、110、112、114、116;9:31;19:34;33:7;42:13;43:63;57:27;61:6、14。除了上述直接提名的25次,若加上间接与祂相关的经文则共有187次!另一方面,穆罕默德名字在古兰经只出现四次(3:144;33:40;47:2;48:29);第五次在古61:6称之为“艾哈默德”(Ahmad)。[[1]] “麦尔彦/马利亚之子”的称谓(见上;引古2:87、253;5:75等经文)显示耶稣与一般先知与使者不同的来源与身份,即祂乃是单由女人而出,而非如同一般人由男女结合而生,惯常称之为“某某男人之子”。 亚当的产生是独特的〔所谓“无男无女上帝造”,意指他是在尚无男人女人之先由上帝特别创造〕,夏娃的产生也甚独特〔“有男无女从亚当出”,意指她乃直接从头一个男人亚当的肋骨创造出来〕,耶稣也是很独特的〔“有女无男从麦尔彦/马利亚出”,意指祂乃在男人之外直接从童贞女马利亚降生〕。上述的产生都彰显真主的独特作为以及相关者的独特身分;当然基督的独特性还可加上“道成肉身”。比较之下,伊斯兰先知阿卜杜拉之子穆罕默德(Muhammad ibn Abdullah)乃与常人一样由男女结合诞生。 c. “麦西哈‧尔撒(al-Masih Isa)”:古兰经共有11次称耶稣为“麦西哈”(意即“弥赛亚/基督”;参 3:45;4:157、171-172;5:17、72、75;9:30-31)。古3:45,“当时,天神说:麦尔彦啊!真主的确把从他发出的一句话向你报喜。他的名子是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尔撒,在今世和后世都是有面子的......” 古4:171,“信奉天经的人啊!......麦西哈‧尔撒 ― 麦尔彦之子,只是真主的使者,只是他授予麦尔彦的一句话,只是从他发出的精神。” 可惜穆民昧于也否定“弥赛亚”这尊称的真正涵义,即“上帝所恩膏赐给全人类的独特救赎主与君王”,而只把祂当真主膏抹或触摸过的一位先知。 d. “阿拉之语(Kalima Allah)”:古兰经3:39、45;4:171;19:34等经文称耶稣为“阿拉之语”、“真理之言”。古3:39,“正当宰凯里雅站在内殿祈祷的时候,天神喊叫他说:真主以叶哈雅向你报喜,他要证实从真主发出的一句话,要长成尊贵的、克己的人......” 古3:45,“当时,天神说:麦尔彦啊!真主的确把从他发出的一句话(a word from Him)向你报喜。他的名子是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尔撒......” 古兰经4:171,“......麦西哈‧尔撒 ― 麦尔彦之子,只是真主的使者,只是他授予麦尔彦的一句话(kalimatulah),只是从他发出的精神......” 古19:34,“这是麦尔彦的儿子尔撒,这是你们所争论的“真理之言”(qaola haqq • word of truth)。” 穆斯林说按古兰经,耶稣乃是由“阿拉的一句话”所产生,意思就如亚当也是由阿拉的一句话所造成的(古3:59),而否定祂是圣经所启示阿拉先存、永恒有位格的“话”之“道成肉身”。 e. “阿拉之灵(Ruh Allah)”:古兰经称耶稣是“阿拉之灵”。古4:171,“......麦西哈‧尔撒 ―麦尔彦之子,只是真主的使者,只是他授予麦尔彦的一句话,只是从他发出的精神〔ruh • 灵;可惜被译为‘精神’〕”。古21:91,“[你应当叙述]那保持贞操的女子,我把我的精神(ruh)吹入她的体内,我曾以她的儿子为世人的一个迹象。” 古66:12,“真主又以仪姆兰的女儿麦尔彦为信道的人们的模范,她曾保守贞操,但我以我的精神(ruh)吹入她的身内,她信她的主的言辞和天经,她是一个服从的人。” 古兰经有四次提到圣灵(Roh Qudus),其中有三次直接说耶稣一生都获得圣灵扶助(古2:87;2:253;5:110)〔马坚汉译之为“玄灵” 〕。另一次说圣灵从真主处赐下经典,包括赐给耶稣和穆罕默德者(古16:102)。古兰经58:22说敬虔的信众也得到圣灵帮助。 但按古兰经21:91和66:12,耶稣乃是从阿拉吹入麦尔彦体内的灵或气(ruh)而受孕成胎,因此阿拉的“话”与“灵”乃是从耶稣成胎时刻就内住在祂里头,祂也因此领受了“阿拉的话”与“阿拉的灵”尊名。古兰经没说明阿拉的“灵”或“气”与圣灵之间关系。可惜伊教又认为所谓的“圣灵”不过是天使长加百列/吉卜利勒或某大天使。无论如何,其他先知〔包括先知穆氏〕的诞生从未见得与圣灵/阿拉的灵或气有那么密切关系;这一点也显明耶稣基督比较其他先知更为优越之处。 f. 古兰经也称耶稣是阿拉给世人的“迹象/预兆/奇迹”(Ayatullah):按古兰经19:21,耶稣乃是阿拉给人类的一个迹象、预兆或奇迹 ― “事实是像这样的,你的主说......我要以他为世人的迹象(aya),为从我发出的恩惠(rahma)。” 古21:91,“......我把我的精神吹入她的体内,我曾以她的儿子为世人的一个迹象。” 耶稣也将是复活时刻的迹象/预兆:古43:61,“他确是复活时的预兆,你切莫怀疑它,你应当顺从我,这是正路。” 意思是说,上帝以耶稣为祂施恩给人类的记号,也是末日复活时刻来临的记号。 但按原文古43:61并没有“迹象”(aya)字眼,而只是说“祂”〔或“它”,指耶稣〕是末时的“知识”(elm • knowledge),但一般的穆斯林释经学者都把“迹象”的涵义“读进去”,而称谓耶稣将是“末日知识的迹象”,彰显耶稣在末日扮演的角色。原文直译为Pickthall: “Verily there is knowledge of the Hour”;Arberry: “It is knowledge of the Hour”;Droge: “Surely it is indeed knowledge for the Hour”。以上是西方学者的直译。 以下是穆斯林学者的翻译;Yusuf Ali: “And [Jesus] shall be a sign [for the coming of] the Hour.”;Mohsin Khan: “And he [Iesa (Jesus), Son of Maryam (Mary)] shall be a known sign for [for the coming of] the Hour (Day of Resurrection)”;Sahih International: “And indeed, Jesus will be [a sign for] knowledge of the hour”。注意:Y. Ali 和 M. Khan 的译文甚至没把原文的“elm • 知识”表达出来,马坚也没有。无论如何,穆斯林学者的译文一般上都反映他们接受耶稣将成为末日来临的迹象。一般的解释是当耶稣在末世显现时,这便是标志着末日已临到的迹象。 伊朗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领袖柯梅尼大教长(1902-1989)的伊斯兰名堂叫“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含义为“阿拉的迹象‧阿拉的灵‧柯梅尼”;“柯梅尼”是他生长小镇的名称〕。显然按古兰经阿拉自己给了耶稣基督许多崇高与密切的尊称,包括上述“阿拉的话”、“阿拉的灵”、“麦西哈/弥赛亚”、“末日迹象”,都是先知穆氏所未曾有的。柯梅尼的大名堂乃是自取或人给的。这点也明确显明耶稣基督的独特性。 g. 此外古兰经还有其他对耶稣的表述。如古43:59,阿拉“......以他为以色列后裔的示范/模范(mathal)。” 祂是在今生来世都有尊荣/“有面子的”(wajih),是真主“所亲近的”(minal-Muqarrabin;古3:45)。祂是个“善人”,或说“正直人”(minal-Salihin;古3:46)。他是“有福的”(Mubarak;古19:31),也是“见证人”(Shahid;古4:159;5:117)等等。耶稣种种的名称描述,都彰显了祂超越的真善美圣属性。 (2)耶稣基督更优越的降生 古兰经记载耶稣受孕与诞生经过如下:古19:16-22,“16你应当在这部经典里提及麦尔彦,当日她离开了家属而到东边一个地方。17她用一个帷幕遮蔽着,不让人们看见她。我使我的精神到她面前,他就对她显现成一个身材匀称的人。18她说:‘我的确求庇于至仁主,免遭你的侵犯,如果你是敬畏的。’” “19他说:‘我只是你的主的使者,我来给你一个纯洁的儿子。’ 20她说:‘任何人没有接触过我,我又不是失节的,我怎么会有儿子呢?’ 21他说:‘事实是像这样的,你的主说:这对于我是容易的。我要以他为世人的迹象,为从我发出的恩惠,这是已经判决的事情。’ 22她就怀了孕,于是她退避到一个僻远的地方。” 按古兰天使向马利亚报喜讯是在离家东边的一个遮蔽角落。她乃童贞女,怀孕过后也就在那偏僻地点诞生耶稣。 至于童贞女麦尔彦/马利亚是“如何”怀了孕呢?参阅上一段论述耶稣尊名时已有所提者,看来应该是天使在向马利亚报喜讯之后,阿拉把祂的一语(kalimah)投在她身上,同时把祂的灵(ruh)吹进她体内,就这样麦尔彦乃感孕怀胎生下耶稣。古兰的圣诞故事多处违背圣经,但其中有一要点是确定的,即耶稣非同常人,乃是奇特受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按照古兰经与伊斯兰传统,耶稣的生母麦尓彦在女人中也是最崇尊、纯洁的典范(参 古66:12)。在古3:42天使说:“麦尔彦啊!真主确已拣选你,使你纯洁,使你超越全世界的妇女。” 她是整本古兰经所提到唯一有名字的女人,第十九章甚至以她的名字命名。另一方先知穆氏的母亲与穆氏本身的受孕、诞生则与常人完全一样。比较之下,主耶稣显然展示了更优越的降生。 (3)耶稣更优越的生命与品德 按照古兰经,全世界最尊贵、纯洁的女人生下了全世界最尊贵、纯洁的婴儿。古19:19,“他说:我只是你的主的使者,我来给你一个纯洁的儿子。” 古3:46,“他在摇篮里在壮年时都要对人说话,他将来是一个善人。” 天使向麦尔彦报讯说将诞生的是个“纯洁的儿子”,将是一个“善人”。 婴儿耶稣不单是纯洁的,也是全智的。祂一生下来就会跟人讲话,并预告自己一生将会如何领受启示、服事真主、孝敬母亲、惠益他人,而祂也就是人们所争论的“真理之言”;记载于下:古19:27-34,“27她抱着婴儿来见她的族人,他们说:‘麦尔彦啊!你确已做了一件奇事。28哈伦的妹妹啊!你父亲不是缺德的,你母亲不是失节的。’ 29她就指一指那个婴儿,他们说:‘我们怎能对摇篮里的婴儿说话呢?’” “30那婴儿说:‘我确是真主的仆人,他要把经典赏赐我,要使我做先知,31要使我无论在那里都是有福的,并且嘱咐我,只要活着就要谨守拜功,完纳天课,32 [他使我]孝敬我的母亲,他没有使我做霸道的、薄命的人。33我在出生日、死亡日、复活日,都享受和平。’ 34这是麦尔彦的儿子尔撒,这是你们所争论的真理之言。” 〔上段经文有两点值得注意:a. 注意第28节称马利亚为哈伦/亚伦的妹妹,穆氏显然是把新约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旧约亚伦的妹妹米利暗混淆在一起了,犹如有人把新约的扫罗/保罗与旧约的扫罗王混淆在一起!b. 19:32说耶稣“孝敬祂的母亲”;针对那些引用约翰福音2:4节指耶稣称祂母亲为“妇人”而批判耶稣不孝敬者,这经文是最佳回应。〕 另一方面,按伊教传言穆氏幼时有次在跟同伴玩耍时候有天使前来给他“开心/开胸洗垢”,也除去心里“重担/罪担”(burden • wizr);据说这“手术”乃是为他长大后作先知铺路。古兰经94:1-3,“1难道我没有为你而开拓你的胸襟吗?2我卸下了你的重任3即使你的背担负过重的。” 第2-3节的“重担 • wizr”可指“罪担”(参 6:164;17:15;53:38)。名释经学者伊本‧凯西尔引用古48:2以穆氏之前与之后所犯的罪来注解94:2-3的重担/罪担。[[2]] 马坚译之为“重任”似乎是护教避嫌。 据说另一次的“洗心”行动是在麦加后期的夜游与登霄(Israa’wal Mi’raaj)之前。但现代许多穆斯林护教士会把这经文解为开拓先知的能量与视野而无关洗垢或除去罪担。无论如何,按古93:7,“他曾发现你徘徊歧途(dalal),而把你引入正路。” 穆氏曾经是“徘徊歧途”〔迷误〕;相关用词dalal就如古1:7节所控诉基督教徒的字眼。 按古兰经明文所记,穆氏不单曾误入歧途且犯有许多罪过以致阿拉一再提示要他认罪求饶。古兰经40:55,“故你当坚忍,真主的应许,确是真实的。你应当为你的‘过失’〔dhan ;时子周译:罪〕而求饶,你应当朝夕赞颂你的主。” 古47:19,“你应当知道,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你应当为你的“过失”〔dhan;时子周译:罪〕而求饶,并应当为众信士和众信女而求饶。真主是全知你们的活动和归宿的。” 又古兰经48:1-2,“我确已赏赐你一种明显的胜利,2以便真主赦宥你已往的和将来的过失〔同样是 dhan:罪〕,并完成他对你的恩典,且昭示你一条正路。” 阿语“dhan”确实是指罪恶而非“过失”而已(另参 古4:105-107;80:1-10等)。 按权威圣训,穆氏坦承他常在一日内上百次为自己向真主求饶(dua istighfar / astaghfirullah),也鼓励信士照样做。[[3]] 身为人者向真主求饶恕是必须也是美事,但耶稣基督终生圣洁无瑕,因此无此需要。不单圣经这么为耶稣作证,古兰经也是这样启示(古3:45-46;19:19等)。也因为如此,耶稣基督反而有权柄给人赦罪(可2:1-12)。比较伊教先知穆氏,主耶稣显然是彰显了更优越的生命与品德。 (4)耶稣基督更优越的启示 按照古兰经,耶稣乃是直接从阿拉领受了全备的启示。古3:48,“他〔阿拉〕要教他书法和智慧,《讨拉特》和《引支勒》。” 显然阿拉不需藉着任何中介,乃是直接教导耶稣。耶稣也不需向任何人学习,乃是刚诞生下来就会讲话且晓得安慰和指示祂妈妈当如何照顾自己。 古19:22-26,“22她就怀了孕,于是她退避到一个僻远的地方。23阵痛迫使她来到一棵椰枣树旁,她说:‘啊!但愿我以前死了,而且已变成被人遗忘的东西。’ 24椰枣树下有声音喊叫她说:‘你不要忧愁,你的主已在你的下面造化了一条溪水。25你向着你的方向摇撼椰枣树,就有新鲜的、成熟的椰枣纷纷落在你的面前。26你吃吧,你喝吧,你愉快吧......’” 显然在伊教所谓的124,000使者与先知中,耶稣乃是无与伦比! 另一方面,按伊斯兰的故事,穆罕默德乃是透过天使领受阿拉的启示,其过程常经历很大的痛苦,天使跟他初次的相遇几乎吓死他;他害怕自己是被鬼附!穆斯林也一再强调,先知穆氏始终是个文盲。或许可问:阿拉即然立穆氏为使者,为何不也教他“书法”如教导耶稣一样?按古兰经耶稣是一诞生即蒙阿拉教导。比较之下,耶稣显然领受了更优越的启示。 (5)耶稣基督更优越的神迹 古兰经没记载穆罕默德行什么神迹奇事,却记载主耶稣行了好多神迹奇事。 古兰经5:110,“那时,真主将说,麦尔彦之子尔撒啊!你当记忆我所赐你和你母亲的恩典。当时,我曾以玄灵〔圣灵〕扶助你,你在摇篮里,在壮年时,对人说话。当时,我曾教你书法、智慧、《讨拉特》和《引支勒》。当时,你奉我的命令,用泥捏一只像鸟样的东西,你吹气在里面,它就奉我的命令而飞动。你曾奉我的命令而治疗天然盲和大麻风。你又奉我的命令而使死人复活。当时,我曾阻止以色列的后裔伤害你。当时,你曾昭示他们许多迹象,他们中不信道的人说:‘这只是明显的魔术。’” 〔注意本节经文中真主阿拉、圣灵与耶稣三合一的行动。〕 古3:49-50,“49他要使他去教化以色列的后裔。[尔撒说]:我确已把你们的主所降示一种迹象,带来给你们了。我必定为你们用泥做一个像鸟样的东西,我吹口气在里面,它就奉真主的命令而飞动。我奉真主的命令,能医治天然盲、大麻风,又能使死者复活,又能把你们所吃的和你们储藏在家里的食物告诉你们......50 [我奉命来]证实在我之前降示的《讨拉特》,并为你们解除一部分禁令。我已昭示你们从真主发出的一种迹象,故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服从我。” 注意:上述第50节经文显示,阿拉给予耶稣权柄“解除摩西律法书中的一部分禁令”。另一方面,古兰经从未启示阿拉也曾给予穆氏有改变先前先知任何诫命的权柄。伊斯兰一再重申它所传承的乃是从阿丹/亚当开始至易卜拉欣/亚伯拉罕与穆萨/摩西,至尔撒/耶稣以至于穆罕默德的宗教,强调穆氏的使命不是标新立异,乃是为“印证/证实”古代传承下来的信仰。但客观比较,旧约穆萨的信仰几乎都被他颠覆或抛弃了〔如古代圣殿的流血赎罪祭祀、安息日条规、偷窃刑事法等〕! 按古兰经,若宗教条规有需改革,阿拉已启示且授权耶稣这么作 — “并为你们解除一部分禁令”(古3:50);阿拉也藉耶稣基督行了许多神迹印证耶稣的确有这权柄与能力。来到新约时代,耶稣基督果然把旧约的律法条规更新了,藉圣灵把上帝的话“内涵化”在人心里,也以祂自己十字架的血祭取代了旧约的整个祭祀制度。但来到穆罕默德,他只是凭着口讲,加上挥动利剑,就把过去整个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信仰体制推翻,以自己的一套取代,到底穆氏凭什么权柄这么作?! 上述经文所提耶稣所行的诸多神迹,除了传袭自圣经,还列入了基督宗教判为伪经的一些神话故事,如耶稣用泥捏成一个像鸟的东西,向它吹一口气,它即活化飞动。此外还有耶稣曾回应门徒要求,从天上降下筵席的故事,真是令识者读来不知所云。经文如下: 古兰经5:112-115,“112当时,众门徒说:‘麦尔彦之子尔撒啊,你的主能从天上降筵席给我们吗﹖’ 他说:‘你们当敬畏真主,如果你们是信士的话。’ 113他们说:‘我们想吃筵席,而内心安静,并且知道你对我们说的,确是实话,而我们将为你的使命作见证。’ 114麦尔彦之子尔撒说:‘真主啊!我们的主啊!求你从天上降筵席给我们,以便我们先辈和后辈都以降筵之日为节日,并以筵席为你所降示的迹象。求你以给养赏赐我们,你是最善于供给的。’ 115真主说:‘我必定把筵席降给你们。此后,你们中谁不信道,我要用一种绝不用于惩治全世界任何人的刑罚来惩治谁。’” 上述“神迹”可能是来自穆罕默德对五饼二鱼和/或使徒行传10:9-16彼得的异象或对圣餐的误解,也可能是他混淆视听;但它竟然成为古兰经的神圣启示。当有人挑战穆氏要他行些神迹以印证他的先知身份,他只能说人心顽梗,行神迹也没有用(参古21:1-10;17:59等经文)。有些穆斯林指称古兰经54:1-2所谓的月亮“破裂/劈开”是穆氏所行神迹,但这明显是瞎说,因按下文它乃指末日的一个预兆。 为此穆罕默德与穆斯林只能说涵盖永恒真理且言辞精美绝伦的古兰经就是阿拉给先知穆氏的神迹。关于古兰经的内容与文学评估,另有专题论述,不在此赘述。比较之下,主耶稣显然展示了更优越且具权威性的神迹。其实按古兰经,耶稣的诞生、生命、末日再来都是阿拉给人类的迹象/神迹! (6)耶稣基督更优越的使命 按古兰经,穆罕默德原先的使命乃是向自己阿拉伯族人传递信仰,犹如古代有摩西向以色列人传递信仰。古兰经42:7,“我这样启示你一本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以便你警告首邑及其四周的居民,以便你预告毫无疑义的集合日。一部分人将在乐园中,一部分人将在烈火中。” 古46:12,“在它之前,有穆萨的经典,做世人的准绳和恩惠。这是一本阿拉伯文的经典,能证实以前的天经,以便它警告不义的人们,并做行善者的佳音。” 古兰经14:4,“我不派遣一个使者则已,但派遣的时候,总是以他的宗族的语言〔降示经典〕,以便他为他们阐明正道......”(另参 古43:3)先知穆氏早期的愿望显然是要把摩西给以色列人的信仰以阿拉伯文传递给他族人。差派穆氏向“全人类”传递信息的有关经文,是伊斯兰拓张后才降下的。古34:28,“我只派遣你为全人类的报喜者和警告者,但世人大半不知道。” 古兰经33:40称穆罕默德为“众先知的封印”(khatam an-Nabiyyan • seal of the prophets):“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 据说穆氏背部长个胎痣;穆斯林说那是先知的“印记”。但到底是否有这个东西,或到底那是个什么东西?胎痣?肉瘤?......天晓得!经文也没对这称谓作个解释。最合宜解释乃指穆氏领受古兰是为“印证/证实”古代众先知之信息(参 古3:3;5:48、157等),但一般穆斯林把它解为穆氏是阿拉给全人类的“终结性”先知。 按古兰经3:49-50,耶稣基督的使命则是:“49他要使他去教化以色列的后裔。[尔撒说]:我确已把你们的主所降示的一种迹象,带来给你们了......〔经文接着列出耶稣所行的各种神迹。〕50 [我奉命来]证实在我之前降示的《讨拉特》,并为你们解除一部分禁令。我已昭示你们从真主发出的一种迹象,故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服从我。” 第52节讲述众门徒在耶稣的使命中给祂帮助:“我们为真主而协助你,我们已确信真主......” 穆斯林常引用上述3:49节,套上马太福音10:5-6经文:“5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6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即断言谓,耶稣的“引支勒”(福音)只是给犹太人而伊斯兰才是为全人类;他们对马太福音28:18-20复活的主命令门徒把福音传给万邦,使万民作主门徒的大使命则装聋作哑,极不公平!就事论事,原始新约经卷乃是以当代“世界语”希腊文著述这历史事实即展现了福音普世性的本质。 其实从古兰经所宣示麦西哈‧尔撒/耶稣乃是“阿拉的灵”、“阿拉的话”,是“麦西哈/弥赛亚”、是真主给“世人”的迹象/神迹与恩惠,也是“末日”的迹象/神迹等描述,都显示基督的使命乃是为“世人/全人类”,而不限于古代以色列人。按古兰经,不单耶稣有阿拉的直接启示传授经典,祂的门徒也承受启示;古5:111,“当时,我启示(wahyu)众门徒说:‘你们当信仰我和我的使者。’ 他们说:‘我们已信仰了......’” 古57:27针对耶稣与门徒说,“......我又继续派遣麦尔彦之子尔撒,我赏赐他《引支勒》,我使他的信徒们心怀仁爱和慈悯......” 可见耶稣的使命乃藉着门徒世代传承。 又根据古兰经5:82,“你必定发现,对于信道者仇恨深的是犹太教徒和以物配主的人;你必定发现,对于信道者亲近的是自称基督教徒的人;因为他们当中有许多牧师和僧侣,还因为他们不自大。” 耶稣门徒固然有诸多软弱失败,然而上述古兰经文也显示了他们当中的美善。摊开视野,若把耶稣与门徒摆一边,把穆罕默德和其弟子〔包括其中圣战等伦理表现〕摆另一边作个客观比较,结论肯定是耶稣与门徒展现了更为优越的使命。 何况古兰经5:46-47说,“46我在众使者之后续派麦尔彦之子尔撒以证实在他之前的《讨拉特》,并赏赐他《引支勒》,其中有向导和光明,能证实在他之前的《讨拉特》,并作敬畏者的向导和劝谏。47信奉《引支勒》的人,当依真主在《引支勒》中所降示的律例而判决。凡不依真主所降示的经典而判决的人,都是犯罪的。” 当特别注意第47节,真主的命定乃是要基督门徒“依真主在《引支勒》中所降示的律例而判决”,否则就是犯罪!因此按古兰的谕令,既使伊斯兰是真的,基督门徒也没有理由改教! (7)耶稣基督更优越的终局 有古兰经文似乎宣称耶稣未被钉死,说祂乃是被直接提升到天上真主那里。古4:157-158,“又因为他们说:‘我们确已杀死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尔撒,真主的使者。’ 他们没有杀死他,也没有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们不明白这件事的真相。为尔撒而争论的人,对于他的被杀害,确是在迷惑之中。他们对于这件事,毫无认识,不过根据猜想罢了。他们没能确实地杀死他。158不然,真主已把他擢升到自己那里。真主是万能的,是至睿的。” 但又有经文提到耶稣的死;古3:55,“当时,真主对尔撒说:我必定要使你寿终,要把你擢升到我那里,要为你涤清不信道者的诬蔑,要使信仰你的人,在不信仰你的人之上,直到复活日......” 古19:33,“我在出生日、死亡日、复活日,都享受和平。” 上一段经文说耶稣未被钉死,而是被提擢升到阿拉那里;下一段则讲到祂的“寿终”和“擢升”被提,还有祂的“死亡日”。问题是到底耶稣是否有死?这是古兰经内部混淆、矛盾的一个重点。一般穆斯林尝试解释谓耶稣当年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而是直接被提升天,然而在末日他要从天降临,届时才将经历死亡与复活。 古兰经也提说基督将是末日/复活日的一个迹象(古43:61),却没进一步的注解。许多穆斯林凭据圣训的一些故事,相信耶稣将是穆斯林在末日的拯救者“马赫迪”(al-Mahdi),将从天降临毁灭要杀害穆民的魔王旦扎里(Dajjal)云云。吊诡的是按伊斯兰在末日显现拯救穆斯林的是耶稣而非穆罕默德!为化解这难堪局面,什叶派乃传言末日的马赫迪是他们的一个神秘教长,然而耶稣也会跟着降临。 另一方面,按伊斯兰穆罕默德的终局与常人一样。他乃于63岁时居家发高烧头疼病死的,据说也是局部性的被毒死,事因他在公元627的海拜尔战役期间,进餐的羊肉被一妇女下毒以至于局部中毒之后遗症。按伊斯兰穆氏死后灵魂尚保留在为死人预备的居间阶段(Barzakh),等待末日的复活。他没有复活,没有被提也不会再来。看来无论如何,根据古兰经的启示与伊斯兰信仰,耶稣的终局显然比穆氏的更蒙真主的恩眷也更有尊荣! (二)从圣经看耶稣基督与穆罕默德 (1)主耶稣的降生、事工、受死、复活、升天都有古代先知们预言的印证(太1:22,2:5、15,8:14-17;路24:25-27、44-46等);穆罕默德的却都没有。反之,穆氏企图从主耶稣对他的“预告”得到支持(古61:6),但显然是自己捏造出来的说辞,没有圣经的丝毫凭据。穆斯林把关乎基督的预言都套用在穆氏身上,全然是出于无知、牵强、捏造、霸道、自欺欺人。 (2)主耶稣乃是按上帝大能的作为藉圣灵感孕成胎降生,穆氏不是;主耶稣降生时有天使的庆贺和世人的朝拜(太1~2;路1~2),穆氏没有。他乃是与一般普罗大众一样的诞生。 (3)主耶稣是那从太初就有永存的“道/子”,也是与天父上帝共同创造并维系万有〔包括物界、灵界〕的“道/子”(约1:1-3)。祂是“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并且拥有上帝无限量的灵,父上帝也把“万有交在祂手里”(约3:31-35;西1:15-20)。穆氏绝对不是这样。 (4)主耶稣自称为“阿拉法”、“俄梅戛”,是“首先的”、“末后的”,是“初”、也是“终”;祂与耶和华上帝一样是绝对永恒者(启1:17-18,22:12-13;另参 赛44:6,48:12)。穆氏也绝对不是这样。 (5)身为属于父上帝、在祂里面、与祂同在、从祂而来,先存且永恒的“道/子”(the Word/Son of God – in God, with God and from God),耶稣基督乃具有神的本质、本性、本位、本能,因此祂2,000年前的“道成肉身”乃是“以马内利”神成为人,住在人的当中。 道成肉身的基督乃是神性加上人性,两性联合在同一位主耶稣基督里头,因此耶稣基督是神也是人,是“神–人”主耶稣(约1:1-4、14-18;腓2:6-11)。只是在世上为人年日,主耶稣通常乃是自我隐藏与限制祂神性的权能与荣耀光辉;但需要时祂有主权随时加以彰显。穆罕默德绝不是这样,伊斯兰强调他纯粹是性情中人,是阿拉使者。 (6)主耶稣行了许多神迹奇事(可1:31-34等);穆氏没有,也不能。按伊斯兰穆罕默德所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唯一神迹〔若把它当神迹的话〕,即他从阿拉领受的古兰天经。穆斯林赞之为精美绝伦,但从事阿语古兰经研究的非穆斯林学者指出这观点具有诸多可争议之处;近年也渐有些穆斯林知识分子坦言古兰经确实有些缺欠之处。相关课题在本书第十六章至二十章另有论述。 (7)主耶稣宣告说人看见了祂,就是看见父;祂在父里面,父在祂里面;并且祂与父乃原为一(约14:9-10,10:30)。主耶稣也宣告说祂本身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只有祂能把人带到父的跟前(约14:6)。穆氏却不是这样。他不认识父,且常祷告祈求真主指示他当行的路(古1:5-7)。 (8)主耶稣的死乃为罪人的“代罚替死”,成为多人的“赎价”。祂所流出宝血有赦罪的功效(可10:45;太26:26-28;彼前2:24),同时主耶稣在祂自己有赦罪的权柄(可2:1-12)。穆氏乃完全相反。他的死间接地示范了“动刀的死于刀下”的应验〔战役中杀了人而被受害者家人下毒的后遗症〕,且自觉有罪而需要常常向真主认罪求饶恕。 (9)主耶稣和天父上帝共同为赐福之源头(参 罗1:7;林前1:3;林后1:2、13:13;加1:3等);祂也可成就人的祷告(约14:13-14)。穆氏不是,也不能。相反的,穆氏要求穆斯林为他祷告祝福,并承诺阿拉将以大福报偿为他祝祷者。这也是穆斯林天天都在作的;在日常五次拜祷的结束,他们习于恳求阿拉赐福予穆氏与他的家人,并赐予他今生来世崇尊的地位。 (10)主耶稣死后第三日荣耀复活,四十日后荣耀升天,接着赐下圣灵,将来还要从天上再来,审判活人死人(林前15:3-5,20-28;帖前4:16-18;启22:12-13)。穆氏死后没有复活,没有荣耀升天,也不会再来。他的骸骨仍然是长埋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圣先知清真寺陵墓之下,等待末日审判。 (11)主耶稣乃是复活且永活的救主,带领人进到父上帝的面前;跟随祂的,祂为他们代求,并将拯救到底(来7:25)。古兰经没有一处明文谓先知穆氏可藉代求拯救穆斯林;虽有话说若是愿意,真主在末日可容许祂所喜悦的人为人代求,但没有任何古兰经文明说穆罕默德或任何圣人将有效地为其信徒代求/说情(古6:51、70;10:3;19:87;39:44;43:86;53:26)。 (12)圣经说主耶稣拥有天父上帝神性的一切丰盛(西1:19,2:9),并且“祂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祂洗净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来1:3)。因此主耶稣被称为独一救主(徒4:12)、“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提前6:15;启19:16);祂甚至被称为“上帝”(约1:1-2,20:28)。 小结 主耶稣的根源、生命、身份、地位和工作,显然跟穆罕默德有如天地间一般的差异,在本质与本性上全然不同。古兰经对主耶稣的认识是残缺、片面的,只有从圣经才看到主耶稣的全貌与荣耀光辉。即或如此,古兰经中的麦西哈‧尔撒/耶稣基督在方方面面还是比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更为优越。 倘若有人觉得“三位一体”的观念成为信仰的绊脚石,可把这神学名堂暂搁一旁,就以纯真信心认识、接受、跟随新约圣经所展现的这位主耶稣基督为救主与生命的主吧!祂必能拯救到底。古兰经所描绘的,不过是基督的一个扭曲影子或背影。另一方面,圣经虽启示“三位一体”,但也没规定当用此名词。 笔者佩服穆罕默德为一神宗教的斗争〔但非其圣战!〕。从世俗社会/宗教学角度看,先知穆氏显然是个大宗教家,可称之为“先知穆罕默德”,表示尊重他为世上十六七亿穆民的先知 —— 指伊教先知。但从基督信仰来说,我们不能接受他为新旧约圣经道统的先知,他更像是一位篡位者或敌基督。 因此面对正信宗教信仰的选择,慕道者当深思熟虑的基要问题是:伊斯兰的穆罕默德与基督信仰的耶稣基督之间,哪一位更配得信靠、尊崇与追随?谁的生命与信息才真正的值得委身信从,能使人认识真神,恢复与真神的生命联系,从尘土、罪恶与死亡进入荣耀与永恒?基督信仰的答案绝对是“除了耶稣基督,别无拯救。”(徒4:12)“耶稣基督是唯一通天道路、真理与生命,其他都是歧途!”(约14:6)至终宗教外在的成功与辉煌不管用![[4]] [[1]] “Jesus in Islam”, Wikipedia.org , 2021-09-21。 [[2]] 伊本‧凯西尔, 《古兰经注》, 孔德军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页1485。 http://islamichub.net/2014/01/the-power-of-istighfar-astaghfirullah-i-seek-forgiveness-of-allah/ [[4]] 按伊斯兰先知, 穆氏与伊斯兰是全人类信仰与道德的最高准则与典范; 是吗? 除了本文的论述, 可参 Gerhard Nehls, “Evaluation of the Challenge that Muhammad Ought to be the Model of All Mankind”, https://www.answeringislam.org/Nehls/Ask/model.html。另参 主耶稣与穆罕默德之间的比较: 安撒灵, 《伊斯兰, 基督教, 真理》, 再版 (香港: YSLJDJ.com , 2015), 页59-94。 41 : Go Go Go Go

  • 16-28附錄

    附錄 荒漠生機 書 1. 阿世會(AWM)的信仰告白 我們確信: 1. 聖經的舊約和新約,都是神所默示;是最高權威、是全備、是絕無錯誤,一字一句都是神的話語;需要聖靈的教導,才能對整本聖經,有真正的屬靈暸解。 2. 三位一體神的合一;聖父、聖子、聖靈,在神性方面的同質、同權、同存。 3. 人類始祖的墮落,導致人性的完全敗壞,所以人必須重生。 4.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具有絕對的神性;祂道成肉身,由童貞女所生;祂具有真正和完全的人性;祂的教導是最高權威,祂的話都是絕無錯誤;祂為贖眾人的罪,無辜受苦,並被釘死於十字架上;祂從死裏復活並升天;祂坐在全能聖父的右邊,做我們的大祭司,為我們代求;祂是主宰教會的最高元首。 5. 罪人能得以稱義,完全憑藉著相信: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贖罪功勞,替人受苦,代人受死,並祂肉體死而復活。 6. 在使人知罪、重生、成聖,以及事奉和崇拜,均需靠聖靈的運作。 7. 藉著主耶穌基督使死人復活,主耶穌基督審判世人,義人必永蒙祝福,惡人必將受永刑。 8. 主耶穌基督必定會於榮耀中親自再來。 2. 阿世會(AWM)的宗旨和異象 阿世會(AWM)的異象 要在阿拉伯世界所有穆斯林民族當中,看見成熟又不斷倍數增長的教會。 阿世會(AWM)的宗旨 我們藉著語言和行動,來竭力頌揚耶穌基督,造就門徒,阿拉伯世界穆斯林居住的每一角落,建立成熟且倍增的教會。 核心價值觀 1. 我們倚靠神:我們恆切禱告,專心依靠神;藉著信靠神全備的道,以及聖靈的力量,使我們的事奉和日常生活,結滿屬靈的果子。 2. 我們傳揚福音:我們堅持正統的聖經信仰,19順服並執守聖經所啟示的恩典福音。 3. 我們委身於阿拉伯世界:自1881年差會創立以來,我們竭力將神的教會,擴展到這區域的所有民族。 4. 我們全球運作:我們也在阿拉伯世界以外的策略地域作工,把基督帶給,來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並且裝備基督徒,向他們當地社區的穆斯林傳福音。 5. 我們是國際化:我們很榮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人,參加我們的團隊。 6. 我們以教會為中心焦點:我們被教會差派,去建立新的教會。我們跨越宗派界限,跟國內和 國外的各宗派教會一起同工。我們特別樂意和阿拉伯世界的新、舊教會並肩合作。 7. 我們具有創新精神:我們擁有廣泛的語言和行動的事奉模式,譬如:創新的帶職事奉, 尖端的媒體,個別設計的培訓,以及靈命的更新與發展;這些都可以應用於傳福音,造就門徒 和培植會堂等事工。 8. 我們注重文化敏感性:我們以尊重、適合本土文化、風俗民情的溝通方式,將福音帶給阿拉伯 世界的穆斯林。為此,我們歡迎和重視短期的事奉;同時,我們強調熟悉當地語言的長期事奉。 9. 我們團結合作:為著活出基督的形像,並結滿屬靈的果子,我們是團隊事奉。我們重視有效的 領導,注重責任感,鼓勵開發,提倡相互關懷。我們確信:跟志同道合的機構、教會和 受神呼召的基督徒,在策略上合作,則事奉將更有果效。 10. 我們義無反顧:為著我們至大救主耶穌基督的宏恩美德,我們已定下人生的方向:克服一切阻礙;藉著信和神的恩典,與主同行;甚至於考慮付出自己的生命。 註:在某些上下文當中,「evangelical」(福音的)一詞可以翻譯成「biblical」(聖經的)更貼切。 3. 2031年阿世會(AWM)接連會(一部差會傳奇小說 … 還是真實故事) 作者:小伍 荷蘭De Bron:2031年阿拉伯普世差會(AWM)慶祝其150週年紀念。De Bron的寧靜被第三代荷蘭籍的印尼人員工的熱情打破了。今天的飯堂是特別的一天,雖然每天的東方式的餐食都很美味,但今天特別有肉排和土豆,來招待從21世紀之交就有的受我們尊敬的美籍英國同事和歐洲同事。我很期待這樣的飯菜,因為我是第四代美籍華人,25年多以來我被分派到阿拉伯世界的各個地方,一直吃的是阿拉伯和亞洲人的伙食。 AWM在這些日子裡有了新的面貌。我回望2003年的接連會,心想我是否正確地聽到了大衛‧淪迪(David Lundy)的聲音 - 他說阿世會(AWM)到2010年的時候,非美籍英人和非歐洲人的人數要佔到40% 。那一年De Bron可能只有一打亞洲人的後裔和兩打阿拉伯人的後裔 - 也許只佔整個組織的百分之五。所以我承認我有些懷疑大衛‧淪迪的話。 然而,緊隨連接會2003年之後的年月裡,差會開始變了。基思‧弗雷澤-史密斯(Keith Fraser-Smith)(全球動員會的幹事)和大衛‧淪迪(國際總幹事)活躍於整個主體世界: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南亞和東亞。與來自這些地區的派遣機構的合作關係開始節節開花。我自己也幫忙從香港帶了一些弟兄姊妹到阿拉伯世界宣教。阿世會(AWM)美國分部的應征者的面孔也發生變化。有越來越多的美籍亞裔和美籍非裔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在2010年從沒有達到百分之四十的目標,但比我所能想像的目標要接近得多。這種轉變並不是因為來自西方的成員越來越少,而是因為我們主體世界的成員幾乎成指數級的增長。 現在,差不多30年之後,我七十多歲了坐在De Bron這裡,目睹了一個差會機構的全球化。全體大會仍然使用英語,但我們現在除了法語翻譯之外,還添加了阿拉伯語、漢語、西班牙語。偶爾有一個英裔美人或歐洲人走上講臺,大部份是講幾句鼓勵的話或者是領獎。但是在大部份情況下,幾乎每一個領導崗位都是由非白人面孔來擔當。每一個新任的領導都向讓位給他們的英裔美人和歐洲人領導表達他們的敬意。 我可以坦白說這樣的變遷並不容易。做為來自主體世界的早期雙文化成員,一個不成比例的責任就落到我們身上,我們要在這個組織轉型中做調解人。我們在推動這種改型當中從阿拉伯成員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因為許多主體世界的文化和阿拉伯世界文化非常類似。因此許多從主體世界來的工人在很短的時期內就成為了幹練的有效率的工人。我同樣欽佩那些所有來自主體世界的工人,他們必須首先學會英語然後才能學習阿拉伯語。我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阿拉伯語。然而現在為了其他目的神在1999年把我帶進阿世會,可見其用心良苦:做新老工人之間的橋樑。 當我逛書店的時候,看到幾本寫125週年紀念的書。我瀏覽了幾頁看看我們都寫了些甚麼:許多以反省過去來期待未來。神一直眷顧著我們所有人。 4. 參考讀物 Blood Brothers, Elias Chacour (Grand Rapids, MI: Chosen Books, Baker, 1984)Borderless Church: Shaping the Church for the 21st Century, David Lundy (Milton Keynes: Authentic Media, 2005)A Christian’s Response to Islam, William Miller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1976)Encountering the World of Islam, Edited by Keith E. Swartley (Littleton, CO: Caleb Project, 2005)The Fifth Pillar, David Zeidan (Carlisle, UK: Piquant, 2000)From Fear to Faith: Muslim and Christian Women, Compiled by Mary Ann Cate and Karol Downey (Pasadena,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3)Good News for Muslims: Tools for Proclaiming Jesus to Your Neighbor, John F. Haines (Upper Darby, PA: Middle East Resources, 1999)The Gospel of Barnabas, William F. Campbell (Rawalpindi, Pakistan: Christian Study Center, 1989). Reprinted 2003.How to Share the Good News with Your Muslim Friend, R. Max Kershaw (Colorado Springs, C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c., 2000)Ishmael My Brother: A Christian Introduction to Islam, Edited by Anne Cooper and Elsie A. Maxwell (Oxford, UK: Monarch Books, 2004)Not in Vain, Francis Rue Steele (Pasadena,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 1981)The Qur’an and the Bible in the Light of History and Science, William Campbell (Upper Darby, PA: Middle East Resources, 2002). English and Arabic.Reaching Muslims for Christ, William J. Saal (Chicago, IL: Moody Press Edition, 1993)Understanding the Muslim Mindset: Questions About Islam, Samuel P. Schlorff (Upper Darby, PA: Middle East Resources, 1995)Until the Day Breaks, Patricia St. John (Carlisle, UK: Operation Mobilisation and Loughborough, UK: Arab World Ministries, 1990). Reprinted 1997. 5. 備註 1. hijab就是一種從頭到腳遮蓋全身的長衫,其他地方的穆斯林還稱之為burka、chador或jilbab。2. 黎凡特(Levant)地區是東地中海地區的舊稱, 包括現代的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和部份的土耳其。3. 參見「第一部分:活水創造新生命」中的小標題「起初的果實」這一部份,看看這些努力所帶來的令人鼓舞的結果。4. www.Forbes.com , 數字生活,《E-Mail時代的結束》(The Digital Lif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E-mail),Lisa DiCarlo, 07.29.055. Joshua Porter 將Web 2.0定義為「一場正在進行地完全網絡共用的改革,這場改革包括人和機器」。他指出「你們要了解Web 2.0只不過是不斷改變的現今的Web,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我們處理的問題和技術在許多方面又不一樣,所以使用「Web 2.0」這個術語就是強調互聯網是在不斷變化的,表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網絡新時代」。6. RSS技術允許因特網用戶訂閱有提供RSS饋送的網站﹔這些網站會定期改變或增加內容。不像訂閱許多印刷的報紙和雜誌那樣,大部份RSS訂閱都是免費的。這一定義是由免費的在線百科全書Wikipedia.com提供的,該網站本身就是Web 2.0的產物。7. 我們所定義的阿拉伯世界包括講阿拉伯語的北非國家、中東和阿拉伯半島:毛利塔尼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蘇丹、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和也門。8. 對於差傳的轉化開發(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的全面理解在Bryant Myers的書中有詳細的描述,《Walking with the Poor》(Monrovia: MARC, 1999)。9. T. Yamamori和K. Eldred對商業差傳(business as mission)這一概念的介紹比較全面,《On Kingdom Business: Transforming Missions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Wheaton: Crossway Books, 2003)。10. 「主體世界」這一叫法越來越被傳教士們所使用,而逐漸代替第二、第三世界的說法,用來指佔世界人口百分八十的各大陸族群,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一切跟西方世界有所區別的民族。11. Ummah或umma意思是伊斯蘭裡的「社區」,這是指全世界的穆斯林民族是個聯合共同體。12. R. Hay,「年輕一代對差傳和大使命的反思:我們是機能障礙,還是難與相處或僅僅是與眾不同?」(Reflections from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n Mission and the Great Commission: Are We Dysfunctional, Difficult, or just Different?)《Connections: The Journal of the WEA Missions Commission》(2004年2月),31。8513. 這就是我在《Borderless Church: Shaping the Church for the 21st Century 》(Milton Keynes:Authentic Media,2005)一書中要談論的主題。14. 我在《Borderless Church》一書中專門用了一整個章節來論述教會單獨差傳,或通過輔行教會機構的利弊。此書探討新的合作形式如何具體地出現。15. Todd Johnson,「這是辦得到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對教會和機構全球差傳計劃的影響」(It Can Be Done: The Impact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on the Global Mission Plans of Churches and Agencies),Jonathan Bonk (ed.),《Between Past and Future: Evangelical Mission Fac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2003), 46。16. David Garrison,《Church Planting Movements:How God Is Redeeming a Lost World》(Midlothian:WIGTake Resources,2004),99。17. 摘自K. Greeson,《Camel Training Manual》(Midlothian:WIGTake Resources,2004),3。18. 參見章節附註7,以瞭解我們對阿拉伯世界的定義。19. 在阿拉伯普世差會(AWM)的信仰宣言裡明確表達了這種歷史性的聖經信仰。 16 : Go Go Go Go

  • 467, 1,破除「極端份子僅屬少數」迷思-穆斯林世界以仇恨為綱

    文章 467 1 ​作者 ​ 破除「極端份子僅屬少數」迷思-穆斯林世界以仇恨為綱 David French( http://www.nationalreview.com/author/1048) 2015年12月7日 有 說聖戰士不過是「小撮極端份子」,損害穆斯林名聲,而穆斯林的信仰是愛和平、寛容的信仰;此說乃誤。真相其實令人憂慮-聖戰士的立場,源於一種鼓吹集體仇 恨的信仰;世上數以億計穆斯林的取態,在美國人看來其實甚具顛覆性。當然,並非所有穆斯林都仇外,但很多穆斯林的確如是,愈發高漲的聖戰暴力案已是有目共 睹。 要了解穆斯林的仇恨體制,且以金字塔作譬喻-以大眾都認同之偏見為基底,拾級而上是愈發加增的激進主義,聖戰士則處於頂峰,而在某些地方聖戰士所占穆斯林人口的比例超過美軍所占美國國民的比例。 金 字塔基底,是伊斯蘭世界廣大民眾取態,他們大都反猶太;近年可見大量穆斯林的反猶太言論。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於2014年發表報告,組織於全球102國訪問53,100人,調查全球反猶太取態與信仰。結果發現,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的情況,並非如維 護伊斯蘭之政客所說那樣樂觀-北美與中東地區居民有74%持反猶太觀點( http://global100.adl.org/),伊拉克達92%,世俗政權的土耳其也有69%,沙特阿拉伯72%。 就是不受阿以衝突影響的穆斯林國家,亦有明顯反猶太傾向。比如說,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馬來西亞反猶太比率達61%;鄰近奉佛教佔多數的泰國僅13%。 金字塔第二層,是信奉伊斯蘭獨尊的穆斯林。很多穆斯林國家的穆斯林大多數贊成將叛教者或褻瀆者處死(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rldviews/wp/2013/05/01/64-percent-of-muslims-in-egypt-and-pakistan-support-the-death-penalty-for-leaving-islam/)。即是說,全球有數以億計人口認為,上述「罪行」理應處死,其實「罪犯」不過履行言論自由及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權。 表一 叛教者刑罰調查 認為國內應實施伊斯蘭教法的穆斯林中,認為叛教者應處死的百份比(%): 東南歐 波斯尼亞-黑山 15 俄羅斯* 15 科索沃 11 阿爾巴尼亞 8 中亞 塔吉克斯坦 22 土耳其 17 吉爾吉斯斯坦 14 哈薩克斯坦 4 東南亞 馬來西亞 62 泰國^* 27 印尼 18 南亞 阿富汗 79 巴基斯坦 76 孟加拉 44 中東、北非 埃及 86 約旦 82 巴勒斯坦 66 黎巴嫩 46 伊拉克 42 突尼斯 29 以認為國內應實施伊斯蘭教法人口為基礎受訪者 *以認為國內穆斯林地區應實施伊斯蘭教法人口為基礎受訪者 ^僅調查南部五省穆斯林 因樣本太小,上表未顯示阿塞拜疆調查結果 皮尤研究中心Q79a、Q92b 再上一層,是支持恐怖活動的民眾,為數很多。十年前本拉登受歡迎程度之高,實在令人詫異;就算後來其受歡迎程度下滑(因他勢力轉弱,且更孤立),支持率仍然高企。 表二 對本拉登的信心 百分比改變 2003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03-11 10-11 巴勒斯坦 72 - - 57 - 52 - 34 -38 - 印尼 59 36 35 41 37 25 25 26 -33 +1 埃及 - - 27 18 19 23 19 22 - +3 約旦 56 61 24 20 19 28 14 13 -43 -1 土耳其 15 6 4 5 3 2 3 3 -12 0 黎巴嫩 19 4 - 2 2 4 0 1 -18 +1 尼日利亞 45 - 61 52 58 54 48 - - - 巴基斯坦 46 52 38 38 34 18 18 - - - 僅以穆斯林為基礎受訪者 巴基斯坦調查結果見2011春季皮尤取態調查,本報告並未包括在內。 研究日期:2011年3月21日至4月21日 皮尤研究中心Q48e 世上最野蠻殘忍的組織-伊斯蘭國-又如何?最近統計數據顯示,儘管大多數穆斯林抗拒伊斯蘭國,但從受訪查國家人口推斷,約五千萬人同情這支會將囚犯活活燒死、將同性戀者扔下樓、斬殺異見者的恐怖大軍。在巴基斯坦,有72%受訪者不願意表態讉責伊斯蘭國。 表三 多數受訪者對伊斯蘭國有負面評價 你對敘利亞及伊拉克的伊斯蘭軍事組織伊斯蘭國有何看法?(%) 不支持 支持 不知道 黎巴嫩 100 1 以色列 97 1 2 約旦 94 3 4 巴勒斯坦 84 6 10 印尼 79 4 18 土耳其 73 8 19 尼日利亞 66 14 20 布吉納法索 64 8 28 馬來西亞 64 11 25 塞內加爾 60 11 29 巴基斯坦 28 9 62 基於捨入誤差,百分比總計未必是100% 資料來源:2015春季全球取態調查,Q12n 皮尤研究中心 當 然,同情不等於積極支持,而實際數字難以估計。目前並無可靠數據可以顯示多少穆斯林曾捐款支持聖戰組織,在社交媒體散播聖戰宣傳品,支持激進派教士,或有 其他支持恐怖活動之舉措。我們只知道,比如說,反以色列恐怖活動在沙特阿拉伯深得民心,甚至有電視台曾舉辦馬拉松式籌款節目,為2002巴解暴動募得一億 美元( http://www.foxnews.com/story/2002/04/13/saudi-telethon-raises-over-100-million-for-palestinians.html)。民眾支持程度,從以下場面可見一斑: 沙特阿拉伯《國土日報》(Al Watan)報道,一名六歲男童肩上托一根玩具槍,腰纏玩具炸彈,走進募款中心象徵式地捐獻玩具炸彈。 這 都是聖戰士的溫床。從統計數字,足以戳破「極端份子僅屬少數」的虛談。單是伊朗,其革命衛軍對人口比例,等同美國恆常執勤的陸軍加上海軍陸戰隊比率。今天 恐怖組織可謂百花齊放:博科哈拉姆(禁止西方教育)、al-Nusra(救國陣線)、伊斯蘭國、真主黨、哈馬斯、阿蓋達、塔利班、也門游擊隊、利比亞游擊 隊等等,聖戰士數目數以十萬計;據估計,光是敘利亞,目前就有十萬聖戰士在戰。 且以美國為例作比較;美國向來尊榮軍隊,很尊敬退役軍人,召募國民入伍花費可算大手筆,軍人薪優福利好,武備更是世界一流。雖然如此,常年在役美軍僅佔全國人口約0.4%。 在英國,加入伊斯蘭國的穆斯林比入伍英軍的穆斯林國民更多。 但相比起來,聖戰士死亡率高,其武備僅屬二流,薪金低,且得冒險犯法越境赴戰場才能加入,但參加者依然前赴後繼。在英國,加入伊斯蘭國的穆斯林比入伍英軍的穆斯林國民更多( 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uk/defence/article4183684.ece)。 簡言之,美國領導人常說仇外、支持聖戰的穆斯林不多,是故意欺騙美國民眾。奧巴馬政府與精英階層傳媒諱言真相,常假「歧視」之名教訓、愚弄美國人,令異見者噤聲。 其實道明真相,不會令美國人大舉殺戮穆斯林;美國民眾無論如何也不會激進得過埃及總統-年初埃及總統曾呼籲「改革」伊斯蘭,並讉責若干「數世紀以來一直被神聖化」( http://spectator.org/articles/61428/new-year-egypt-significance-president-sisis-speech)的信仰傳統,言論一出即成新聞頭條。相反,政府與傳媒若是坦承真相,起碼讓大家知道問題嚴重性,知道沒有快速解決方案,必須全國上下同仇敵愾,長期作戰。 伊斯蘭的確有問題,而改革其信仰是穆斯林的責任。美國的責任,是保護國土與人民安全。此兩大目標,並不能靠政治正確自圓其說而達到。戰爭已經打了14年,現在終於可以說真話嗎? David French是律師、解放伊拉克行動退役軍人,《美國評論》(National Review)撰稿人。 這篇文章翻譯自David French的在線文章「 Dispelling the ‘Few Extremists’ Myth – the Muslim World Is Overcome with Hate 」 http://www.nationalreview.com/article/428146/more-than-few-islamic-extremists

  • 332, 20,支持恐伊的理由

    文章 332 20 ​作者 Robert Spencer 支持恐伊的理由 我是一名恐伊症患者,你也應該是。 2017年12月6日 羅伯特·斯賓塞(Robert Spencer) ( https://www.frontpagemag.com/author/robert-spencer) 我拒絕被貼上「恐伊」的標籤好多年了,因為它最常用於指那些對穆斯林有非理性偏見或仇恨的人,而我不是。我不是那種想要讓任何無辜的人-不管是穆斯林或非穆斯林-受到傷害的「壞」恐伊症患者。相反,我是「好」恐伊症患者,就算全世界都想忽視或否認它的存在,也能夠誠實地指出問題的人。 大多數關於恐伊的分析都有這樣一個問題,它們都傾向於以同樣的偏見來譴責任何此類的分析-即聖戰分子是怎樣利用伊斯蘭教義來證明暴力有理、招募和平的穆斯林。就在這個星期,加拿大總理Justin Trudeau 回應 ( http://torontosun.com/opinion/columnists/furey-trudeau-labels-legit-terrorism-questions-as-islamophobia)反對黨領導人Andrew Scheer提出的關於伊斯蘭國聖戰分子回歸帶來的安全威脅的問題,他對於威脅隻字不提,反而指責提出這個問題的Scheer「恐伊」。 如果那樣是恐伊,那麼人人應該都是恐伊症患者了。 聖戰威脅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自9/11事件以來全世界 超過30,000起聖戰襲擊 ( https://thereligionofpeace.com)就是證據。但是,就算被指責為「恐伊症患者」的人們從未在所經之處造成像聖戰分子那樣的浩劫,無論出於什麼企圖和目的,「恐伊」已經成為比聖戰恐怖更大的威脅。「恐伊」還在其他方面危害到我們所有人。 2015年12月在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一對伊斯蘭聖戰分子夫婦Syed Rizwan Farook與Tashfeen Malik在一個聖誕派對上殺害了14人。事後兇手鄰居的一個朋友回憶,這個鄰居曾告訴他這對夫婦家裡有可疑的活動。「聽起來似乎她並沒有對此做任何舉動,」 朋友回憶 ( http://ktla.com/2015/12/03/suspects-in-san-bernardino-mass-shooting-reportedly-had-6-month-old-daughter/),「她不想做任何種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的事情。她說:『我沒有報警…因為也許那只是我的幻覺。』」 「她不想做任何種族定性的事情。」多年來她被灌輸,對穆斯林懷疑就是「偏見」或者「種族定性」-也就是「恐伊」-因此她沒有通知員警有關Farook與Malik家反常的舉動。 十四人死了,這樣就堅持政治正確,就不會有人被指控為「種族歧視」了。 這不是單一個案。多年來,對被指控為「恐伊」的恐懼已經超過-或是快要超過-對聖戰恐怖主義的擔憂。 然而讓我們來看看伊斯蘭聖戰與伊斯蘭教法是怎樣威脅那些通常自稱為自由主義者的人的: 伊斯蘭對婦女是一種威脅,因為伊斯蘭教義允許毆打那些「你們怕她們執拗的」婦女,同時貶低女性的證詞與繼承權。古蘭經支持一夫多妻制、童婚,甚至對於非穆斯林女俘的性奴役。這些不僅僅只是「恐伊」從伊斯蘭聖書的犄角旮旯裡找到的一些現代穆斯林不當真的教義;在整個伊斯蘭世界裡,婦女面臨各種壓迫,壓迫者直接用伊斯蘭教義為自己辯護。 伊斯蘭對同性戀者是一種威脅,因為它規定對同性戀者執行死刑。跟《舊約》中不同的是,在今天這本質上並不是一紙空文:在如今徹底執行伊斯蘭教法的國家,包括伊朗和沙特阿拉伯,都按例對同性戀處以死刑。正如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短命哈里發一再示範的那樣,無論何時伊斯蘭強硬分子決心完全實施伊斯蘭教法,這一死刑就會重現。 伊斯蘭對猶太人是一種威脅,因為在大量伊斯蘭教義與傳統中,猶太人都是反派人物。根據古蘭經的描寫,猶太人本性邪惡,決心要摧毀穆斯林的幸福。對於信道者(穆斯林)仇恨最深的是猶太教徒(5:82);不守安息日,變成猴子和豬(2:63-65;5:59-60;7:166);等等。基於這些,歐洲的猶太人受到自從希特勒時期以來再沒有受到過的如此程度的威脅,且情況日益嚴重。 伊斯蘭對基督徒是一種威脅,因為伊斯蘭強迫基督徒要麼皈依,或是順服伊斯蘭統治,要麼被殺死-跟給猶太人的三種選擇一樣。中東地區的基督徒群體-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基督的時期-被大批殺害,原因是聖戰組織將所有基督徒看作他們所憎恨的美國與西方的象徵。 伊斯蘭對世俗的自由主義者是一種威脅,雖然指出這一事實會被斥為「極右的」「恐伊症患者」,伊斯蘭確實有教義命令戰勝和征服非穆斯林,而且美國主要的穆斯林團體也確實表現得似乎他們最想要的就是美國政府與自由社會衰弱和最終垮台,依靠這些手段:反對幾乎所有的反恐的倡議;通過謊稱穆斯林在美國受到大規模迫害與攻擊來使美國社會兩極化;通過將所有呼籲關注由大量穆斯林移民帶到歐洲的聖戰威脅與破壞的人污蔑為「種族主義者」與「煽動仇恨者」。 伊斯蘭對世俗穆斯林是一種威脅,因為,許多世俗穆斯林為躲避伊斯蘭教法來到西方,而如今他們棄在祖國的壓迫跟他們來到了新家園。伊斯蘭在它的所有傳統與經典中都規定,對所有神志正常、已成年但主動脫離伊斯蘭的人處以死刑。這樣顯然可以阻止人們叛教,但也由此產生了數不清表面上以穆斯林身份生活而內心已經背棄的悄然叛教者。他們是伊斯蘭強硬分子的目標,一旦被發現,跟公然叛教者的下場一樣。 本文選自我的新書《一個恐伊症患者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Islamophobe)》,這本書獻給那些認為擔憂聖戰恐怖可能就是「恐伊」的自由派。從 這裡 ( https://www.amazon.com/Confessions-Islamophobe-Robert-Spencer/dp/1682614905/)可以獲取這本書。 作者簡介: 羅伯特·斯賓塞(Robert Spencer)是聖戰守望機構( Jihad Watch 〔 http://www.jihadwatch.org〕)的負責人,紐約時報銷售書 The Politically Incorrect Guide to Islam (and the Crusades) ( https://www.amazon.com/gp/product/0895260131/ref=as_li_ss_tl?ie=UTF8&tag=pjmedia-20&linkCode=as2&camp=1789&creative=390957&creativeASIN=0895260131)和The Truth About Muhammad ( https://www.amazon.com/gp/product/1596985283/ref=as_li_ss_tl?ie=UTF8&tag=pjmedia-20&linkCode=as2&camp=1789&creative=390957&creativeASIN=1596985283)的作者。他的最新著作是Confessions of an Islamophobe( https://www.amazon.com/Confessions-Islamophobe-Robert-Spencer/dp/1682614905/) 關注他的Twitter( https://twitter.com/jihadwatchRS)。點贊他的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robertspencerJW?ref=hl)。 這篇文章翻譯自Robert Spencer的在線文章「The case for Islamophobia」 https://www.frontpagemag.com/fpm/268634/case-islamophobia-robert-spencer

  • 1143, 1,約翰·倫諾克斯:2084年和人工智能—創世記在理解人類方面的重要性

    文章 1143 1 ​作者 ​ 約翰·倫諾克斯:2084年和人工智能—創世記在理解人類方面的重要性 他的最新著作《2084: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未來》中,這位阿馬(Armagh)出生的牛津科學家和哲學家約翰·倫諾克斯(John Lennox)教授以基督教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的未來、人工智能所提起的問題以及無神論者對人類的概念。在這段摘錄中,倫諾克斯教授思考了為什麼創世記在人類起源和命運的問題上很重要。 2020年7月30日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方式引起了深刻的問題 將智能與意識分離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的觀點之一是,許多研究人工智能的人並不關心意識,原因很簡單,他們的人工智能系統允許他們創造沒有意識的智能(模擬的)—這足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很容易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假設我從火車站乘計程車去牛津開會。計程車司機是意識清醒的(人),否則旅程很快就會遇到嚴重的麻煩。 但如果我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出行,計程車司機就是多餘的。我所需要的是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它「知道」路線,並能引導汽車沿著路線行駛,但在任何階段都不需要有意識的司機。 或者假設我需要做心臟手術。我最後遇到的外科醫生是一個有意識的人;但下一次,如果我需要(手術)的話,很可能是一個無意識的機器人的人工智能系統。 創世記告訴我們說當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時,祂把智能和意識結合在一起,因為祂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有意識的智能生命。 然而,神是個靈,連接意識和智力於一個非物質的存在體中。神是個靈這一事實表明,意識和智能都不一定依賴於物質基礎—這是認為人類永遠無法製造出有意識的物質機器的另一個理由。 人工智能可能會讓數百萬兒童遠遠落後,而完全無法與更有特權的兒童競爭,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人們被分配了工作 創世記2:15告訴我們,在罪進入世界之前,神在園子裡賜下工作,作為人類存在理由(raison d'être)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嘗試找工作但沒有成功的人經常感到被剝奪還不受歡迎。 但是,工作雖然非常重要,但並不是生活的全部…。 然而,現在發生的事情是,如上所述,通過將智能與意識分離,人工智能似乎在把我們推向相反的方向,使工作成為人類活動中越來越小的一部分。 即使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過於樂觀地說,到2030年,大多數人類任務將被機器人接管(取代),但我們也需要考慮,根據聖經的觀點,工作是神賦予人類意義的一部分,就算是部分人工智能/機器人接管會是什麼樣子。 尤瓦爾·赫拉利寫道(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1):在21世紀,我們可能會目睹一個龐大的新的不工作階級的產生:這些人沒有任何經濟、政治甚至藝術價值,他們對社會的繁榮、權力和榮耀沒有任何貢獻。 「這個『無用的階層』將不僅僅是失業的,且將是無法就業的。」 數字助理、機器人等可以被視為奴隸,世界已經經歷過由多數人服務於極少數人的奴隸經濟。 那些極少數人幾乎不工作,當社會崩潰時,他們忘記了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重建。一些人認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羅馬帝國最終崩潰了。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過程自動化等技術正在改變我們日常工作的性質。 「無用的階級」的概念是令人不寒而慄,而且是非人性的。新約對信徒的建議是:「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撒羅尼迦後書3:10)。 然而,它並不是說,如果有人不工作,他就不要吃飯。保羅似乎預見了不工作(失業)的可能性。如果某些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人工常規智能)專家是正確的,那麼未來技術失業(techno-unemployment)的前景將更加嚴峻至糟糕。 在第5章中,我們對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的調查所預測的工作崗位流失的時間尺度給出了一些想法。 很明顯,我們迫切需要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如果不想要這些工作崗位太快消失的話,那麼這些工作崗位必須是人類比演算法做得好的工作。 這將意味著,許多人—如果不是大多數人—將不得不終身學習,許多人會發現這個前景要麼令人生畏,要麼完全是不可能的。 技術樂觀主義者希望,即使這些人得不到雇傭,新技術也會帶來足夠的財政盈餘,讓他們在一生中得到飲食、住房和支持。 但是誰會為新技術服務買單呢—當然不是那些沒有工作的人呢?財政盈餘將從何而來?這種技術樂觀主義似乎極其天真。 正如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所警告那樣(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2),極端技術悲觀主義者的觀點是,人類實際上不會達到不能就業的最後階段,因為一個崛起的人工智能很可能只是簡單地將他們消滅。 然而,根據聖經,工作是人類(社會)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這些相信這一事實的人,在面對科技對工作場所的入侵時,該如何溝通並保持這一事實呢? 我們的鮮明選擇真的是在學習使用機器人或被機器人取代之間(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3)嗎?一旦人工智能掌握了園藝藝術,亞當還會找到工作嗎? 人工智能意味著,隨著機器取代人們的地位,許多工作崗位將消失,這引發了一個新的、令人擔憂的「不能就業的」階層的前景。 問題是巨大的,其不是以對那些已經有工作的人進行再培訓作為起點,反而起始於對兒童的基礎教育。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說(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4):「未來的工作將要求學生有強的數學和讀寫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等軟技能,便於他們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然而,數以百萬計的孩子沒有獲得這些技能,要麼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去上學,輟學,要麼他們的學校沒有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似乎會有6.17億兒童和青少年在閱讀和數學方面低於可接受的標準(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5)。這裡的悲劇是,這代表了對人才的巨大浪費,並導致擺脫長期貧困的潛力嚴重降低。 一個發人深省的想法是,人工智能可能會讓數百萬兒童遠遠落在後面,完全無法與更有特權的人競爭。 人類有語言的能力 神在創世記2:19—20中指示人類給這些動物命名。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可能能夠給物體命名的想法聽起來並不完全牽強,因為在基本層面上,一個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是附著在物體上的、再寫下來的任意聲音。 然而,人類的能力卻遠遠超出了對事物的命名範圍。神學家基思·沃德(Keith Ward)寫道(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6):「人類有三種獨特的能力,據我們所知,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所接收的資訊敏感和欣賞的能力,創造性地對其作出反應的能力,以及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學習和發展關係的能力。 人類接受資訊,解釋資訊,並以一種完全語義的方式傳遞資訊。」 這會與電腦的資訊處理能力或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能力完全不同。 然而,人工智能系統已經開始侵入藝術家、音樂家和作家的世界。在撰寫這本書時(2018年),第一批人工智能藝術作品之一即將在佳士得美術館開始拍賣。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Santa Cruz)前音樂教授大衛•柯普(David Cope)開發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腦程式,他可以按照任何給定作曲家的風格創作古典音樂。他撰寫了關於人工智能和音樂的文章。 例如,觀眾的反應表明,柯普的音樂與巴赫沒有什麼區別。 柯普開發了一種更複雜的機器學習系統,叫做「安妮」(Annie),這個系統不僅可以創作音樂,還可以創作各種各樣的詩歌。這有點誤導(資訊偏差)人,因為這一個系統的產生是由柯普+人工智能產生的,而不僅僅是人工智能產生的。 正如打算用機器學習寫一篇文章(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7)的保羅·福特(Paul Ford)所說:「至少現在,電腦需要人就像我們需要人一樣。」 這裡的原因很清楚:所有這些事情都是由無意識的機器來完成的,而這些機器反過來又被有意識的人類所引導。 神創造了男人和女人的關係 創世記第2章提出了人類合適同伴的問題。自古以來,動物就是人類的同伴,隨著醫學的進步導致人口老齡化,對同伴的需求空前高漲。 栩栩如生的同伴機器人正越來越多地滿足這一需求,並正在催生一個龐大的產業,尤其是在日本等國家。在年齡的另一端,機器人鴨子被開發出來幫助患有癌症的兒童。 此外,結合人工智能和語音技術的醫療機器人正在開發中,例如,它們會提醒人們在正確的時間服藥。 然而,聖經的記載表明,非人動的物無法提供同類的陪伴,因為人類和動物之間存在類別差異—正如創世記的記錄的第6天的資訊差距所表明的那樣。 根據創世記的記載,女人—聖經中男人的對應物—是由神經由男人所造的。這對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本質有什麼影響呢?這種關係不同於與同伴機器人、機器人寵物、機器人家務助手甚至真人大小的機器人娃娃的互動。 甚至它們被人工智能增強,是否有一天能夠以滿足人類對理解和同情的需求的方式,對人類情感、社會、文化和身體需求的複雜混合做出反應? 很明顯,我們迫切需要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如果不想要這些工作崗位太快消失的話,那麼這些工作崗位必須是人類比演算法做得好的工作。 瑪格麗特·博登指出,當然,其他人也並不總是提供這些東西(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Notes%208)。但她接著說:「簡而言之,過度依賴電腦『照顧者』,將是對用戶的人類尊嚴的背叛,沒有一個電腦『照顧者』能真正關心你。 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早期,電腦科學家約瑟夫·魏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說了很多話,這讓他自己非常不受麻省理工學院同事的歡迎。他在1976年堅持認為,『用電腦系統代替涉及人際尊重、理解和愛的人類功能』,『簡直是淫穢的。』」 博登還發出了一個警告:「人工智能系統的用戶和設計者—以及一個人工智能猖獗的未來社會的用戶和設計者—應該記住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根本區別:一個關心人,另一個不關心人。」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通過參考羅莎琳德·皮卡德(Rosalind Picard)在情感計算方面的積極工作來平衡這些評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工智能護理表達—模擬護理,但仍然是對患者的護理。這在別處提到過。 人類被告知要「生養眾多」(創世記1:28),通過性傳播生命的自然過程來繁衍後代。 當然,在那個階段,沒有一代人干擾下一代的遺傳規劃的問題。 這將在很久以後實現,盡管正如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考慮的那樣,將影響到人類意義的下一個因素。 摘自約翰·倫諾克斯的《2084: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未來》(208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版權所有©2020。經贊德萬許可使用, www.zondervan.com 208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by John C. Lennox 約翰·倫諾克斯(博士,哲學博士,DSc),牛津大學數學教授(榮譽退休),數學以及科學哲學研究員,牛津大學格林坦普爾頓學院教牧顧問。 在科學,哲學和神學的介面上,他著有《神的送葬者:科學埋葬了神嗎?》(God's Undertaker: Has Science Buried God?)。他在北美、東歐和西歐就數學、科學哲學和對基督教的知識辯護進行廣泛演講,並公開與新無神論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克里斯托弗·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辯論。 約翰與莎莉(Sally)結為夫妻;並養育三個子女現已成人,還有10個孫輩,他們住在牛津附近。 在此更多關於《2084: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未來》( https://2084book.com/)。 倫諾克斯教授在這裡( http://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mapping-out-the-territory-2005777/)繪製了這一主題的版圖,並在這裡(http://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8/06/news/john-lennox-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morality-2005788/)討論了人工智能和道德。 約翰·倫諾克斯教授 備註: 1.尤瓦爾·諾亞·哈拉里(Yuval Noah Harari),《未來簡史》(智者)(Homo Deus),紐約:哈珀柯林斯,2017,330。 2.參見羅斯·安徒生(Ross Andersen),《我們正在低估人類滅絕的風險》(We're Underestimating the Risk of Human Extinction)( 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2/03/were-underestimating-the-risk-of-human-extinction/253821),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2012年3月6日。 3.參見比爾·斯奈德(Bill Snyder),《我們對偷工作的機器人的錯誤恐懼》(Our Misplaced Fear of Job-Stealing Robots)( http://www.gsb.stanford.edu/insights/misplaced-fear-job-stealing-robots),斯坦福大學商學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2019年3月7日。 4.西爾維亞·蒙托亞(Silvia Montoya),《全球學習危機影響著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活》(There Is a Global Learning Crisis Affecting the Lives of Mill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ttp://www.weforum.org/agenda/2018/08/global-learning-crisis-millions-without-basic-skills-unesco),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18年8月27日。 5.參見《2019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可持續發展目標4》(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sdg4),聯合國。 6.基思·沃德(Keith Ward)《神作為終極資訊原則》(God as the Ultimate Informational Principle),在「資訊與現實的本質」(Information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和尼爾斯·亨里克·格雷格森(Niels Henrik Gregersen),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14,375。 7.保羅·福特(Paul Ford),《我試圖讓一個人工智能來寫這篇文章》(I Tried to Get an AI to Write This Story)( http://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18-05-17/i-tried-to-get-an-ai-to-write-this-story-paul-ford),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2018年5月17日。 8.瑪格麗特·博登(Margaret Boden),《機器人說:無所謂》(Robot Says: Whatever)( https://aeon.co/essays/the-robots-wont-take-over-because-they-couldnt-care-less),Aeon,2018年8月13日。 這篇文章翻譯自在線文章「John Lennox: 2084 and AI - the importance of Genesis in understanding humans」 https://www.irishnews.com/lifestyle/faithmatters/2020/07/30/news/john-lennox-2084-and-ai---the-importance-of-genesis-in-understanding-humans-2005767/

  • 96, 110,向伊斯蘭宣教先驅雷蒙·納爾致敬

    文章 96 110 ​作者 Bassam M. Madany 向伊斯蘭宣教先驅雷蒙·納爾致敬 巴薩姆•邁克爾•邁達尼(Bassam Michael Madany) ( https://independent.academia.edu/BassamMichaelMadany?swp=tc-au-95265409) 2023年1月18日 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裡復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我為這福音受苦難,甚至被捆綁,像犯人一樣。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提摩太後書2:8—9) 來自史密斯·戴克翻譯的阿拉伯語文聖經: 8اُذْكُرْ يَسُوعَ الْمَسِيحَ الْمُقَامَ مِنَ الأَمْوَاتِ، مِنْ نَسْلِ دَاوُدَ بِحَسَبِ إِنْجِيلِي، 9الَّذِي فِيهِ أَحْتَمِلُ الْمَشَقَّاتِ حَتَّى الْقُيُودَكَمُذْنِبٍ. لكِنَّ كَلِمَةَ اللهِ لاَ تُقَيَّدُ 打小起,我就對宣教(領域)感興趣。我們位於敘利亞拉塔基亞(Latakia)的家中,我父親的圖書館裡有幾本英語和阿拉伯語的書,講述了一些男男女女(宣教士)為了順服大使命,離開了他們所在的歐洲和美洲家園,去到遠東、印度、中東和非洲度過一生的故事。 直到二十歲出頭,我才聽說到雷蒙·納爾(Raymond Lull),當時一位英國宣教士借給我一本撒母耳·池維謀(Dr. Samuel Zwemer)博士寫的關於這位西班牙宣教士的生平和事工的書。 雷蒙·納爾(Raymond Lull,在西班牙被稱為Ramon Llull)於123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馬略卡島。他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一直過著非常世俗的生活,直到他40多歲時皈依基督教。在他生命的後一段時間,他參與了在北非穆斯林中密集的基督教宣教工作。以下段落摘自池維謀博士關於這位向伊斯蘭宣教的先驅宣教士的傳記。 「在基督教歷史上,沒有比雷蒙·納爾更英勇的人物了,他是第一位,也可能對穆斯林來說是最偉大的一位宣教士。他走在他的時代的前列;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實幹家,建立了向穆斯林傳播福音的宣教學院,同時他自己也遵從基督『去』的命令。上天給了納爾啟示,使他知道神的愛,並使他比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更能遵行神的旨意。在血腥的十字軍東征時期,他領受了基督無條件的、強烈的愛的異象,納爾開始了他自己的愛的十字軍東征。納爾的座右銘是:『沒有愛的人活得也沒有意義;踐行生命的人就不會死。』」 在納爾生活的時代,阿拉伯穆斯林從8世紀就開始部分佔領了西班牙。他的宣教工作進行在西班牙的對阿拉伯穆斯林的統治經歷削弱衰減的時期。 繼續摘錄池維謀博士的《雷蒙·納爾傳記》: 「納爾皈依基督教後最關心的是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應該成為基督徒。他訪問羅馬,呼籲幾位教宗為培養宣教士而建立學校。1311年,他說服了在維埃納(法國)的教會委員會,在歐洲各地建立宣教學院。他在各大城市講學,鼓勵人學習阿拉伯語,以便向安達盧斯(西班牙的阿拉伯語名稱,Al-Andalus)的阿拉伯人傳福音。 1276年,納爾在馬略卡島建立了米拉瑪學院(Majorca,Miramar),專門訓練人們學習阿拉伯語,並為在伊斯蘭土地上服侍預備宣教士。他多次到這些地方宣教,並繼續寫作。他總共用拉丁語、阿拉伯語和加泰羅尼亞語寫了150或200部作品,涉及神學、哲學、邏輯學和詩歌等不同的主題。其中大部分都是對信仰的辯護,不僅表明他的主要願望是使異教徒皈依,而且他試圖使哲學從屬於神學,以達到這一目標。 在他的一次北非宣教之旅中,他被關在監獄裏六個多月。人們千方百計勸說他改信伊斯蘭。他反而成功地贏得了一小部分人的皈依,後來他在他們中間秘密地工作了將近一年! 雷蒙·納爾曾三次到訪突尼斯,以贏得皈依者。他的方法之一是走在街上大聲佈道,大聲宣揚穆斯林信仰的謬誤和基督教的真理。他遭到兩次驅逐;當他第三次回到突尼斯時,他在1315年被石頭砸死,享年80歲!」 我寫這篇文章主要不是為了要介紹第一個西方宣教士在伊斯蘭中的工作。而是要解釋說,他的傳記打消了我在穆斯林中宣教是不可能的想法。在我年輕的時候,西方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把教育機構作為宣教的方法。我就是在這些學校接受教育的。我的一些同學是穆斯林;當涉及到宗教課程時,他們可以免修!在我1934年到1945年的整個教育經歷中,我不記得有哪個穆斯林學生皈依了基督教。 此外,我對在中國、韓國、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宣教的故事很感興趣。這些地方是致力於福音的宣講以及成功建立基督教會的地方! 1948年,我領受到福音事工的呼召。1950年,我進入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改革長老會神學院(Reformed Presbyterian Seminary)。在神學院的圖書館,我讀了池維謀博士的《新月之上的十字架:向穆斯林宣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我給池維謀博士寫了一封感謝信,由宗德文出版社(Zondervan)出版於密歇根州大急流城。我收到了他美妙的回復,當時他住在佛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他女兒的家裡。他鼓勵我學習神學。 當我回想起70—80年前發生的那些事情時,正是我最初接觸撒母耳•池維謀(Samuel Zwemer)的書,以及後來他的信件,主使用這些引導我對將福音帶到阿拉伯世界的宣教工作產生了興趣。 1953年畢業結婚後,我在敘利亞拉塔基亞的一所新教教會學校當了兩年的聖經老師。隨著宣教條件的惡化,我移民到加拿大,在加拿大聖經協會(Canadian Bible Society)從事教會工作。 1956年,我開始了一個阿拉伯語文字事工,並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聖經的啟示》(1957—1958),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的加爾文神學院(Calvin Seminary)學習了一年神學,這本書的副本引起了該市蘇丹內政宣教團秘書的注意。他找到我,討論在利比理亞蒙羅維亞(Monrovia, Liberia)的聖公會宣教電台ELWA上用阿拉伯語廣播福音的可能性。從1958年到1994年,我開始了36年接觸阿拉伯世界的工作。在20世紀70年代,我在摩納哥蒙特卡洛電台開始了一個關於強大中波發射機的每週節目。通信和後續文字(事工)都使得阿拉伯語事工得以進深。 21世紀開始了宣教的新階段,皈依基督教的北非人使用互聯網就能够宣講福音。一個成功的例子是拉希德(Rachid)弟兄的事工,每週在YouTube和Al-Karma衛星電視上直播電話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user/BROTHERRACHID 這篇文章翻譯自Bassam Michael Madany的在線文章「Raymond Lull the Pioneer Missionary to Islam A Tribute」 https://www.academia.edu/95265409/Raymond_Lull_the_Pioneer_Missionary_to_Islam_A_Tribute

  • 65, 152,反駁相對主義

    文章 65 152 ​作者 CARM 反駁相對主義 相對主義是一種哲學立場,認為所有觀點看法都是平等可取的,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於個人的。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個命題是不符合邏輯的。事實上,這是一種自我反駁(自相矛盾)。 1.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的。 1.如果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的,那麼「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的」這句話就是絕對正確的。如果它是絕對正確的,那麼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的」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2.沒有絕對的真理。 1.「沒有絕對的真理」這句話是絕對的,被以為是正確的。因此,它是絕對真理,而「沒有絕對真理」是錯誤的。 2.如果沒有絕對的真理,那麼你就不能絕對地相信任何事情,包括相信沒有絕對的真理。因此,對你來說沒有什麼是肯定真的—包括相對主義。 3.對你來說是正確的,對我來說不是正確的。 1.相對主義是錯誤的,如果對我來說是正確的,那麼相對主義是錯誤的,就是正確的嗎? 1.如果你說不,那麼對我來說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是正確的,因此相對主義是錯誤的。 2.如果你說是,那麼相對主義就是錯誤的。 2.如果你說,相對主義是錯誤的這只是對我而言是正確的,那麼 1.我相信的並非是相對主義;而是,我相信的是相對主義是錯誤的。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相對主義怎麼可能是正確的呢? 2.我所相信的前提到底真的還是假的,或者都不是? 1.如果對我來說,相對主義是錯誤的這是真的,那麼相對主義(在我裡面)所持有的就是說相對主義是錯誤的立場。這是自相矛盾的。 2.如果對我來說說相對主義是錯誤的是錯誤的,那麼相對主義就不是真的,因為對我來說是真的,對我來說就不是真的。 3.如果你說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那麼相對主義就不是真的,因為它表明所有的觀點都是平等可取的;因為並非至少是真的,因此相對主義被證明是錯誤的。 3.如果我相信相對主義是錯誤的,而且如果它是錯誤的這件事只是對我來說是真的,那麼你必須承認我相信相對主義是錯誤的,這是絕對正確的。 1.如果你承認,我相信相對主義是錯誤的這是絕對正確的,那麼相對主義就不成立了,因為你承認有一些事情是絕對正確的。 4.如果我相信相對主義以外有的東西是真的,那麼就是有相對主義以外的東西是真的—即使它只對我而言是真的。 1.如果除了相對主義之外還有其他的東西是真的,那麼相對主義就是假的。 4.沒有人能真正確切地知道任何事情。 1.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不能確定地知道任何事情,這是自掘墳墓,自相矛盾。 5.那是你的現實,不是我的。 1.我的現實真的是真實的嗎? 2.如果我的現實和你的不一樣,我的現實怎麼能與你的現實相矛盾呢?如果你的現實和我的現實是同樣真實的,那麼兩個相互排斥的相反的現實怎麼可能同時存在呢? 6.我們都按照自己想要什麼的方式理解和感受。 1.你怎麼知道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2.如果我們都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感知,那麼你想感知什麼? 1.如果你說你想感知真理,那你怎麼知道你沒有被欺騙? 2.僅僅渴望真理並不能證明你擁有真理。 7.你不能用邏輯來反駁相對主義。 1.為什麼不能呢? 2.你能給我一個邏輯緣由說明為什麼不能用邏輯來反駁嗎? 3.如果你用相對主義來反駁邏輯,那麼相對主義(就是說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是以什麼為基礎才能夠反駁基於真理的邏輯? 4.如果你用相對主義來反駁邏輯,那麼相對主義就失去了它的相對地位,因為它完全被用來反駁某些其他事物的真理。 8.我們只是感知了同一現實的不同方面。 1.如果我們彼此的感知是相互矛盾的,那這兩種感知中有一個是可信的嗎? 2.真理會是自相矛盾的嗎? 1.如果是,那就不是真理了,因為這是自我反駁。如果某件事是自我反駁的,那麼它就不是真的。 3.如果我們在感知同一個現實的不同方面這個說法是真的,那麼既然我相信你的現實不是真的,是不是說我就相信了一些錯誤的東西?那麼它們兩者怎麼會是相同的現實呢? 4.如果你要說,僅僅是我的感知不是正確的,那麼相對主義就被駁倒了。 1.如果我相信的某個東西是假的,那麼相對主義就不是真的,因為它認為所有的觀點都是平等可取的。 5.如果我的現實是,你所謂的現實是假的,那麼這兩者不可能都是真的。如果這兩個不都是真的,那麼我們中的一個(或兩個)就是錯的。 1.如果我們中的一個或兩個是錯誤的,那麼相對主義就不是真的。 9.由於相對主義是絕對以及自我反駁的說法,其本身就被排除在這種批評之外。 1.你憑什麼就能簡單地把相對主義從邏輯批判中排除在外? 1.這是一種專斷的行為嗎?如果是的話,這是否證明你的立場是合理的? 2.如果它不是專斷的,你用什麼標準來將它排除在外? 2.從一開始就把它本身排除在外,就是承認了它思想體系中所固有的邏輯問題。 這篇文章翻譯自在線文章「Refuting relativism」 https://carm.org/refuting-relativism

搜尋結果

bottom of page